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论坛

 忘记密码  新用户注册
 新用户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扫一扫,微信登录

搜索
查看: 2959|回复: 4

向乾嘉学派学习,向苦闷的鲁迅先生学习,投向故纸堆

[复制链接]  [分享推广]
发表于 2018-3-1 10: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李小炮 于 2018-3-1 10:34 编辑

关于一首禅诗的学术研究


李立新


  2018年2月27日上午,到株洲市鼎诚大厦公干,公事毕,在一楼大厅稍稍休息,读了一会儿书。一楼大厅有图书角,里面有不少好书籍,早已知晓矣。前不久,听一个教授讲课,提到了儒家的四书,也提到了儒学四书,其中之一便是《碧岩录》。对于碧岩录,略有耳闻,稍有了解,但未能精读如《六祖坛经》。图书角有一书,作者为卢倩倩,是谈碧岩录的,便拿来稍稍翻翻,蛮好。其中有一段文字:唐代的无尽藏比丘尼曾写下这样的体悟:“今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上已十分。”只有正视事物的本来面目,我们才能回归自己的本性,才能找到做事的门径。
  此段文字甚妙,但亦或有所误。一或误在宏观,即此诗所成之年代和作者;二或误在微观,即诗中之“今”字。下面细述之。
  一、关于此禅诗的作成年代和作者问题。
  2008年,平生第一次读到此禅诗,就很喜爱,每到初春时节,便吟咏之,可谓烂熟于胸矣。喜爱之,便寻其出处。好比吃到一个好鸡蛋,便去寻找下蛋的母鸡。诚如超市里面的菜蔬,常常满足顾客的好奇心和放心,可以溯源。换言之,就是想晓得,此诗为谁所作,此人生卒如何。当然,只是随缘而已,听苏子的话,着力即差,没有霸蛮去图书馆寻找此诗的知识产权归属问题的答案。留心于此诗的作者和作者的生平。偶尔在网络上搜索一下,没有什么结果。有一次,读报学习,说此诗是广东一个妇人所作,好像叫陈惠芬,是当代人。不信。此诗不可能为当代人所作,当代人浮躁,不可能有此胸怀、淡泊和境界。顶多也就是鹦鹉学舌而已。不久便证实,本人是对的,此诗为古人所作,为死人所吟咏,非当代人所作矣。
  2017年读《陈寅恪文集》,里面亦有此诗。陈寅恪先生认定,此诗为禅门诗,作者为一比丘尼,姓名不晓得,也就是说,作者为无名氏。对于成诗年代,陈寅恪先生好像是讲是在宋代,又好像是讲在五代,不大记得了。
  卢倩倩断此诗作于唐代,作者断为无尽藏比丘尼,不晓得其依据何在?
  1、关于成诗年代的臆测。唐诗侧重于感性,宋诗侧重于理性,就此禅诗的艺术风格来分析,偏于理性而非感性。故,此诗或应为宋诗而非唐诗。此诗有峰回路转的韵味,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意境,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之惊喜,具有“一种舍弃全部实在、完全退回生活自身之内的态度”之哲理性。故,本人的初步结论是赞成陈寅恪先生的断定,此诗不应该是唐人所作矣。
  断为宋人所作,或妥也。
  2、关于作者的臆测。无尽藏比丘尼,还是无名氏。诚如红楼梦中的贾雨村一般,无尽藏比丘尼只是托名,只是无名氏而已,非是真正的无尽藏。仔细琢磨“无尽藏”三字,就会晓得,真正的无尽藏,就是藏之又藏,藏到尽头,藏到无尽,岂不是无名?
  故,陈寅恪先生的断定或有道理,此诗作者就是无名氏。
  二、关于“今”与“竟”之断。
  “今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上已十分”之“今”,令人不爽,“今”字令全诗少了许多味道,应该是“竟”字所误。“竟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上已十分”之“竟日”多好啊,竟日者,终日也,从早到晚也。
  不必多言,不必多辨,是“竟”不是“今”也。

 楼主| 发表于 2018-3-1 10:34 | 显示全部楼层
红网移动社区 - 发现·分享·改变
发表于 2018-3-1 10:47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3-6 08:24 | 显示全部楼层

早上好谢谢你的关注、赏读与点评
  报告:今天徒步十二里,在单位食堂吃完饭,还只有八点不到,于是乎,又在外面赏了一会儿花,春天真好,春天真美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献策湖南”金点子征集活动上一条 /1 下一条

Processed in 0.096342 second(s), 35 queries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