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论坛

 忘记密码  新用户注册
 新用户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扫一扫,微信登录

搜索
楼主: 大伪

[谈天说地] 中国文化知识100题

[复制链接]  [分享推广]
发表于 2017-8-9 11:22 | 显示全部楼层
      《尚书·禹贡》记载,四川在夏代为“梁州”,《诗经·大雅·韩弈》则说:“奕弈梁山,唯禹
甸之。”。在四川本土语义中,“甸”是农村村社的意思,因为四川本土语言中没有翘舌音和
后鼻音,所以,说四川在夏代为“梁州”,大禹开辟的农耕之地为“梁山”,那多半都是北方人
的误读,“梁州、梁山”在四川语音中应该发音成“连州”或“联州”;“连山”或“联山”。“连、联”
当然就是联合、连结的意思,既指西部所特有的连绵起伏的大山脉,也指联合的文明形态。
1986年,在四川广汉三星堆古城廓遗迹中就发现了众多不同生理面貌特征与不同服饰及不同
礼仪姿态的青铜人像,共同在朝拜有十只鸟头的神树,这说明四川地区在中国历史上最早进
入不同民族部落和平相处的联合政体的文明文化形态。《史记·周本纪》中也记载了当时的四
川地区有庸、蜀、羌、茂、徽、泸、彭、濮等不同的部落联合体,他们又各自称自己为尔戈、
比尔干、立尔矛、矛其誓。而现在的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彝族人就称自己是“罗罗”,阿坝
羌族藏族自治州的羌族人则称自己是“尔矛、冉駹(庸茂)”,阿坝地区中至今还留有介于藏
族与羌族之间的一种独特民族“白马藏”(濮矛赞)。藏人中的主要民族是有悠久农耕传统的
康巴人,而康巴人都知道自己的根本就在雅砻江上游地区,即现在西藏的昌都与四川西部地
区,就是以前称之为“康藏”和“西康”的山区。现在四川的羌、藏、普米、纳西、彝等少数民
族所生活的岷江、雅砻江、大渡河、湔江流域的中上游地区,恰好就是后来历史记载的大禹
当年生长与活动的地方。这就是说,农业最早发生在中国西部地区的山谷之中,后来,农业
在四川盆地地区与中国东部地区的平原得到高度发展,这些地方的人后来就逐步变成为了以
农业为主的“汉族”,而继续留在山区与高原地区半农半牧的人们则成为了现在中国西南与西
北的“少数民族”。

发表于 2017-8-9 11:23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川广汉三星堆的出土的高三米的大“神树”上有十只“鸟头”,在《尚书·尧典》中,这些
鸟头称为“星鸟”,也就是后来的人们说的“朱雀”,既代表星宿,也代表着太阳的意思。同时,
这些鸟头还代表当时四川地区不同民族部落和方国的人们所共同崇拜的“凫”,“凫”即可以是
鱼鹰,也可以是大雁、鸭。由于“禹”的古音的“鹜”(wu)是“鸭”的意思,也与“五”这个“中”
之数同音义,而三星堆中出土的金权杖中就有“凫”与“鱼”的图案,且川人历来有崇“五”习俗,
这样,“骛、凫”同为“鸭”,鸭与雅同音,雅与夏同义,五为“中”义,所以,最早的华夏之国
很可能就在四川。三星堆古城遗址是迄今为止中国所发现的最大的上古城廓,其内部的祭祀、
商业、筮卜、铁器玉器制造等功能齐全,而且,该城廓就建立在古称“洛水”又称“鸭子河”的
旁边,现在,这里依然还是野鸭与家鸭成群的地方。古代人们说的大雅小雅,其实就是大夏
小夏的意思,其义都来自于“鹜”,这与四川上古时代的蜀人崇尚“凫”(即鱼鹰、鸭等水候鸟),
及其藏族人崇拜鱼(藏族人认为鱼为水神,所以他们的旧习惯是不吃鱼的)也是不谋而合。
      当然,现在四川广汉三星堆被定为是殷商时代的文物,但是,其文化文明特征却应该是
夏文明文化的继承,这从大量的民族民俗和考古材料中可以得到许多证明。这里特别值得一
提的是,晋代常璩所著的中国西南地方志的《华阳国志·巴志》中记载了夏代天下分九州时
候,梁州包含了夏之前就存在的华阳、黑水和江汉三地区,这三个地区,就是现在的四川、
陕西、甘肃一带。“华阳”是指梁州之中心地区,而巴蜀又是华阳之“中国”,梁州与巴蜀都是
禹治水之功所成。而到底什么是“华阳”?这个问题则如同一个历史悬案给搁置了几千年。而
按照笔者从语言学的角度去解释,川人因为无翘舌音与后鼻音,所以,阳(yang)其实应该
念成为“雅(ya)”或者“雁(yan)”,所以,上古的“华阳国”可以念成为“华雅国”或者“华雁
国”,前面说了“雅”与“夏”同义,所以,上古时代中国西南地区的“华阳国”很可能就是最早
的“华夏国”。只不过由于后来大禹扩展了中国的疆土,人们又编造出了“人皇居中州而制辅
八方”的“中州”说法,这样,“中国”就转移到现在中国的中原一带去了。

红网移动社区 - 发现·分享·改变
发表于 2017-8-9 11:24 | 显示全部楼层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对夏人尚黑尚玄不理解,其实,人们只要到大禹当时生活的地区中,也就是牛羊成群的四川高原的草原地区与水利农耕发达的成都平原地区,去看看那里人们赖
以生存的土地颜色,自己就会恍然大悟的。因为,这两个地方的土壤,就是地理土壤学中说
的中国最大的“黑土区”,其由远古时代的热带腐植物质所形成,后来随着地质变动,一部分
成为高原草原,一部分成为了盆地平原,这样的黑土十分肥沃,非常利于动植物生长与生存。
大禹的“六府三事九功”的中心,就是“土”,即我们现在说的“以土地为本”。这就是说,因为
夏禹时代的中国已经进入了农耕与稳定放牧时代,所以,对水土的重视与崇尚也就相应出现
了,夏人尚黑,其实就是指进入农耕时代的夏人尚肥沃的黑土的意思。现在,四川以农耕为
主要生产方式的彝族人依然有尚黑且以黑为贵的传统习俗。夏人尚“玄”,常常有典籍把“玄”
注解为“黑红”为“玄”,红与“日”同义,所以,黑红之“玄”就是指的红日黑地的“天地”。同时,
“玄”与“元”同义,“元”为周期性旋动的意思,所以,其还指农耕民族对太阳周期性所表达出
来的律历法则的崇尚,也是表达放牧民族定时间空间的周期性的放牧和平生活生产方式。当
然,也与这里的人民崇尚旋转形状的“螺”有关系,现在,四川西部地区中的羌族与藏族农牧
民还有在自己生产生活的区域中塑立“尼磨堆”的习惯,“尼磨堆”是一种用石头所累积起来的
旋转型的圆锥体,型似海螺状,这里的人民都知道自己所生活的地方在远古是海洋,螺是他
们的崇拜物。同时,“尼磨堆”也是自己部落所生活的空间的记号,是与其他放牧农耕群体和
平共处与互不侵犯的象征。

发表于 2017-8-9 11:26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什么要将夏人称之为“华夏人”呢?因为“华”与“花”相通,笔者在四川西部高原藏族人
民生活的草原地区中发现,这里一年只有4月到9月是放牧与农耕的黄金期,其余时间都是白
雪恺恺,所以,这里的人民特别向往与珍惜农历中说的夏天。而草原人民判定夏天来临的象
征,就是“尼磨花”,汉语是“太阳花”的意思。“太阳花”的确很有意思,它的花心在一天的白
天中一直向着太阳自旋转,一天中自转180度,夜晚,“太阳花”再次自旋转180度将花心向着
太阳即将升起的东方。这种“尼磨花”在夏天遍开草原,是这里的人民美好生活的象征,也是
人们判断季节的标志。同时,大禹出生地的四川北川县禹里沟,有一处专门用以人们判断夏
天来临的标志地域,这就是“杜鹃花林”,每年5月,这里遍山都是各种颜色的杜鹃花,极为
壮观。而四川西部的高原山区,就是《竹书纪年》、《史记》与扬雄的《蜀王本纪》中说的“禹
出西羌”的西羌之地。这就是说,所谓的“华夏”,就是表示充满生机的“夏花”的意思。所谓
的“华夏人”,就是生活在“夏花”之地的人,这刚好与“禹出西羌”不谋而合。
      历史典籍还常常记载大禹有行“禹步”的习惯,什么是“禹步”?人们大多将其解释为大禹
因治水有腿疾而行走的跛步,或者说是一种左右摇摆的“鸭步”,后来的中国养生学还因此创
造出了“禹步功法(又称巫步功法)”。其实,在四川西部所特有的崇山峻岭区域中,人们就
会发现,这里的人们都有行“禹步”的习俗,原来,所谓的“禹步”,就是山区人们走山路的时
候所用的一种省力的左右摇摆的行走方法,其状似鸭步。特别是藏族老人,即使到了平原,
也改不了这样的“禹步”习惯。而且,现在生活在这个地区中的羌族人,至今都还有尚花的传
统,他们习惯把八瓣花绣在自己衣服、头巾和鞋子上。最有意思的是,羌民族中的挂毯,实
际上都是用花与动物生肖绘制成类似于“河图、洛书”那样的图案,根据羌族老人讲,在过去,
这是非常尊贵的象征物,只有“比摩”(部落中观天地象与预测吉凶的巫师,又称为“端公”)
才能够使用,其意深刻,一些羌族人把这种挂图叫做“氏图”。

发表于 2017-8-9 11:28 | 显示全部楼层
      同时,“夏”是“胡雅切”,古音应发音成“哈”。而将“下”发音成为“哈”,现在仅见于四川、
甘肃与陕西地区,所以,四川大学徐中舒先生也从语言学角度认为夏民族最早是活动在崇山
(四川西部高原山区)与陕西伊洛流域一带,后来才由河南向山西一带发展的(见徐中舒《先
秦史讲义》)。笔者在人迹稀少的四川阿坝羌族藏族自治州与四川绵阳地区的北川县的大山区
中发现,这里一直就存在着一种与现在的羌族、藏族和汉族有区别的“土人”,他们的生产生
活习惯及其语言有自己的特色,他们自称自己是大禹的后代,这些人究竟是什么人呢?后来,
笔者才知道这样的现象也被民国时期的一些有识之士注意到了,有人认为这些“土人”是这里
最早的原始民族,比现在的羌族藏族都还要古老,他们害怕这些“土人”的情况灭绝掉,特别
将这些“土人”的一些特殊语言记录了下来。这里,笔者抄录几段所谓的“土人”的语言与汉语
所对照,以飨读者,表中的土语发音用汉语字代替:

                                                                      三
      在《说文》中,许慎把“禹”解释为“虫”,为何“禹”为“虫”,长期以来,对巴蜀文明文化
不了解的人对此十分困惑。其实,许慎也同时把“蜀”解释为“葵中蚕,从虫。”,把“巴”解释
为“虫,象蛇。”。四川地区,气候潮润,十分适合于蛇与蚕等虫类动物生存,现在四川阿坝
羌族藏族自治州的金川县地区,历史上就是著名的养蚕之地,盛产桑树与蚕,现今藏族的“献
哈达”,就是代表的这里的人民最早是生产蚕丝与“帛”的民族的意思。为什么藏族人会把丝
帛叫做“哈达”,且认为向人献“哈达”是很高的礼仪,笔者在藏族老人那里得到一种说法,他
们认为,以前生活在这里的原始部落一直是母系社会,母系社会的中心,是部落中最长的女
性,在进入农耕时代以后,女性的主要工作就是织布与接待客人。所以,他们叫祖母为“哈
达”,后来,哈达就成为了珍贵的象征。而笔者在四川云南交界处的泸沽湖地区的彝人与摩
梭人中了解到,他们那里至今尚存在的母系社会中同样也有这样的习俗,只不过他们把部落
中的最长女性叫做“老子”或者“老者”,他们向客人敬献的是酒,表示友谊天长地久的意思。
现在四川出土的汉代的“神树”(俗称摇钱树)中往往都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有以“西王
母”为至尊的塑像,二是有人们载歌载舞而农桑的塑像,这与现在少数民族习俗完全相同。

发表于 2017-8-9 11:31 | 显示全部楼层
      至于“禹、巴、蜀”为何为蛇虫,前面说了,农业最早都产生在中国西部山谷之地,农耕族最要紧的知识就是季节判断。四川的西昌地区的农业区域,是日月常挂的高地热带地区,
可以根据观察日月天象去定时间季节。而在一年只有1000个小时左右的日照期的四川盆地地
区及其川西连绵起伏的山区中,农民们判断农时季节的主要手段,就已经不可能在观察日月
天象了,而只能根据蛇虫等动物的冬眠与苏醒及其蜕变的时期来判定农业耕作的时间和季
节,所以,蛇虫崇拜就因此而来。这样的蛇虫敬仰习俗现在都还存在于西部偏远地区,笔者
当年下乡的川西南农村,老乡们决不打与食蛇虫,还有在春天用糍粑敬喂这些蛇虫及候鸟的
习俗,老乡们认为,这些动物是人们判断时间季节的标志,理应保护。春夏的到来,对于农
民来说,就代表着一年生机与生计的开始,农历节气中的“惊蛰”,就是由此而来。这就是说,
大禹之所以被东汉士大夫的许慎注解为“虫”,则又没有去多解释,实在是因为他不熟悉大禹
时代中国进入农耕时代以后,因不同地区的条件,所出现的农时季节判断的标志情况所致。
      出成都市西门往西行,经过都江堰市,便进入了汶川县山区,在湍急的岷江河的北岸,
有一座小巧的市镇,这里就是相传大禹治水的“绵凫(fu)镇”,又称“绵虒(zhi)镇”,不远
处,有一山洞名“飞沙关”,在往前行,就是“刳儿坪”,所谓的“刳儿坪”,就是相传圣母剖背
大禹母亲接生大禹的地方,刳儿坪山上有形状似人的白石,据汶川县文物管理所的汪友伦老
先生解释,那就是“石纽”,表示天地生大禹的意思。如果把大禹说成为是山崩裂而出的圣人,
或者说成为是圣母剖其母背而生,都不过是神话,但是,从巴蜀文明文化中的“大石崇拜”
上去解释,却是说得通的。四川历史上一直有“大石崇拜”,号称“石笋”,其俗可能来自于石
器时代人民对石器工具的崇敬。1960年,中国古人类研究所与四川省博物馆在四川大渡河流
域的汉源县(古称凫里、伏里)发现了旧石器时代的“汉源文化”,也就是大型的石器加工作
坊,并从这里出土的动植物化石及其文物中可推断出上古时代四川西部山区的气候湿润温
暖,十分适合农耕与其他养种植业。所以,说大禹可能是石器时代的人,是有道理的。
在汶川县岷江河的“飞沙关”的对面,是“西川第一羌寨”,寨子中的许多见闻不多谈,到是羌
族人的“天公、地婆、栖伏”的三石崇拜物把笔者看呆了。西川的羌寨和藏寨,大多是用石头
砌的楼房,汉人称之为“石室”,他们自己则称之为“邛笼”和“碉堡”,这是笔者早就知道的,
无非是说他们是从邛地(现在云南与四川的横断山脉一带)所来,碉堡其实就是指“颠高”
之房。但是,在寨子中央塑立三块呈现三角形的大石头,号称“天公、地婆、栖伏”却是笔者
以前所不知道的。根据寨子中的老人介绍,这是非常神圣之物,任何人不得对其有不尊,否
则就要被严厉惩罚。汉族也有“天地人皇”的崇拜,但是,没有用三块对等的石头代表的,
这说明羌族既古老,又有平等观,崇拜物还是石器时代的产物。特别有意思的是羌族老人们
将“栖伏”称之为“媳妇”,根据他们介绍,羌人一直就尊敬妇女,老妇人是部落中最受尊敬的
人。当然,按照古代语句的倒置现象,他们说的“栖伏、媳妇”应该是人皇“伏栖”的意思,当
笔者“纠正”他们的时候,才发现其实他们都知道这些,他们一边说着“雅唯”(“是”的意思),
一边说这样的叫法不必改了,也无伤大雅嘛!到说得笔者不好意思起来。


发表于 2017-8-9 11:34 | 显示全部楼层
      北川县的古县城叫“郅(zhi)城”,因为“氏”(双音字,有zhi、shi 两个发音)与“郅”同音,所以,中国古代往往将“羌”与“氏”联系起来说,是有道理的。郅城紧邻湔(jian)江与
白草河二水合一处,所以,“郅城”是水城的意思,其现在是“禹里羌族自治乡”的所在地。郅
城下游是“旋口镇”,也就是湔江急弯之处,上游则是岷江中游的茂县,湔江流入涪江。距禹
里乡西北10多公里,是白草河、青片河与青氏沟的三江汇合之处,沿青氏沟往上在走5公里
左右,就到了“禹里沟”,禹里沟临近大熊猫最多的“蜂桶寨”羌乡。禹里沟现在是禹里羌族自
治乡的一个特别区,之所以特别,是因为这里的小镇只有一所小学和10来户人家,但是,羌
族村民们却大多独户散居在大山深谷处耕种。禹里沟现在有禹王庙与“岣嵝碑”(一种用独特
的文字符号记载的大禹功劳的碑文)。这里的山川十分雄伟,有“誓水柱、刳儿坪、洗儿池、
禹穴、禹床、血石流光、采药山、杜鹃林”等多个关于大禹传说的名胜之地,这些都自不言
说,笔者关心的是这里的自然地理与人文条件为什么会产生出以疏导洪水而著称的大禹。


      笔者发现,禹里沟(青氏沟,或称青水沟)实际上是由大山深处的溪流汇集起来出山的
一条河沟,由于两山之间只有100米宽左右,这里的人民就世世代代在沟河两旁狭长的地带
边耕种。一旦遇上大雨之时,河沟必然要涨水,在加上整个蜀山都非常的年轻,常常会发生
山崩,所以,随时都有大块石头滚下山堵在河沟里,这样,就必然造成河流堵塞而淹掉河沟
两岸的农田。笔者发现,禹里沟现在也堵有不少山上滚下来的巨石。1995年夏天,禹里沟发
生了山崩,巨石堵塞河沟,把这里的田地房屋全淹了,但是,也在洪水之后,给这里活生生
的冲出了一块宽几十米且一米多厚的肥沃滩地。正因为这样的实地考察,笔者认为史书上记
载“禹生石纽”很可能是文人的笔误,应该被称之为“禹生氏里”。因为四川本土音中没有翘舌
音,“氏”(zhi)应该与“孜”(zi)同音,而“孜”是水的意思,“里”是地方的意思,所以,说“大
禹出生在河流很多的地方”,才与多方面情况符合得起来。而“禹生石纽”中的“石纽”也很可
能是“绵水”的笔误,因为,“纽”是代表“弯弯纽纽”的意思,同时,川人将运动说成“纽”,现
在,藏族人就把流动的河流称之为“曲、渠、柒”,这主要是指山区中的河流特有的弯纽曲折
的形态。四川人还有把经久不息的现象叫“绵”的习惯,而四川西部是树林集中区域,一棵树
就是个小水库,所以,这里的河流是长年水流不断,现在,四川绵竹县境内就有叫“绵水”
的河流。所以,“禹生石纽”,也可以解释为是禹生“曲水”与“绵水”的意思,这样,才说得通。
笔者之所以在这里大量使用了语言学来说明历史问题,是因为四川语是中国非常古老的语
言,其中有许多古音义。而现在我们使用的以北京话为基础的普通话则没有古入声等,是在
宋代以后才产生出来的。中国上古历史中的许多问题之所以后来混沌,很大原因就是因为元
明清以后流行的“北方官话”所造成的。




发表于 2017-8-9 11:36 | 显示全部楼层
      笔者在沿湟河、黄河、夏河、洛河、渭河考察的时候,就发现了一个问题,即,这样的
由纯粹黄土质所构成河床的河流,多半没有疏导的可能性,也没有疏导的必要性,因为,黄
土高原上的河流只有泥沙淤积现象,而没有象四川禹里沟那样的巨石堵塞河道的现象,泥沙
淤积河床,除非河道彻底断流了才能够实施疏导。黄土高原土地广袤,如果黄河在雨季涨水
了,人民另外转移耕作居住地方就是,而禹里沟地区的农民就因为崇山峻岭而决无它处可去,
所以,他们必须与洪水争夺一尺一寸的土地。而且,滔滔黄河,怎么个疏导法呢?不要说古
代,就是现在,对于大江河的中下游也只有堵与放弃耕地的办法,所以,三门峡的“神、鬼、
人”三门,不可能是人为的结果,当然也就不会是大禹所劈。大禹当年对河流的疏导,只可
能是在季节性质的河流中实行。即,在雨季来临之前,就地取材,用火烧堵塞在河沟中的石
头,然后在用水浇烫石,将其炸裂,然后在将小块石头搬运出河沟。或者,在枯水期间对浅
水的河道进行梳理。笔者在四川什邡县洛水镇的章山的李冰墓地处,就发现这里流传与记载
了当年李冰沿袭大禹治水方法,用火烧石头炸裂堵塞在河沟中的石头的故事。这就是说,现
在我们说的大禹疏导治水法则,主要就是在季节性质的河流中用以上说的方法实现的。
      笔者在走访羌寨羌民的多年中发现,川西蜀山之所以能够成为山青水秀之地,之所以能
够流水长清,就是因为这里的人民长期对山林的爱护所致。羌族藏族人民有在日常生活中敬
仰山、水、树、农作物、动物等多种习俗,他们且实行火葬、天葬、水葬,不与山林农田争
夺土地,所以,这就保证了山林长期茂密和动植物生机盎然,水流当然也就清澈了,这样,
河道也就几千年不会发生淤塞现象。笔者在湔江、岷江各支流的的大山区中发现,这里的老
百姓守着茂密的山林却不去砍柴,而是习惯在河边“捡河柴”回家当薪柴,“捡河柴”是这里人
民的一项传统习俗,所谓的“河柴”,就是那些被山水冲下来的杂树枝。但是,在岷江中上游
的一些“开化”地区,依靠砍树与开挖江河两岸的矿石而至富者到是有不少,所以,近年来这
些地区已经出现了山坡沙化现象,令人触目惊心。说岷江、大渡河、雅砻江、金沙江等长江
上游地区已经出现了生态危机,是一点都不夸张的。长江上游如果生态恶化,长江水位就要
被淤泥抬高,长江也就要成为第二条黄河了。大禹当年的治水肯定不止是治理河道本身,还
有山林保护措施在其中,这从他的故里的羌族藏族老百姓的良好生态保护习俗上就可以看
出来。

发表于 2017-8-9 11:38 | 显示全部楼层
      几千年来,羌族藏族人不仅在自己的故里保护了长江上游各河流流域的山林,而且,羌
族人还有在冬天“入蜀为庸”的传统,就是在冬天的枯水季节,到成都平原的各河流中去梳理
河道,他们在河道中用石头累积起各种不同角度的拦河坝,以保护丰水期间的水流在拦河坝
的作用下自行消解水的冲击力量,不至于冲跨河流两岸的土质堤岸。笔者小时候,就亲眼所
见这些大禹的后裔们身著绣着百花的青布衣衫,青衣外面套着一件羊皮坎肩,他们男女都高
挽裤脚,双脚冻得通红,在冬天的河流中为城市中的人们清理河道,这些羌人们最自豪的就
是只有他们才具有利用河道中的普通的石头累积起坚实堤坝的本事。而且,他们还有清洗水
井与挖水井的特殊本事。如果说,“禹出西羌”的羌民们几千年来一直就担负着四川地区人民
生活中的水利工和山林保护者的职能,是一点都不过分的。非常遗憾的是,他们这些工作经
验后来基本上没有被继承下来,许多却被当作旧风俗、旧习惯给横扫掉了。笔者在川西的长
期旅行中,就只是于1998年在阿坝自治州的松番地区亲眼看见几个老人在指挥着人们在河流
中累积石头堤坝,为了观察这种堤坝的实用效果,笔者专门在这里等了几天,终于等到了一
场大雨,当笔者冒着大雨亲眼所见这些堤坝使湍急的河流水因为不同角度阻拦而使水头相互
对冲,从而减缓了对两岸的冲击的时候,真是有种被先民们的创造感动得想流泪的感受,这
些经验,不就是都江堰的水利工程模式么。
      大禹到底是哪里的人?当年夏文明究竟发源于哪里?这对于以文为生的文人来讲,似乎
很重要,但是,对于过日子的老百姓来讲,其实就并不重要。几千年来,在四川西部山区中,
那些大禹的后裔们已经把大禹治理山水树林的经验贯彻到了自己的日常生活中了,所以,他
们为我们中国保护住了青山秀水,保证了长江黄河上游地区的生态安全,我们应该向这些“少
数民族”致敬和学习!

发表于 2017-8-9 14: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yzldd 于 2017-8-9 14:42 编辑

鲧禹治水传说与先夏文化东渐新探
                    张得祖


􀀁 鲧禹治水是我国流传很广的古代神话传说,
是昆仑神话的重要片段之一。其基本内容是洪
水给人类带来灾害和人类对洪水的斗争, 以至最
后驯服。其中反映了洪水留给初民的可怕印象。
􀀁尚书􀀁 尧典􀀁载: 􀀁汤汤洪水方割, 荡荡怀山襄
陵, 浩浩滔天。􀀁 􀀂孟子􀀁 滕文公下􀀁载: 􀀁当尧之
时, 水逆行, 泛滥于中国, 蛇龙居之, 民无所定, 下
者为巢, 上者为营窟。􀀁 􀀂史记􀀁 五帝本记􀀁载:
􀀁 汤汤洪水滔天, 浩浩怀山襄陵, 下民其忧。􀀁可
见洪水对人类带来的灾难是多么深重。于是在
四岳的推荐下, 帝尧命鲧去治水。相传鲧是一位
性格耿直、刚强果断的英雄, 他创造耒耜, 驯服耕
牛, 播种五谷, 构建城廓, 深为人民所信服。然而
洪涝灾害实在太严重了, 加之鲧采用􀀁 陻􀀁和
􀀁 障􀀁的方法治水, 也就是拿泥土来填塞洪水。
结果, 他东堵西填, 􀀁 九年而水不息􀀁, 最后被帝
尧􀀁殛杀于羽山􀀁 (见􀀁左传􀀁昭公七年; 􀀁国语􀀁
鲁语上􀀁 )。
    帝舜时, 四岳又举鲧的儿子禹为司空, 让其
治水。􀀁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 乃劳身焦
思, 居外十三年, 过家门不敢入􀀁。禹受命继承
父业, 总结和吸收前辈的经验教训, 采用疏导法
治水。􀀁兴人徒以傅土, 引山表木, 定高山大川􀀁, 􀀁薄衣食, 致孝于鬼神。卑宫室, 致费于沟
洫。陆行乘车, 水行乘船, 泥行乘撬, 山行乘檋。
左准绳, 右规矩, 载四时, 以开九州, 陂九泽, 度
九山􀀁 ( 􀀁史记􀀁 夏本记􀀁 )。历经千难万险, 终
于治水成功。􀀁左传􀀁 哀公七年􀀁载: 􀀁禹合诸侯
于涂山, 执玉帛者万国􀀁, 可见, 禹得到天下诸部
落的普遍拥戴, 成了从茫茫洪水中拯救人民的人
间圣王, 无以伦比的􀀁 大禹􀀁, 终于受帝舜禅位为
天子了。大禹收九牧之金, 以铸九鼎, 划分九州,
原始的军事民主制逐渐进化为国家的雏形了。
􀀁史记􀀁 夏本记􀀁载: 􀀁十年, 帝禹东巡狩, 至于会
稽而崩􀀁, 禹的儿子启继位, 从此, 我国历史上
􀀁父传子, 家天下􀀁的奴隶制国家􀀁 􀀁 􀀁 夏朝建立
了。



发表于 2017-8-9 14:44 | 显示全部楼层
然而, 夏人究竟源于何处? 夏人祖先的最初
活动中心在哪里? 史学界一直争论不休, 到目前
关于先夏族的起源问题, 主要有三种意见:
     一说在中原, 就是以河南嵩山为中心的黄河
中下游的伊、洛、汝、颖流域。嵩山又称崇山(古
代􀀁崇􀀁、􀀁嵩􀀁相同) , 相传夏族的鲧、禹被称为
􀀁崇伯鲧􀀁、􀀁崇伯禹􀀁。以河南登封告成镇王城
冈龙山文化和偃师二里头文化为代表。
    二说在东夷。认为文献中反映的有关夏人
历史上发生的主要事件, 大部与东方的夷人部落
有关。如鲧因治水无功被放逐到东方的羽山,
􀀁 殛鲧于羽山, 以变东夷􀀁 ( 􀀁史记􀀁 五帝本
记􀀁 )。大禹治水在山东兖州, 禹与东方的涂山
氏通婚, 又曾在浙江绍兴会稽山大会诸侯, 在浙
江境内还有大禹陵, 这一切证明禹和东夷有密切
的关系。
        三说在西部, 持此观点的代表人物是现代史
学大家顾颉刚和他的两位弟子刘起釪和李文实
先生。古文献中有不少记载支撑这一观点。
􀀁史记􀀁 六国表􀀁云: 􀀁 禹兴于西羌􀀁。􀀁吴越春秋
􀀁 越王无余外传􀀁云: 􀀁鲧娶有莘氏之女􀀁􀀁产
高密, 家于西羌􀀁。􀀁后汉书􀀁 戴良传􀀁: 􀀁大禹出
西羌􀀁。􀀁新语􀀁 术事􀀁: 􀀁大禹出于西羌􀀁。􀀁帝
王世纪􀀁: 􀀁伯禹夏后氏, 姒姓也。􀀁 􀀁虎鼻大
口, 两耳参漏, 首戴鉤铃, 胸有玉斗, 右足文履巳
字, 故名文命, 字高密。身长九尺二寸, 长于西
羌, 西夷人也􀀁。这些材料都说禹生于西羌。章
炳麟􀀁序种姓􀀁指出􀀁羌􀀁即􀀁 姜􀀁, 是被封四岳之
后为􀀁九州之戎􀀁的一种, 因此􀀁潜夫论􀀁 五德
志􀀁说禹又叫􀀁戎禹􀀁。顾颉刚先生在􀀁九州之戎
与戎禹􀀁中指出􀀁 禹稷伯夷者, 向所视创造华族
文化者也; 今日探讨之结果, 乃无一不出于戎􀀁。
􀀁 禹之来由, 虽不可详, 而有关于西羌之说。􀀁 􀀁甚疑禹本为羌族传说中的人物, 羌为西戎,
是以古有戎禹之称􀀁


发表于 2017-8-9 14:50 | 显示全部楼层
      羌戎是我国西部发祥最久远, 分面最广泛,
表现最活跃的古代先民, 他们所创造的羌戎文化
是上古时期最优秀的文化, 炎黄文化源于羌戎,
羌戎文化在炎黄文化早期形成过程中有着重大
而又深远的影响。
      􀀁国语􀀁 晋语十􀀁云: 􀀁 昔少典取于有蟜氏,
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 炎帝以姜水成。
成而异德, 故黄帝为姬, 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
相济也, 异德之故也。异姓则异德, 异德则异类。
异类虽近, 男女相及以生民也。􀀁 (韦昭注: 􀀁 相
及, 相嫁取也􀀁 )。􀀁史记􀀁 五帝本记􀀁 索隐􀀁:
􀀁 少典者, 诸侯国号, 非人名也􀀁。这里所谓诸侯
国号, 实即部族名, 同样有蟜氏也属部族名, 而
且, 姬姜两姓是互相通婚的, 二者是婚姻氏族。
关于􀀁姬水􀀁和􀀁姜水􀀁, 据李文实先生考证, 古姬
水即今之甘肃省临夏境内贯穿而过最后注入黄
河的大夏河, 且有姬家川这一古地名佐证。姜水
即羌水, 出西倾山南, 东南流入白龙江, 再经昭化
入嘉陵江[ 2] 。龙西江先生根据中国上古文献研
究, 提出上古夏人黄帝族和炎帝族的主要发祥地
在青海省的湟水和甘肃省的渭水之间[ 3] 。至于
黄帝的居地, 􀀁史记􀀁 五帝本纪􀀁说􀀁黄帝居轩辕
之丘􀀁, 􀀁庄子􀀁 至乐􀀁云: 􀀁昆仑之虚, 黄帝之所
休􀀁, 􀀁山海经􀀁 西山经􀀁云: 􀀁昆仑之丘, 实惟帝
之下都􀀁。昆仑之丘, 即􀀁山海经􀀁 大荒西经􀀁所
说的西王母居地。虽然神话地名常无法确指, 却
反映一种久远传说或历史的影子, 至少证明黄帝
居地在西北, 在神山昆仑附近。丰富多彩的昆仑
神话是西部羌戎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创造的灿
烂文化遗产。
      黄河上游甘青地区的仰韶文化马家窑类型
( 1923年首次发现于甘肃省临洮县马家窑村而
得名)开始有了最早的青铜器, 东起渭水流域西
至湟水流域的齐家文化( 1924年在甘肃省广河
县齐家坪首次发现而得名) 更是普遍地发现了
铜器, 在华夏大陆上最先步入了早期青铜器时
代, 翦伯赞􀀁中国史论集􀀁中, 认为甘青史前文化
属于夏族文化。刘起釪先生进一步指出: 􀀁 从受
齐家文化影响很深, 相当于齐家文化后期的火烧
沟类型文化与夏同时来看, 正好齐家文化相当于
传说中夏以前的黄帝族时代, 因此, 把创造齐家
文化的氏族部落推定为黄帝族是合适的􀀁[ 4] , 可
以说甘青地区是黄帝族的故乡。传说中, 黄帝的
一系列创造和仓颉造字等故事有相当一个过程
是在甘青地区进行的。把这一时期到夏朝建立
之前的文化我们可以称作先夏文化。在青海境
内有着丰富的先夏文化, 乐都柳湾遗址出土的多
达数万件的彩陶以及彩陶上面300多种纹饰符
号, 大通上孙家寨出土的舞蹈纹盆, 西宁沈那遗
址出土的青铜长矛, 湟源大桦出土的鸠首牛犬铜
杖首, 湟中卡约出土的金贝, 贵南尕马台出土的
铜镜, 民和喇家遗址出土的巨型玉刀和􀀁 黄河磬
王􀀁等, 都反映了青海先夏文化的繁盛。据任乃
强先生评价, 其文明程度远远优于当时的亚欧各
民族[ 5] 。我们把这种由羌戎创造的, 与昆仑神
话密切相关的文化, 称之为昆仑文化。昆仑文化
包括了河湟文化、江河源文化的广泛内涵, 应该
说是青海历史文化的最好概括和准确定位。
      后来, 炎帝的姜姓部落和黄帝的姬姓部落不
断东移, 在日益密切的交往中结成联盟, 逐渐构  
成华夏族的主体, 中国人至今自称􀀁 炎黄子孙􀀁,
说明古代羌戎对中华民族的卓越贡献。
      􀀁世本􀀁及􀀁大戴礼记􀀁所收的􀀁帝系􀀁篇云:
􀀁 黄帝产昌意, 昌意产高阳, 是为帝颛顼。􀀁 􀀁
颛顼产鲧, 鲧产文命是为禹􀀁。􀀁史记􀀁 夏本记􀀁
云: 􀀁禹者, 黄帝之玄孙􀀁。说明黄帝族是夏族的
祖先。􀀁左传􀀁郯子云: 􀀁夏后氏以龙纪, 故为龙
师而龙名􀀁。􀀁述异记􀀁、􀀁路史􀀁罗注亦云: 鲧死
后化为黄龙, 禹是从鲧腹中飞出的虬龙。可见夏
禹是以龙为图腾的。
      大禹为夏族宗神, 禹步着前辈黄帝的前进路
线, 东进至晋、冀, 又转辗到了豫的洛伊地区, 在
那里形成了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 即夏文化。
形成后来建立了夏王朝的夏族。在青海民和县
喇家先夏文化遗址出土了长36厘米的玉刀。无
独有偶, 在河南偃师二里头夏文化遗址中出土了
长65厘米的七孔玉刀, 这两把巨型玉刀都磨制
精细, 并刻有花纹, 当非实用之物, 而被认为是权
力的象征。对于甘青先夏文化与中原夏文化的
关系, 刘起釪先生有一个形象的比喻: 􀀁正像金
王朝之后有后金, 形成为建立清王朝的满族一
样􀀁
      大禹东进的过程也即治水的过程, 传说中的
大禹治水, 导川凿山, 是自西而东循着黄河的走
势进行的, 而且青海作为江河源头, 大量的水利
工程是在青海完成的。􀀁禹贡􀀁云: 􀀁导河积石,
至于龙门􀀁。􀀁史记􀀁 夏本纪􀀁云: 􀀁 浮于积石, 至
于龙门、西河, 会于渭汭􀀁。􀀁积石􀀁当指积石山,
据􀀁集解􀀁引孔安国曰: 􀀁积石山在金城西南, 河
所经也􀀁, 颜师古曰􀀁 积石山在金城河关县西南
羌中􀀁。积石山有大、小之分, 大积石山在今果
洛藏族自治州境内的山脉, 今名为阿尼玛卿山,
其支脉东北行至今化隆、民和、循化间, 称为小积
石山, 一般认为禹导河所至当即指此而言。清雍
正时在循化积石峡西口立河源庙以祭河神; 民国
初年曾改河州为导河。李文实先生认为: 􀀁 无论
是指今大积石山或小积石山, 均可指实􀀁[ 7] 。除
疏导黄河外, 还疏导江源即长江、雅砻江、澜沧江
以及川西的岷江等, 这里不一一赘述。与导河、
导江紧密相关的就导山, 即为循山引流, 平治水
土。􀀁禹贡􀀁云􀀁 禹敷土, 随山刊木, 奠高山大
川􀀁。大禹所引之山, 除􀀁禹贡􀀁提到的雍州西南
的岍、岐两山及西倾、朱圉、鸟鼠诸山外, 在青海
境内还有昆仑山。开导如此神奇广袤的大山, 其
繁重和艰难程度是难以想象的。
      􀀁史记􀀁 夏本记􀀁载: 􀀁 织皮、昆仑、析支、渠
搜, 西戎即序􀀁。若据先秦古籍行文通例分析,
昆仑当为山名, 位于甘肃酒泉之南的包括祁连山
在内的横亘青海、新疆两省区的莽莽昆仑。􀀁织
皮􀀁是指居住昆仑地方各部落居民用牲畜的毛
皮制作的衣服。析支即赐支, 既是河名又是地区
名, 为今日甘、川、青三省交界一带的黄河河曲地
方; 􀀁渠搜􀀁指今内蒙古河套地区, 汉代曾在此设
渠搜县。以上均为以地为称的氏族部落名, 皆为
古雍州地。大禹在导山导水过程中又安抚和治
理了这些地区的羌戎部落。􀀁西戎即序􀀁就是羌
戎各部落各居其地, 互不侵扰, 井然有序, 安居乐
业, 先夏百姓尽归大禹。大禹出于羌戎, 羌戎是
大禹的属民, 大禹统率着以羌戎为主体的治水大
军􀀁堙洪水, 决江河, 而通四夷九州􀀁, 治理了􀀁名
川三百, 支川三千, 小者无数􀀁( 􀀁庄子􀀁 天下
篇􀀁)。最后, 治水成功了, 同时也把以炎黄文化
也即先夏文化传遍了四面八方。


发表于 2017-8-9 14:51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些传说资料又有实定禹在西羌的出生地
者, 如􀀁史记􀀁 六国表􀀁 集解􀀁引皇甫谧云: 孟子
称􀀁禹生于石纽, 西夷人也􀀁。同书􀀁正义􀀁又进
一步说: 􀀁 禹生于茂州汶川县, 本冉駹国, 皆西
羌􀀁。􀀁蜀王本纪􀀁云: 􀀁 禹本汶山郡广柔县人也,
生于石纽􀀁。另外􀀁括地志􀀁、􀀁华阳国志􀀁等也有
相同记载。上世纪九十年代周锡银、刘志荣所著
􀀁羌族􀀁广引了古籍中类似记载, 而且搬出浙江
绍兴禹陵保存的􀀁姒氏族谱􀀁以佐证。诚然, 在
今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汶川、北川、
松潘等县及贵州省的铜仁地区至今仍居住着羌
族, 而且保留了羌族的民族文化传统。但据考这
支羌族是春秋战国之际南迁的河湟羌人的一支。
正如冉光荣先生所指出的: 今日聚居于岷江上游
的20 万羌族同胞, 就是当年从大西北向西南迁
徙, 并与戈基人大战的那支羌人的子孙们[ 8 ] 。
大禹出自西南羌人说, 是汉唐以来人们附会了羌
人历史上的一些传说和地名, 拿刘起釪先生的话
说, 􀀁这完全是好事者的编造。􀀁[ 9] 治水的传说中
􀀁羌戎􀀁是指创造炎黄先夏文化的􀀁 九州之戎􀀁,
􀀁戎禹􀀁是九州之戎的宗神。九州之戎活动的地
区大致起于陕西西部乃至甘青􀀁 羌中􀀁地区。

发表于 2017-8-9 14:52 | 显示全部楼层
      综上所述, 根据鲧禹治水传说和古代文献记
载, 以及大量考古资料的印证, 炎黄文化源于羌
戎, 齐家文化为黄帝族所创造, 甘青史前文化属
于先夏文化。大禹出于西羌, 是河湟羌戎的部落
首领。大禹汲取先辈治水的经验教训, 采用疏导
的方式, 率领以羌戎部众为主体的治水大军, 从
青海高原导河、导山, 把黄河从上游的积石山引
导到西河、龙门等地, 最后流归大海。在大禹自
西而东的治水过程中, 把先夏文化传播到山西、
河北黄河沿岸, 再转辗传到河南的洛水、伊水流
域, 沿途又吸收各种先进的文化, 形成了更高层
次的龙山文化和二里头文化亦即成熟了的夏文
化, 成为建立夏王朝的文化基础。因此, 可以说
大禹治水过程, 就是先夏文化东渐并日臻发达的
过程。
已有 1 人评分红网币 收起 理由
西域潮人 + 30 红网论坛有你更精彩!

总评分: 红网币 + 30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17-8-9 19:06 | 显示全部楼层
yzldd 发表于 2017-8-9 11:15
同时,《史记·夏本纪》记载了“帝舜荐禹于天,为嗣。十七年而帝舜崩。三年丧毕,禹
辞辟舜之子商均 ...

有意思,有意思,没想到先生还真去考证了一番,其实要我说啊,拿地图来,400米等高线一画,在400米以下的,那时候全部在水里,要你治个毛线水啊,中国的地名也有意思,都是人起的名,是随着人的迁徙而改变的,同样的道理,水淹会稽山400米,看丫还能产生文化不!

有意思的是,4000多年前,西藏遭受了一次不小的陨石冲击,日本专家已经考证了,要他考个毛线啊,我们的西藏人民早就记载下来了,还以这次大冲击产生了一个文化---------天珠文化,有兴趣可以去考证一下天珠,就时间地点和大面积的雪融化产生的后果,再联想一下长江黄河之间的平原,你就马上想到,文化上山了,平原都在喂鱼,哦,忘记了,四川是个好地方,没淹到,那是炎帝文明。我们湖南往南的南蛮文化也没事,雪峰山多高啊,哈哈
发表于 2017-8-11 06:31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佳贴,问候老师,欢迎指导,遥致大安!
 楼主| 发表于 2017-8-11 10:21 | 显示全部楼层
吉翁 发表于 2017-8-11 06:31
欣赏佳贴,问候老师,欢迎指导,遥致大安!

欢迎没事来玩玩
发表于 2017-9-12 06:58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佳贴,感受精彩!
发表于 2017-9-12 17:59 | 显示全部楼层
可以当历史阅可以当知识读
发表于 2017-9-13 09:26 来自红网论坛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yzldd 发表于 2017-8-9 14:52
综上所述, 根据鲧禹治水传说和古代文献记
载, 以及大量考古资料的印证, 炎黄文化源于羌
戎, 齐家文 ...

为侬加精赞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献策湖南”金点子征集活动上一条 /1 下一条

Processed in 0.121382 second(s), 47 queries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