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论坛

 忘记密码  新用户注册
 新用户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扫一扫,微信登录

搜索

试谈湘乡曹氏对湘乡文明的贡献和影响

2018-4-20 15:30查看2858回复2

caojinan 明星成员

马上登录,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试谈湘乡曹氏对湘乡文明的贡献和影响
                                                                      ——湘乡曹氏族谱探讨之九
曹济南
   
                                                                                                              前  言
       2016年10月2日,湘乡西亨曹氏在原祖祠地西亨立爱学校召开了五修族谱启动大会,从此五修族谱工作有条不紊、认真深入地开展起来。我因宗亲们的推举成为组委会、编委会成员,于是有幸接触和阅读原有曹氏族谱,被曹氏族谱的丰富内容和深厚的人文底蕴所感动,先后写了《湘乡西亨曹氏赋》《睿智决策赞始祖》《妇道楷模懿德流芳》《庚三公的桃源情怀》《为曹十二举人点赞》《志诚公:一位清代诰封将军》《式易公:一位了不起的族长》《节孝双馨 坊祠旌表》等八篇探讨文章,这一篇算是第九篇吧。
103284270584322505.jpg
   湘乡曹氏与湘乡文化联姻,始于南宋理宗嘉熙二年戊戍(公元1238年),至今已有近800年的历史了。根据曹氏族谱及有关资料考证,湘乡曹氏曾是湘乡的名门望族,曾对湘乡文明作出过有历史影响的贡献。

湘乡曹氏曾是湘乡的名门望族
       笔者所说的湘乡曹氏,是指生活在湖南省老湘乡县域(包括今双峰县、涟源县、娄底市的娄星区),始祖为祖七公(字赐阳,号卫溪)后裔的曹氏,现主要分布在湖南省湘乡市、娄底市、涟源市、长沙市、四川省重庆市、湖北石首市、宜昌市以及全国各地,甚至海外。
       据1993年《双峰县志》的姓氏人口统计,当时双峰的曹姓人口已达11007人。现在已过了25年,曹姓人口肯定更多了。至于全国的湘乡曹氏祖七公始祖的后裔数目之巨大,估计达到数十万人了。
      湘乡曹氏保留了一套完整的四修族谱,这套族谱的二修谱全秩孤本有幸被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收藏,上海图书馆、上海博物馆、湖南图书馆等对曹氏族谱都有收藏。
      感谢湘乡曹氏族谱,为我们提供了湘乡曹氏起源极其发展的宝贵文字资料,这不是一部简单的人口繁衍的生庚簿,而是一部充满人文价值的家族史料文献。其中除了数十篇序文、数百篇人物传记十分珍贵之外,还有《源流考》《老祠原记》《重建宗祠记》《祠堂图》《立爱堂说》《家训》《学田记》等诸多弥足珍贵的资料。
湘乡曹氏是从哪里来的呢?湘乡曹氏族谱记载了湘乡曹氏始祖祖七公的迁湘历程。
      先看湘乡曹氏首修族谱中《源流考》的记载:
      我友闻公则彬公十有二世孙,封利州统制,端平乙未(1235年)与弟万及元人战于阳平关死之。全军既没,长驱入蜀,宗祀覆灭者殆不可胜纪。此我祖七公见机而作,丙申(1236年)岁自直隶真定府灵寿县迁南康都昌之石壁山,嘉熙戊戌(1238年)再徙于楚南上湘家焉。支分磨河则庚一公字德儒,斗盐则庚二公字德武,西亨则庚三公字德忠是也。
      从这段文字可以得到两个重要信息,一是湘乡曹氏是曹彬之后嗣;二是湘乡曹氏来自“直隶真定府灵寿县”(今河北省石家庄市灵寿县)。
      曹彬是什么人?百度“曹彬”词条是这样介绍的:
       曹彬(931年-999年),字国华,真定灵寿(今属河北)人,北宋开国名将。
    曹彬是后周太祖郭威妃子张氏的外甥。后周世宗时,他奉诏出使吴越,累官至引进使。曹彬严于治军,尤重军纪,受到宋太祖赵匡胤信任,在北宋统一战争中立下汗马功劳。乾德二年(964年)参与攻灭后蜀,以不滥杀著称,升宣徽南院使。开宝七年(974年)率水陆军十万攻灭南唐,次年克金陵。又决策伐北汉和攻辽,以功擢枢密使。雍熙三年(986年),宋太宗分兵三路攻辽,曹彬为东路军主将。他因孤军冒进、兵疲粮乏撤军,于岐沟关之战大败,致使宋军全线溃退,被降为右骁卫上将军。后复起为侍中、武宁节度使。宋真宗即位后,曹彬复任枢密使,进封为鲁国公。
咸平二年(999年),曹彬逝世,年六十九。《宋史·曹彬传》记载:追赠中书令、济阳郡王,谥号“武惠”。
      由此可见,曹彬是宋代开国元勋,帮宋太祖赵匡胤平定天下,被封为枢密使鲁国公,曹彬经历多次封赠至太师、尚书令,累封冀王、鲁王。史称为“宋代第一良将”。
       再看曹氏族谱对祖七公的具体记载:
       始祖祖七公:字赐阳、号卫溪,宋庆元元年乙卯(1195年)三月二十四寅时生,绍定戊子(1228年)贡生,原居直隶真定府灵寿县。端平三年丙申(1236年),迁南康都昌之石壁山。嘉熙二年戊戌(1238年),再迁于本邑涟水之滨,今涟滨书院其故基也,后地犹呼曹家陇。宋咸淳七年辛未(1271年)月 日时殁,葬本邑十九都古戌渡颜家边象形山,丁山癸向,有石墓碑图。
原传:公宋绍定元年戊子(1228年)贡生,枢密使兼侍中鲁公之后裔也。处世禄之家,兼抱经济才,似宜大有所建白,而韬踪敛迹,不惮一再迁徒者,盖自友闻公阳平一役,全军既殁,兄弟具死王事,则宗祀之寄托匪轻也。况当是时,真德秀、魏了翁诸贤辈既沮志以卒,而史弥远之党复,若王逸、刘克庄等尚不见容于朝,宋之时事可知矣。公急于远遁,而派衍番茂,光昭令绪,岂贪慕爵禄者所可比哉。《易》曰:“知几其神”,公其有焉。
    上面两段文字告诉我们:湘乡曹氏始祖祖七公是曹彬的后嗣,既是一位饱读诗书的“贡生”(“贡生”是什么人呢?是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制度中,由府、州、县学推荐到京师国子监学习的人。国子监是当时国家唯一的最高学府,贡生就是取得了进入最高学府读书的学生。这些学生可不是一般的读书人,他们是经过了县、州、府多次严格考试,考取了进入国子监读书资格的人。大概相当于现在考取名牌大学进行深造的人。贡生可以直接参加朝廷主考的最高级别的科举考试——殿试。殿试考取了就是进士,如果是第一名,就是中了“状元”。所以贡生是当时的高级知识分子,是儒风雅韵十足的儒士。所以我们湘乡曹氏的始祖祖七公是一位饱读诗书的贡生,称得上是一位满腹经纶的儒士),同时又是一位武功超群、驰骋战场、带兵抗元的将领。
       湘乡曹氏源远流长,族谱记载始于南宋,距今已有近800年的历史。
       湘乡曹氏历史清晰,是因为曹氏先后进行了四次修谱,很好地保存了家族起源和发展的重要史料。
       第一次修谱: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磨河、斗盐、西亨三房合修族谱(共计7卷),是为首修族谱。
       第二次修谱: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西亨房二修族谱;咸丰八年(1858年)磨河房二修族谱;咸丰九年(1859年)斗盐房二修族谱。目前只发现一套孤本(西亨二修族谱全秩)收藏与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另有斗盐房二修族谱卷首一册藏于族人家中。
       第三次修谱:光绪十八年(1892年)三房合修族谱总卷,各房依总卷而修本房族谱。是年底,西亨房三修族谱告竣;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磨河房三修族谱;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斗盐房三修族谱。
       第四次修谱: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磨河房四修族谱;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西亨房四修族谱;谱牒传承至今。斗盐房直至2000年前后部分支房四修支谱。
       湘乡曹氏族谱不是简单的生庚簿,而是一部内容非常丰富的具有重要人文价值的湘乡曹氏族史。
394383609152760636.jpg
      本文侧重谈谈湘乡曹氏对湘乡文明的贡献和影响。
      先来看看几位重量级人物对湘乡曹氏的点赞吧——
      清乾隆四十二年,时任湖南常德府武陵县儒学教谕的张正笏为湘乡曹氏首修族谱作序,序中赞湘乡曹氏:
      余思济南(阳)王之清廉畏慎,其培植也厚,故其流泽也长。虽后此韬光敛迹,经数百年,而英华仍不可冺灭。若此不诚甲族华腴,益以兴长而无替哉。
       清嘉庆年间的进士任湘乡知县正堂的严学淦(清代著名诗文大师)为《湘乡曹氏二修谱》作序,序中有这样的话:
       披覽之下,見其義例精嚴,即使眉山盧陵復起,當亦許可。余雖自愧穎川之四長,亦曾慕蒲邑之三善,使邑中人均如西亨曹氏之敦本務實,將一時發仁孝之思者,無不聞風而起。……且夫譜帙之成否,足徵家運之隆替,騰茂實而蜚英聲,行見合愛而同敬念祖,而式穀崇尚節義,敦篤詩書,爲端人,爲正士,爲孝子,爲名臣,基之以此積厚者,流必光大,又何俟植槐樹柳,高大門閭……
       清诰封朝议大夫湖北特用知府、工部主事余肇康(晚清进士,我国铁路建设先驱)为《曹氏三修谱》作序,序中说:
       曹氏既得其地雄深沉厚之气,其先代之培植者复深且远,将必有英髦蔚起出为时光,以与其乡先达后先辉映……

       清光绪年间湘乡县知县王希曾为湘乡《曹氏四修谱》撰写序言,序言的第一句话便是:
        西亨曹氏,湘邑望族也。
       上面所举湘乡四位重量级人物给曹氏族谱所写的序言,从他们的身份和地位看,一是他们不会给普通家族写序,二是不会不顾自己的身份和地位,说些阿谀奉承之语,足见湘乡曹氏当年确是名门望族。既是名门望族,那么对湘乡文明到底有何贡献和影响呢?

湘乡曹氏与涟滨书院
      说起湖湘文化,湖湘学者都会提到岳麓书院,因为那是湖湘文化的大讲场,造就了许多代表湖湘文化成就的儒学大师。但从近代湖湘文化的领军人物曾国藩的角度来看,湘乡的涟滨书院也可以与岳麓书院媲美,因为她不仅是曾国藩的母校,而且是湘军的摇篮和大本营。
       涟滨书院是湘乡文明的名片之一,也是湖湘文化的名片之一。因为这里不仅曾有明代大儒王船山在此讲学,而且走出了“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的近代巨星曾文正公曾国藩。一代伟人毛泽东曾赞叹:“吾于近人,独服曾文正。”所以湘乡市委市政府于2010年2月重建涟滨书院,并将此辟为“曾国藩生平研究馆”。
2345_image_file_copy_1 (2).jpg

2345_image_file_copy_2 (2).jpg
       涟滨书院位于湘乡市区南门的涟水河西岸,与湘乡东山大桥毗邻。现为湘乡一中南院(校区)。
       也许,很少有人知道,湘乡曹氏对于蜚声中外的涟滨书院是有贡献和影响的。
       湘乡曹氏族谱在始祖祖七公的记载中有这样的文字:
       始祖祖七公:字赐阳、号卫溪,宋庆元元年乙卯(1195年)三月二十四寅时生,绍定戊子(1228年)贡生,原居直隶真定府灵寿县。端平三年丙申(1236年),迁南康都昌之石壁山。嘉熙二年戊戌(1238年),再迁于本邑涟水之滨,今涟滨书院其故基也,后地犹呼曹家陇。……
       可见涟滨书院的旧址,其前身正是湘乡曹氏公元1238年从直隶(今河北)真定府迁湘始祖祖七公的首居地,此地后来又叫曹家陇(查老湘乡地图可找到曹家陇,其位置在今涟滨书院处)。后来这里是曹氏后裔一官宦家庭的庐舍(住宅),房主人曹宜,字惜之,湘乡曹氏第九世孙,明正德文邑庠生,其父曹廷用,字三峰,明正德五年(1510年)贡生,南海县丞,湘乡曹氏第八世孙。曹廷用、曹宜父子,均为湘乡曹氏磨河房纹彬公后裔。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为支持官府在湘乡兴办学校(当时叫文庙,也叫孔庙,其实质是所学校),曹宜慷慨义捐庐舍左右铺屋四间及园地兴建学校,被当时的知县“旌其门曰:范氏遗风”(即有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境界),为发展湘乡文化教育事业无私奉献,传为美谈。
       此事在清同治年间的《湘乡县志》上记载如下:
       嘉靖甲午,长沙知府李日章行邑,议迁复(文庙)于胡文定公所卜之地,地主庠士曹宜,慨然捐其庐舍,复其故,有司义之旌其门曰:范氏遗风。
       清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所修曹氏族谱,其序言作者是张正笏。他在序言中也谈到了湘乡曹氏对涟滨书院的贡献。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张正笏。
       张正笏(1699-1783),字书思,号笔石,别号澄山遁叟,今双峰县石牛乡乔亭台洲人。自幼即秉承家学,又得名师指点。乾隆十七年举人,官武陵教谕十年。先后主讲涟滨、东皋、双峰等书院二十余年。弟子从游者众多,除湘乡外,长沙、衡阳、宝庆等地从学者不下数百人。且成名者甚多,许多举人、进士都出其门下。乾隆廿四年,他主讲东皋书院时,其弟子罗国俊、邓文泮、谢我怀、子张眉大同时中举,一时称盛。后罗与邓又成进士,入翰林。因此楚南士子无人不知有张笔石其人。正笏虽落拓一小小教谕,而声誉反出词林诸公之上。其事入同治刊《湘乡县志•儒林》。
       这位当年涟滨、东皋(湘乡中学堂前身,即湘乡一中前身)、双峰等书院的主讲大师张正笏,他在《湘乡曹氏族谱》序言中写道:
       溯乎其前,代不乏人;视乎其后,英才迭起;吾于我湘之曹氏得之。曹氏之先,有祖七者,宋绍定贡生,乃友闻公之苗裔也。其友闻公即济南王十有二世孙。阳平一役,与弟万同死于节。所谓传家报国、忠孝两全者非欤?爰及衣孙讳宜者,嘉靖甲午迁文庙于涟水之滨,慨然捐其庐舍。邑侯义之,旌其门曰:范氏遗风。乾隆辛酉,改于黄甲岭,其故基为涟滨书院。余拥皋比数载,庚兄(曹)周书先生命其长嗣(名)标、次子(名)揚從余遊,时目为文壇虎將,屡试冠军。邑候张撫台许咸器重之,戊辰获雋……癸巳余北旋,仍館於院负笈以从者,磊落英奇,半出曹氏之门。……
       张正笏大师的序言证实了湘乡曹氏后嗣曹宜公,不仅慨然捐庐舍建文庙,而且后来又把文庙迁到黄甲岭(现在湘乡一中北院),这里的故基就成了涟滨书院。
        湘乡曹氏不仅为涟滨书院作了慷慨捐送“庐舍”的贡献,而且书院的“磊落英奇,半出曹氏之门”。其中曹名标,湘乡曹氏十六世孙,字紫瞻,号盛西,一号准山;清文庠生,钦七品职衔。他的传中记载:
        公惆傥有大智,负隽才,为诗古文下笔立就,甫就试即名噪文坛。时张笔石(即张正笏)先生以敦行励学主讲涟滨,公与唐子业高、罗子国纲、张子眉大游其门,有四大家之名,课艺录稿最多,……著有《蕴玉草》四十卷。
       由此可见,曹名标在涟滨书院名气之大,影响之广。
       还有一个流传甚广的“曹十二举人”,其实他并不是传说的笑话中的一个迂腐的书呆子,而曾经是涟滨书院名气很大的主讲。
       关于曹十二举人在《曹氏四修族谱》中的传记如下:
       公性鲁钝,父端友先生,品学兼优,课读最严。公承庭训,锐意刻苦,终夜不休。弱冠见知于楮学,使旋以超等食饩,登嘉庆戊午(1798年)副榜,益潜心经义,尤邃于《易》。为文下笔立就,浸淫诸大家,而得其神骨。屡鼎荐,终以不屑,为时调见遗。生平真诚浑朴,持己方正,虽家无储蓄,一介不苟,有古君子风。晚搆家塾,好学不倦,诱掖后进,不失先民遗规。主讲涟滨书院日,湘上科甲士多出其门。
        曹十二举人是湘乡曹氏后嗣,他谱名名金,号紫峰,清朝嘉庆戊午岁(1798年)科举副榜举人。今双峰县杏子铺镇西亨村西亨曹氏廷钦房的人物,为始祖祖七公第十一世孙。
       从曹十二举人在涟滨书院当主讲来看,他对湘乡当年的文化教育是有贡献和影响的。我曾写过一篇《为曹十二举人点赞》的文章,今节录于下,为的是让湘乡人更多地了解曹十二举人。
       从曹十二举人的传记中,我觉得他真是一个值得点赞的了不起的明星级人物,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点赞:
       第一,纯朴的人品。
       他的传记中有这样的评语:“生平真诚浑朴,持己方正,虽家无储蓄,一介不苟,有古君子风。”这里称赞他一生真诚待人,心地纯朴,为人正直。虽然家里很清贫,但刚直不阿。他的身上体现着我国古代文人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美好品德。这比起那些口是心非、口蜜腹剑的小人来,他的心灵是多么纯洁,他的人品是多么高尚啊!
       如果我们拿传记比照关于他借楼梯救火的笑话,你会发现,那正是他纯朴人品的体现。自家起了大火,也不愿打扰两位老人下棋,践行“观棋不语真君子”的说法。所以,他“迂”得多么善良,多么可爱!
        第二,坚贞的操守。
        传记说:“屡鼎荐,终以不屑,为时调见遗。”因他的超人才学,有人多次鼎力推荐他走后门去做官,但他“终以不屑”,也就是始终不予理睬,不屑一顾,所以“为时调见遗”,也就是被世俗抛弃,被时代抛弃。这体现的是一种“士可杀而不可辱”高洁情怀,一种冰清玉洁的操守。使人想起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
        因为他不会趋炎附势,不会狗苟蝇营,不会攀附权贵,所以失去了飞黄腾达的机会,但却保持了高尚人格的美好操守。
        第三,刻苦的治学。
       传记中多处可看出他的刻苦治学精神。“公承庭训,锐意刻苦,终夜不休。弱冠见知于楮学,使旋以超等食饩,登嘉庆戊午(1798年)副榜。益潜心经义,尤邃于《易》。为文下笔立就,浸淫诸大家,而得其神骨。”“锐意刻苦,终夜不休”,难道不是古人的“头悬梁,锥刺股”的精神吗?不是“凿壁偷光”“囊萤夜读”的精神吗?由于他刻苦治学,才能够“弱冠见知于楮学,使旋以超等食饩,登嘉庆戊午(1798年)副榜”;由于他“益潜心经义”,才能够“尤邃于《易》,为文下笔立就”;由于他刻苦治学,才能够“浸淫诸大家,而得其神骨”。我们从他的笑话中知道,他并非天资聪颖,甚至可以说是有点弱智,但他却能够中举,可见他的学识和才华是靠后天刻苦治学得来的。
       他的学识和才华得到了西亨族人们的认同和肯定。因为西亨曹氏宗祠的大门题写的是他撰写的对联:"文昭燕翼,武惠鸿声。"后来湘乡曹氏总祠也用的是他的这副对联。
      西亨曹氏立爱堂祠堂戏台用的是他作的对联:
      无字大文章,看写出醇醪宰相,檀板神仙,千载须眉犹在眼;
       新声鼓乐府,试听到曲奏琼枝,诗咏茹古,九天玄鸟亦怡情。
       由此可见,他在西亨曹氏中的声望和地位。
       第四,高尚的师德。
       传记中说:“晚搆家塾,好学不倦,诱掖后进,不失先民遗规。主讲涟滨书院日,湘上科甲士多出其门。”
       曹十二举人晚年致力于教育事业,创办了自己的家塾,将自己的德才学识传授给他的弟子。他身体力行,自己仍然好学不倦,悉心诱导,奖励那些勤奋好学、力求上进的青年。他曾被湘乡最著名的涟滨书院聘为主讲,可见他的德才学识在当时湘乡的影响。他在涟滨书院讲学期间,湘乡很多在科举考试中高中的士子,多是他的学生。可见桃李芬芳,硕果累累!这是对他教育成果的极高评价。
       读了曹十二举人的传记,迂腐书呆子的形象在我脑中荡然无存,一位人品淳朴真诚、为人正直刚介的儒士,一位刻苦攻读、好学不倦的满腹经纶的举人,一位著名书院里的传道授业解惑的为人师表的教授的高大形象,矗立在我的心中,成为我心中的可爱可敬的明星!
       我以西亨曹氏有曹十二举人而骄傲,而自豪!所以,我强烈地要为曹十二举人点赞,点一百个赞!
       除了曹名标、曹名金(曹十二举人)之外,湘乡曹氏还有很多有名气、有成就的子弟出自这所书院,如名扬、名湘等。
       从张正笏的序言中可以看出,当年他和邑候(即知县)对湘乡曹氏弟子十分器重,赞为“磊落英奇”。正是这些“磊落英奇”,使湘乡曹氏为湘乡文明作出贡献,形成影响,也为湖湘文化作出贡献,产生了影响!

湘乡曹氏与湘乡一中
       张正笏在《曹氏族谱》序言中提到,湘乡曹氏后嗣曹宜于“嘉靖甲午迁文庙于涟水之滨”,后又于“乾隆辛酉,改于黄甲岭”。而黄甲岭正是现在的湘乡一中北院校区。可见湘乡曹氏为湘乡一中的奠基——文庙的建设贡献了一份力量,也可以算是湘乡一中的创始功臣吧。
       而如今的湘乡一中不仅以金碧辉煌的气势雄伟的文庙著名(已成为了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且更以其“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和悠久的办学历史,……为国家和社会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湘乡一中校庆100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来的贺信语),而成为了湖南省著名学府,成为了蜚声三湘的教育名校。
        我的案头有一本厚厚的大16开的《湘中百年》,这是2004年湘乡一中校庆100周年出版的大型校史文献。
      《湘中百年》的“前言”开头这样介绍湘乡一中:
        1904年,杨柄谦、禹之谟等仁人志士本着兴学图强、教育救国的理念,办起了湘乡中学堂(因最先办在东皋书院,又叫东皋中学堂)和湘乡驻省中学堂(校址在长沙新安巷的湘乡试馆内),后两校合并,传衍发展为今天的湘乡市第一中学。湘乡一中创办百年来,经过历代湘乡一中人的共同努力,与时俱进,不断开拓,书写了一页又一页光辉灿烂的历史。
       一代伟人毛泽东曾赞颂湘乡驻省中学堂为“伟大的学校”。毛泽东不仅在湘乡东山书院读过高小,而且在湘乡驻省中学堂读过初中。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自传》第17页有如下记述:
      我开始渴想到长沙去,那是一个大城市,是湖南的省会,离我家有一百四十里,我听说这城市是非常大的,有许许多多居民,许多学校和一个巡抚的衙门。这简直是一个伟大的地方!这时我很想到那里去,进那个湘乡人办的中学。是年冬,我请求我在高小时的一位教员介绍我前去。他答应了,于是我步行到长沙,心中极端地兴奋,一半生怕被摒,几乎不敢希望真入那个伟大的学校做一学生。而使我惊异的,我很容易地就录取了……
      可见当年湘乡驻省中学名气之大,声望之高。如今的湘乡一中已经具有114年的办学历史了,比当年不知要伟大多少倍了,成了历史悠久的学府,成了名副其实的三湘名校,成了湘乡教育界响当当的品牌!
      而湘乡曹氏对湘乡一中的发展作出过里程碑式的贡献。不信?请去查阅《湘中百年》中的“教泽流芳”版块中第87页关于校长曹扬文的介绍:
      曹扬文,生于1898年,湘乡湖乡杏子铺(今双峰县人),湖南大学毕业,曾任建国中学训导主任、双峰中学校长。1946年春至1949年7月任湘乡中学校长。接任湘乡中学校长时,置日寇浩劫之后,校舍刚从百里外的茶园山搬回,学校已成为瓦砾场,校具破坏殆尽。然而他挑起复校重担,先把百孔千疮的孔庙略为修补作课堂,后又极力奔走呼号,筹措资金,在大成殿的后侧,建筑了一栋两层的西式房子作教室。经过两年的苦心经营,决定创办高中,终于在1947年下期招收一个班,使湘乡中学晋升为完全中学,尔后,又建筑了一栋新教学楼,为湘乡教育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他为人正直,吃苦耐劳,不循私,不敷衍,态度庄严而谦和,视学生如子弟,经常深入学生生活,悉心指导,十分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学生们都称他是一位慈爱的保姆。
    1949年10月,他卸任校长后仍留校任教语文、英语。1958年1月,因“历史反革命罪”被捕判刑,1959年秋因患病逝世。1985年10月9日,湘乡县人民法院对原案复查甄别落实,撤销原判决,1986年12月20日,中共湘乡县委批示,同意恢复曹扬文同志的公职,并按规定补发安葬抚恤费。
       曹扬文,字怀生,湘乡曹氏二十一世孙。湘乡一中校庆110周年又出版了一部纪念文献——《一中故事》,其中第41-46页刊登了一篇《大变革时期的校长曹扬文》的文章,这篇文章回忆了曹扬文在湘乡一中担任校长时的经历,分别用“百废待兴”“创办高中”“保姆校长”“公私分明”“开明校长”等小标题介绍了他的感人肺腑的事迹。因限于篇幅,下面选录该文开头的文字:
       1946年春至1949年秋,是中华民族由黑暗走向光明的大变革时期,在这风起云涌的大动荡社会中,湘乡中学(笔者注:即后来的湘乡一中)出现了一次里程碑的发展,由初级中学发展成一所完全中学,成为全省县办高中的先锋。这一时期的校长曹扬文,为湘乡教育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湘乡人说起湘乡一中的历任校长时,曾冲是有口皆碑的,而曾冲的前任校长曹扬文,却很少为人所知,因为这位让“湘乡中学出现了一次里程碑的发展,由初级中学发展成一所完全中学,成为全省县办高中的先锋”“为湘乡教育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的校长曹扬文,早在1958年1月就因“历史反革命罪”被捕判刑,早在1959年秋就因患病逝世。所以这位为湘乡一中作出了杰出贡献的、为湘乡教育事业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的令人尊敬的校长,却被人们淡忘了。好在历史是公正的,曹扬文校长得到了历史的肯定,他的名字和业绩将永远载入湘乡一中校史,永远载入湘乡文明的史册。
    《湘中百年》的“桃李芬芳”版块第204页载有湘乡曹氏曹卫民的事迹,他是曹氏二十二世孙,他是湘乡洪塘乡白沙人。1940年毕业于湘乡中学第18班,西南联大学习时,因投身民主运动,被勒令退学。1949年任教湘乡县立中学(即湘乡一中),后弃教投军,在部队担任文化教员,创造“算术速成教学法” 推广全军,被评为解放军特等功臣,英年早逝,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说起湘乡一中,我特别激动,因为我是湘乡一中1966届高55班毕业的,因为教育和教研取得了一点成绩,而有幸忝列《湘中百年》“桃李芬芳”(从100年的校友中选登了164位校友的事迹,其中包括毛泽东)版块第252页。2016年我们班搞毕业50周年聚会活动,我主编了一本30万字的《窗友心语》,时任校长丁农一和退休党支部书记、副校长乐本坚分别为该书作序。该书记录了我们班同学的人生经历和感悟,以此向母校汇报,以此表达对母校的感恩之情。10月18日在母校举行首发式,用这本书向母校献礼。中国网记者现场采访报道。
       湘乡曹氏与湘乡一中结下了不解之缘;湘乡一中,永远在湘乡曹氏的心中。祝愿她在中国新时代再创新的辉煌!

                                                         湘乡曹氏与湖湘文化领军人物曾国藩
       从宏观来看,湘乡文明是湖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什么是湖湘文化?查“百度百科”“湖湘文化”词条是这样解释的:
       湖湘文化,是指一种具有鲜明特征、相对稳定并有传承关系的历史文化形态。先秦、两汉时期湖南的文化应该纳入到另外一个历史文化形态——楚文化中。屈原的诗歌艺术、马王堆的历史文物,均具有鲜明的楚文化特征。而南北朝及唐宋以来,由于历史的变迁发展,特别是经历了宋、元、明的几次大规模的移民,使湖湘士民在人口、习俗、风尚、思想观念上均发生了重要变化,先后产生了理学鼻祖周子,主张经世致用而反对程朱理学的王夫之,以及“睁眼看世界”的魏源等一系列思想家,从而组合、建构出一种新的区域文化形态,称之为湖湘文化。先秦、两汉的楚文化对两宋以后建构的湖湘文化有着重要的影响,是湖湘文化的源头之一。湖湘文化在历经先秦湘楚文化的孕育,宋明中原文化等的洗练之后,在近代造就了“湖南人材半国中”、“中兴将相,什九湖湘”、“半部中国近代史由湘人写就”、“无湘不成军”等盛誉。
       而创造近代湖湘文化辉煌,获得“中兴将相,什九湖湘”、“半部中国近代史由湘人写就”、“无湘不成军”等盛誉的领军人物就是老湘乡县的曾国藩。
百度百科“曾国藩”词条是这样介绍的:
       曾国藩(1811-1872),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
曾国藩出生地主家庭,自幼勤奋好学,6岁入塾读书。8岁能读四书、诵五经,14岁能读《周礼》《史记》文选。道光十八年(1838年)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军机大臣穆彰阿门生。累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与大学士倭仁、徽宁道何桂珍等为密友,以“实学”相砥砺。太平天国运动时,曾国藩组建湘军,力挽狂澜,经过多年鏖战后攻灭太平天国。其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曾国藩的崛起,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曾国藩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号“文正”,后世称“曾文正”。
       而曾国藩的成就得益于湘乡的涟滨书院。湘乡知名作家李平安写的《涟滨书院记》中说:
       地灵必人杰。曾子城(国藩)塾学十数年,府试三次不中。道光十一年,负笈涟滨。斯地名师济济,藏书累累。子城苦学,识见日增,昂昂然自觉人生新始,遂改号涤生。年余,中秀才。自兹始步入大道。
       桃李恋春风。国藩中进士返乡,即拜母校,督县试,佼佼然为后学楷模。咸丰二年,太平军攻湘,邑人操团练于斯。守制侍郎国藩检阅湘勇,以忠诚为天下倡。遵诏组建湘军,统子弟兵,驰骋疆场。又有学子罗泽南、王錱、刘蓉、李绩宾等皆理学名士,湘军名将,唯国藩马首是瞻。涟滨无愧于湘军将领之摇篮,湘勇之大本营也,可谓文兴武振,桃李芬芳。
       由这篇《涟滨书院记》可以证实,道光十一年(1831年),刚好20岁的曾国藩来到了涟滨书院。在此之前,曾国藩连续参加了三次府试,都名落孙山。在这里苦读一年之后,于道光十二年(1832年),赴长沙参加第四次府试,顺利考取了生员。曾国藩曾在日记中回忆这一年的学习时光,“忆自辛卯年,改号涤生。涤者,取涤其旧染之污也;生者,取明袁了凡之言:‘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也。’”
从此开始了他的辉煌人生之路。
        这位湖湘文化的领军巨星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塾师秀才),与湘乡曹氏十七世孙曹耀镇是同窗挚友。曹耀镇六十寿诞,曾麟书要曾国藩写信给曹耀镇祝寿。这封祝寿信收录在《湘乡曹氏西亨续修族谱》卷首,题目为《耀镇公寿序》,这是未收入《曾国藩全书》的珍贵轶文。今录于下:
      道光丙午(注:1846年)岁夏四月十有五日,为年伯(注:科举时代为对父亲同年登科者的尊称)曹耀镇老先生六旬寿诞,藩自去冬长至(夏至)后,接到家严手谕,谓戚里于先生有至颂意,嘱藩于退食余暇搦管成辞而邮寄之。藩于先生父执也,家严曩同窗共笔砚,事先生如兄,故其生平之得诸见闻者綦详,义不敢以不文辞。
    先生天资卓越,幼即异于常儿。稍长就傅数百里外,风雨鸡鸣,日肆力于经传子史,每一艺出,虽老师宿儒,莫之抏。未几,以考古受知于採风者(注:採风者:指收集民间的文学素材,中国古代,每年朝廷都派官员到民间收集诗歌,童遥,故事,诗经里的国风就是这样收集的。),补弟子员(弟子员:清对县学生员的称谓),一时名噪湘南,声蜚黉序(注:古代的学校),毋论识与不识争先睹之以为快,方之稽生入洛北海聚观不是过也。后因先太翁兰圃公年高侍侧需人,因奉太翁命归隐,遂尔画足场屋,论者惜其未遇,而先生怡然不以介意,知其有所得于中也!深矣!
     戊戌(1838年)冬,藩自馆阁归,相遇于江氏之笔花堂。江固藩与先生之所自出也,得盘恒日久,于把酒纵谈之余,乃益知其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俭以持躬、静以镇物之慨,是昔日闻所闻者,今更得见所见,有两相符合者欤。自是藩复北上,春树暮云,不及见先生道范者数载,而先生适届杖乡是日也,为法王禁足之辰,释子护身之期,先生心存爱物,即其以寿物者还以自寿,不尤可左劵操耶。藩尝闻之汉钟云房以此诞生,后遁迹终南,竟获东华长生术;又纯阳吕氏举唐进士不第,逐淡于仕进,因得九九数于正阳真人,亦于此日成道,千百年后,犹有传其云游之处,是岂耄耋期颐之所得域乎?之二说者,始意经史无明文,不敢陈于长者前,而轶乃时时见于他书,要非怪诞无稽者,比则会逢其适事必有因,不然何若是之脗合哉!况先生迩来家居安享丰裕,更复怡情艺圃,培成宝桂而分甘,点额又不啻踵王右军、郭汾阳之后尘也,宜其化童还少,更何俟饮菊泉挹廖井,乃不知老之将至也乎!今者綵嬉莱衣,觞称梓里,藩虽南北间阻,莫获登堂进祝。而区区之忱,自不能已于言也,因述所见闻者,以为今日诸君子侑斗云。
                            清赐进士出身、翰林院检讨晋侍讲、庚子科四川正主考、现任右春坊年愚姪涤生曾国藩顿首拜撰。
       从这篇祝寿文可以看出,曾国藩父子与曹家关系十分密切,曾国藩与曹耀镇情同父子,受到曹耀镇的教导,对曹耀镇的学识和为人十分敬重。
综上可以说明,曾国藩不仅在湘乡曹氏作了重要贡献的涟滨书院获得成功,而且也受到了湘乡曹氏的一些影响。
      由此可见,湘乡曹氏对湘乡文明也就是湖湘文化作出了贡献,产生过影响。

湘乡曹氏历史名人举隅
       自古至今,名人会产生“名人效应”。而对于一个地方来说,总会希望产生名人,使该地方也名声大振。所以名人多能为自己的故乡争光添彩,为故乡文明做贡献。
      湘乡曹氏曾是湘乡的名门望族,名人辈出。限于篇幅,今举几例。
      曹志忠,湘乡曹氏十九世孙,字仁祥,道光十九年(1839年)农历12月24日生。曾任福宁镇总兵,福建陆路提督、福建水师提督、湖南提督,被封为光禄大夫、建威将军,官至正一品,获“芬臣巴图鲁”勇号。抗法保台著名将领。
      曹芳震,湘乡曹氏二十二世孙,民国三年(1914年)生。抗日英烈。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十月十二日,驾霍克亚2197号战机与日空军战于南京上空,遭日军三架战机扫射,寡不敌众,人机坠毁于仙鹤门外的笆斗山,血洒长空。国民政府明令褒扬,追赠空军中尉。其遗骨葬南京紫金山航空烈士公墓。
       曹拱臣,湘乡曹氏十九世孙,谱名志辰,字受招,原名星佐。宣统二年庚戌(1910年)陛授施南府(今湖北恩施)知府等职。1912年,民国副总统黎元洪聘充政治顾问,1913年仿设国会初选当选,公均不就。国变后归隐。1926年,年届古稀不忘乡里,承祖父道南公、父溥薩公的遗愿,捐本邑九都泥湾区水田壹百亩于西亨曹氏宗祠,面与族人。约其出纳资助族中子弟年六岁以上,十二岁未满,家贫无力入塾者,令就所居地求学;其十二岁至十六岁志愿学艺而无资者,给之如所需之额款,创捐资助学,以为后起者勤之善举。
       曹廷铣,湘乡曹氏十世孙,字少庵,明嘉靖年间人氏,因当年财产过十万,后人恭称为十万太公。乐善好施,现在还流传着很多关于十万太公、十万太婆的故事。
       曹志城,湘乡曹氏十九世孙,名雲祥,字智诚,清诰封振威将军,花翎提督衔(武职正一品),特授长江水师三江营游击。道光十八年戊戌(1838年)二月十一丑时生,光绪二十五年己亥(1899年)正月二十七午时殁,享年六十一岁。
      在封建社会,诰封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誉,因为它是以至高无上的皇帝的名义进行的封赏。能够得到诰封的人,普天之下也为数不多。但我们湘乡曹氏在清代史上就出了一位诰封振威将军,花翎提督衔,特授长江水师三江营游击。因为他治军赏罚严明,与士卒同甘共苦,所以他的部下都愿意以死效力,所以每次打仗都胜利了。在樅陽那次战役中,他的髀脏中了飞弹,仍然忍痛进行决战,以少破众,湘军统帅曾国藩感到大为惊奇,于是提拔他当了花翎副将。可嘉可赞的是:“公督兵数十年,依然寒素,有劳不施,有功不伐,论者谓,有漢冯異風谅哉!”而且他的配偶章氏也被诰封为一品夫人,这真是值得湘乡曹氏家族无比骄傲和自豪的将军和清官!
       曹志佐,湘乡曹氏十九世孙,清代武庠生,诰授武功将军、闽浙补用副将、署理福建督标右协(官从二品)。
       湘乡曹氏先妣中,曾涌现了两颗“全国妇女道德明星”,第一个是第十二派祖承桂公的配偶刘孺人,第二个是第十四派祖泰圻公的配偶邓孺人。雍正四年(1726年),他们都因节孝双馨而得到皇上坊祠旌表,奉皇上圣旨为她们建造了一座节孝牌坊,把她的牌位供奉在节孝祠堂里。
       也许,在曾国藩成名之前,湘乡曹氏家族在湘乡的影响不一定亚于湘乡曾氏家族在湘乡的影响吧。
                                                                    结束语
       老湘乡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民风朴实。湘乡曹氏自祖七公迁居湘邑涟滨书院故址后,湘乡曹氏人丁兴旺,至今估计人口有数十万之多,实乃国中之大姓,湘邑之望族。
       湘乡曹氏累世簪缨,经世之才逮代辈出。自宋、元、明、清,至民国而今,封疆保国者,不计其数;文武治乱者,不乏其人;德才兴教者,代有俊彦;曹氏硕儒,更是不胜枚举。
       湘乡文明钟毓湘乡曹氏,湘乡曹氏反哺湘乡文明。我想用拙作《湘乡西亨曹氏赋》的结尾来结束此文:
       至于现代,西亨曹氏,人才济济,更加芬芳。全国各地,天南地北,曹氏名扬;政工农商,各行各业,多树榜样。勤政爱民,有的位居中央;领导名企,有的荣升董长;自主创业,有的名播西洋;教书育人,有的走红讲堂;白衣天使,有的杏坛颂扬;诗词文赋,有的文苑绽放;神州华夏,曹氏后嗣发光;五洲四海,西亨俊彦芬芳!
    喜逢盛世,神州实现小康;与时俱进,曹氏争当榜样!五修族谱,先辈美德弘扬;重振家声,吾辈倍感荣光。先辈美德,曹家传统发扬;爱国奉献,中国圆梦辉煌!
                                                                        湘乡曹氏二十三世孙济南(规华)氏敬撰
                                                                                  二零一八年四月十八日脱稿于株洲



沙发2018-4-20 15:30

全部评论 查看全部 倒序浏览

试谈湘乡曹氏对湘乡文明的贡献和影响

2018-4-20 16:53查看2858回复2

铁哥PP 群主
红网移动社区 - 发现·分享·改变

试谈湘乡曹氏对湘乡文明的贡献和影响

2018-4-20 18:22查看2858回复2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关闭

“献策湖南”金点子征集活动上一条 /1 下一条

Processed in 0.106529 second(s), 37 queries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