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舞星沙 发表于 2018-7-19 11:59

被遗风阉割的文人

本帖最后由 鹤舞星沙 于 2018-7-19 12:01 编辑

被遗风阉割的文人

   “学以致用”。怎么才能“用”起来呢?   “学有所用”是每一个学习者的追求吧!倘若学无所用,学的都是无用之学或者“英雄无用武之地”,学习就失去价值,没有意义了。   现实中是不是每一个学习者都能实现“学以致用”、“学有所用”呢?   肯定不是,历史上不是,现实中也不是。   古人有关于“屠龙术”的典故:“朱泙漫学屠龙于支离益,单千金之家。三年技成,而无所用其巧。”(《庄子·列御寇》)更有:“学而优则仕”、“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说法,可见学以致用是有难度的,学无所用古已有之,比比皆是。古人、今人关于怀才不遇的诗篇、抱怨,慨叹连篇累牍。杜甫感慨“孔明庙前有老柏,柯如青铜根如石。”李白长叹“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李商隐则更加直白:
贾生[唐]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如此这般的境遇,难怪乎陈子昂要:“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古往今来的文人啊,都拿出点:“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气概来好不好!   文人,请扪心自问:你有没有过自己为自己搭建一舞台的想法?有没有过邀集一帮“创客”打出一片天地的勇气?我们一起来朗读宋真宗赵恒御笔亲作的《励学篇》: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读一百遍,“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你没有被糊弄的感觉吗?你再读一百遍就能读出真金白银、高楼大厦、美女如云来?   自古文人的悲剧根源就在于:沉溺书本,消磨意志,缺乏创业的勇气,更缺乏成功创业的技能!   历代很多文人、文化人、学者、专家,都有“待价而沽”或者“能识此宝者分文不取,不识此宝者重金不买”的思想情怀,甚至有“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等待心理。这些等候际遇的思想、情怀、心理与我们这个竞争激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是格格不入。如果我们没有:“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精神,是必然要被机遇忽略,时代淘汰的!   除了缺少“只争朝夕”的精神,文化人创业还缺少什么呢?更加欠缺的恐怕是:“将满腹经纶转化成现实的有价服务和产品的能力”!   经常在办公室、写字楼遇到一些抱怨“怀才不遇”的文调子,不妨问问他们:“你有什么技能可以拿来为市场服务、为企业创造价值?”“谁需要你的服务?”恐怕他们只能摇头摆脑而已。如果你再问一问:“你们是不是创作了什么著作”或者“什么虚拟产品”能够拿到“淘宝”上去展示展示,他们也只能摇头摆脑。   一个除了“摇头摆脑”就拿不出有价值、有市场需求的“产品”——包括“虚拟”产品——来的“怀才不遇”者,有什么可以抱怨,又有什么值得同情的呢?   有那么一种人,所创作的产品就是“抱怨”——用四言八句加上精美韵律包装起来就美其名曰“诗歌”。从抱怨,到诗歌,再到千古传诵的名篇,这样的“抱怨升级”过程、“产品畅销过程”也可以感受到我们传统文化中一种“惺惺相惜”的“遗风”,这种“抱怨遗风”的盛行和盛赞,正是文人创造精神“湮没”的表现,也由此可知学以致用之难!   文人,当自重!不要被延绵千年的抱怨遗风阉割了,以至于把发发牢骚的诗歌当成了创作。请在创业、创新中崛起雄起,为新时代开创一片蔚蓝天空!

妙月 发表于 2018-7-19 23:06



拜读佳作,感慨不已。句句戳心,却字字醍醐灌顶,难得的好文!{:57:}文人们啊。该好好反思自己了,别重蹈历史的覆辙。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被遗风阉割的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