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论坛

 忘记密码  新用户注册
 新用户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扫一扫,微信登录

搜索
查看: 5773|回复: 12

[原创文本] 有味是书声

[复制链接]  [分享推广]
发表于 2017-10-9 19: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大地还在酣睡,全校五,六百个同学还在梦乡的时候,早起成习的毛泽东同志已经独自离开寝室进自修室读书。这时室内还辨不清字迹,他只好拿着他素所爱好的古典文学书走到窗前,对着熹微的晨光高声朗读。

毛泽东读书,采取“高声朗读”和“密咏恬吟”相结合的方法。每读一文,他总是反复诵读,吟咏,用心领会它的意义,气势,节奏和神味。
毛泽东青年时期勤学苦读的读书精神和高声朗读,密咏恬吟的读书方法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朗读和吟咏本是我国的传统的读书方法。宋代朱熹的读书六法,第二条就是“熟读精思”,第三条就是“虚心涵咏”。我国古代在学术方面有一定成就的人,没有不在这方面下过苦功的。俗语说:“读书要会念,种地要会耪。”又说:“三日不练不顺手,三日不念不顺口”,都特别强调了念。
为什么读书一定要高声朗读,密咏恬吟,诵读,熟读,精读呢?我想不外乎有下面几点。
从记忆来说,非经反复朗读,不易背诵,不易牢固掌握书本上的东西,也许有人会说:默读不是一样可以记牢吗?这当然是可以的,默读也是一种重要的方法,提倡朗读,并不排斥默读,不过二者长处不同,效果不同,朗读便于记忆,默读便于思索。一篇讲过的文章,熟读它几十遍,便可终生不忘,默读却难通篇背诵。有些青年看见老一辈随口引经据典,如数家珍就感到惊奇羡慕,说破了其实也没什么,就是他们在记忆力旺盛的年青时候,下过一番熟读的苦功。
从理解上来说,反复诵读可以加深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尤其是经典名文,除意义之外,其气势,节奏,神味,更不是浮光掠影地看一两遍所能深刻领会的,必须反复诵读,细细玩味,烂熟胸中,才能心领神会,滋味无穷。人常说:”书读百遍,其义可见。“虽有夸大之处,却有一定的道理。因为反复朗读,是一个细细咀嚼,玩味,理解,不断深化的过程,并不是单纯的死读,死背。宋代朱熹论读书之要说道:”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神,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耳。“《训学斋规》又说:”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三到之中,心到最急。“熟读之后,必须精思,重在心到,这正是说明通过诵读,熟读可以进一步深刻理解文章内容。
况且,人的理解能力也受着各种条件的限制,如生活的限制等,因而有的问题,也很难立刻理解透彻。这就不但要在诵读的过程中”精思“,而且要在背熟之后牢记在脑中,甚至经过若干年的实践,以广泛的感性知识去理解,体察。这正像牛的反刍一样,先吃下去,经过一个时候,再吐出来慢慢反复咀嚼消化。过去私塾中教学生,小时着重背诵,稍大一些,才着重讲解,这虽然有死记硬背的缺点,但在利用儿童旺盛记忆力这一点上,则不无可取之点。《儒林外史》写马二先生逛西湖站在城隍山上,右览杭城,左望钱江,都会形胜,尽收眼底,不禁赞叹道:”真乃载华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泄,万物载矣。”这几句原是《中庸》上的话,正由于他早已把这话读熟了,看到壮丽的景物,自然心领神会,脱口而出,对这话的理解也就更深刻了,否则,他虽读过,未曾记住,即使有了生活,又何以理解呢?
从写作上来说,熟读成诵能使我们受到经典名文的影响,写起文章来就辞正义畅,奔驰放达,。正如杜诗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要写出好文章,除了深入生活,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外,书本知识也极为重要,靠临时翻书是来不及的,必须贮存,才能运用自如,所谓“书到用时方恨少”即根于此。还有文章的气势,节奏,神味,这些从章句音调中体现出来的东西,则更非熟读成诵,密咏恬吟,细细玩味揣摩,不能深受其感染。一篇经典名文,阅读几遍,了解了意义,那还是远远不够的。清代刘大櫆《论文偶记》上说:“积字成句,积句成章,积章成篇,合而读之,音节见矣;歌儿咏之,神气出矣。”又说:“作文若字句安顿不妙,岂复有文字乎?但所谓字句音节,须从古人文字中所得。”这里他告诉我们:第一,音节神味。必须通过诵读,才能体现出;第二,学习字句音节,又必须从诵读和前人的作品中获得。究其原因,这主要因为文字是语言的符号,语言是否畅达,能否感人,内容固然重要,而章句之间的节奏,通篇文章的气势,神味,也大有关系。诘屈聱牙的语言,干巴巴,死板板的语言, 松懈无力的语言,即使有好的意思,又怎能生动地表现出来呢?
有些人笔下枯涩,词汇贫乏,语言生硬,看上去好像是语法,修辞的问题,其实是与朗读 ,背诵的功夫大有关系。
毛泽东曾经说:‘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不可。“这朗读背诵,密咏恬吟就是苦功之一。不过,我们也要看到它更有喜悦的一面。陶潜说过:“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意会,便欣然忘食。”一面是苦功,一面欣然忘食,也正如做工种田一样,在辛勤耕耘的同时,自有一种创造的幸福感。古人关于读书的轶事是很多的,据说,苏子瞻在他丈人家,每天晚上要饮一斗酒。他丈人很奇怪,就去窥探他,只听他在朗读《汉书.张子房传》,读到张良狙击秦始皇误中副车,拍案叫道:“惜乎击之不中!”就满饮一大杯。又读到张良对汉高祖说:“此天以臣授陛下。”又拍案道,君臣相遇,其难如此!“又满饮一大杯。他丈人大笑道:”有如此下酒物,一斗诚不为多也。“这就是有名的”汉书下酒“的故事,其乐趣在”书“而不在”酒“也。陆放翁《示儿》诗云:”读书习气扫未尽,灯前简牍伤朱黄,吾儿从旁论治乱,每使老子喜欲狂,不须饮酒径自醉,取书相合声琅琅。“情景宛然,令人想见”父子逢窗共一灯的读书之乐。当然,读书是严肃的事,是为了掌握更多的知识为社会服务,不是为读书而读书,或者为消遣而读书,但是,随着高声朗读密咏恬吟的辛勤苦读,自会感到一种乐趣,这是一种高尚的趣味,处在加强文明建设的今天,我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应是丰富广阔的,琅琅的书声不也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吗?

发表于 2017-10-9 19:47 | 显示全部楼层
文章很好,是原创的,还是转载的?
红网移动社区 - 发现·分享·改变
发表于 2017-10-9 19:53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
发表于 2017-10-9 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不可。
 楼主| 发表于 2017-10-10 18:14 | 显示全部楼层
该文于二十年前曾以笔名每日发表在《湘潭日报》上
 楼主| 发表于 2017-10-10 18:28 | 显示全部楼层
老马识途123 发表于 2017-10-9 19:47
文章很好,是原创的,还是转载的?

该文我曾以笔名“每日”于二十年前发表在《湘潭日报》上,事隔一天,又在该报上发表了《徜徉书海》,只可惜该文底稿连同报纸一起遗失
发表于 2017-10-10 19:27 | 显示全部楼层
1939haige 发表于 2017-10-10 18:28
该文我曾以笔名“每日”于二十年前发表在《湘潭日报》上,事隔一天,又在该报上发表了《徜徉书海》,只可 ...

明白了。以后发帖请选择主题分类!
 楼主| 发表于 2017-11-22 18:4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文章的分数没加入总分
发表于 2017-11-22 21:36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
发表于 2017-11-24 11:40 | 显示全部楼层
读书令人练达性灵,陶冶情趣,使人宁静,高尚依然。而大声朗读文章是语感形成的必走之路,没有真正的大声读文章,就不会有什么真正的语感。
 楼主| 发表于 2017-11-24 15: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有味是书声》及《情感距离》被评为精品,但没给分,因此也就没有计入总分。请把分数记上,并入总分。谢谢诸位费神了。
发表于 2017-11-24 15:46 | 显示全部楼层
享受读书的乐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献策湖南”金点子征集活动上一条 /1 下一条

Processed in 0.081331 second(s), 40 queries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