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论坛

 忘记密码  新用户注册
 新用户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扫一扫,微信登录

搜索
查看: 6724|回复: 15

[心香一瓣] 臆解李白诗“不向东山久”

[复制链接]  [分享推广]
发表于 2018-1-17 17: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臆解李白诗“不向东山久”



     孩子八岁,读小学二年级,背诵诗歌约三百首,在她母亲的催促下也是看到孩子理解能力尚好,我提前“开讲”。讲的第一首诗是李白的《忆东山二首》之一:
            不向东山久, 蔷薇几度花。
            白云还自散, 明月落谁家。

     一、诗歌的语言文字阐释
     首句“不向东山久”,意思很明白“很久没去东山了”或者可以理解成“很久以来连想都没想起过东山(但今天想到了)”。这句诗的意思好理解,但时间概念却又十分“模糊”,模糊得无从知晓到底是“多久”。“久”是多久?几分钟、几小时,还是几天、几个月、几年呢?看不出来。如果是放学时你爷爷去接你,迟到了,几分钟你都会觉得“很久很久”;如果是你正在“酷贝拉”玩,几小时过去了,你还觉得“才一会儿呢!时间太短暂了!”。那么诗人到底是多久“不向”东山了呢?下一句交代了时间的维度“蔷薇几度花”,蔷薇花都开了好几次了!一般可以理解为一年开花一次,也就是好几年没去(或者没有想念)了!但还是没有具体交代清楚是几年。为什么不明白地交代清楚啊?比如说两年、三年;四年、五年。原因在于“不向”这个词本身的模糊性,这个“向”字到底是理解成“不去”还是“不想”、“不向往”、“不怀念”呢?多久没有去过了是可以客观准确地表达的,到底有多长时间没去过东山了?当然是掰着手指一算就清清楚楚的,可还有另一层意思“不向往、不怀念”,那到底是多久呢?也许经常想,也许很少想,还可能是潜意识里十分向往,做梦都向往,这个时间就很难记得清楚了,也没有必要说清楚,就是经常思念吧!“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你说久还是不久呢?
     说到“心里时间”就有必要再仔细分析一下“蔷薇几度花”了。诗中的“蔷薇”可能是一种植物“蔷薇”,也可能是写东山的景物“蔷薇洞”,李白曾经到那里游玩过,休憩过,那里也是晋朝名臣谢安隐居游玩过的地方。蔷薇花开也好、蔷薇洞边花开也好,都是“花开几度、几度花开”,貌似时间很久,是几度花开花谢,一年一年又一年了!可是,很多人知道,蔷薇花有很多种,有一年开一度花的,有一季开一度花的,还有“月季”,“月月红”!甚至有边开边谢,边谢边开,一年四季花常在的蔷薇花,红的、粉的、黄的、白的都有。了解了“蔷薇花开”一度的时间竟然是那么说不清楚的,那么频繁,那么复杂的,你就可以更好地理解“诗歌语言的模糊性”了,更便于理解李白诗歌中“虚虚实实,虚实相生”的语言艺术了。“不向东山久, 蔷薇几度花”这两句诗歌本来是要“互文见意、互相说明”的,说明了“久”,是多久呢?好像明白了,又好像不明不白。为什么呢?李白在“人生得意须尽欢”的时候才不管你东山西山呢!换一种心境,想着“岂能出眉折腰事权贵”的时候呢,那就念念不忘“南山隐者”了,那就太向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了!客观的时间好度量,好描述,心理的时间呢,就很难表达了,李白表达这个“不向东山久”的“久”就是一个心理时间,只有真正理解李白,同情李白,能够称得上李白知己的人们才能理解。
     再看“白云还自散”,东山的白云、蔷薇洞边的白云是不是还在自由自在、悠然自在地聚聚散散、来来往往啊?我们想一想:谁还管得着天上自由自在的白云,潇洒飘逸,聚散离合呢?李白这不是明知故问吗?正是这样的明知故问发人深思:这不是写白云啊,写的是李白自己,他自己对自由自在、仙风道骨、无拘无束、阔达狂放的向往。这是借白云来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这样的描述、思考中我们可以隐隐约约地感受到李白写这首诗的时候并不自由,并不快乐,并没有能放纵豪情,饮酒高歌,他可能比较拘谨、比较压抑,比较不得意,不得志,他是多么地想像东山上的白云一样啊,风花雪月,令人神往!我没有具体地查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写作背景,但可以感受得到此时的李白应该正“醉卧长安”又并不能展示才华,得逞大志的时期。
     我们再来看看:“醉卧长安”的李白,想到了东山、想到了蔷薇洞、想到了白云之后,还会想到什么呢?这首诗的最后一句是“明月落谁家”。东山上的“明月堂”啊,你成了谁家的财产、被何人入住了呀?这里有一种“物是人非”的沧桑感,恰好印证前文的“久”字——因为我李白很久没来了,明月堂已经改变了了主人,我也不知道他是谁。但还有另外的理解,“明月”当然可以是实实在在的“天上明月”,明月照在谁的家园啊!明月对于李白来说总是在孤独、寂寞、思乡、知音难觅的时候出现,陪伴着李白度过一个有一个怀乡、思人、举杯邀明月,不醉不罢休的清冷夜晚。(后文将阐述“李白的明月朋友”)
     全诗四句,紧紧围绕一个“久”字展开:东山那些曾经熟悉的景物如今该是怎么样了,自己因为“不向东山久”不知得而知,又不断想念——通过:模糊化的描述、疑问,来抒发自己无限向往“东山之隐”的心思。
     以上,谈了三个问题:一是这首诗表达了一个什么意思。二是这首诗的文章结构特点。三是李白诗的“模糊化”艺术特色。属于字词、文法(表达方式)、修辞的阐释。

      二、隐士与南山之隐
          先说说在古代什么人可以称为“隐士”。隐士,是道家术语。指隐居而专注研究学问的士人。首先是“士”,也就是“知识分子”,否则就无所谓隐士。并不是所有居于乡野山林不入仕途之人都可称为隐士,那些向往入仕但却无机会无能力入仕之人不是隐士,那些没有文化的农民樵夫山居野老也不是隐士,只有那些能保持独立人格、追求思想自由、不委曲求全、不依附权势、具有超凡才德学识、并且是真正出自内心不愿入仕的隐居者,才能被称之为隐士。东晋陶渊明,就是真正的“隐士”,隐士中的典型。我们看看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陶渊明是东晋后期的大诗人、文学家,他的曾祖父陶侃是赫赫有名的东晋大司马、开国功臣;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作过太守。但到了东晋末期,朝政日益腐败,官场黑暗。陶渊明生性淡泊,在家境贫困、入不敷出的情况下仍然坚持读书作诗。他关心百姓疾苦,有着“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志向,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出任江州祭酒。由于看不惯官场上的那一套恶劣作风,不久就辞职回家了,随后州里又来召他作主簿,他也辞谢了。后来,他陆续做过一些官职,但由于淡泊功名,为官清正,不愿与腐败官场同流合污,而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陶渊明最后一次做官,是义熙元年(405年)。那一年,已过“不惑之年”(四十一岁)的陶渊明在朋友的劝说下,再次出任彭泽县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浔阳郡派遣督邮来检查公务,浔阳郡的督邮刘云,以凶狠贪婪远近闻名,每年两次以巡视为名向辖县索要贿赂,每次去必是满载而归,否则栽赃陷害。刘云到彭泽巡视,派县吏催促陶渊明说:“当束带迎之”。就是喝令陶渊明穿戴整齐、备好礼品、恭恭敬敬地去迎接督邮。陶渊明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意思是我怎能为了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小人贿赂献殷勤。说完,挂冠而去,辞职归乡。此后,他一面读书为文,一面躬耕陇亩。
     
     陶渊明就是真正的隐士,后代的隐士都以陶渊明为楷模。“南山之隐”就因为陶渊明的一首诗而闻名遐迩,传之久远。
     看看看陶渊明这首诗:《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诗中的“南山”也有人解释为“庐山之南”或者“南边的庐山”,我认为这首诗中的南山不是实指,属于“虚指”,是隐居之地的统称。当然,古代以“南山”借喻“隐居之地”是在东晋之前“古已有之”的,这首诗中“悠然见南山”一句则确实起到了让“南山之隐”声名远播的作用。后人一提到“居南山”,即可知道是“隐士”了。我们再来学习一首王维的《送别》诗:

         下马饮君酒, 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 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 白云无尽时。

       诗中的“南山”有解为“终南山”的,这是“实指”。但作为诗,抒情之“文体”,更可能是“虚指”,就是“隐居之地”,具体是什么地方,是哪一座山,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归隐的山林。从这首诗的情结来分析,王维虽有“问君何所之?”也有回答:“归卧南山陲”,但更有“但去莫复问”,意思是不多问、不想多问、不必多问,你的去处是自由自在的白云之乡啊!可见此处“南山”必是虚指,问者只要知道、只想知道离别之人“去干什么”,既是“归隐”,何必多问,何须牵挂,一切的功名利禄都抛开舍弃了,红尘往事成云烟,但得自在,还有何欲何求!

     三、东山之隐
     除了“南山之隐”还有“东山之隐”的说法。这种说
法立刻让人联想到“东山再起”,我觉得这两个说法之间还真有联系。我们学习“不向东山久”这首诗要弄懂了“东山之隐”才能更深刻地领悟李白的“忆东山”的旨趣。我们先讲一个“东山再起”的典故:

         “东山再起”的典故是关于东晋时期的谢安的。这个成语原用来比喻辞官隐退后再度任职。而现在多用来比喻失败后,恢复力量再干或者失势后重新恢复地位的情况。东山再起是一个褒义词,多用来形容好事情或者好人重新归来。而如果形容坏人坏事的时候往往使用“卷土重来”。
     东晋时期的谢安,少年时候就很聪明,不仅学识很高,而且擅长书法,写得一手好字。谢安年轻时不愿意做官,任著作郎不久便以有病为借口辞官归家。隐居在浙江会稽的东山,经常与王羲之、许询等一起游山玩水,写诗作文。朝廷知道他很有才干,征召他做吏部侍郎,也被他拒绝了。后来,征西大将军、明帝司马绍的女婿桓温请谢安做司马。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谢安只好答应,这时,他已经四十多岁了。
     在谢安将要出任的那天,朝廷的官员们都前来送行。这时有位中丞名叫高菘,同他开玩笑说:“你过去高卧东山,屡次违背朝廷旨意,不肯出来做官,想不到今天到底出来了!”东山再起的典故就从这里诞生了,这个四字成语就是从高菘说的这句话中总结出来的。
     谢安到了桓温幕府,桓温很高兴,两个人甚是投机。谢安后来官至宰相。桓温死后,他接替桓温掌握了东晋的军政大权。在前秦国与东晋的淝水之战中,他派弟弟和侄子为大将,领兵迎敌,击败了苻坚的百万大军,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淝水之战”。(公元383年发生的淝水之战,是偏安江左的东晋王朝同北方氏族贵族建立的前秦政权之间进行的一次实力差距极为悬殊的大决战。在这一场生死存亡的大战中,仅有八万人马的东晋军队临危不乱,利用前秦统治者苻坚战略决策上的失误和前秦军队战术部署上的不当,大破其九十万大军,成为中国战争史上的一大奇迹。)

     了解了谢安、淝水之战,我们就能更好地理解“东山之隐”与“南山之隐”的区别了。“东山之隐”还有“东山再起”的隐喻,“南山之隐”则是“抛却功名利禄,忘怀红尘往事”的“归去来兮”!我们再学习一首“南山之隐”者开山师祖陶渊明的诗《归去来辞》,全面对比,加深理解。

          归去来辞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摇摇以轻扬,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遗,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於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乎矣!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小朋友理解这首《归去来辞》有难度,多读几遍,熟悉及可。能背诵更好!)

     四、白云之喻
     我们再来看看,无论“南山之隐”还是“东山之隐”都提到“白云”,“白云还自散”、“白云无尽时”。其实,古代诗人的意象中经常用到“白云”、“云”。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就有“云”的意象。有人统计过写到云、白云的李白诗中有36处;陶渊明诗中有20多处。我们再来看两首隐者写白云的诗:

     《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
      南北朝  陶弘景
       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
       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

     《和郭主簿二首》其一
       陶渊明
       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
       凯风因时来,回飙开我襟。
       息交游闲业,卧起弄书琴。
       园蔬有馀滋,旧谷犹储今。
       营己良有极,过足非所钦。
       舂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
       弱子戏我侧,学语未成音。
       此事真复乐,聊用忘华簪。
       遥遥望白云,怀古一何深。

     诗人们这么高频次地写白云,用白云来寄托、抒发情感,表达自己的心境、代表自己的人格。白云所代表的是一种什么样的人格形象、精神向往呢?那就是:自由自在,悠然自得,无所牵挂,潇洒飘逸。不一定人人能得到、能做到,但是心向往之!就像我们向往无拘无束,悠游自在的心思一样,诗人则更热烈,更洒脱,更无羁绊、约束,更擅长借景抒情儿用“白云”这个意象文采飞扬地表达出来。

     五、也说说李白的“明月”
     我们熟悉李白写的“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还有《古朗月行》
       小时不识月, 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 桂树何团团。
       白兔捣药成, 问言与谁餐?
       蟾蜍蚀月影, 大明夜已残。
       羿昔落九乌, 天人清且安。
       阴精此沦惑, 去去不足观。
       忧来其如何? 凄怆摧心肝。

       在我的印象中,李白似乎一有忧思就要呼出“明月”来作伴。“明月”往往是和的“忧思李白”结伴而行的。我们在来吟咏体会一下《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李白为什要“举杯邀明月”?因为孤独、因为忧思。因为出于孤独,出于忧思,所以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的生活一点也不浪漫。真是“忧愤出诗人”啊!李白把明月请来一起忧愤的诗还有:

       把酒问月
       唐·李白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李白还有一首月下听琴的曲子,我很喜欢,很多人都把其中的名句记得一辈子:

       月夜听卢子顺弹琴

         闲坐夜明月,幽人弹素琴。
         忽闻悲风调,宛若寒松吟。
         白雪乱纤手,绿水清虚心。
         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


       这首诗里的《悲风》、《寒松》、《白雪》、《绿水》都是古琴曲名,在这首诗里都是“双关语”:既是曲子名,也是心境描写。诗中还用到了“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故事讲了俞伯牙从小就酷爱音乐,他弹起琴来,琴声优美动听,犹如高山流水一般。有一天,俞伯牙弹琴给樵夫钟子期听,俞伯牙弹琴意在高山之时,钟子期赞叹“巍巍乎若泰山”;俞伯牙弹奏间想到流水之时,钟子期感慨:“洋洋兮若江河。”这就是著名的“高山流水”。钟子期死后,俞伯牙认为世上已无知音,终身不再弹琴。有人作了一首诗记这个故事:“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与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音乐是“抽象的艺术”,要听懂,还要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出来,很不容易,很多器乐高手都有“知音难觅”的感慨。作为伟大的诗人、艺术家,李白是不是遇到了知音呢?我们多读几首李白的诗就明白了。也许,“明月”才是李白的知音吧!李白不仅经常举杯邀明月,对月高歌,还会拿“明月”这个召之即来的陪伴赠送给他的好朋友: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也许正是在李白寄给的“明月”陪伴下,沾染了诗仙英气,王昌龄在龙标县也写出了千古传诵的名篇《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借着诗仙的一首诗,我们一并温习、讲解了是来首诗歌名篇,我们谈了隐士、谈了“南山之隐”、“东山之隐”;讲过诗中的“白云”,将到了诗中的“明月”,我们再借一首涉及“明月”的诗歌来结束这一次谈诗吧:

      竹里馆
      唐·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发表于 2018-1-17 18:26 | 显示全部楼层
红网移动社区 - 发现·分享·改变
发表于 2018-1-18 15:36 | 显示全部楼层
所谓 “串烧”  是也,诗解串烧,颇有新意,赞之{:102:}
发表于 2018-1-18 15:46 | 显示全部楼层
东山,还有“再起”之意。

但是,不宜言传,侬懂得,,,,
发表于 2018-1-18 19:05 | 显示全部楼层
强啊
 楼主| 发表于 2018-1-19 11:52 | 显示全部楼层
西域潮人 发表于 2018-1-18 15:46
东山,还有“再起”之意。

但是,不宜言传,侬懂得,,,,

烤这么长的一串羊肉,喷喷香啊!!
 楼主| 发表于 2018-1-19 11:53 | 显示全部楼层

久违了“版主推荐”。我还以为没得这个活动了,原来是文章不“强啊”!
发表于 2018-1-19 17:10 | 显示全部楼层
鹤舞星沙 发表于 2018-1-19 11:53
久违了“版主推荐”。我还以为没得这个活动了,原来是文章不“强啊”!

论坛曾因系统在调节而取消了此功能很久,才重开这个功能没几天
 楼主| 发表于 2018-1-19 20:08 | 显示全部楼层
若云 发表于 2018-1-19 17:10
论坛曾因系统在调节而取消了此功能很久,才重开这个功能没几天

白云所代表的是一种什么样的人格形象、精神向往呢?那就是:自由自在,悠然自得,无所牵挂,潇洒飘逸。不一定人人能得到、能做到,但是心向往之!
 楼主| 发表于 2018-6-29 11:14 | 显示全部楼层
诗人们这么高频次地写白云,用白云来寄托、抒发情感,表达自己的心境、代表自己的人格。白云所代表的是一种什么样的人格形象、精神向往呢?
发表于 2018-7-1 20:20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8-7-1 20:20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8-7-3 12:03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有才!
 楼主| 发表于 2018-7-4 14:57 |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献策湖南”金点子征集活动上一条 /1 下一条

Processed in 0.089460 second(s), 55 queries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