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论坛

 忘记密码  新用户注册
 新用户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扫一扫,微信登录

搜索

品茗话苍桑 闲谈论古今 袁湘平故事会 【原创连载】第41章贫困鸳鸯也翻身

2017-11-12 16:34查看13582回复25

湘江诗人 副群主

马上登录,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湘江诗人 于 2017-11-12 16:36 编辑

品茗话苍桑 闲谈论古今
袁湘平故事会
【原创连载】
第41章贫困鸳鸯也翻身

   上章讲到不料企业到学校调查个人表现,教导主任签了几个字“表现恶劣”。其他几个人都录取了,有的在企业培养下,后来还成为企业骨干。阮玉兵便被洗刷,从此待在农村,受了大半辈子苦,原来阮玉兵的弟弟也在同校读书,其弟颃皮、捣蛋,不讲礼义,人称“满白虎”。一日“满白虎”与同学打架,遭到教导主任批评,阮玉兵便骂教导主任,哪知言语伤害老师会遭到如此回报 、、、、、、
   无故事则短,有故事则长,请大家稍待片刻,喝口茶,请接听湘江诗人再摆龙门阵,闲言少讲,且听讲述“贫困鸳鸯也翻身”。
   人若勤奋路亦通,穷困鸳鸯也翻身。贫富贵贱何须论,唯有二人相爱真。
   宝狗镇茶壶村农民黎亚光,如今可是小富翁。
   在当今中国,不乏千万富翁、亿万富翁。那些贪官佞臣,或垄断行业老总,或有关系、或有背景的人,更是富甲天下。但在宝狗镇,虽然为开发区,大富翁却极罕见。普通百姓中更没有大富翁,大部分百姓家中几十万的也少有,个别百姓家尚贫困。所以普通百姓家小富翁也能名闻远近,屈指可数。
   讲起黎亚光家,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初,可是非常有名的穷苦农民。
   讲起那些年,农民普遍穷。缺吃穿烂衣,更加少银钱。
   黎亚光家更是穷中穷,有诗为证,“家中五兄弟,个个破衣裳。三间烂茅屋,出门黄泥浆。父母数代穷,缺钱又缺粮。下雨屋漏水,四面土筑墙”。
   黎亚光家贫如洗,故没有钱读书,小学没毕业,便辍学务农。
   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因过竹院逢僧话,偷得浮生半日闲。
   黎亚光的母亲,虽为农村妇女,却没有农村人的勤劳品德,但人灵泛,爱结交朋友,又喜欢闲聊,无事时爱走走东村、游游西村。
   有年冬天,连下几天大雪,生产队不要出工,黎亚光的母亲在茅屋内闲不住,便天天外出串门,一天傍晚,她串门归途中滑倒在雪地上,恰逢郑五木下工撞见相扶。
   这郑五木家隔黎亚光家数里,自幼从事木匠手艺,人们称“吃百家饭”的,常年在各家各户做手艺,家中经济条件比一般农民稍许好些。那年月,广大农民非常穷困,多少农民维持温饱也艰难,口粮也不足,郑五木做手艺“吃百家饭”,起码家中能省下一份口粮,每天有工资2元,交生产队1、48元买工分,自己还赚得0、52元当零花钱。那年月,猪肉1斤0、78元,邻居送礼1、5元至2元,一般生产队一个男劳力辛苦出工一天,不过3角、5角钱报酬而已。极少数生产队有5角、9角一天,也是极为了不起了。有个别生产队,一个男劳力辛苦出工一天仅几分钱。那年月,一个大队,也没有几个“吃百家饭”的,做手艺的少,不似今天,许多农民做手艺,因此,郑五木家算得上是当时农村中的“富户”了。
   黎亚光的母亲与郑五木谈得投机,聊得开心,吃了郑五木家一餐白菜饭,那年月,到那户农民家能招待你吃顿饱饭,那可是一个大仁义了哟!黎亚光的母亲更羡慕郑五木家的“富”
   不几天,黎亚光的母亲将15岁的小亚光送去郑五木那学手艺。
   黎亚光虽然读书少,但心性聪明,人外貌也出落得中上人才,所以相亲者众多。但每当姑娘或家人踏入黎亚光家门,便摇头而去,叹气而走,因为他家实在是太穷了。
   1983年,黎亚光又相中了5里外的姑娘张风姣,这个张凤姣,不但人长得俊,尤其性格好,又是张家老夫妻唯一的女儿,黎亚光自然非常想追到手,但手中没钱,幸好那时的农村姑娘单纯、善良、纯朴,男女二人谈恋爱,并不重金钱,出去也就看看电影,吃碗面条而已,买支3分钱的冰棒、5分钱的棒棒糖,也就很高兴了。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但当张凤姣的父亲到黎亚光家看人家时,他家7个人,3间烂茅屋,泥地不平,床铺不整,桌破凳烂,碗筷不齐,米桶空空,家徒四壁,屋顶望见天,墙上壁穿孔,张凤姣的父亲抬腿便走,哪还有心思留下吃饭?
   幸好凤姣学缝衣的师付论大姐夫妇,见多识广,热忱助人,他们极力与凤姣父母打圆台,做工作。又经常开导凤姣,“会选选儿郎,不会选重家财”。“只要人才好,家业创造来”。终于撮合黎亚光、张凤姣喜结良缘。
   临结婚前夕,凤姣的父亲还为女儿、女婿家实在太穷,大哭了一场呢。
   结婚前夕,亚光父母仅仅拿出20元钱给亚光办婚事。
   黎亚光结婚后,夫妇同心,积极奋发,勤劳奋斗耕田土,养猪养鸡种菜蔬。白手起家办企业,穷则思变奔前途。
   1985年黎亚光初办企业时,还找论大姐的爱人袁老师借了钱,那年月农村大包干不久,一般人刚满足温饱,尚缺集蓄,但论大姐的爱人袁老师开口并应允,解囊相助。
   张凤姣的父亲、母亲,黎亚光孝顺如父母,并为岳母养老、送终、埋葬、做孝子。
   草根轶闻话从前,却为农村真实情。石头也有翻身日,龙门阵摆共品评。
   真实故事,地址、人物姓名、单位等,皆已变通,请勿对号入座。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湘江诗人
   2017年7月15日下午12时53分完稿



沙发2017-11-12 16:34

全部评论 查看全部 倒序浏览

品茗话苍桑 闲谈论古今 袁湘平故事会 【原创连载】第41章贫困鸳鸯也翻身

2017-11-12 16:37查看13582回复25

湘江诗人 副群主 楼主

第42因果巡迴

   当张凤姣的父亲到李亚光家看人家时,他家7个人,3间烂茅屋,泥地不平,床铺不整,桌破凳烂,碗筷不齐,米桶空空,家徒四壁,屋顶望见天,墙上壁穿孔,张凤姣的父亲抬腿便走,哪有心思留下吃饭、、、、、、
   闲话少讲,书归正传,大家喝口茶,听湘江诗人摆龙门阵,其他情节下次表,今天讲个冥冥因果巡迴中的真实故事。
   善男信女听言因,听念三世因果歌。因果报应非小可,佛言真语莫看轻。
   麻坡山坡彭六马家高音喇叭高叫着,怒吼声、喧哗声、哭声等阵传来,行人皆远远地驻足观看。
   原来,麻坡与山坡村计生部门来彭六马家搬家俱、粮食,只见一众人等将床、柜被、帐、粮食等抛货车,200米处停着2辆公安摩托,五、六个警察正严阵以待。
   在20世纪70年代中至21世纪的2015年,村也严格控制2胎。
   在20世纪70年代中至21世纪初期农村中超生或计划外怀而不去流产、引产者,土政策是搬家俱、粮食、拆屋等。
   彭六马的儿媳怀孕2胎将产,乡、村计生部门闻信,多次登门做工作,但彭六马的儿媳躲不见。
   今天,乡、村计生部门及民兵为此前来他家搬床、柜被、帐、粮食等,临走,计生部门下一明天中午前不去引产,将来人拆
   正巧,这天晚上彭六马的儿媳娃娃生了。
   因之, 彭六马十分怨恨当地支书,常背后骂村支书,支书挟私报复
   彭六马退前一直在公社(后改为乡)当干部,文化多,人生得五大三粗,讲话有点粗俗,在左的时代也是一个急先锋”。
   20世纪70年代初,当地大队(后改为一个青年民小平与公社雷部长发生争吵,公社下令,大年三十彭六马手持绳索,威地来到小平家,将小平抓到社关了几天土监牢”。
   仅为一点小事,竟将一个百姓大年三十抓到土监牢”,小平全家老小又多么的凄惨哟
   那年月,农民们虽穷困,一家人团年却大事,况小平家上有祖母、父亲哟。
   现在,小平正在当地担任村支书。
   自受皆因自作来,天苍原有巧安排。善恶理明难替代,影形孽在怎分开。突当后报惊细想前因信正该。此事从来毫不爽,不须疑惑不须猜。
   彭六马自己做过得罪人的不良之行,心中有亏,因之也怀疑村支书报复他。这彭六马不比一般农民淳朴,背后常骂村支书。
   日月推迁似转轮,世事如棋变幻频纵观人间多少事,冥冥因果岂由人
   在此,只还原历史真实,湘江诗人对故事不作修饰,也不做评论,留给们茶余饭后闲聊细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真实故事地址、人物姓名、单位等,变通,请勿对号入座。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湘江诗人
   2017年7月15日下午14时53分完稿
   2017年7月17日午10时13分稍微修改

22017-11-12 16:37 回复

红网移动社区 - 发现·分享·改变

品茗话苍桑 闲谈论古今 袁湘平故事会 【原创连载】第41章贫困鸳鸯也翻身

2017-11-12 16:38查看13582回复25

湘江诗人 副群主 楼主

第43仇光吾往事

   原来,麻坡与山坡村计生部门来彭六马家搬家俱、粮食,只见一众人等将床、柜被、帐、粮食等抛货车,200米处停着2辆公安摩托,五、六个警察正严阵以待、、、、、、
   今天其他事情暂且不讲,在此听湘江诗人讲一个“仇光吾往事”,此故事在2015年湘江诗人曾单车发表,在此,湘江诗人略有修改。
   炎炎盛夏,酷热难熬,讲几个小故事,供大家茶余饭后权做谈资,酷暑炎天解解困乏。
   话讲1996年,仇光吾服农药死在别人门前不远处,刚过不惑之年,竟一命乌乎,岂不可怜?
   仇光吾,系退伍军人,曾在部队服役六年,其人生虽仅短短40余岁,其人、其家中的故事却有许多,朋友们如喜欢,待以后逐步讲述。其实,笔者以往讲述的几个有趣、真实的故事,便与其人、其家相关。
   仇光吾,虽只有小学文化,却灵泛,有力气,又舍得干。但有一桩,遗传了其父“嗜酒如命”的陋习。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是人民公社,广大公社社员,“终年累得如牛马,没钱缺穿少口粮,泥土筑墙屋漏水,家困贫穷人潦倒”。当时,高坡大队仇光吾所在生产队,一个男壮劳力“脚叉泥、手叉水”辛苦劳动一天,报酬仅四角钱。这些闲言暂不表。
   仇光吾,16岁便渴望参军,那年月,参军是农村中贫、中农子女的一条出路,但大队邹书记“政审”不同意,“怕他父亲仗势,更加吃酒放疯”。直到1976年仇光吾第三或第四次报名,在上面工作组同志关注下,才得以如愿。
   大概1978年,部队拟将仇光吾入党、培养提干,部队派人到大队调查,邹书记讲,“家庭不好,其父吃酒放疯,早向酒后斗欧,用刀砍伤一个社员”,邹书记如此一言,仇入党、提干岂不成空?
   在部队,有严格纪律,有战友情,有互相关心,仇光吾表现还可以,也克制了嗜酒陋习,不然,也不可能服役六年多。
   1982年,仇光吾退伍回乡,其时,农村已推行包产到户责任制,倘父子、兄弟、夫妇同心努力,生活也可以过得去。
   暴饮贪杯醉何方,夕阳如血晚风暮。   
   不良家风的感染,其父的“榜样”,家境的一般,人生的不得志,诸多因素,仇光吾又走上其父“嗜酒如命”的陋习歪路,有时白天、黑夜苦干,有时一醉睡卧多天。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其父,不但嗜酒放疯,更是一个不忠、不孝、不仁、不义,反眼无情、以仇报恩之人。
   仇光吾之结局可悲,其中,还有几多原因,旁人难以尽知,也不便细表。
   最后,仇光吾以服毒自尽告终。
   民间真实小故事,内中隐含教益深。逐一叙述飨读者,留待世人酌与斟。   
   真实故事,地址、人物姓名、单位等,皆已变通,请勿对号入座。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湘江诗人
   2017年7月15日15时19分完稿
   2017年7月17日13时26分略有修改

32017-11-12 16:38 回复

品茗话苍桑 闲谈论古今 袁湘平故事会 【原创连载】第41章贫困鸳鸯也翻身

2017-11-12 16:40查看13582回复25

湘江诗人 副群主 楼主

第44章彩轮船

   上章讲不良家风的感染,其父的“榜样”,家境的一般,人生的不得志,诸多因素,仇光吾又走上其父“嗜酒如命”的陋习歪路,有时白天、黑夜苦干,有时一醉睡卧多天。其父,不但嗜酒放疯,更是一个不忠、不孝、不仁、不义,反眼无情、以仇报恩之人。仇光吾之结局可悲,其中,还有几多原因,旁人难以尽知,也不便细表、、、、、、
   今天其他事情暂不表,在此听湘江诗人讲一个真实故事彩轮船此故事在2016年7月14日湘江诗人曾单车发表,在此,湘江诗人略有修改
   讲起农村的苍桑岁月,袁老师记忆犹新,袁老师亲身经历的故事,袁老师耳闻目睹的往事,娓娓道来,使人感慨不已。
   袁老师身体健康,记忆力非常好,为人正直,仗义担当,博览群书,知识渊博。
   袁老师曾任职基层多年,深谙小百姓疾苦,了解民情,熟悉农村具体情况。文老师腹中藏有许多真实、动人的故事,如同一部活历史,见证了农村的变迁。待湘江诗人逐一写来,以飨读者吧。
   1958年“大跃进”,农村成立了人民公社,那时起至1961年上半年,广大农村社员们都是吃饭在“公共食堂”,社员们出工不计报酬、社员们吃饭不要交费、社员们住房免费平调,社员们吃“公共食堂”,过着终年没有闻过肉香,天天吃没油腥的青菜送“烂巴饭”,饿得骨瘦如柴的“共产主义”生活。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不论男女,都要出工,还经常平调到外大队、外公社大战水利工地。那年月,农村一切都可统一调配,也不要计算报酬,反正是“一大二公”、“一平二调”。
   大人们都出工去了,可苦了那些小孩子们!
   小孩子们吃不饱,饿肚皮。穿不暖,披烂衣。大人累又忙,少有闲暇关心小孩。小孩病了唯苦熬,缺药无钱医。哪如今天儿童叫“宝贝”。
   袁老师那时有三个妹妹,有个妹妹7岁出“麻疹”、发高烧,卧在床上苦捱,活活病死了。死时,大人们不在身旁, 12岁的袁老师握着妹妹的手直哭,那时月,人们也没有小孩出“麻疹”怕传染这一套讲究。
   等到袁老师家大人出工回来,妹妹早已走了、、、、、、至今忆及,袁老师还眼含泪水哟。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那一年,当地出“麻疹”死了许多小孩。大人们传言,阎王爷派了几条“彩龙船”来接小孩子,小孩出“麻疹”死了须穿有钉子的鞋子,好踩烂阎王爷派的“彩龙船”,以免再接下一批,那时,人们迷信又淳朴,都纷纷做双有钉子的鞋给病死的小孩穿。
   有一次,袁老师有个10岁的妹妹腹痛了好多天,家中没钱治病,大人们要外出出工,10岁的妹妹腹痛得呻吟不已、痛得剧时直在地上打滚,有次晚上妹妹腹痛得实在太剧烈,10岁的小孩竟冲向灶屋里找刀子自杀,吓得袁老师60岁的祖母只好拦着往灶屋的门睡了一晚上。
   袁老师10岁的妹妹,没钱医治,妈妈天天要出工,也不能陪着,就这样活活的让她苦熬着,腹痛了近6天,花甲之年的祖母守着直流泪,却无良策。   
   但后来,袁老师这个妹妹还是因为没饭吃的年月而死去,太可怜了,“人命不如狗”,是那年月的真实比喻。事情过去了半个世纪多几年了,袁老师仍为这个妹妹伤心流泪。
   讲起那个年月的真实小故亊,还原历史的真实,让人们记住过去的辛酸,才懂得今天的幸福!
   真实故事,地址、人物姓名、单位等,皆已变通,请勿对号入座。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湘江诗人
    2017年7月15日23时6分完稿
    2017年7月17日11时11分修改



42017-11-12 16:40 回复

品茗话苍桑 闲谈论古今 袁湘平故事会 【原创连载】第41章贫困鸳鸯也翻身

2017-11-12 16:42查看13582回复25

湘江诗人 副群主 楼主

第45章同胞姐妹天壤分

     上章讲老师10岁的妹妹,没钱医治,妈妈天天要出工,也不能陪着,就这样活活的让她苦熬着,腹痛了近6天,花甲之年的祖母守着直流泪,却无良策,但后来,老师这个妹妹还是因为没饭吃的年月而死去,实在太可怜了,人命不如狗是那年月的真实比喻、、、、、、
   闲话少讲,书归正传,大家喝口茶,请再听湘江诗人摆龙门阵。其他情节下次表,今天讲个“同胞姐妹天壤分”的真实故事,为满足大家先睹为快的盼望,故事2016年6月28日湘江诗人曾单章发表。
   同胞姐妹天壤分,怨人怨命怨天公?真实故事非塑造,诸君且听摆龙门。
   板凳乡有仇氏同胞两姐妹,虽然是同胞姐妹,人生命运却有天壤之分。
   板凳乡(大锅饭年代称为板凳公社)仇氏同胞两姐妹,娘家是株州县农村,皆为16岁嫁入当地,姐嫁给一户“世袭地主”为妻,妹雪梅嫁给一户世代长工为妻。
   姐冬梅嫁给一户“世袭地主”为妻,夫家有薄田10亩、土砖瓦屋多间,生活夠温饱自给。不料红颜薄命,不到不惑之年,年纪轻轻死了丈夫,带着四个子女、守寡苦熬。
   妹雪梅嫁给一户世代长工”为妻,也年轻死了丈夫,又下堂与小叔子成婚。
   解放后,土改运动,姐冬梅自然成了“世袭地主分子”(地主分子为五类分子地、富、反、坏、右居首),家中土砖瓦屋多间及家俱被没收、换了贫农家2间草房居住。在运动中,斗争、罚跪,家常便饭。
   妹雪梅家却分了地主家4间土砖瓦屋及家俱器皿、田土等,姐妹算是双双转换了面貌。
   人生聚散浮云似,缘来缘去岂随心。   
   又过了几年,妹的再婚小叔也死了,真是同胞姊妹夫命薄,姐妹为邻同守寡。
   解放初,姐冬梅的大崽18岁参加工作,在外地当干部,女儿17岁在城里学校教书当老师,崽、女双双月月有另花钱给母亲过生活。
   62年,姐冬梅的小崽又隨婶婶去边疆省份谋生,人灵泛、胆大,也混得可以,80年代后,其小崽也发了些小财。
   姐冬梅虽是“世袭地主分子”,运动中难免被斗争,但生活却过得比一般农民们好多了,吃穿不用愁,经常买点鱼、肉“打牙祭”。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妹雪梅却命运多舛,其再婚小叔死了也守寡,其小崽“疯病”又溺水而亡。其大崽不顾生身母亲,一贯嗜酒放疯、挑事、找茬、爱斗、甚至持刀砍人。其一孙在外偷窃、了难、碰磁,后也意外身亡。
   那年代农民们都穷,大多数农民缺吃少穿,终年劳苦没钱花,衣烂、屋破、饿肚皮。妹生活无着,在外乞讨度日。
   82年包产到户后,农民生活大提升,从此丰衣足食。90年后,部分农民盖了红砖两层楼房,逐步向小康迈步。
   但是,妹雪梅虽已是一介老妪,而且儿孙几个,却一直依赖乞讨度日,有时,人家红、白喜事或婚嫁、寿庆,人家见其可怜兮兮,将剩下的好菜任由老妪舀走,老妪痛子心切,又留给其大崽食用。况且,老妪外出行乞也从不会落空。
   88年,仇氏姐冬梅80大寿,其大儿子为母做寿,大摆寿宴,热热闹闹,亲友庆贺,儿孙满堂,宾客盈门。
   89年,仇氏妹雪梅80大寿,冷冷清清,无人知晓。对彼思己,仇氏老妪不禁苦泪如流。
   大约在92年左右,仇氏姐妹都先后辞世。
   仇氏姐冬梅去世,大崽经济宽裕,丧事先后10余天,做道场、烧灵屋、办肉吃(农村老人去世称“白喜事”、办席称“吃肉”),锣鼓喧天、鸣炮放铳,儿女孙辈们披麻戴孝,亲戚、家仪、邻居吊丧,几多热闹。
   仇氏妹雪梅去世,3天草草埋葬,冷冷清清。
   世事如棋变化频,冥冥之中似弄人。纪实故事今写就,茶余饭后慢品评。
   无事则短,有事则长,篇幅所限,纸短话长,待湘江诗人下回再道端详。   真实故事,地址、人物姓名、单位等,皆已变通,请勿对号入座。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湘江诗人
   2017年7月15日下午16时2分完稿
   2017年7月17日12时23分修改



52017-11-12 16:42 回复

品茗话苍桑 闲谈论古今 袁湘平故事会 【原创连载】第41章贫困鸳鸯也翻身

2017-11-12 16:44查看13582回复25

湘江诗人 副群主 楼主

第46章好人回报老实人

    上章讲大约在92年左右,氏姐妹都先后辞世,仇氏姐冬梅去世,大崽经济宽裕,丧事先后10余天,做道场、烧灵屋、办肉吃(农村老人去世称白喜事、办席称吃肉,锣鼓喧天、鸣炮放铳,儿女孙辈们披麻戴孝,亲戚、家仪、邻居吊丧,几多热闹。仇氏妹雪去世,3天草草葬,冷冷清清、、、、、、
    闲话少讲,书归正传,大家喝口茶,接着请听湘江诗人摆龙门阵,在此请听湘江诗人讲述20世纪80年代一个真实故事好人回报老实人”。  
   一字如千金,故见真经。好事有好报,请君听分明。
   话讲霞山村里罗光,人不出众,不惊人,老实忠厚,家,父亲早逝,母子相依为命,年过30,仍未聚到老婆。虽有几人说媒,奈何女方皆嫌光家境寒、人不出众,而不屑一顾。
   那年,霞山村民主选举,罗光投了老师一票,适逢袁老师起身如厕,经过罗光身旁,无意中看到。
   说起老师,也曾担任多年基层干部,饱读群书,博古,生性耿直,仗义敢当,扶危济困,热忱助人。
   惟有存仁并积善,千秋不朽在人心。
   其时老师走南闯北,正在外谋生,并无心谋取村干职务。且平素与罗光并无交往。老师思量罗光看得起他,遂特地为罗光做介绍,女子乃华塘村姑娘尹小梅,也是早年丧父,家困难,人虽一般,却也挑剔,找对象是高不成低不就,年已26未嫁。别人做介绍,难撮合。而袁老师扶危济困,热忱助人,讲话有份量,红线一牵便成功。
   好事多磨终有期人的婚约后来有些曲折,尹小梅意图另找帅哥,又经袁老师设身处地为他们分析双方外貌、内况等具体条件,两人又重履旧盟。
   水道渠成,不久,光、尹小梅双双步入婚姻殿堂。
   那时,袁老师走南闯北,谋生在几千里之遥,也不曾喝到两人的一杯喜酒、一颗糖。
   二人婚后劳动勤,家境逐步转光明。又逢当地搞开发,丰衣足食也安宁。
   儿子今已二十零,聚媳生子好欢欣。一字千金得老婆,好人回报老实人。
   故事虽然短,其中有真经。一个小事情,看出一个人的品行为人。
   真实故事地址、人物姓名、单位等,变通,请勿对号入座。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湘江诗人
   2017年7月15日16时45分完稿
   2017年7月17日10时39分修改

62017-11-12 16:44 回复

品茗话苍桑 闲谈论古今 袁湘平故事会 【原创连载】第41章贫困鸳鸯也翻身

2017-11-12 16:46查看13582回复25

湘江诗人 副群主 楼主

第47章一言系终生

   上章讲其时老师走南闯北,正在外谋生,并无心谋取村干职务。且平素与罗光并无交往。老师思量罗光看得起他,遂特地为罗光做介绍,女子乃华塘村姑娘尹小梅,也是早年丧父,家困难,人虽一般,却也挑剔,找对象是高不成低不就,年已26未嫁。别人做介绍,难撮合。而袁老师扶危济困,热忱助人,讲话有份量,红线一牵便成功、、、、、、
   隨便一言系终生,微型故亊教益深。世人讲话须斟酌,莫要信囗说雌黄。
   小明幼小聪明,诚实钻研,学习努力,遵守校规,在班上成绩一直多排在第一名,少有第二名。
   小明生在农村,那年代,农村教育条件远非城里可比。不过,农村小学办了附中,小明在小学读完初中,但小明以优异成绩考上了市重点高中。
   小明读完高中考大学,离大学本科仅差几分,如志愿填得好,也改变了人生。那些年,大学录取率低,在百分之十八左右。一个在农村小学读完初中的农村孩子,考上大学也算不简单。
   不经一事,不长一智。填报志愿时(那时,高考填志愿时分数还没公布),父亲主张填报司法、公安、医学类。但小明母子听老师讲某纺织大专录取率高,学生可考虑优先填报。小明于是填报第一志愿为纺专。小明毕业后分配到某纺织厂,不几年,纺织业不景气,小明下岗。
   谁能久不顾?庶往共饥渴。  
   20世纪90年代国企下岗潮,多少下岗职工困难重重,过去所学专业用不上,创业没有资金。单位一脚踢出大门,从此没有“娘家”,农村老家户口回不去,成了“编外户口帮”。做点小生意,那几年工商、税务狠,收费衙门众多。  
   小明发奋自学,刻苦钻研,又获医大文凭,并以名列前矛的成绩考取执业医师,个人开办诊所谋生。
   手推呕哑车,朝朝暮暮耕。未曾分得谷,空得老农名。
   起早贪黑努力行,兢兢业业为病人。社会竞争不公平,收入低微缺资金。
   一个农民子弟,发奋苦读意图改变人生路,谁知进厂不久又下岗?
   雁过拔毛谁未闲,试问捞钱更几番?   
   下岗不等不靠谋生计,刻苦自学成才的医师,开一个小诊所,维持温饱尚且艰难。但那些年,苛捐杂税太多,工商、税务、卫生局、药监、卫生防疫、物价局、个协、公安等四处衙门伸手收费,还有什么河堤费、个协会费、报刊强订,等等,多达20个收费项目。小百姓谋生之路又何等艰辛?
   哪象这几年,中央好政策,取消了小生意谋生的众百姓许多收费项目。
   小明读大学,户口迁出,老家村、组征收,这些田土补偿、安置费,小明分文没有。老婆也见异思迁,分道扬镳。
   小明再婚老婆无工作,开发区农村又不准落户口。
   小明的儿子现上高中,学校收费项目又多、又高昂,负担颇重。
   由于小百姓谋生艰难,个人资金又缺少,小明至今仍挣扎在贫困线上。
   老师一言误终生,时运未济事难通。勤奋努力发达难,草民谋生不轻松。
   小明上大学时,不少企业正面临坎坷,改制、下岗,即将波涛汹涌。
   而少数学校及老师,只为谋求高考录取率,而忽视学生未来。人们引以为鉴。
   发表此文,或对莘莘学子及家长们有所获益。
   真实故事,地址、人物姓名、单位等,皆已变通,请勿对号入座。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湘江诗人
   2017年7月15日下午17时22分完稿
   2017年7月17日11时59分修改
   

72017-11-12 16:46 回复

品茗话苍桑 闲谈论古今 袁湘平故事会 【原创连载】第41章贫困鸳鸯也翻身

2017-11-12 16:48查看13582回复25

湘江诗人 副群主 楼主

第48亲家原先是仇家

   下岗不等不靠谋生计,刻苦自学成才的医师,开一个小诊所,维持温饱尚且艰难。但那些年,苛捐杂税太多,工商、税务、卫生局、药监、卫生防疫、物价局、个协、公安等四处衙门伸手收费,还有什么河堤费、个协会费、报刊强订,等等,多达16个收费项目。小百姓谋生之路又何等艰辛 哪象这几年,中央好政策,取消了小生意谋生的众百姓许多收费项目、、、、、、
   无故事则短,有故事则长,请大家喝杯茶,再接湘江诗人摆龙门阵,时间转回头,在此听湘江诗人一个真实故事仇人亲家”。
   清明扫墓山村边,顺道拜访老乡亲。闲谈人世苍桑事,叙述轶闻讲古今。
   话讲长株潭
塔桥乡,有个农民不亮。一生勤劳俭朴,人又灵泛好钻,但性格冲动,脾气火暴,人称“亮爆花”。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那年月农村搞集体,农民不出工没饭吃,起早贪黑苦与辛,有时半夜也出工。奈何一天血汗几毛钱,农民实在苦难言。
   
不亮灵泛,却又爱打小算盘,利用下雨休息天或早晚外出补锅、敲白铁,有时也旷工外出,每月也赚得几十元。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民每月几十元可是天文数。
   由于不亮业余钻自发,出工自然懒洋洋,外出多时不买工分,在生产队里常欠帐。那年月农民在外钱要买工,交生产队每天1元5角买个工,而年终决算只有几毛了。所以又几个想买工?
   好在不亮出身红五类家庭,阶级成份是贫农。当然那些21种人以及上中农、小土地等出身的人,这类人,大概占农村人口百分之20左右。他们连外出也不敢,弄不好生产大队抓人、关黑牢、开批斗会。
   那年月,大搞以阶级斗争为纲。
   在那时,“21种人”是隨时可以被批斗的对象。“漏划的地主丶富农”,“劳动力自由外出”,“搞资本主义自发”的等,有“海外关系的”,有“到台湾的”等,还有走资派“反动学术权威”丶“黑帮”等也是被批斗的对象。
   家庭亲属关系审查,社会关系审查,“查三代”,查亲戚,叔、伯、舅、姑、姨、岳父母、女婿、亲家、表兄弟、表姊妹、郎舅、姨夫、等等,都是政治审查之列。
   如照此严查起来,农村中真正经得起严格政治审查的可能不多了。
   以和为贵,顺乎天意人心。以和为贵,成就大道正理。以和为贵,止杀戮化纷争。
   诸不亮队上有个覃冬云,当时是积极分子、贫下中农、又是党员,又当生产队长,覃、二人水火不容,相见眼红,经常争吵,所以不亮也难免屡受批评。覃、2人成了仇人。
   不亮虽然家中出身是贫农,父亲又当过贫协会员,但每逢运动,也难免受受冲击,因不亮被判过一年刑,也曾坐过公社“土牢房”。那个年代,公社(乡)、大队(村),都有权力抓人及关押人。
   不亮之女 小兰与覃冬云儿子小满二人却在热恋之中,经常约会。不亮十分气愤,但男情女愿又怎能阻止得了?
   不亮十多岁曾判劳改一年,一生积劳成疾,不幸40左右便一命鸣乎。
   氏之女小兰却嫁给了覃氏做儿媳妇。
   当时消息传出,左邻右舍似信还疑。
   亲家原先是仇家,世人何必结冤家。红尘滚
多少事,回头斟酌对与差。
   真实故事地址、人物姓名、单位等,变通,请勿对号入座。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湘江诗人
   2017年7月15日下午17时36分完稿
   2017年7月17日12时56分略有修改



82017-11-12 16:48 回复

品茗话苍桑 闲谈论古今 袁湘平故事会 【原创连载】第41章贫困鸳鸯也翻身

2017-11-12 16:51查看13582回复25

湘江诗人 副群主 楼主

第49小陈故事

   
    上不亮队上有个覃冬云,当时是积极分子、贫下中农、又是党员,又当生产队长,覃、二人水火不容,相见眼红,经常争吵,所以不亮也难免屡受批评。覃、2人成了仇人,不亮十多岁曾判劳改一年,一生积劳成疾,不幸40左右便一命鸣乎,氏之女小兰却嫁给了覃氏做儿媳妇、、、、、、
   今天其他事情暂不表,在此听湘江诗人讲一个小陈故事”,此故事在2016年湘江诗人曾单车发表,在此,湘江诗人略有修改
   话讲长株潭矮凳大队小陈,虽是县区山冲嫁过来的女子,身材好、相貌中上、不胖不瘦,称得美女。
   小陈,不打麻将、不议是非、待人隨和,又勤劳、又朴素,邻居们都评价好。
   有年春节,小陈仅买了两斤猪肉过年,现在社会,年轻人又有几个如此节俭?
   小陈的老公,勤劳、朴素,两夫妇艰苦创业、省吃俭用,终于盖起了200多平方的红砖楼房,独生儿子也有10岁左右了。
   小陈的老公每天寅、卯时天没亮便起床,外出贩卖蔬菜,意图搞活经济。农村普通小百姓,无权、无关系,弄大钱是痴心妄想,若夫妇同心,凭勤劳衣食丰足没问题
   小陈,百般皆好,并没有某些女人嫌贫爱富、见异思迁的歪念。也没有某些女人的好逸恶劳、打牌、爱攀高枝的劣根。凭实而论,是个好女子。
   
红杏出墙已寻常,暧昧偷腥娇娘。
   但是,小陈年方34岁,正当女人生理上要求高、欲望旺盛之年龄,古言,“女人三十如狼、四十如虎”,这是人之本能,并非杜撰、编造。
   小陈的老公又矮、又黑,外貌上两个确实不相匹配,但从没见过小陈夫妇吵架,更没听过小陈讲过嫌弃老公的闲言杂语。
   小陈以前并没有什么招蜂引蝶之说,不料34岁了,却一下跟了男人三个。奇怪的是这三个男人,都家有老婆、人不勤快、还有几分讨人嫌,家中都不宽裕。其中有个三里外的罗姓男人,是个游手好闲、四处辵骗之徒。试想,社会上这些“混混”们,平时歪门邪道、常打他(她)人金钱主意,哪里会有分文给予小陈?
   可见小陈并非图钱、攀高,可能是欲望难填吧?是何内心,他(她)人又岂能了解?湘江诗人在此也不必详细推理,留给大家茶余饭后咀嚼吧!
   起先,这几个“混混”们仅趁小陈老公没天亮时外出之机会赴约,后来,渐行胆壮,大白天,也来鸳鸯戏水。
   一天,正当一个“混混”与小陈缠绵之际,被小陈老公的母亲“麻拐婆”抓个正着。这“麻拐婆”可不是省油之灯,更不懂“家丑不可外扬”之古训。“麻拐婆”不但四处宣传儿媳妇丑闻,还反映到乡政府,被乡政府来人将小陈叫去乡政府“教育”了一顿。
   其实,小陈外遇其老公早已知情,只是不声张、不强烈反对,听之任之罢了。
   一旦丑败露,小陈不思改过、却“破罐破甩”。加上几个邻居皆与“麻有隙,他(她)们不知“姻缘劝和、祸事劝开”的格言,反而挑唆、窜掇小陈离婚走人。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小陈坚决离婚后,户口迁回娘家、房屋没要、财产没分、丈夫、弃子、拿衣服走人。后来嫁给县山冲坳旮湾一个男子,也生了一个儿子。
   不过两年,当地征收,乡村划为居委会,农民们洗脚进城、住进小区新楼、烧天燃气、老了有社保、不耕田土、不打赤脚、月月村里发伙食费、过上了比起过去强十倍的生活。
   而小陈再婚老公已死,幼子年仅5岁,住在穷冲僻地,离城几十里,耕田种土效益差,出外做事幼子拖,苦熬岁月人消瘦,悔泪长流却太迟。
   真是一念之差误终生,一失足成千古恨。
   常听人议论小陈欲回头,特别是七夕情人节至,小陈每逢佳节倍忆从前,搭口信、寄盼言,希望破镜重圆。
   奈
原老公心凉难再热,更有22岁亲生儿子怨其母当年忍心抛弃骨肉、何况是娘错而离婚,今又须带回共地隔天的幼弟增负担,母又遗下丑闻流传,所以坚决不接受。
   老师善心待天下,如当年在,一定耐心开导小陈,不要夫弃子。多年来常拟当“和合神”,姻缘劝拢,奈没机会见到当人。
   篇幅有限,大家时间宝贵,众乡邻多少评论、几多感慨,湘江诗人在此打住。
   真实故湘江诗人依实叙述,其中教益诸多。
   留给大家闲时慢看,忙中偷闲看,茶余饭后摆摆龙门阵,工余闲暇“浅斟慢酌”,细品味,多思量,或有大收获。
   真实故事,地址、人物姓名、单位等,皆已变通,请勿对号入座。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湘江诗人
   2017年7月15日23时18分完稿
   2017年7月17日13时1分略有修改



92017-11-12 16:51 回复

品茗话苍桑 闲谈论古今 袁湘平故事会 【原创连载】第41章贫困鸳鸯也翻身

2017-11-12 16:51查看13582回复25

湘江诗人 副群主 楼主

第50修路结良缘

   章讲到小陈,百般皆好,并没有某些女人嫌贫爱富、见异思迁的歪念。也没有某些女人的好逸恶劳、打牌、爱攀高枝的劣根。凭实而论,是好女子, 但是,小陈年方34岁,正当女人生理上要求高、欲望旺盛之年龄,古言,“女人三十如狼、四十如虎”,这是人之本能,并非杜撰、编造、、、、、、
   无故事则短,有故事则长,闲言不表,书归正传,请接湘江诗人摆龙门阵,少讲且听 修路结良缘本故事为让大家先睹为快,2016年7月湘江诗人曾单章发表,在此,略有修改。          
   男女相爱,五彩缤纷,有青梅竹马、有一见钟情、有千里姻缘一线牵、有相处生情。
   今天为大家讲述一段修铁路而发生的爱情故事,供大家消谴,酷暑炎天解解困乏,寒冬腊月摆摆龙门。
   话讲1970年,长株潭某市修铁路,那时月不似今天,搞基建用机械化,那时,依赖人们肩膀挑土、土车推土而修筑路基。打夯是几个人抬着石夯、喊着号子一夯、一夯地将土夯实。人们劳动强度大,非常辛苦。
   那时,前来修路的是各地调来的农民,搞军事化建制,以公社为营、以大队为连,多数为青年人,公社、大队干部担任营长、教导员、连长、指导员,他(她)们是不干劳力活的。生产队干部担任排、班长,他(她)们必须带头干苦力。
   那时月,民工没有工资发放,营、连伙食免费供应。虽然平时难得有鱼、肉、荤、腥,但蔬菜饭能吃饱,每月还打两次牙祭吃猪肉,比在家中常吃不饱肚子好多了。
   修筑铁路结算的报酬,公社、大队须按百分比抽取管理费,其余的寄回生产队记工分,民工只发奖金,劳动舍得干的,一个月可能发得20元左右,少的10多元,那时月,20元左右可是了不得哟。
   几百人、上千人住在一带,也是热闹。青年人离开家乡,大家成群在一起,虽然劳动艰苦,但下雨天、夜晚时,成群结队,闲逛、闲聊,也是乐趣。
   那年月,没有电灯、没有电视、没有手机,人们没有业余娱乐。几百人、上千人住扎住在一个村中,便自然发生了不少的恋爱故亊,也曾发生了几起“野鸳鸯”事件。在那年月,“野鸳鸯”被巡夜民兵抓到,可能会被抓上“批斗台”遭“批判”哟,所以,虽几百、上千男女成堆,这类“野鸳鸯”事件也并不多。
   话讲外地来的民工中有个小伙子小周,人长得帅、上过高中、会唱歌、会写小诗、又有力气,小伙子年方20岁,自然倍受姑娘们青睐。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如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周姓小伙却爱上了一个当地18岁的姑娘小刘,两人经常夜晚约会,双双打得火热,山盟海誓,谈不尽的柔情蜜意,鸳鸯相濡以沫,诉不完的你恩我爱。小刘经常夜深才归,自然被父母发现,小刘父亲在外工作、比一般农村农民思想开放点、便没有过多阻挠。但是,父母对准女婿“政治审查”却是必不可少。
   小刘父母找到修路指挥部营、连首长一调查,“小周劳动表现好”、“家庭出身是地主”、“其父亲是城里遣送回乡接受贫、下中农监督改造的外逃地主”,“政审”不合格,父母一反常态,坚决要求女儿快刀斩情丝,小刘哪里肯听父母的话,仍然两人来往,父母一气之下,将女儿打了一顿、又关了几天不让出门。
   楼上残灯伴晓霜,独眠人起合欢床。相思一夜情多少?地角天涯不是长。
   古言,“牛栏关不住猫”,“猪栏关不住虎”,又怎关得住热恋中的男女?
   但小刘父母坚决反对这桩婚事,被逼无奈,小刘与小周双双去了外地男方家,父母声明不认女儿、女婿,因之多年没通往来。
   人事纷纷难料,世事悠悠难说,何处问穹苍?
   世事如棋局局新,1980年,小周的父亲也平了反,补发了几年工资,小周入了党,后来当了大队干部,夫妇两人双双携着3岁儿子拜望岳父母,亲家夫妇也一起来小刘娘家拜会,闻听多年不见女儿回娘家、女婿过门客、当国家干部的亲家来拜会、又有一个3岁外孙,而且携着客气的礼物,小刘的父母筹备了好几天,届时,鞭炮声声迎贵客,笑容满面接佳宾。又请来亲戚们,买鱼、买肉、杀鸡、打酒丶请厨师,热热闹闹办了三桌丰盛饭菜。
   团扇经秋似败荷,丹青彷佛旧松萝。一时用舍非吾事,举世炎凉奈尔何。汉代谁令收汲黯,赵人犹欲用廉颇。心知怀袖非安处,重见秋风愧恨多。
   小刘的妈妈逢人便夸女婿好!
   1986年,小周调到乡政府,后来当上了副局级国家干部。
   今天,小刘、小周夫妇已是花甲之年,小周退休,一双儿女皆在部队,儿孙满堂,过着幸福的晚年。修路发生的恋爱故事还有几个,朋友们如喜欢,下次再讲。
   牛郎织女鹊桥逢,一年仅能一次中。哪有恩爱凡间伴,相依为命不离分。
   真实故事地址、人物姓名、单位等,变通,请勿对号入座。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湘江诗人
   2017年7月16日7时36分完稿
   2017年7月17日20时4分修改



102017-11-12 16:51 回复

品茗话苍桑 闲谈论古今 袁湘平故事会 【原创连载】第41章贫困鸳鸯也翻身

2017-11-12 16:53查看13582回复25

湘江诗人 副群主 楼主

第51章村干部

   上章讲周姓小伙爱上了一个当地18岁的姑娘小刘,两人经常夜晚约会,双双打得火热,山盟海誓,谈不尽的柔情蜜意,鸳鸯相濡以沫,诉不完的你恩我爱。小刘经常夜深才归,自然被父母发现,小刘父亲在外工作、比一般农村农民思想开放点、便没有过多阻挠。但是,父母对准女婿“政治审查”却是必不可少。但小刘父母坚决反对这桩婚事,被逼无奈,小刘与小周双双去了外地男方家,父母声明不认女儿、女婿,因之多年没通往来、、、、、、
   闲话少讲,书归正传,大家权且杯水,再请听湘江诗人接着讲高山垅村村干部的真实故事,此章故事在2014年湘江诗人曾单章发表,在此略有修改
   高山垅村村干部远平富担任高山垅村村干部17年,工作勤勉、做事踏实、受到广大村民好评。高山垅村村,也是当地区、镇的先进村。
   远平富,红白喜事当主事,做都管,喜欢热闹,喜欢帮忙,喜欢管事,在当地也是小有名气的人。
   远平富,也是当地一个小富翁。   
   远平富,出身地主分子家庭,父亲原在某国营企业当管理干部,文化大革命中,他父亲上厕所,用报纸揩屁股,因报纸上有伟人像,便因此被打为“现行反革命分子”,下放回了老家农村。
   屋漏偏遭连夜雨,行船又遇顶头风。贫下中农“造反队”不准地主住瓦屋,将远平福他们家从瓦屋湾赶到了茅屋冲。
   那年月,农村条件大多数十分艰苦,大多数农民缺衣服、少口粮。但瓦屋湾田土多、粮食条件稍许好点,而茅屋冲每年3月便没了粮食。何况,瓦屋又换成了茅屋,远平福老兄远四江痛哭流涕,几次打算自寻短见。
   三年为刺使,饮水复食叶。 惟向天竺山,取得两片石。此抵有千金,无乃伤清白。  
   袁老师,饱读诗书,正直敢为,热忱助人,为人仗义,喜欢打抱不平,最是扶危济困。袁老师当时在基层任负责人,便设法补给远平富家200元及500斤粮食,在那年代,一分钱一粒米都极其宝贵 ,200元及500斤粮食,可是一个天文数字哟!
   那年代,人们吃粮按分配、大家都贫穷呀。为此,袁老师被撤消基层干部,还屡遭排斥,但袁老师并不后悔。
   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
   袁老师讲得好,为人必须多行善,干部理应为人民。天公有眼看得见,世上自然有公评。
   那年月,远平富可讲是前途渺茫,看不到希望。
   运动一到,批斗会风行,不但远平富的父亲经常挨批斗,连远平富兄弟也时而受牵连,也曾被批斗过几次。那些年,高山垅大队的大队书记姓邹,邹书记可是一个擅行极左的人,抓斗争为纲、搞批斗等最为积极,邹书记又最爱公款吃喝、挥霍。大队还设了“土监牢”,大队邹书记“官不上品”权利大,想抓谁便可抓谁,想批斗谁便可批斗谁,摊上一个如此以斗争为纲的邹书记,哪有农民们的好日子过?更何况远平富一家人呢。
   远平富的母亲不幸在70年代去世,驻大队农村工作队确定3条,不准打锣鼓(讲打锣鼓是向贫下中农示威),不准开追悼大会,不准耽误集体生产等,非得清早抬出去草草埋葬,以便赶上生产队出工。
   那年月,广大农民都是住破屋、穿烂衣、蔬菜半边粮,还难免饿肚肠。远平富家是地主,那日子更是不堪回首,可想而知。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但远平富聪明、勤奋、好学、钻研,什么事都做,远平福,理发画相学郎中,喊礼读文学礼先。扮砖担窑样样干,苦操文化日益精。   
   远平富刻苦努力,31岁终于讨了个老婆。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日月快如梭,时光似飞轮。转眼到了1979年,远平富父亲冤案平了反,又恢复了工作。茅屋冲山岭多,公社在这茅屋冲一带办了个大农场,远平福兄弟均被推选为农场负责人。
   由于茅屋冲改成了公社农场,公社有投资,政策有优惠,那几年,茅屋冲生产队反而比瓦屋生产队好了许多,真是应了一句老话“风水轮流转”。
   树逢春,发嫩芽。时运到,人便红。古言讲得好,“三个角色当不得一个气色”,“好角色也得走时运”,1982年,中国农村兴起大办乡镇企业,远平富又被调到乡办企业担任供销员。
   富贵本无根,尽从勤里得。
   远平富,舍得钻研舍得跑,嘴勤脚快人灵泛。远平富在乡企业年年被评为先进,1984年在乡办企业入了党,当了副厂长。
   90年代初,农村集体企业纷纷改制,乡镇企业不景气,远平富又回了高山垅村。
   1998年,高山垅村里搞村民民主选举,远平富被大多数村民选为村干部,至2015年,年近古稀的远平富已在高山垅村干了17年的村干部。他的两个儿子分别在区里及企业里工作,也加入了党组织。
   远平富的名气,也传遍了附近几个村。
   石头尚有翻身日,岂可人无得运时。为人只要勤奋发,四十发达也不迟。
   真实故事地址、人物姓名、单位等,变通,请勿对号入座。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湘江诗人
   2017年7月16日8时55分完稿
   2017年7月17日13时45分略有修改



112017-11-12 16:53 回复

品茗话苍桑 闲谈论古今 袁湘平故事会 【原创连载】第41章贫困鸳鸯也翻身

2017-11-12 16:54查看13582回复25

湘江诗人 副群主 楼主

第52章共同富裕美

   上章讲袁老,饱读诗书,正直敢为,热忱助人,为人仗义,喜欢打抱不平,最是扶危济困。当时在基层任负责人,便设法补给远平家200元及500斤粮食,在那年代,一分钱一粒米都极其宝贵 ,200元及500斤粮食,可是一个天文数字哟、、、、、、
   日月推迁似转轮世事如棋局局新,转眼到了1980年,三中全会后,春风吹遍中华大地,神州展现勃勃生机。
   1980年,袁湘平重新担任基层工作,袁老师意图带领社员们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那年月,当地生产队一个男劳力辛苦劳动一天,仅3角到5角钱报酬,社员家家屋漏水,农民个个破衣裳。袁老师看在眼中,急在心中。袁老师企图带领社员们艰苦创业、白手起家,改变队上农民们一穷二白的贫困现状。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袁老师率领社员们,修水利、整塘壩、防旱灾,养鸡、养猪、搞副业,集肥料,栽树苗,农林牧副渔并举。
   万树园赐宴图急鼓催日月,热血写青春。纵观天下大势,谈笑论古今。脚下惊涛骇浪,腹内万马千军,高歌向天尊。少年有奇志,一语定乾坤。风里来,雨里去,始见真。试看三冬过去,万花竞缤纷。天上百鸟争唱,人间万民欢欣,万象皆更新。今日作新篇,时代最强音。
   袁老师率先办起了生产队集体红砖厂,没资金,袁老师四处筹集,跑上跑下,很快,集体红砖厂初见端倪,即将建窑生火出砖。
   1980年,在当地农村,左的意识仍然顽固地存在于某些干部的头脑里,率先办起的生产队集体红砖厂,不但难以得到上级的支持,更时而受到大队支书的打压。
   黑漆皮灯笼,半天萤火虫。粉墙画白虎,青纸写乌龙。茄子敲泥磬,冬瓜撞木钟。但知钱与酒,不管与公。
   一天,大队邹支书不请自来生产队开会,不顾红砖厂停办的大损失扮砖的、担砖的、技师等要工资,添置的物资无处用,借的要还,宣布取消生产队集体红砖厂。袁老师据理力争,但官大一级如泰山,在高压下,生产队集体红砖厂被迫停工。
   为挽回损失,袁老师被迫将红砖厂承包给个人开办。这又犯了大禁,资本家”、私人老板大帽子纷纷飞来。
   袁老师虽然大胆顶住压力,但由于顶头上司压制,附近有部分人公开偷盗红砖,也无人查处,在高压及各种因素下,红砖厂仅办几个月后只好被迫停业夭折了
   浅水遭虾戏 ,庙小难安身。
   在此,只还原历史故事,湘江诗人不做评论,留待大家回忆往昔创业的艰辛吧。
   真实故事地址、人物姓名、单位等,变通,请勿对号入座。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湘江诗人
   2017年7月16日10时15分完稿
   2017年7月17日12时19分修改



122017-11-12 16:54 回复

品茗话苍桑 闲谈论古今 袁湘平故事会 【原创连载】第41章贫困鸳鸯也翻身

2017-11-12 16:56查看13582回复25

湘江诗人 副群主 楼主

第53章改革率先行

     上章讲那年月,当地生产队一个男劳力辛苦劳动一天,仅3角到5角钱报酬,袁老师看在眼中,急在心中。袁老师企图带领社员们艰苦创业、白手起家,改变队上农民们一穷二白的贫困现状,袁老师意图带领社员们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在高压及各种因素下,红砖厂仅办几个月后只好被迫停业夭折了、、、、、、
   无故事则短,有故事则长,闲言不表,书归正传,请接湘江诗人讲下文。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盖棺。
   话讲1980年,在中国部分地方早已搞了“包产到户责任制”,袁老师位卑权更微,意图带领社员们走共同富裕的道路美梦落空,袁老师又在全市率先将一个生产队搞了“包产到户责任制”。
   “包产到户责任制”仅仅10天,社员们生产积极空前高涨,那种变化,非亲目所睹,令人难以置信。
   宝岭大队邹书记一声令下,撤消袁老师职务,拟送公社进行批斗。
   乌纱掷去不作官,囊中羞涩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山作渔杆。  
   袁老师不惧威权,到上面找领导,摆形势、论政策、讲道理,虽然没有被送公社批斗,但职务撤消了,这个生产队搞的“包产到户责任制”夭折了。
   人生难得几回搏,此时不搏待何时
   被撤消了职务,老师又意图开办个体小店。
   今天,四处商店林立,城乡店铺众多,但在当地的1980至1983年,个体店铺罕见,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那年月哪个农民拟办个小店,不但缺乏资金,而且进货渠道也不畅通,更难办的是工商营业执照。
   老师在当地率先开办了一家个体小店,勉强维持了2年。
   为官十载一世穷,布衣粗茶慰平生。何曾不识晋身路,缘未忘黎民情。
   1981年,袁老师又被社员们民主选举选上生产队长, 1981年下半年至1982年,当地政府全面推行包产到户责任”。刚推行包产到户责任时,有少数社员缺少劳动力,袁老师带领社员们去缺劳动力无偿支援春插和双抢
   生产社员家红、白大事,袁老师当主事,有时操心、费力、还筹款。
   那年月不比今天,农民们家家穷,就是开宴席的桌、凳、锅、盆、桶、碗筷等,也是袁老师指挥大家到各家各户去借来。
   那年月,农村社员不但没有钱,而且周围也有饭店,做什么事都放在家里、坪里办。那年月,桌、凳、锅、盆、桶、碗筷等也没有出租的。
   包产到户责任过了2年,当地才出现出租碗筷、蒸笼、桌凳的。今天,更是四处有饭店。
   那年月,农村社员们虽穷苦,却互助精神好,邻居家如红、白大事,建房、维修等,都是社员们互相帮忙,管吃不付工资。
   石蕴玉而生辉,水怀珠而娇媚。
   1980谭凤题两吵架,老婆服毒身亡,他岳来了10多人欲欧打动粗,袁老师动之以情,晓之以法,耐心地做好死者娘家思想工作,平息了一场一触即发的战争
   袁老师发动社员们无偿帮忙,发动社员们先送礼,袁老师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将谭家纠纷化解指挥大家助力为谭家办好丧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981炽平的母亲去世,炽平困难,既没有钱,又没有招待,更没有人帮忙,来帮忙的几个人,炽平香烟、酒等也没有招待,8个人手抬棺木的凑不齐炽平泪眼婆娑却无办法。袁老师借了1头猪给炽平,又做社员们工作,社员们看在袁老师上,才来了八个人,一齐手抬棺木上山。袁老师操心、费力、援助,终于帮助炽平家办好丧事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人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那年月,当地农民大多数还贫穷,袁老师为大排忧解难、当主事,可没有人送烟、送酒、送礼物哟。
   哪户社员家庭有困难,哪户便想到袁老师。哪户社员家有须要,哪里便有袁老师。
   真实故事地址、人物姓名、单位等,变通,请勿对号入座。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湘江诗人
   2017年7月16日11时36分完稿
   2017年7月17日13时16修改

132017-11-12 16:56 回复

品茗话苍桑 闲谈论古今 袁湘平故事会 【原创连载】第41章贫困鸳鸯也翻身

2017-11-12 16:57查看13582回复25

湘江诗人 副群主 楼主

第54走南闯北谋发展


   那年月,当地农民大多数还贫穷,袁老师为大排忧解难、当主事,可没有人送烟、送酒、送礼物哟。
   哪户社员家庭有困难,哪户便想到袁老师。哪户社员家有须要,哪里便有袁老师。、、、、、、
   今天其他事情暂不表,在此听湘江诗人述袁老师走南闯北谋发展”。
   1985年,袁老师为谋发展,走南闯北多年云南、州、四川、广西、北、陝西、河南、浙江、江苏、天津、上海等地,都留下袁老师的足迹。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袁老师无单位、没工资,更没有差旅报销,但为了生计,也不得不四处奔波,为了改变贫穷,更必须勇往直前,那年月,袁老师的祖母去世2年多,安葬祖母借的贷款还没有还清下有2个儿子读书,不外出闯天下,行么
   没单位,如女儿有娘家,少了许多倚仗。没工资,必须自己努力,多了许多艰辛。没有差旅报销,开支自负,冒了几多风险。
   穿着西装,提着行李,挎着皮包,谁知道是农民
   挤火车,赶汽车,没坐位,站着熬,没卧铺,睡在坐凳下,谁体会到那年月的艰辛
   货源,找销路,求车皮,租库房,谈生意,洽议合作,货款,懂得个中苦楚
   别看有钱的某些企业老板,用你时仁义道德,不须你时抛如稻草,尝尽人间世态炎凉。
   且看生意场上商家,他们只知唯利是图,今天和你友好合作,明天可能当你陌路人,看夠凡尘奸商嘴脸。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
   袁老师清晰地记得,有次去云南,一直站到曲靖,那时火车速度慢,长株潭坐特快昆明也得36小时左右。
   袁老师清晰地记得,有次经过多次辛劳,刚做成第一笔生意,如三方长期合作,厂家、商家、自家,三家有利,起码厂家一年有10万元纯利,自己一年多3千元收入。今天,10元对一个厂家可能是小数目,记得1986年时一个另时工干一天活仅5元钱,在1986年时,一个小厂10万元纯利可算一笔大财哟
   厂家郑老板背信弃义,抛开袁老师直接插手做了第二笔生意,无奈之下, 只好都不做这宗业务了。这就是没有所带来的后顾之忧,倘非亲身经历,谁能体会得其中的苦辣辛酸
   那年代不比如今,双方交易,必须签定合同,合同须盖公章,合同上必须有厂家帐号,货款不能付现,一律在银行托付。所以,厂家背信弃义易于反掌,跑供销的欲玩弄厂家,确是行。
   出门在外为生存,家中儿女挂念在心中。夫妻两地居,夜夜遥徒相思,日日望情不歇。
   那年月,没有手机,家中没有电话,唯有邮局书信往来表相思。
   四序风光总是愁,鬓毛衰飒涕横流。此书未到心先到,想在孤城海岸头。
   袁老师在外闯荡8年,在夹缝中求生存在坎坷中谋发展,诚信行天下,仁义待世人,虽然没有发财,但比在家种田土的农民收入好一些,在1991年家里盖了新楼房,老家生产队里盖新楼房的是第一家
   宝剑锋从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袁老师幼小勤奋好学,读经史,看故典,操文化,学习医学著作,练习中医养生方法,深谙经络穴位,走南闯北8年,虽然没有发财,更增长了许多见识,练就了胆识。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有个刘娭毑曾与湘江诗人谈到袁老师少年时候,勤奋学习读书,那年月,农村没有电灯,更没有电风扇,袁老师为了读书,酷暑炎天夜里不去乘凉蚊帐内放个小凳、凳上一盏小煤油灯,认真看书,经常将蚊帐也熏黑,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话长纸短,请大家喝杯茶,再听湘江诗人讲下文。
   真实故事地址、人物姓名、单位等,变通,请勿对号入座。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湘江诗人
   2017年7月16日15时45分完稿
   2017年7月17日10时2分修改

142017-11-12 16:57 回复

品茗话苍桑 闲谈论古今 袁湘平故事会 【原创连载】第41章贫困鸳鸯也翻身

2017-11-12 16:57查看13582回复25

湘江诗人 副群主 楼主

第55天公有眼佑良善

   袁老师无单位、没工资,更没有差旅报销,但为了生计,也不得不四处奔波,为了改变贫穷,更必须勇往直前。宝剑锋从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袁老师幼小勤奋好学,读经史,看故典,操文化,学习医学著作,练习中医养生方法,深谙经络穴位,走南闯北8年,虽然没有发财,更增长了许多见识,练就了胆识、、、、、、
   无故事则短,有故事则长,请大家稍待片刻,喝口茶,再听湘江诗人摆龙门阵,闲言休讲,且请听“天公有眼佑良善”。
   1987农历11的一天,袁老师拿着云南订货方的银行付款回执,高兴到闻老板企业领包干报酬包干报酬不多,仅1500元,分文都是辛勤劳动所获。
   况且,袁老师没工资,更没有差旅报销,出差往来、住旅社、吃饭、车船等,皆是自己掏钱包干,几千里外,辛辛苦苦跑了一个月,除去差旅开支,也仅仅赚得300元血汗钱而已。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袁老师辛苦仅赚得区区小数,可这笔生意下来,却为闻老板企业赚回纯利1万7元,而且解决了库存积压之货物。
   闻老不但不按合同发给袁老师应得的包干报酬,却骗袁老师拿出合同来看下,待袁老师拿出合同递上,闻老竟当面将合同丢到炉火内烧成灰烬
   枉信朋无劣辈,人心至此不堪谈。
   袁老师毕竟是有刚有柔、有气度之人,虽怒在心中,但也没与理论,返回家中。
   又过了将近10天,闻老板笑容满面的来袁老师家,进门即奉上一对好酒,拜托、拜托还辛苦你到云南跑一趟,因对方的货款不知何故没付到
   原来,对方确实当袁老师面在银行托付了货款43000,否则,哪来的银行付款回执
   也是机缘巧合,穹苍从不欺良善,冥冥之中有安排不知何故,银行款没付过来。
   袁老师有了上次的教训,笑道临近过年,也不想出外了,而且家中没钱,往来差旅费也没有”。
   闻老板心中自知有亏,忙在口袋掏出1500元的包干报酬袁老师,又拿出300元作为车船费,双手恭敬地递给袁老师。
   即将大年了,袁老师只好又往云南一行。
   但这次,不须再去讨要辛辛苦获得的报酬了。
   在家千日好,出门事事难。
   还有一次,河南的刘经理欠了7600元货款,当时白纸黑字打了欠条。袁老师不慎失落欠条,对方拒不认账,袁老师多次上门讨要,对方仗人多势众,竟气势汹汹、、、、、、
   公堂对簿打官司,没有借据口无凭。
   几经周折,袁老师终于巧妙地讨回了全部欠款。
   大家猜一猜,袁老师如何智斗群魔、讨回货款
   大家如感兴趣,等待湘江诗人下次再道端详
   真实故事地址、人物姓名、单位等,变通,请勿对号入座。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湘江诗人
   2017年7月16日20时16分完稿
   2017年7月16日22时46分略有修改
   



152017-11-12 16:57 回复

品茗话苍桑 闲谈论古今 袁湘平故事会 【原创连载】第41章贫困鸳鸯也翻身

2017-11-12 16:59查看13582回复25

湘江诗人 副群主 楼主

第56抵制歪风唯正气

    可闻老不但不按合同发给袁老师应得的包干报酬,却骗袁老师拿出合同来看下,待袁老师拿出合同递上,闻老竟当面将合同丢到炉火内烧成灰烬 还有一次,河南的刘经理欠了7600元货款,当时白纸黑字打了欠条。袁老师不慎失落欠条,对方拒不认账,袁老师多次上门讨要,对方仗人多势众,竟气势汹汹、、、、、、
    无故事则短,有故事则长,请大家稍待片刻,喝口茶,再听湘江诗人摆龙门阵,闲言休讲,且请听“抵制歪风唯正气”。
   今天中央富民政策实在好,工商个体户连工商的管理费也取消了。
   2003年5月,有位医师朋友在塘路开了家小诊所谋生,那年月,收费项目非常多,苛捐杂税多,搭车收费的也不少,相当
   官途吸尽黎民血,祸国掏穿盛世椽。谗慝贪惏皆自取,贼人今古莫生怜。
   袁老师和湘江诗人折指算了一下,那年月办个小诊所,有卫生局管理费、工商局管理费卫监所收费、卫生防疫站1年二次检查费、药监局1年二次检查费、医协会费、税务局税费、物价局物价公报费、派出所治安费、个协会费、订个协报、河堤费、社区卫生费、卫生局3年一次换费、工商局3年一次换税务局3年一次换费、卫生局1年一次核费、工商局1年一次税务局办证等等20种左右固定收费部门及项目,还有什么统一刻制公章费、统一发放招牌费、医师2年一次考试费、学习资料费、有时发些书藉收费、执业助理医师考试费、执业医师考试费、报名费,这费那费,总计可能有30多种收费项目。小百姓哪堪重负
   雁过拔毛谁未闲?于今闯否亿元关?明堂钞票如何放?暗室金条哪里搬?日享三餐能噬尽?夜眠二奶可承欢?孰同物价天天涨?试问捞钱更几番?
   有位医师朋友塘路开小诊所新张才几天,一天,下山司工商所所长一行途经小诊所,下山司工商所赵副所长一行5人为捞收入塘路小诊所,其实,大塘路小诊所不归下山司工商所管辖范围,赵副所长等左右看,没有抓到捞收入任何把柄,只好小诊所大门上一块招牌违了法肆意指责招牌挂在大门上违反广法,须罚款5千元。
   塘路小诊所本小利微,又新张仅几天,而且是为小百姓服务的地方,一般有地位、有钱的大款,谁会去小诊所看病哟
   塘路小诊所那时连500元也拿不出呀,小诊所医师夫妇好言好语婉转争辩,却无奈赵副所长等威赫赫,气势汹汹,赵副所长当即开出一张罚款处罚单撂下,严厉责令小诊所第二天必须到下山司工商缴纳5千元罚款,否则将加重处罚,甚至封店搬物等
   为此,袁老师马上打电话如实市政府反映情况,又了市电视台记者, 第二天,和记者、小诊所医师夫妇一起到了下山司工商所,袁老师当赵副所长之面对电视台记者将道理一讲,记者赶忙摄影录音,拟经审核后电视台曝光,下山司工商所赵副所长自知理亏,于是态度一改昨昔,忙请坐,又叫人泡茶。
   赵副所长又将记者请到楼上闲叙了一阵,从此再没提罚款之事了,电视台也没有曝光
   事情已15头,其中细节,湘江诗人也不枉加推测,更不做任何评论。
   奸狡休夸用智深,谁知败露出无心。劝君不必遮人目,上有苍苍日鉴临。
   故事情节湘江诗人在此仅依史讲述,留待大家炎天酷暑聊困乏,寒冬腊月勉为谈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好礼不在迟好故事何妨等候,请大家略事休息,且容湘江诗人喝杯茶,再为大家继续讲下文。
   真实故事地址、人物姓名、单位等,变通,请勿对号入座。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湘江诗人
   2017年7月16日18时42分一次修改
   2017年7月17日10时57分略有修改

162017-11-12 16:59 回复

品茗话苍桑 闲谈论古今 袁湘平故事会 【原创连载】第41章贫困鸳鸯也翻身

2017-11-12 17:02查看13582回复25

湘江诗人 副群主 楼主

第57父子翁媳同读书

    上袁老师打电话如实市政府反映情况,又了市电视台记者,第二天,和记者、小诊所医师夫妇一起到了下山司工商所,袁老师当赵副所长之面对电视台记者将道理一讲,记者赶忙摄影录音,拟经审核后电视台曝光,下山司工商所赵副所长自知理亏,于是态度一改昨昔,忙请坐,又叫人泡茶。赵副所长又将记者请到楼上闲叙了一阵,从此再没提罚款之事了,电视台也没有曝光了、、、、、、
   无故事则短,有故事则长,闲言不表,书归正传,请接湘江诗人讲下文。
   本章真实故事,讲父子翁媳同读书的发奋图强事迹,所以湘江诗人也是不午休,而且连日数天从清笔耕至夜半,有时是边吃饭、边写。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话讲20世纪90年代中期,袁老师一家父子、翁媳5人同读书的真实故事,。
   那年月,企业改制,国企员工下岗,袁老师的大儿子大学毕业分配到国企,哪知未两年适逢国企员工下岗,被厂里一脚踢出大门,又有谁管这些下岗职工的衣食住行?又有谁关心过他们的温饱?又有谁体恤过他们谋生的艰辛?
   袁老师的大儿子为谋生计,两夫妇办了个小诊所。
   袁老师在1993年早已开办诊所。
   袁老师的小儿子为谋生计,两夫妇也办了个小诊所。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1998年1998年6月26日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原来从事医卫职业的,有单位的不考,赤脚医生不考,卫生院的不考,个体医师不论你从业多少年,60岁以下的一律必须经过国家医学考试中心统一考试,凭实力获取执业医师证”。
   有的个体医师,确实已干了几十年,有一定执业经验与医技,但因考不取,只好失业。
   其实,在1998年前,市、省卫生部门要求严格,个体医师也经过无数次考试、考核,省卫生部门也发过医师证。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袁老师虽然年届五旬,幸而自幼便读医书,又有多年实践经验。两个儿子、儿媳,皆有大学、中专基础。
   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
   袁老师报考中医学院,刻苦努力,边开诊所边读书。
   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不妨有卧龙。
   袁老师的儿子、儿媳,皆报考医学类院校,有个儿媳半工半读,其余的如父亲一样,边开诊所边读书。
   况两个儿媳均是袁老师的学徒。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袁老师、两个儿子、一个儿媳,均获得医大文凭。
   积石如玉,列松如翠。郎艳独绝,世无其二。
   袁老师一家5位,同一次参加国家医学考试中心统一考试。那时,全国参考人多,况且都是医界从业人员,录取率有严格限制,竟争十分激烈。
   袁老师一家5位,全部通过国家统一考试,父子三人均考取执业医师证。两个儿媳考取执业助理医师证。这在全中国,可能也属罕见
   而且大儿子考分名列前茅,袁老师虽年过5旬,也名居中上。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倘或无真才实学,过硬功底,袁老师一家5位不可有如此成绩。
   真实故事地址、人物姓名、单位等,变通,请勿对号入座。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湘江诗人
   2017年7月18日14时2分完稿



172017-11-12 17:02 回复

品茗话苍桑 闲谈论古今 袁湘平故事会 【原创连载】第41章贫困鸳鸯也翻身

2017-11-12 17:04查看13582回复25

湘江诗人 副群主 楼主

第58官清民自安

   上章讲到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袁老师的儿子、儿媳,皆报考院校勤奋再读书、、、、、、
   无故事则短,有故事则长,茶,请接湘江诗人摆龙门阵,少讲书归正传。
   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话讲人之成功,不外乎六个字,天时、地利、人和 。
   抱负幽兰有佳气,千载闭山阿。不出阿兰若,岂遭干闼婆。
   袁老师生性耿直,又是饱读之士,不失文人风骨。不擅拍马逢迎,更恨欺凌百姓。又逢青年期特殊年代,所以,难展人生抱负。
   袁老师人生,不骄不馁,不卑不亢,贫时不失其志,坎坷时矢志不移,守得住清贫,受得起挫折,宁向直中取,不向曲中求,淡泊身心益,艰辛骨气增。
   衙门自古向南开,就中无个不冤哉。
   2007年当地征收在即,许多人家抢搭抢建,看满山泥巴砌壁当水泥,烂窗破门盖新楼,为的征收多得补偿费。
   袁老师父子守本份,没有抢搭抢建一平方无证房屋。
   2007年当地搞征收,有的户拖延不签字,有几户,顶着“斗争”、拖延了8年,补偿费多了几番。袁老师生性耿直,又须在外谋生,又相信当地村干部,反而带头签字、带头搬迁,但补偿费少了百分之十左右。
   拜迎长官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
   袁老师耿直之人,哪知征收暗箱操作、如此之腐败也?
   佞臣不寻常,百姓似羊,彼如狼,刻意盘剥,搜尽苦心肠,虽未封候持大印,贪不够,尽猖狂,鱼肉百姓,欺压善良,打击报复,手段不寻常,黄金屋里养娇娘,办公懒徉徉,应酬长,妙曲奇音,银碗玉杯香,苦短人生争昼夜,羞事发,终久进牢房。
   袁老师一贯遵法纪、守本份,人耿直,走正道,讲正义,讨厌歪门邪道。袁老师一生爱祖国,为人民,敬清官,但也不惧奸权,痛恨虎蝇狂。
   袁老师如何多年勇斗、智斗征收中暗箱操作的佞臣,大家如感兴趣,请等待湘江诗人下次再采访袁老师后,再为大家讲述。
   征收中暗箱操作的歪风,经过调查湘江诗人总结于下,一、拉拢村中个别主要干部。二、价格从来不公开,更不开群众大会。三、不让群众参予,更无民主监督。四、上门签字关门搞,这户不让那户知晓,更不敢出榜公布,行的是暗箱操作一套。五、威胁、恐吓、欺骗、引诱、玩弄小百姓。六甚至出动黑社会欺负小百姓;或者动用公安搞强拆。
   最后,引用2016年5月8日湘江诗人公开评论结束。
   社会一天天发展,地方开发建设的须要、城市的扩展、旧城的改造、交通建设等,都必须征收土地、房屋,征收必然有拆迁、补偿。
   这是发展的须要,也是历史大潮,它不可能不搞,它也不是人为可以阻挡。
   征收、拆迁、补偿这块,它牵涉千家万户,它关系亿万民众的切身利益,它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
   首先,必须肯定,开发建设是大局,是利国利民之举。
   但是,我们必须全面论证、科学决策、长远规划、权衡利弊。
   地方的开发建设,城市的改造、扩展,必须有利于经济发展,又不损害长久利益。不能以小失大,不能破坏环境,更不能遗害子孙!
   对文物古迹,能保护者,尽量保护。
   对短期可能获利,而破坏了自然环境,损害了子孙生存环境的亊,坚决不应干、不能干。
   地方开发建设搞得好,有利于地方经济的繁荣,有利于广大民众的生活。广大群众应给以理解、予以支持。
   地方开发建设搞得好,也给广大群众带来无形的益处,环境改善了,道路宽敞了,交通便利了,出入方便了,上学、就医方便了,生活提升了、、、、、、
   国家好,地方好,个人才会更好。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人民是国家的基石,国家是人民的大家,国家是人民的依仗。
   地方开发建设本是大好亊,纵观各地征收、拆迁、补偿这块,为何却问题不少?为何却矛盾多多?为何告状、上访者时有?为何广大百姓议论纷纭?
   其中原因,千头万绪。但是,只要我们抓住根本,一切矛盾便会迎刃而解!
   那么,根本原因在哪?矛盾根源何在?
   一、少数地方领导,搞“政绩工程”、“面子工程”、“铺台阶工程”,盲目决策,甚至违法强拆。
   二、少数征拆干部,心怀私心杂念,暗箱操作,补偿不公平,个别干部甚至乘机贪汚腐败、以权谋私、中饱私囊。他们既侵害了广大群众的合法权益,更严重地损害了政府光辉形象。
   三、少数征拆干部与基层干部,他们有政府的好政策不遵行,却热忱于以权代法,却认为小百姓好愚弄、好欺凌,而大搞暗箱操作、强拆等一套歪行邪道。
   四、凡暗箱操作的地方,必然存在贪污腐败、以权谋私、中饱私囊的丑恶现象。难怪广大群众呼吁对征收、拆迁、补偿这块暗箱操作的地方,必须搞一次全面清查。
   五、也有少数钉子户、石头户,故意拖延、阻挠,以便从中获利、漫天要价/
   事实上,凡暗箱操作的地方,老实人肯定被欺凌,正直人必定吃亏,而少数钉子户、石头户,他们顶着不签字,甚至故意拖延、阻挠多年,而他们的补偿费比走头拆迁的可能多几倍。
   这岂不是人为造成的矛盾么?这不是暗箱操作的的恶果么?
   如果严格依法办事、政策公开、同地同价,不让搬迁走头的吃亏、甚至给予奖励,不让少数钉子户、石头户占便宜,那么,谁又会去当钉子户、石头户呢?
   但是,凡暗箱操作的地方,他们不敢光明磊落,见不得阳光,所以,他们只好欺凌老实人、正直人。
   因为他们自己有鬼,所以,他们才怕钉子户、石头户。
   其实,中国广大百姓淳朴、厚道,通情达理,遵纪守法。其实,中国广大百姓有觉悟,顾全大局。其实,中国广大百姓要求不高,没有奢求,其实,中国广大百姓,他们不怨钱多钱少,只怨补偿不公平!
   人为制造矛盾的主要根源是少数心怀私心杂念、企图从中获利的少数征拆干部。人为制造矛盾的主要根源是暗箱操作。
   所以,广大正直的干部、正义人士、各界有识之士们,都一直呼吁,征收、拆迁、补偿必须依法办事、政策公开、阳光操作、民主监督。
   “官清民自安”,这是定律,这是规律。
   我们应当不改初心,牢记宗旨,赤胆为民,亷洁务实,才敢于抵制歪风邪道,才敢于见阳光、晒太阳,才会有胆量做、真正做到依法办事、政策公开、阳光操作、民主监督,让人民满意,使党放心!
   真实故事地址、人物姓名、单位等,变通,请勿对号入座。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湘江诗人
   2017年7月18日15时59分完稿

182017-11-12 17:04 回复

品茗话苍桑 闲谈论古今 袁湘平故事会 【原创连载】第41章贫困鸳鸯也翻身

2017-11-12 17:05查看13582回复25

湘江诗人 副群主 楼主

第59乡村喜宴

   上章讲到袁老师生性耿直,又是饱读之士,不失文人风骨。不擅拍马逢迎,更恨欺凌百姓。又逢青年期特殊年代,所以,难展人生抱负。袁老师耿直之人,哪知征收暗箱操作、如此之腐败也、、、、、、
   无故事则短,有故事则长,让大家等待许久,请湘江诗人摆龙门阵,乡村喜宴为满足大家期盼的要求,此章湘江诗人在2016年9月27日曾单章发表,在此略有修改。
   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
   金月,丹桂飘香,村四处,景色迷人。
   将至,适逢山戚请吃喜酒,欣然同往。
   看果,风起舞迎宾客。观橘子,向阳欢笑接游人。树,满树硕果逗人爱。美人蕉,朵朵红花惹客怜
   临村狗欢叫,客刚入门唱歌。村边近观嬉闹,溪中远望鸭戏波。
   未进村,早农户酒香扑鼻。脚未进门,欣见主人笑脸相迎。
   小孩嬉戏欢闹,亲友问暖嘘寒。
   先辈奉上略表礼物,给晚辈发放一点表示玩具。
   、重气氛、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承。两边、厨房门、新房门、父母房门、兄妯娌房门等,早已粘贴大红对联。
   讲客气、重礼节、民族礼义之邦,迎宾美女、知客司、敬茶水、奉糖递烟、摆上点心及果,迎前忙后最周
   宽敞禾坪大,30余桌喜宴设在自家门。农村民风淳朴人贤慧,左邻右舍贺喜送礼又帮忙。
   今天好时代,新农村一派繁荣景象,自上世纪80年代后,广大农民告别了缺吃、少穿、住破屋的艰辛年代,从此温饱不愁。自上世纪90年代后,数农户逐步住进自建房。今天,农户家电动车、摩托车是普及之物,小汔车也不罕见,广大农民逐进入小康生活。
   农养羊饲百草,营养味道鲜。山塘鱼儿没染,那种味道仙也迷。
   茶叶醇宜山泉水泡沁心脾。米酒也醉,五粮独迷。
   席上五粮液,我们并不嗜好,工薪族平时也吃不起,却偏爱那农的米酒,的米酒,在30度左右,入口醇香甘甜,多饮几杯,心旷神怡,酒后身心舒畅,回味无穷。
   礼,戚、友、来,资。
   礼,的是重,义,少。
   一200元,数300元,在81前,2元,涨,到3元、5元、15元、20元、30元、50元、100元,天200元,以,起。
   气,人,个50包。
   千万别小瞧山村厨师,他做出来的宴席比城里大饭店的菜都好吃。
   当然,天时不如地利,因原料是自养的羊、鸡、鸭有病死猪肉,激素饲养的鸡、鸭、鳝鱼
   秋来霜露满园东,芦菔生儿芥生孙。我与何憎同一饱,不知何苦食鸡豚。
   自种的蔬菜不施化肥、新采新用,城里人哪曾享用
   黄萼裳裳绿叶稠,千村欣卜榨新油。爱他生计资民用,不是闲花野草流。
   炒菜用的是正宗油、正宗茶油,更没有地沟油。
   燃料是柴火,火旺菜味鲜
   有了这些天然的条件,祖传厨艺,传统方法、精心操作,大饭店的又拿什么来比
   虽家宴,桌上五粮液、啤酒、饮料、名烟、榔,一应俱全,每个客人还发瓶王老吉、一袋喜糖。丝毫也不比城里的喜宴逊色。
   何况,人们在城里有钱也吃不到这种绿色食物,更感受不到这种农村的热闹、真诚、自然、和谐的喜庆气氛。
   久城市,到山村赴喜宴,有闲小一、两天,那真是一种享受
   真实故事地址、人物姓名、单位等,变通,请勿对号入座。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湘江诗人
   2017年7月19日完稿


192017-11-12 17:05 回复

品茗话苍桑 闲谈论古今 袁湘平故事会 【原创连载】第41章贫困鸳鸯也翻身

2017-11-12 17:06查看13582回复25

湘江诗人 副群主 楼主

第60万户小康兆升平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春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袁老师年近古稀,不老童心,活到老,学到老,奉献到老。
   袁老师亲身体会,今天祖国,好时代,好政策,政治清明。
   碧水兰天,金鲤欢跃,白鹅成群乐千朵花映日红。   
   青山绿草,黎民安居,楼房遍地起,万户小康兆升平。
   天际霞光入水中,水中天际一时红。直须日观三更后,首送金乌上碧空。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来扶持。明年再有新生者,十支龙孙绕凤池。
   阪泉轩德,丹浦尧勋。始实以武,终乃以文。嘉乐圣主,大哉为君。出师命将,廓定重氛。书轨既并,干戈是戢。弘风设教,政成人立。礼乐聿兴,衣裳载缉。风云自美,嘉祥爰集。皇皇圣政,穆穆神猷。牢笼虞、夏,度越姬、刘。日月比耀,天地同休。永清四海,长帝九州。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品茗话苍桑 闲谈论古今 袁湘平故事会【原创连载】,故事还有不少,大家如感兴趣,请等待湘江诗人下次再采访袁老师后,再为大家讲述。   

   
   
   湘江诗人
   2017年7月18日16时35分完稿

202017-11-12 17:06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关闭

“献策湖南”金点子征集活动上一条 /1 下一条

Processed in 0.168915 second(s), 157 queries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