红网论坛

 忘记密码  新用户注册
 新用户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扫一扫,微信登录

搜索
查看: 7115|回复: 15

[行摄游记] 罗泽南故里寻景记

[复制链接]  [分享推广]
发表于 2017-4-20 13: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庄歌5608 于 2017-4-20 18:57 编辑

罗泽南故里寻景记
庄歌


(一)
    4月16日,风和日丽,在县政府办主任李增名的率领下,我们一行九人专程去被誉为“湘军之母”的罗泽南故里开展文物保护调研活动。
    近代中国的历史产生了一句口号,叫“无湘不成军”。这里的“湘”实指“湘乡”,“军”则是指“湘军”。而这里的“湘乡”和“湘军”又是特指以罗泽南为首组织起来的湘乡(双峰原系湘乡县的中里)团练。
    这说是确有根据的。民国27年(1938),钱基博(字子泉,无锡人士。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艺理论家钱钟书之父)先生任湖南安化蓝田(今属涟源)国立师范学院国文系主任时,对罗泽南进行了一番研究,他在《近百年湖南学风》一书里指出:“无泽南,无湘军”。罗泽南“湘军之母”的地位就是由此而来的。
    罗泽南故居“谈诗堂”位于美丽的“竹木之乡”—双峰县石牛乡湾洲村。瞻仰“谈诗堂”,对我来说至少在三次以上。我们驱车从县城出发,轻车熟路,不到一个小时就到达了目的地。
    过女子桥,“谈诗堂”左侧的青砖外墙便呈现在眼前。车向右拐,便来到“谈诗堂”前坪。可出现在眼里的一栋崭新的楼房,那熟悉的土砖房子没了踪影。当时我真的不相信自己的视力,但我知道绝对没看错。曾记得,“谈诗堂”正厅是青砖打脚,土砖砌墙,高高的伞柱上还嵌着花格版,豪门宅子当年的身世尽显其中。“公共食堂”年代,这里为湾洲中队所用,正厅大门两侧还保留了当年两个公布栏的痕迹。除厅右被破坏外,厅左的房屋保存是较为完好的,建筑原貌依稀可见,那雕花的窗子、结实的青砖墙和连在墙头上的木柱子足以显示主人的尊贵。透过窗子往里看,眼前仿佛出现了童年的罗泽南借着母亲的松明照纺纱的微光苦读的影像,又依稀是他在课读弟子。
    罗泽南是一个治学严谨的学者和理学大师。他对于理学的研究,颇具心得,特别是对晚清理学所作的贡献不仅在于对理学基本思想的阐发,更在于吸纳经世学以充实程朱理学。曾国藩、贺长岭等人对他很佩服。曾国藩曾经说:“罗罗山读书深明大义,极所钦仰,惜不能会而畅谈”。罗泽南在研究、教学之余,总不忘作诗著书,他所作的《罗山岭》一诗,以“家住罗山第几曲”之句反复咏叹,表现了他对四季美丽的家园充满了热恋和热爱之情。我们完全可以想象,这谈诗堂就是从19岁起以授徒为生的罗泽南,当年与朋友、学生谈论诗词歌赋、经世理学的好地方。
    谈诗堂右边一百米开外处是“忠节公祠”。这是罗泽南1856年4月在武昌城外与太平军作战时阵亡后,皇帝赏给他骑都尉,谥“忠节”,并御批在其故里湾洲建“忠节公祠”,同时在湘乡县城建“罗忠公祠”。可惜这“忠节公祠”现已破烂不堪,只有那残墙破壁和萋萋荒草,似乎在竭力呼唤着主人的归来。
    在“谈诗堂”与“忠节公祠”有一条砂石公路,往前不足千米处,是罗泽南长眠的地方。咸丰六年(1856),罗泽南的命运定格在武昌城的宾阳门,在三月初二日率军冒着大雾进攻武昌时,他的左额不幸被大炮打中,因伤势过重于三月八日命丧洪山军营。曾国藩得知噩耗后,痛悔万分,但怕影响军队士气,秘而不宣,派人连同坐骑送回湾洲重葬于此。罗泽南墓地面积不大,全用水泥结了面。墓头立着两块水泥制作的碑,尽管碑身不高,但中间镶嵌的汉白玉还是很引人注目。从墓碑碑文可知墓主人的身世:罗泽南(1808-1856),字仲岳,号罗山,贡生出身。清咸丰三年(1853)与曾国藩办团练,扩编为湘军,为湘军将领。1854年起,率湘军右军在武昌、汉阳、田家镇与太平军作战,任按察使。1856年4月在武昌城外与太平军作战时阵亡,归葬于此。其生前所骑战马,随主归里,陪葬于墓前右侧,名“义马塚”。同治三年(1864年)江南平加恩时勳,赏一等云骑尉,谥忠节,并建专祠祭祀。
    从墓地下来,再次路过面目全非的“谈诗堂”与“忠节公祠”,我眼前一片灰蒙,控制不住纷飞的思绪,眼前浮现出罗泽南指挥若定、驰骋沙场的一幕幕:咸丰二年(1852),太平军入湖南围攻长沙,罗泽南在乡与弟子王鑫、李续宾、李续宜、蒋益澧、刘腾鸿等倡办团练。是年十二月,应曾国藩之召,率团勇至长沙,协同扩编为湘军。旋率勇往桂东、衡山一带镇压会党起义。同年夏,他奉命率湘勇两千人往南昌救援江忠源。翌年十月回湖南屯驻衡阳,协助曾国藩改定湘军陆营营制,并镇压永兴等地起事。咸丰四年(1854),太平军进攻岳州、靖港、湘潭等地直接威胁长沙,罗泽南奉命率所部湘军北上,与塔齐布等攻陷岳州,进占城陵矶,继而攻取崇阳、咸宁等地,并与各路清军参与攻占武昌、汉阳。九月,会同水陆诸军夺取田家镇,又与塔齐布等攻占广济、黄梅。咸丰五年(1855)春,与塔齐布等进攻江西九江、湖日,不因受伤失利而退缩,终于占领弋阳、广信、德兴等地,并攻占义宁(修水),进取九江。同年九月,他率五千人援湖北,攻占崇阳、蒲圻、咸宁等地。十二月率部力攻武昌,相持九十余日,水陆弁勇伤亡三千余人,仍坚持不退。咸丰六年(1856),率军堵截和尾追太平军,以致殉命营中。临终时,他手里还持着“乱极时站得定,方是有用之学”的《遗言》。
    罗泽南本是一位优秀的教书先生,为了国家的安宁,他投笔从戎,短短的几年军营生涯,我们可以看出他具有十分优秀的军事指挥才能,不愧是近代湖南书生带兵的典范和享有“一代儒将”和“湘军之母”的盛名。从他的职位来看,在短暂的时间内由知县到按察使(副省级),也是常人不可能做到的。因此,曾国藩说:“理学家门,下多将才,古来罕有。
    伫立在“谈诗堂”前,我心情十分沉重。这面目全非的“文物保护单位”实在令我们这些前来纪念罗公、崇拜罗公的后人“肠断”不已。尽管罗泽南已逝去一个多世纪了,我们双峰人永远敬重他那种不怕苦、不怕死、坚忍向上的精神和在逆境前行的勇气。
IMG_0538.JPG
IMG_0539.JPG
IMG_0523.JPG
IMG_0524.JPG
IMG_0525.JPG
IMG_0526.JPG
IMG_0527.JPG
IMG_0528.JPG
IMG_0529.JPG
IMG_0530.JPG
IMG_0531.JPG
IMG_0532.JPG
IMG_0534.JPG
 楼主| 发表于 2017-4-20 13:5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庄歌5608 于 2017-4-20 18:59 编辑

                             (二)
    出湾洲,我们又前往桥亭白竺村拜谒曾国藩父母墓。这墓,还是曾国藩诞辰200周年时修的。其实,当年曾国藩父母并不葬在这里,只是后来曾国藩兄弟征战沙场,曾国华、曾国葆相继客死他乡,曾国藩才想到要把父母迁葬。
    曾国藩父母墓所在山地并不高,地名叫猫面垴。但站在墓地往前看,远处的山岭如大海的波涛,一浪高过一浪。凡是来过此地的人,都无不赞叹曾国藩在风水学方面的造诣极致。曾国藩父母墓地周边人家都姓王。据王姓人家介绍,他们的祖籍在荷叶,上祖曾是曾家佃户,曾国藩父母下葬后便被指派到此落户守墓。为了让守墓人安居乐业,当时曾府专门在墓地周边置田买山,购地建房。200多年来,王家从当初一户三四人繁衍到如今已经有十多户近百人。
    曾国藩父母墓全系花岗岩建成。其下的几处墓,就是守墓人家已故的先祖,他们成了永远守护曾国藩父母的阴司邻居。凡是读过曾国藩为父母所作的《台洲墓表》,现在就刻在这墓碑两旁的汉白玉石上:
    呜呼!惟我先考、先妣,既改葬于台洲之十三年,小子国藩始克表于墓道。先考府君讳麟书,号竹亭,平生劬劳于学,课徒传业者盖二十有馀年。国藩愚陋,自八岁侍府君于家塾,晨夕讲授,指画耳提,不达则再诏之,已而三复之。或携诸途,呼诸枕,重叩其所惑者,必通彻乃已。其视他学僮亦然,其后教诸少子亦然。尝曰:“吾固钝拙,训告尔辈钝者,不以为烦苦也。”府君既累困于学政之试,厥后挈国藩以就试。父子徒步橐笔以干有司,又久不遇。至道光十二年,始得补县学生员(即中秀才),府君于是年四十有三,应小试者十七役矣。吾曾氏由衡阳至湘乡,五、六百载曾无人与于科目秀才之列,至是乃若创获,何其难也。自国(清朝、本朝的称谓)初徙湘乡,累世力农,至我王考星冈府君(祖父),乃大以不学为耻,讲求礼制,宾接文士,教督我考府君,穷年磨厉,期于有成。王考气象尊严,凛然难犯。其责府君也尤峻,往往稠人广坐,壮声诃斥;或有所不快于他人,亦痛绳长子。竟日嗃嗃,诘数愆尤。间作激宕之辞,以为岂少我耶?举家耸惧,府君则起敬起孝,屏气负墙,踧踖徐进,愉色如初。王考暮年大病,痿痹喑哑,起居造次,必依府君,暂离则不怡,有请则如响。然后知夙昔之备责府君,盖望之厚而爱之笃,特非众人所能喻耳。咸丰二年(1852年),粤贼窜湘(指太平军),攻围长沙,府君率乡人修治团练,戒子弟,讲阵法,习技击。未几,国藩奔母丧回籍,奉命督办湖南团练。明年,又奉命治舟师,援剿湖北。府君僻在穷乡,志存军国。初令季子国葆募勇讨贼,既又令三子国华、四子国荃募勇,北征鄂,东征豫章,粗有成效。而府君遽以咸丰七年(1857年)二月四日弃养(过世)。阅一年,而国华殉难于三河;又四年,而国葆病没于金陵(今南京)。朝廷褒恤,并予美谥。而国藩与国荃遂克复安庆、江宁两省。虽事有天幸,然亦赖先人之教,尽驱诸子执戈赴敌之所致也。初,国藩以道光间官京师,恭遇覃恩,封王考暨府君皆为中宪大夫,祖妣暨先母皆为恭人。逮咸丰间,四遇覃恩,又得封赠,三代皆为光禄大夫,妣皆一品夫人。今上嗣位,四遇覃恩,又以战绩,兄弟谬膺封爵。于是曾祖府君儒胜,王考府君玉屏,暨府君皆封为大学士、两江总督、一等侯爵;曾祖妣氏彭,祖妣氏王,先妣氏江,仍封一品夫人。呜呼!叨荣至矣!江太夫人为湘乡处士沛霖公女,来嫔曾门,事舅姑四十馀年,饎爨必躬,在视必恪,宾祭之仪,百方检饬。有子男五人,女四人。尺布寸缕,皆一手拮据,或以人众家贫为虑,太夫人曰:“某业读,某业耕,某业工贾,吾劳于内,诸儿劳于外,岂忧贫哉?”每好作自强之言,亦或谐语以解劬苦。咸丰二年六月十二日疾卒,九月二十二日葬于下腰里宅后。府君以七年闰五月初三日葬于周璧冲,至九年八月某日并改葬于台洲之猫面脑。府君有弟二人,仲曰上台,年二十有四而没。府君视病年馀,营治医药,旁皇达旦。季曰骥云,推甘让善,老而弥恭。无子,以国华为之嗣,后府君三年而没。女四人者,其二先卒,其二继逝。诸子今存者,惟国藩与国潢、国荃三人。诸孙七人,曾孙七人。于是略述梗概,以著先人懿德,垂荫无穷。而小子才薄能鲜,忝窃高位,兢兢焉惟不克负荷是惧云。
    长男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学士、两江总督、一等毅勇侯国藩谨表
    第四男太子少保、兵部侍郎、前湖北巡抚、一等威毅伯国荃谨书
    同治十年六月二十六日 金陵

    这《台洲墓表》是曾国藩为父亲母亲撰写的。在此之前,曾国藩还撰有父亲的墓志——《诰封光禄大夫曾府君墓志》。透过墓志,我们既可了解曾国藩父母一生的美德,更可以看到曾国藩的良苦用心:既是缅怀先人,也借以教诲后辈。

IMG_0543.JPG
IMG_0544.JPG
IMG_0545.JPG
IMG_0546.JPG
IMG_0547.JPG
IMG_0549.JPG
IMG_0550.JPG
IMG_0551.JPG
红网移动社区 - 发现·分享·改变
 楼主| 发表于 2017-4-20 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庄歌5608 于 2017-4-20 19:01 编辑

                                                                                           (三)
    从曾国藩父母墓地下来,已是十一点多。李增名主任对前来陪同调研的聂安定乡长说,到乡政府去聊一聊。聂乡长说,时间尚早,我们还去李子坪看看,那里作为景区正在开发。于是,一行浩浩荡荡向李子坪进发。
    对于李子坪,我并不陌生。那年在山口村检查计划生育工作,李子组就在我的检查之列。从资料上看,李子组有十多户50来人,田土30余亩。村专干一再劝阻要我不去李子组,那里早已荒无人烟,一个个一户户耐不住贫困和寂寞,都赶上改革开放最初的打工潮,背井离乡到沿海城市去了。一则我不信,万一里面有猫腻,没去查就说不清了;二则既然是山区,去走走还能欣赏一番自然景色。于是,我和我的伙伴不听劝阻,执意走进了李子坪。大约走了十多里山路,简直就进了一个世外桃源:田里、山上、屋前屋后,到处是一片绿油油的,各种野花绽放其间,小鸟们不知是欢迎还是嘲笑,一个劲儿地对着陌生人歌唱;山脚林间的低矮土筑墙农屋都是生了锈的铁将军把守,连一条狗一只猫也没发现,更不用说鸡鸭鹅了。说是李子坪,连一棵李树也没发现。尽管走的累了,但也觉得很心悦:这里就是一个原始的生态景区:山峦起伏,溪水中流,沿溪有窄窄的幽谷、小小的盆地、还有湖池和瀑布,一路悬崖峭壁,奇岩怪石,古木参天,竹海松涛,藤蔓交织,花草遍地,鸟兽啼呜。几栋土筑农屋,散布其间,遗世独立,老死不相往来。还有几处房屋倒塌了,土墙上还长了野草开了花朵。这李子坪,我领略过了。
    听聂乡长介绍,李子坪正在作为景区开发,一种无名的欣慰在我脑海里莫名产生。于是,我们不顾接近午时的疲倦,从山口冲择小路穿竹海往深山的李子坪爬去。不一会儿,眼前出现一尊巨石,我们攀上去遥望对面山坡,原来那里也有一石与之遥遥相对。聂乡长介绍说:脚下之石叫“望夫石”,对面那石叫“断情崖”,千百年来,“断情崖”无情地阻拦在“望夫石”跟前,让李子坪山民与外面世界的隔绝。聂乡长还说:他们要彻底改变这一尴尬局势,计划用坚固的索道将他们系在一起,使之“终成眷属”。
    听着故事以及开发前景,我们劲头倍增,沿着新辟的简易大道继续前进。一路上,花儿香,鸟儿唱,还时不时遇上熟悉的陌生的络绎不绝的游客,彼此打着招呼,真有步入仙境的感觉。李子坪有多少条山冲,偶尔走几次是说不清楚的,反正每条山冲都景色诱人。昔日,人们因为穷,都走出去了,田土与山上一样,长满了杂草树木。于今,政府牵头搞旅游开发了,赚足了钱的李子坪人闻讯回家了,铁将军把守的土筑墙农屋敞开大门迎接着远方来的客人;废弃了的羊肠小道变成了宽广大道,游客接踵而至;荒芜了田土经过垦复开辟成了“花谷”,李子坪真正有成片的李子树了,还有桃花、樱花以及芍药、牡丹花,加上山坡上自然的映山红、杜鹃花及说不出名儿的五颜六色的野花,这里真成了“花花世界”、人间天堂。
    在一拐弯处,游客们围着两块石碑在仔细辨认或阅读上面的文字。还没近前,聂乡长就告诉我们:这里叫青山冲,是张氏祖殿以及静乐庵与关圣殿遗址。明弘治年间,湘乡七帐张氏开派始祖张公珪槐自江西吉水县迁来湖南湘乡县二十九都,择七帐居之,开宗立派,500多年以来,开枝撒叶,源远流长,人丁昌盛。清康熙年间,张氏族人在李子坪青山冲口始建张氏祖殿,供奉珪槐公。其后在殿左右加了建静乐庵与关圣殿,还在冲尾牛寨岭上建起了雷祖殿,一时香火鼎盛,八方灵信,四季太平。七帐张氏各房以后陆续在七帐、八角、山口建有分祠,七帐张氏在湘乡中里石牛,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名门望族。据传,这里曾经是王船山隐居著述的处所。王船山家乡是与石牛相邻的衡阳,他晚年处于明末清初的风雨飘摇之中,虽有报国之热血,却无一展拳脚的时机,深受晚明当局者的排挤,可谓不得志。为了事业和理想,他从来不为利禄所诱,不受权势所压,就是历尽千辛万苦,也矢志不渝。明朝灭亡后,他在家乡衡阳抗击清兵,失败后,先后隐居家乡的石船山以及湘乡中里的白石峰与李子坪,从事思想方面的著述。由于七帐张氏读书人大有人在,他就来到李子坪青山冲口张氏祖殿,每天读书著述不止。他身体不好,生活贫困,写作时连纸笔都没有,张氏朋友对他提供了不少周济。还有传说,他在古稀之年,清廷官员来拜访这位大学者,想赠送些吃穿用品。病中的王船山以明朝遗臣自居,拒不接见清廷官员,宁死也不接受礼物。据说他还写了一副“风有意难留我,月无心自照人”的对联,以表自己执着的情操。传说归传说,但这传说完全符合王船山的性格和为人,令人置信。且躺在这里的两块古石碑,分明刻着康熙与同治的字样,更显示了这遗址的古老与沧桑。石碑旁还堆了一些红砖,聂乡长说,这里将建一座古祠古庵古殿遗址保护牌,还将兴建一座古碑保护亭,并塑王船山读书雕塑,让游客在原生态中领略湖湘文化。
    继续沿青山冲向前走去,路旁是光溜溜的石牌,还有一片次原始的杉木林,且冲尾有一碧绿的湖池,犹如九寨沟的什么海,湖水碧绿碧绿,杉木林倒映其中,叫你心旷神怡。好地方留个影吧,这里被所有的游客看中。
    冲头冲尾地走,且行且停的看,不知不觉已是下午2点。聂乡长热情邀请我们就在李子坪一处土筑墙农舍用餐。谁知还要排队。我们不放过任何丁点儿时间,继续在农舍屋前屋后游玩等着饭吃。就在这里,我们发现了张氏珪槐公墓遗址,看了一老匠人用现时代的切割机在洗古老的石磨,在称得上中国最古老建筑技艺的土筑墙活化石的矮房子旁,走进时髦的公共卫生间行了方便。其间,还听了聂乡长谈李子坪旅游开发:乡政府已请中南林科大王教授团队对李子坪进行了科学、专业、全面的规划设计,起点高,前景动人。将在三五年内,建成一个原生态的文化底蕴深厚的核心景区。这里除了是个天然氧吧、世外桃源,还将是罗泽南诗词石碑园。聂乡长说,他们对李子坪的旅游开发信心十足,栽下梧桐树,不愁凤凰来。
    我们深信:有石牛乡这样一班务实的干群,有梦想就一定会有收获。不久的将来,一个融骑行健身、漫步观景、溯溪戏水、攀岩露营、赏诗诵词为一体的富有山野之趣的生态文化旅游景区将呈现在游人面前。
风景这边独好.JPG
好一个世外桃源.JPG
喝一口山泉水胜神仙.JPG
花谷.JPG
就像九寨沟的水.JPG
康熙年间的古寺石碑.JPG
李子湖.JPG
李子坪客栈食客多.JPG
李子坪人家.JPG
李子坪正在打造花谷.JPG
留影好地方.JPG
名副其实的竹乡竹海.JPG
天然氧吧.JPG
同治六年的古庙石碑.JPG
望夫石(与对面山上的望夫石遥遥相对).JPG
我收获了小笋子.JPG
洗石磨.JPG
向李子坪进发.JPG
因旅游开发,背井离乡的山民又回来了.JPG
游客到处可遇.JPG
游客络绎不绝.JPG
发表于 2017-4-20 16:21 | 显示全部楼层
惟楚有才!
发表于 2017-4-20 17:28 | 显示全部楼层
大义昭于万古公论自在人心。我喜欢那里的楹联。
 楼主| 发表于 2017-4-20 19:03 | 显示全部楼层

于斯为盛
 楼主| 发表于 2017-4-20 19:07 | 显示全部楼层
影弄舞 发表于 2017-4-20 17:28
大义昭于万古公论自在人心。我喜欢那里的楹联。

大堂联为清代外交家郭嵩焘所作:
志安社稷,气奋风云,裹革身轻,后死何人忧漆室?
学征关闽,功追宗岳,瓣香心折,先生今日有祠堂。
    匾额“正学孤忠”四个字为曾国藩所书。

    头门联也是郭嵩焘的作品:
四时享祀;
万古纲常。

    游亭联为清末文人唐鑑所作:
主耳忘身,国耳忘家,大忠必有大节;
智者不惑,仁者不惧,名将本出名儒。

    堂联是曾国藩所作:
步趋薛胡,吾乡矜式;
雍容裘带,儒将风流。

    寝室为曾国藩亲笔书写的忠节公自撰联:
大义昭于万古;
公论自在人心。

 楼主| 发表于 2017-4-20 19:10 | 显示全部楼层

追忆:“谈诗堂”和罗泽南都面目全非
来源:潇湘晨报作者:刘海波编辑: 黄斯达时间:2013-08-06 04:35:50

湘军,自1851年崛起于湖南,转战十八行省,终成一支久经阵仗的远征之师。咸丰四年(1854年),湘军东征天京,历时十年,平定太平天国,其后征战于西部与中原,石达开余部,平息苗回起义、捻军起义及收复新疆。直至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湘军谢幕之战,三万湘军将士鏖战辽宁牛庄,几近全军覆没。
  一百六十年过去,当年的战场痕迹大多消散于时间。将领与士兵,厮杀与溃败,都平复于多而繁复的湘军战史里,被涂抹成各种传说。复原自然是不可能的。如果那些存世不多的湘军古建筑能开口说话,倒可能有更多新鲜话题。
  一部湘军史,也是家园与战地的交集。湖湘地理将推出湘军古战场系列。在倾颓的故居,孑然的炮台,依旧滔然的江水边,讲一讲那些胜败帷幄。
  罗泽南被称为湘军的“精神教父”。
  2013年7月8日下午,烈日,娄底双峰石牛乡湾洲村。湖湘地理第二次造访他的故居“谈诗堂”, 时隔三年,似乎更破败了。
  正在“谈诗堂”旧宅旁挑土的罗文信,看着我们一行五人在老屋里走进走出,显得很淡定。我上前搭话,他不愿多说:“你们三年前来过?我怎么不记得。”罗文信这段时间很忙,把“谈诗堂”西厢房拆了之后,他正在上面建一栋两层的楼房。
  罗泽南的“谈诗堂”,厅右侧廊柱的础石,在水沟里找到了它们
  面目全非的“谈诗堂”,照这样衰败下去,它还能坚持多久?
  罗文信一家是在“土改”时住进“谈诗堂”,他一直觉得这里“又潮又脏,不舒服”。住在这里的其他6户人家,“如果有更好的选择,也早就搬了”。与“谈诗堂”相隔不到百米的罗忠节公祠,三年前已成废墟,“谈诗堂”的命运也可能如此。
  上世纪50年代,湾洲村兴修水利,宋学中一家被安排搬迁到罗忠节公祠,同住在祠堂里的还有另一户人家。1989年,宋学中把祠堂的部分厢房拆了,无人阻止,宋建起了一栋砖瓦房。数年后,她的邻居也从祠堂中搬出,祠堂失去人气,缺乏照拂,颓败难以挽回。原本属于祠堂正堂的地面,如今竟开出了一片菜地,丝瓜藤蔓顺着墙根堆积的条檩,爬上了半截残墙。
  眼前的“谈诗堂”也好不到哪儿去。西厢房已被楼房取代,只剩下正厅和东厢房,原本一正两横的格局,现在新房旧屋搭配在一起,格格不入。正厅右侧的廊柱被蚀坏,改用砖头顶着。础石不见了,我在罗文信家附近的水沟里找到了它们。新楼房的地基打得比较高,这两个雕琢精美的础石被掩在了红土下面。我提醒罗文信:“砌水泥坪和护坡前,能否把它先挖出来?”罗笑了笑,用手比划了两下:“太重了,当时推着滚到沟里,就一直没去管它。”
  东厢房里的天井边落满了碎瓦,屋面显然很久没人捡拾。天井南侧的房间里,电视机声音很大,一个小学生年纪的女孩紧盯着屏幕,她的祖母正在厨房里忙着晚饭。除此之外,再无他人。
  罗泽南率湘勇南昌作战,虽败,因勇于出击深入作战,“湘军”自此立名
  罗泽南的半生时光都在“谈诗堂”度过。
  咸丰二年(1852年)之前,罗泽南在双峰一带坐馆授徒,湘军名将王錱、杨昌濬、李续宜(李续宾弟)等都是其弟子。他教导弟子们勿为八股文章所束缚,夜读兵书,昼习武艺。在旁人看来,罗泽南“独以一寒儒讲学里中,人皆怪为迂”(《李续宾年谱》傅耀琳),但罗此举,正是为了摆脱“书生无用之讥”。(《即事书怀,兼呈罗山师暨王璞山、刘霞仙、罗云浦、康斗山诸友》杨昌濬)
  罗泽南在家乡开馆授课的同时,在京为官的曾国藩,开始着手搜集广西的地理、军事情报。友人从广西给他寄来了《紫荆山》、《浔州东北境》二图,《兵事杂录》一纸,浔州府时辖今广西桂平、平南等县,太平军即于桂平金田村起义。而浔州北境则为桂林、永安、全州,靠近湖南。曾、罗两人坐观时局,敏锐地察觉,天下将乱。
  1852年,正在长沙教书的罗泽南,受命返回湘乡办团练,所练兵卒称湘勇。次年,曾国藩墨絰(母丧丁忧)出山,出任湖南团练大臣。他以驻守长沙的官府营兵和檄调至此的湘勇、新宁勇、辰溪勇等为基础,汰劣取优,开始操练兵勇。
  “曾国藩作为团练大臣,意在借练团的旗号,改弦更张,建立一支新军——湘军”,随行顾问、《曾国藩研究》执行主编胡卫平分析道,在长沙操练期间,曾网罗了罗泽南及其弟子王錱、李续宾等湘勇原班人马,又保举了长沙营都司塔齐布。
  1853年7月,太平军西征围困江西南昌,罗泽南率弟子及湘勇驰援,孤军深入,在南昌城下与太平军遭遇。这是湘勇第一次出湖南境与太平军作战,湘勇溃退,且战且走,太平军尾追不舍。李续宾派人断后,伏击斩敌37人,方才解围。南昌一战,湘勇81人遇难,阵亡的4个营官都是罗泽南弟子。这一战,虽败,但因敢于深入出击作战,湘军自此立名。
  “中营银子,左营旗子,右营顶子”,湘勇三营有的“爱财”,有的爱“军功牌”
  1853年解围南昌后,在外的湘勇一分为二,罗泽南领中营,旗帜为红色,李续宾领右营,张白旗。而留在湖南的王錱,另统一支称左营,又称“老湘营”,用五色旗帜。
  7月9日上午,娄底涟源荷塘镇古楼村,湘军将领李续宾故居“锡三堂”门口,几个村民围在胡卫平身边,听他讲起了李续宾“白旗无敌”的故事。
  1854年,湘军东征,与太平军战于岳阳,太平军以数万人马进攻岳州大桥(当时岳阳关口),罗、李二营守桥人马只有千人。罗泽南决定分兵拒敌,各司其职。李续宾率数十人按兵不动,待太平军越聚越多,阵脚松动,李伺机陷阵斩将。当时塔齐布在旁立马观战,大声赞叹:“白旗无敌!”
  太平军溃退后,李续宾率右营追赶,大破太平军,擒斩两千多人。而罗泽南率中营顺势占领太平军阵地,获得全部粮食、辎重。此战过后,为稳定军心,右营以三百军功牌,跟中营换了两千石粮食。
  湘军从此还流传一首“三子”谣——“中营银子,左营旗子,右营顶子”。以此形容湘军各营,颇为贴切:中营军士爱财,钱粮充沛;左营王錱独树一帜,另起炉灶;右营军士争先立功,以军功升官者众多。
  胡卫平讲完,村民意犹未尽,“再讲讲如九长子打三河吧。”
  胡一愣,马上恍然大悟:“‘如九’是李续宾的号,‘长子’是涟源土话,个子高的意思。”据传李续宾身材高大,膂力过人,10岁时身高就与成年人差不多。李续宾自参加湘军开始,支援南昌,克复武昌,攻占九江,“与太平军交手六百多次”(《李续宾年谱》傅耀琳)。
  “瓦罐不离井上破,将军难免阵上亡”,安徽三河镇之战,是他生平最后一战,时至今日,古楼村人仍把李续宾和三河联系在一起,即使他们中很多人没有去过那儿。
  意喻帝王尊其大义的“锡三堂”,三重水井饮用、洗菜、洗衣,沿用至今
  李续宾、李续宜两兄弟,战功赫赫,屡受朝廷封赏。“锡三”是古典,意喻帝王尊其大义。在“锡三堂”门前,原有一座青石牌坊,铭刻有咸丰皇帝的御笔题词,以表彰李氏兄弟的功绩。上世纪70年代,村里将牌坊拆毁,石料用来修桥。
  “锡三堂”的正堂和槽门部分保存较完好,大门旁还留有一截下马台。院墙破损,但仍能看出其三进五横的院落式结构。跨进正堂大门,抬头可以看到门楣上嵌着的麒麟木刻,有将门风范。“还是去年镇上花了2万块钱,把槽门修了一下,其他地方没动。”从里屋走出来的李成大搭话,她手里拿着一本毛边纸订成的书,摊开一看——《报本墨谱》,这是李续宾一支的家谱。
  李成大的丈夫李谋勇,是李续宾第五代后人。丈夫早年去世,一双儿女现都在外工作,她现在是“锡三堂”里唯一李家人,和其他4户人家住在这儿。“锡三堂”背山而建,门前有荷塘,四周环绕稻田。旧宅的通风排水设计较好,下水道直通池塘,“这些年一直没堵塞过”。居民平时的生活用水,都来自宅院西北角的水井。水井引的山泉水,用青石砌成三口水池,分别用来饮用、洗菜、洗衣。当年三重水井的设计,沿用至今。只是后院已经荒废,打水的人在灌木丛里踩出了一条小道,水井周围的杂草被割掉了。
  “如何改变对湘军人物的厚此薄彼,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命题”
  娄底双峰荷叶镇曾国藩故居富厚堂,这里素有“中国乡间第一侯府”之称,但曾国藩生前不曾在这里住过一天,甚至不曾亲眼目睹这座府邸的风采。1857年,他为父母守孝时修筑“思云馆”,现位于富厚堂别院。
  7月8日上午,“富厚堂”槽门边轿厅的角落里,摆着两块长条青石。胡卫平用水将青石打湿,显出了上面刻的字——“名山遂为名士所得,身前不敌身后之荣”。
  这是罗泽南墓前的一副墓联。胡卫平早年在双峰石牛乡一户农户家发现了墓联,收购并搬到了“富厚堂”。从双峰石牛乡,到曾国藩故居“富厚堂”,需要翻越九峰山,辗转车程近1小时。罗泽南的墓联,出现在曾国藩的旧居中,在胡卫平看来,巧合之余,更有几番深意。
  湘军创始人是谁?有言曾国藩者,有言罗泽南者,也有人提及湖南新宁人江忠源。学界观点不一,这三人的命途也迥异。江忠源于1851年率新宁楚勇赴广西作战,后转战湖北、江西等地,任安徽巡抚,最终1854年在安徽庐州(今合肥)败亡。罗泽南则于1856年战死武昌城下,江、罗二人,生命分别终止于41岁与49岁,都未能享受到最后胜利的果实。罗泽南生前官职,也远不及江、曾二人,因此“身前不敌身后之荣”。
  “如何改变对湘军人物的厚此薄彼,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命题。”湘军史专家,曾国藩与湘军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李超平说。现居上海的他,曾多次往返湘乡、涟源、双峰等地,考察湘军将领故居,搜集相关史料。谈诗堂一直乏人问津,罗泽南的墓地仅为双峰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未加修缮。湘军精神教父故宅的破败、冷清,与富厚堂的游人如织形成了鲜明对照,常常令他感到惆怅。
  湘军、太平军的较量,其实是两种文化的冲突,它的结局在一开始就已经注定
  1995年,全国首次曾国藩学术研讨会在双峰举行,“富厚堂”为此整修一新,位于其院落北端的藏书楼,成为众多学者、专家关注的焦点。
  藏书楼分为“公记”、“朴记”、“芳记”三部分,“公记”曾收藏曾收藏着曾国藩的书籍、奏章、信件、诗文和日记,它们是1872年曾国藩在南京亲自检点后,由水路运至“富厚堂”。其中就包括1864年,太平天国天京陷落后,忠王李秀成在曾国藩狱中被迫写下的自述,曾国藩后来把自述删改抄写,命名《李秀成亲供》递交清廷。真迹被家人秘藏于“富厚堂”多年。直到上世纪60年代,真迹影印件才由曾氏后人在台湾发表,轰动一时。
  “湘军是中国古代唯一一支有文化的军队”,李超平说:“公记藏书楼的藏书,谈诗堂之名的意涵,以及众多统帅、将领所遗留下来的著述,都是实例。”时过境迁,湘军们留存至今最重要的东西,不是那些深宅大院、万顷良田,而是由此形成的精神与文化。“知识与文化,是湘军学习战争、赢得战争的重要支柱”。
  反观他们的对手太平天国,罕有文化底蕴深厚的统帅,留存至今的文化遗存也较少,“湘军、太平军这两大阵营的较量,其实代表了两种文化的冲突,它的结局在一开始就已经注定。”李超平总结道。
  胡卫平回忆起著名作家、《曾国藩》作者唐浩明1995年参观“公记”书楼的情景。唐浩明踏着木楼梯上楼,一抬头就看到了空荡荡的书架,那是他编辑《曾国藩全集》时,看过的曾府百年老档,最初摆放的地方。“唐浩明先生似乎有所触动”,胡卫平说:“我们没有交谈。十多分钟,他一个人在书楼上,踱来踱去。”
发表于 2017-4-21 20:06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了,感觉大开眼界
 楼主| 发表于 2017-4-22 08:40 | 显示全部楼层
孤帆去来 发表于 2017-4-21 20:06
拜读了,感觉大开眼界

谢谢孤帆去来
发表于 2017-4-22 13:49 | 显示全部楼层
图文并茂!欣赏佳作!
 楼主| 发表于 2017-4-23 09:16 | 显示全部楼层
吴柜贞 发表于 2017-4-22 13:49
图文并茂!欣赏佳作!

谢谢吳妹鼓励
发表于 2017-4-24 12:28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的文章。
发表于 2017-4-24 12:28 | 显示全部楼层
顶贴,慢慢多欣赏。
 楼主| 发表于 2017-4-24 16:32 | 显示全部楼层
崀山白云 发表于 2017-4-24 12:28
顶贴,慢慢多欣赏。

谢谢崀山白云版主
 楼主| 发表于 2017-4-27 22:31 |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献策湖南”金点子征集活动上一条 /1 下一条

Processed in 0.084832 second(s), 38 queries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