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论坛

 忘记密码  新用户注册
 新用户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扫一扫,微信登录

搜索
查看: 11383|回复: 9

【乡村发现】秋游茅洞桥的十个关键词/甘建华

  [复制链接]  [分享推广]
发表于 2017-11-7 20: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爱心接力007 于 2017-11-7 21:37 编辑

秋游茅洞桥的十个关键词
甘建华(湖南 衡阳)
微信图片_20171107212815.jpg
[size=14.1868px][2017年10月22日,湖南作家艺术家采风团在斗山桥水库大坝留影。 曹正平/摄]
茅洞桥


       丁酉金秋十月,时间22日,气温23℃。秋高气爽,丹桂飘香,做千年古镇游,不亦快哉?

      队伍六七十人,文化名流一大半。领导干部也不少,皆有文化身份掩护。那些小伙伴们睁大了眼睛,屏住了呼吸,注意着他们的一举一动,希望能够沾点文气。再说也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多的“中字号”人物,呼朋引伴、嘻嘻哈哈地走在茅洞桥的乡间公路上。

      茅洞桥是旧称,也是我们的爱称,现在叫茅市镇,但真正的茅洞桥人都叫它茅洞桥。这儿山幽林密,河流纵横,物产丰富,尤以烧饼、鲜鱼、拎豆腐闻名遐迩。何况沿途风光明媚,人文历史久远,对得住“衡阳南乡名镇”这个美称。唐代大诗人司空曙(720-790)《送曲山人之衡州》一诗,即有“茅洞玉声流暗水,衡山碧色映朝阳”的佳句。明末清初,大儒王夫之曾冒雨来到镇内斗岭白木江,探望隐居的南明文臣儒将蒙圣功,二人皆有多首诗文为证。进入近现代以来,文武人才更是风起云涌,增添了许多乡间里老传诵的佳话。去年茅洞桥诗社成立,编印了一本诗文集,接续这方水土的文脉,翻阅后感觉的确拿得出手。

      茅市镇位于衡南县西南部,距县城云集镇40公里,距衡阳市区(确切地说是衡阳市人民政府)45公里。这个距离出游非常理想,不远不近,当天可以打一个来回。我想到了一句话,北有南岳,南有茅洞桥,从吾宅晴好居出发,都是45公里。
      
      作为本次活动的召集人,我邀约大家去家乡游玩的目的,就是观赏美景,品尝美食,创作美文,绘制美术,最后汇辑成文化地理选本《茅洞桥记》。

茅市烧饼

      茅市镇的上空与别处不同,飘散着一股烧饼特有的香甜味,深吸一口气,感觉五脏六腑都舒畅。

     著名书法家陈文质先生和夫人王佳珍,第一次光临茅洞桥,甫一下车,就有人递过来两个烧饼。拿着尚有余温,轻轻地咬一口,啧啧,味道真好!他问我茅市烧饼平时怎么没有这么好吃,告诉他这是新鲜刚出炉的。如果冷了,放久了,就变硬了,搁在微波炉中热一下,依然有余香。
     关于茅市烧饼,一般都说始于明代,我以为可以往前追溯。南宋高宗绍兴二年(1132年)闰四月,岳飞元帅在广西和湖南边界剿灭土匪曹成,六月底凯旋北归,七月初七到达祁阳大营市,初十途经茅洞桥,在此休整一天一夜。当地百姓自发献上烧饼犒劳,将士们吃后,饥饿顿消,岳飞也赞不绝口:“茅洞桥烧饼真好吃!”

     我编的这个段子,人物、时间、地点都是真实的,但岳王爷是否这样说过,有劳您去考证吧!

礼信

      茅洞桥人把礼仪说成讲礼信,只要有客过门,必定打躬作揖:“冇接!冇接!”其实已经迎接了,但传统礼仪使然,更何况在此地已经流传千年之久。不会说这话的男女,可以大致确定不是茅洞桥人。

     乡间的风景就是野山野水,人文则绕不过宗祠,这是一方水土的守护,也是一方文化的港湾。从斗山桥水库返回镇上,途经杮花村全氏宗祠,族首全德辉老远迎上前来,子弟们燃放鞭炮接客。作家艺术家们久居城市,不闻硫磺硝烟久矣,偶尔闻到曾经熟悉的气味,有人激动地说:“哇噻!有过年的味道啊!”更没有想到的是,到了甘氏宗祠,族首甘功顺带领一帮宗亲,扯出横幅,敲锣打鼓,鞭炮放了二三十分钟,弄得大家都是满面光彩。

      红网论坛资深版主、衡阳市网络作协秘书长龙云飞发帖说:“衡阳各个乡村,不,全国各个乡村,都应该向茅洞桥学习古老的迎宾礼节。”


牧牛图

      至少在15年前,我就开始不断地向衡阳市公安局领导游说,衡阳的警察上万,最后海内外闻名的只有张卫。这个人称‘张癫子’的漫画家,果然不负我辈所望。1982年至今,在中央电视台及《人民日报》《讽刺与幽默》《漫画》等全国400余家媒体发表漫画作品5000多件,是中国漫画家入选外国国际漫画大赛最多的作者之一,也是湖南在国内外漫画大赛中作品入选获奖最多、获奖档次最高的漫画家。顺便说一句,他的名字经常与华君武、黄永玉、方成等漫画界泰斗连在一起。”

      这是我写于六七年前的旧文,现在的情况当然又有不同。随着那些大师们的相继凋零,张卫已是全国漫画界的领军人物,成了公安部的“熊猫级艺术家”。近年他也开始涉足中国水墨画,出手不凡,眼界甚高,并且从不轻易赠画。我与他相交廿余载,都没有得到他的一幅画。

      张卫随父生于部队大院,籍属与茅市镇相邻的柞市镇,过去都属于茅市区,所以他在外自称茅洞桥人。答应我的采风邀请后,他连夜赶制一幅以茅洞桥为背景,四尺整张国画《牧牛图》,作为送给家乡的第一份礼品。因为画风得自李可染大师,众人皆呼他“张可染”,他也欣然受之。

      为了扩充队伍的名家数量和湖南概念,张卫又邀来正在常宁市养病的李明玉先生。他既是中国美协会员,又是中国书协会员,作品十余次参加全国美展、书展并获奖。李老先生年逾古稀,腿有痛风,走路比较困难,我只好请著名版画家张宗秋陪同。之前虽然没有见过李老先生,他和张宗秋的百度百科词条,可是我多年前上传的,其时我是百度百科最重要的撰稿人之一。现在要上百度百科,可就太难了,连我想修改自己的词条都很难——百度羽翼丰满了!

医学教授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衡阳第一个医学博士罗志刚,不但是享有盛誉的泌尿外科教授,一级主任医师,而且是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去年还被中华医院协会评为“全国优秀医院院长”。

     这还不算奇,奇的是他几乎每天参加会议,还要被点名做手术,却每天深夜坚持写日记,上传博客,至今积存两三千篇。大家都知道南岳菜好吃,写的人也多,可写得最好的那篇《吃了南岳菜,打嗝也来得》作者是谁?大家都知道衡阳人的一天是从一碗米粉开始的,写米粉的人多了去了,可写得最好的那篇,《衡阳日报》刊登一个整版,作者又是谁?——都是罗志刚!这个东晋才子罗含的嫡传后裔,早年间“身在理科心在文”,如今是我的视野医生大军中,散文随笔写得最好的——抑或之一?

      这次茅洞桥采风,适逢他“一个难得的没有出差的周末”。一路上,除了见他偶尔若有所思,其他并没有什么格外出奇,与人谈笑谦和,颇得同行者好感。谁知回来的第二天晚上,他就在微友圈发出一篇《茅洞桥的人》,前面讲了五点印象,后面谈了五点观察,夹叙夹议,头头是道,让我等读后目瞪口呆。翌日晚上,又发一篇《一个转基因地名》,将今名“茅市”与旧称“茅洞桥”做一番对比,勾勒出两幅迥然不同的画面,文字幽默有趣,调侃得让人喷饭。第三篇《津津乐道的美食》,讲的是“茅洞桥三宝”,不是吃货焉能写得出这般情调韵味?罗兄,请借一步说话——I服了YOU!

乡土写作

       采风团在衡阳市一中大门前集合,因为不想招摇过市,同时便于集中行动,何况山道弯弯,开车也很辛苦,所以众人商议后,统一乘坐大巴出行。其实最主要的一条,虽然同处一座城市,大家平时各忙各的,有时一年半载也难得见上一面,相聚是缘,相见更亲——说吧!笑吧!唱吧!跳吧!

      等候大巴的时候,陆亚利来了,带着五六十本新著《雁郊原乡》,每人有幸获赠一本。他的老家就在不远处的市郊雨母山乡,现在已经一步步被城市吞噬,乡愁乡情因此与日俱增。他白天在市编委办公室履职,夜晚则从事名山事业,孜孜矻矻地打捞着记忆的碎片,寻找一份诗意与初心。近年在当地报端隔三差五推出一篇美文,散发着浑郁的地域色彩,具有典型的文化地理特征,我是每见必读,每读必感慨不已。他不但乡土风情写得出彩,人物散记也都有一个个标签。最喜其《风流唐白石》一文,可惜这本书没有收录。我如果要编一本衡阳散文十家或八家,陆亚利都是中选者。

       人们有所不知的是,衡阳前辈文章写得最好的,并不是那几位曾经占据有利位置者,而是一位名叫陆魁榜的中学教师。此老曾被错划为“右派”,在社会底层沉沦二十多年。80岁时得其子女襄助,在上海出版散文随笔专著《往事》,只印了500本。某日我在旧书摊上见到,粗粗翻看几页,大为惊骇——衡阳竟有这样好的一支笔?《从五显庙到麻家塘》一文,堪称湖南文学的一个名篇,其他老先生都不可能写得出,我曾在微友圈中多次提及。陆亚利告诉我,他与陆老先生是一个家族、一个屋场的,可惜直到先生两年前下世,都没有机缘见上一面。

      徜徉在斗山桥水库雄壮的大坝上,陆亚利悄声对我说,他的心中早就想写一篇茅洞桥的文章了——莫非是新版雁郊原乡?

五书家

       几天前,湖南省美协小全说,茅洞桥是著名画家钟增亚生前最钟情的采风创作之地。我问他此话从何说起,回答是跟了钟15年的省文联老司机告诉他的。又问钟的弟子李清白、赖尚平二位先生,他俩说不清楚这事,但也不是没有可能。

      这次到茅洞桥来了不少书画名家,我事先没有想法,就是请大家来玩儿,能写则写,能画则画,绝不强求。谁知有人比我有心,源远堂甘氏宗祠管委会的长老们,预先准备了一本册页,两个签名本。陈文质、尹同君、李清白、余庭良、陈福舜五位书法家,义不容辞,分别在册页上挥毫题字:厚德载福、源远流著、苦尽甘来、德必有邻、如饮甘泉。所有来宾均在签到册留名,陈文质先生题写祝词,都是吉祥之语。因为是在祠堂行事,礼数必须敬奉周全。有几个忙于摄影、观景的,我将他们一一追回来;有几个说是自己的字丑,我也强令他们献丑。

       尹同君是茅洞桥女婿,如今官居副市级的人生起点也在茅洞桥,既是旅游学者,又是知名书家。据说他3岁习书,数十年笔耕不辍,诸体皆能,尤擅行草。古有书法三铭:瘗鹤铭、石门铭、韩仁铭,他则创新撰书“人生三铭”:平安铭、健康铭、成功铭,三年前被北京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吴志友馆长收藏。前不久,赴京参加莫言和吴悦石、杨华山翰墨三人行书画展,其撰书《成功铭》十米泥金长卷,赠送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收藏。我问他“源远流著”典出,说是甘家祠堂里介绍词原句,据说是苏轼赞词。

女画家

      在镇里食堂吃过午饭,奔赴万福村双龙口,参观茅洞桥旅游新景点甘氏宗祠。因为担心无法转弯,大巴只好停在大路口,众人步行一公里山路,如此甚好,可以慢慢地欣赏沿途风景。我以前来过多次,但这样走进去还是第一次,深深地吸一口气,唔嗯,参杂了微风和草木气息的空气真好闻!

       回头招呼众人,走在最前面的是两位美女画家,三个副教授。两位美女画家,一是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孙冰,一是衡阳师范学院美术学院肖丽晖,后面是肖的同事张晓川,也是一位知名山水画家,还是内子的陕西乡党。

       孙冰原来与他俩同事,今年8月应考带编到长沙。她是黑龙江五大连池市人,2006年硕士毕业于东北师大美术学院,在衡阳待了11年,对第二故乡的感情非常深,连父母都跟着来衡阳含饴弄孙颐养天年。她近年每年创作六七百幅山水画(记住,是山水画,不是花鸟画),而许多画家一生都没有画过这么多的画。我多次在微友圈赞叹:美女+才女+猛女=奇女。

       回到衡阳第三天,孙冰发来一幅中国画扇面《甘氏宗祠》图片,就是这次采风的收获。金灿灿的画纸上,绿树环绕着青山,蓝天白云,宜游仙居,写意间有“孙家样”,真是我热恋的故乡啊!

航拍

      茅洞桥采风活动,经人民网、新华社等中央权威媒体和省市主流媒体的宣传推介,引起了国内的广泛关注,各类媒介消息浏览量达五六百万人次。去的摄影家有好几个,包括王少玲、谭仕、丁民、阳和平、肖粤湘等,拍摄的照片都很精彩。报道大都配发了曹正平航拍采风团在斗山桥水库大坝南面斜坡的一张心形合影,还有一张水库上空的全景。该怎么形容呢?词穷之后,依然只能想起“大美”两个字。

       就在几天前,有人发给我一个帖,是省城一家新闻单位记者航拍斗山桥水库的组照。这是我第一次从高空看到这个地方,而且是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可能当时天有薄雾,所以航拍效果受到影响,不如曹正平阳光下拍得清晰。

       从百度地图上看,斗山桥水库像一条龙,龙首、龙身、龙爪活灵活现,拥有偏远山区的原生态风光。它位于栗江上游,离茅市镇上11公里,横跨几个村落,集雨面积45.5平方公里,正常水位106米,水库最深处28米,最宽处225米,大坝高度35.4米、轴长157米,库容2600多万立方米,在衡阳市29个中型水库中排名第十,也是湖南省建设得最好的水库之一。始建于1966年冬天,衡南县调动数十万劳动大军兴修,前后费时两载,完全是用锄头、箢箕和人工打夯完成的,堪称一个伟大的壮举,放到现在也是难以想象的。1973年再次扩建,近年重新加固美化,希望能早日建成一个以绿色、生态、休闲、避暑为主题的景区。

  曹正平,中国艺术摄影学会会员,湖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南华大学外宣中心主任,是一个有思想而又勇于探索实践的摄影家。返回衡阳的路上,他又航拍了一组茅洞桥乡村风光。第一次看到苍穹之下家乡的红土地,我的内心泛起一阵阵涟漪,对着这几张大片看了许久。

长板凳

       年过六旬的前衡阳市商业银行董事长余庭良,心态特别好,话语特别多,走到哪儿都能给人带来欢乐。他的书法师从欧伯达、邓磐石诸公,而且自撰自书,使诗词、楹联、格言与书法珠联璧合,作品流传海内外。此行难得的是,他没有让茅洞桥人白放鞭炮,给衡南六中、甘氏宗祠、全氏宗祠都留下了墨宝。

      事先得知要到全氏宗祠,他想起故人全旭日先生,便提前写好一副对联:“酒墨写幽抱;磊落抒平生。”这是他作为衡阳市楹联学会会长,对道友寄托的哀思和敬意。到了甘氏宗祠,带来一幅南宋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名诗法书有趣人,真是令我的宗亲们喜出望外,当即说要赶快托裱,悬挂在祠堂壁上,增加几许文化氛围。

      走进衡南六中校园,他一眼看见壁间碑铭《黉门缮路记》,款署“八七届往届精英”,惊呼道:“茅洞桥的最高学府,竟然胡乱作此语?竟然有此咄咄怪事?”知名辞赋家、衡南县文联主席胡素说:“当初他们请我修改内容,我认真推敲后,校长发来短信,说是出资人坚持不改,只好作罢,款署我更不知道。”这天校长们都不在家,他问前来应酬的总务主任:“你知道大书画家曾熙担任衡阳石鼓书院山长时,他的教学中心思想是什么?”没有人知道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只听他哈哈大笑道:“就是我手中写的这两个大字:蹈和。”蹈和即遵循谦和之道,也就是《中庸》所主张的“致中和”。书后附有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幅墨宝大篆、行草两种书体,难为他用心挥写,赠送的时机、地方也都恰到好处。

      最后一站是泉水江段氏将军家族故居,曾国藩湘军时代出了三员名将名宦,民国时期出了两个中将四个少将,42个校官尉官,号称“四十八根斜皮带”(国民革命军军官的标配)。甫一下车,便见余庭良眼睛泛光,众人都侧耳倾听他解说。他虽然是第一次来,却像到了自己家里,指着那条足有三四米的超长板凳说:“这必定是一个大户人家!来,来,来,咱们今天有福了,都来坐一坐这条长板凳!”众人发一声喊,十几个人蜂拥而上,镜头也全都对准这边。回头再看照片,只有他半边屁股坐在凳尾,把我们乐得笑岔了气。
(全文完)

[作者简介] 甘建华,湖南衡阳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地理学会会员,湖南省湖湘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湖南作家书画院副院长,南华大学衡湘文化研究所研究员,衡阳师范学院终身客座教授,高级编辑。出版《西部之西》《天下好人》《铁血之剑》《蓝墨水的上游》《江山多少人杰》《冷湖那个地方》《柴达木文事》《盆地风雅》《文星光照柴达木》《海西的儒雅风流》等专著,主编《名家笔下的柴达木》《我们的柴达木就像画一般》《天边的尕斯库勒湖》《名家笔下的衡阳》《唯有南岳独如飞》《石鼓书院锦绣华》等散文选本,获得青海省首届青年文学奖(1991年)、第二届中华铁人文学奖(2004年)、第七届冰心散文奖(2016年)、首届丝路散文奖(2016年)、在场散文竞赛奖(2017年)、首届昆仑文学艺术奖(2017年)等奖项。现居衡阳。

来自群组: 衡阳那些事
发表于 2017-11-7 20:59 | 显示全部楼层
红网移动社区 - 发现·分享·改变
发表于 2017-11-7 22:04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7-11-8 07:01 | 显示全部楼层
仔细阅渎,知道了芽洞桥的趣事轶闻,知道了衡阳文化名人秋游茅洞桥的印记!
很喜欢甘建华老师的文章,早年在衡阳晚报,尔雅誌上就读过,他新浪博客的文章我还转裁过。
发表于 2017-11-8 08:04 | 显示全部楼层
衡阳茅洞桥,谢谢作者的分享,让我们看到了家乡的文化圣地,见证了家乡人的热情洋溢,心中有了想回家的感觉。
发表于 2017-11-8 21:29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7-11-10 00:29 | 显示全部楼层
甘大作家的文章实在太好了。
提个建议:把这文章拍个清晰的照片,用镜框装起来,挂到茅洞桥街的墙壁上,供大家学习。行吗?
发表于 2017-11-19 19:04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7-11-27 01:09 |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献策湖南”金点子征集活动上一条 /1 下一条

Processed in 0.107141 second(s), 68 queries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