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论坛

 忘记密码  新用户注册
 新用户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扫一扫,微信登录

搜索
楼主: 湖湘思者

[谈天说地] 《论语》解析(连载)

[复制链接]  [分享推广]
头像被屏蔽
 楼主| 发表于 2018-4-10 08:16 | 显示全部楼层
2·24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解读:
孔子说:“不该你祭祀的你去祭祀,那是谄媚;遇见不义之事你却袖手旁观,那是怯懦。”

           八佾篇第三

3·1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解读:
孔子谈到季氏时,说:“他像天子一样用六十四人在自家庭院中奏乐舞蹈,如果这种事都能容忍,还有什么事不能容忍呢?”

3·2 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解读:
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祭完祖撤去祭品时,命乐工唱《雍》这篇诗。孔子说:“《雍》诗中有‘助祭是诸侯,天子静穆地在那里主祭。’两行诗,这种诗怎么能用在你们三家的庙堂里呢?”

3·3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解读:
孔子说:“没有仁爱心的人,再多的礼仪有什么用?没有仁爱心的人,再美的音乐也是在对牛弹琴!”

辨析:
离开了仁,礼可能变成杀人的工具;
离开了仁,音乐也会变质变味沦为恶的帮凶。

3·4 林放问礼之本。
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解读:
林放问孔子什么是礼的根本。
孔子回答:“你的问题太大了!就一般礼仪而言,与其铺张奢靡,莫如简约质朴;就丧礼而言,与其隆重周全,莫如悲痛哀伤。”

辨析:

    孔子这是在两害相权取其轻,他选择的标准是看哪一端更接近仁一些。按其本意应该是适中、恰当,硬要从两个极端来选择的话,那就看谁离仁更近了。

头像被屏蔽
 楼主| 发表于 2018-4-12 05:22 | 显示全部楼层
3·5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解读:
孔子说:“野蛮国家有君王维持秩序,还不如文明国家君亡国破呢!”

3·6 季氏旅于泰山。
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
对曰:“不能。”
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解读:
季孙氏要去泰山祭祀。
孔子对冉有说:“你难道不能劝阻他吗?”
冉有说:“不能。”
孔子说:“唉!莫非泰山的神还不如林放知礼吗?”

3·7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解读:
孔子说:“君子没什么与人相争的,如果有所争,只有射箭比赛了!比赛前,双方相互作揖,然后上场;射完箭,又相互作揖退下,然后登堂喝酒,即使比箭竞争也是那么彬彬有礼。”

3·8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
子曰:“绘事后素。”
曰:“礼后乎?”
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解读:
子夏问孔子:“‘俊俏的面庞笑靥绽放,明媚的目光让人销魂,洁白的脸上画着美丽的花朵’这几行诗是什么意思呢?”
孔子说:“这是说先要有白色的底子,然后才能在上面画画。”
子夏又问:“那我能不能说礼是诞生于仁之后的呢?”
孔子高兴地回答:“卜商呀,你的话真能启发我的思绪,现在我们可以来讨论《诗经》了。”

辨析:
子夏从绘画悟出“礼后乎?”,这看似简单的发现,却令孔子大喜过望,居然发出“起予者商也”的感慨。
为什么孔子会对子夏发现“礼诞生于仁之后”如此兴奋呢?因为明白这个道理的人不会墨守成规将前人制定的礼仪当成捆绑后人的枷锁,甚至做出“以礼杀人”的蠢事来。后人将“仁义礼智信”并称为“五常”实在是一个错误,“义礼智信”都是仁派生出来的,离开了仁它们就会变味变质。

红网移动社区 - 发现·分享·改变
头像被屏蔽
 楼主| 发表于 2018-4-13 04:57 | 显示全部楼层
3·9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徵之矣。”

解读:
孔子说:“夏朝的礼仪制度我能说出来,但它之后的杞国不足以证明我的话;殷朝的礼仪制度我能说出来,但它之后的宋国不足以证明我的话。这都是因为历史文献不足的缘故。如果有足够多的历史文献的话,我说的这些就能得到印证了。”

3·10 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解读:
孔子说:“对于行禘礼的仪式,从第一次献酒以后,我就不想看了。”

3·11 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解读:
有人向孔子询问禘祭的事,孔子说:“我不知道。知道这事的人对治理天下,会像把这东西摆在这里一样容易!”他一边说一边指指自己的手掌。

3·12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解读:
孔子祭祀祖先时就像祖先真在面前一样,祭祀神也像神真在面前一样。他还说:“我如果不亲自参加祭祀,那就和没有举行祭祀一样。”

3·13 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

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解读:
王孙贾问:“‘与其奉承奥神,不如奉承灶神’,这句话说的有道理吗?”
孔子回答:“说得不对!如果一个人得罪了上天,那向谁祷告也没用了。”

辨析:

    天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既没有神的威严也没有人的意志,它只是自然的别称而已。在人世间最自然的莫过于人了,所以“获罪于天”对个人而言就是违背了自己的良知,对他人而言就是违背了共同遵循的道德规范。

头像被屏蔽
 楼主| 发表于 2018-4-14 05:03 | 显示全部楼层
3·14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解读:
孔子说:“周朝的礼仪制度借鉴于夏、商二代,内容丰富多彩切实可行,我主张参考借鉴周朝的礼仪制度。”

辨析:
    有人以此断定孔子是主张倒退的复古派,其实不然。周朝的礼仪五花八门,孔子只赞同那些符合仁的部分,就像他选编《诗经》一样,“思无邪”才是过去诗歌能够入选的门槛。

3·15 子入太庙,每事问。
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
子闻之,曰:“是礼也。”

解读:
孔子进了太庙,每件事都要问别人。
有人便说:“谁知道他问的人懂不懂礼?他居然进了太庙,什么事都问。”
孔子听到后说:“这就是礼呀!”

3·16 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解读:
孔子说:“比赛射箭,不在于是否能穿透箭靶,因为每个人力气不一样,自古以来就是这样。”

3·17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
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解读:
子贡主张免去鲁国每月初一告祭祖庙用的活羊。
孔子说:“赐呀!你爱惜的是那只羊,我爱惜的是那种礼。”

3·18 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解读:
孔子说:“我遵照礼仪的规范对待所有人,可是当我对君王施礼时,有人却说我是诌媚!”

3·19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
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解读:
鲁定公问孔子:“君主应该怎样对臣子?臣子应该怎样对君主?”
孔子回答:“君主在群臣面前,应该以身作则带头遵循礼仪;臣子在君王面前,则应该尽心竭力以身报国。”

辨析: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通常被解读为“君主应该对臣子以礼使用,臣子应该对君主忠心服侍”,这样的解读完全背离了孔子此话的初衷。倘若君主带头遵守礼的规范,就不可能变成胡作非为荒淫无道的昏君;倘若臣子个个都能尽心竭力以身报国,就不可能变成媚上欺下贪赃枉法的佞臣。如此一来太平盛世岂不指日可待吗?这一思想孔子很多次提到过,如果把“君使臣以礼”理解成“君主在役使臣子时对臣子以礼相待”,那任何一个昏君都能做到,这不等于无话找话白费口舌吗?

头像被屏蔽
 楼主| 发表于 2018-4-16 05:38 | 显示全部楼层
3·20 子曰:“《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解读:
孔子说:“《关睢》这篇诗,快乐而不淫荡,哀婉而不悲伤。”

3·21 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
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解读:
鲁哀公问宰我有关土神的事,宰我回答:“制作土神的牌位,夏朝是用松树,商朝是用柏树,周朝是用栗子树。用栗子树的目的是想让老百姓产生畏惧感。”
孔子听到后说:“已成定局的事不必再说,无法改变的事不必再去劝阻,已经过去的事不必再去追究。”

3·22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
或曰:“管仲俭乎?”
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
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解读:
孔子说:“管仲这个人器量很小呀!”
有人问:“管仲节俭吗?”
孔子回答:“他有三处豪华的府邸,家里的管事一人一职从不兼任,这怎么谈得上节俭呢?”
那人又问:“他那样做是为了不失礼吧?”
孔子说:“国君宫殿门前设有照壁,管仲大门口也设有照壁;国君宴请外国国君时,大堂上有放置空酒杯的设备,管仲也有这样的设备。如果说管仲知礼,那还有谁不知礼呢?”

3·23 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

解读:
孔子和鲁国乐师谈论音乐时说:“美妙的音乐是可以把握的:音乐开始时,五音合一婉转缠绵;继而六律和谐丝丝入扣,或高亢激昂、或如泣如诉,其音连绵不绝沁人心脾;音乐结束时,余音袅袅如梦如幻。”

辨析:

语言是人类表达思想感情的方式之一,这种方式有时会显得十分笨拙——越是深刻的思想和深沉的情感,语言越是捉襟见肘、顾此失彼,所以人类还需要音乐、绘画、舞蹈、雕塑等其他表达方式。随着各种表达方式日渐成熟,人类必将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新的思想家、文学家和艺术家。思想家的任务就是对语言进行诠释、校正与创造,孔子就是这样一位承前继后的伟人,但他明白语言不是万能的,因此才会如此钟爱音乐。

发表于 2018-4-16 07:27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中学习者,,,
头像被屏蔽
 楼主| 发表于 2018-4-17 05:03 | 显示全部楼层
西域潮人 发表于 2018-4-16 07:27
学习中学习者,,,

你过谦了,谢谢鼓励!
头像被屏蔽
 楼主| 发表于 2018-4-17 05:06 | 显示全部楼层
3·24 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
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解读:
仪地的长官请求见孔子,说:“所有有道德学问的人来这里,我没有不去拜会的。”
于是,孔子学生领他去见了孔子。
仪地的长官出来后,对孔子学生说:“你们何必为没有官位发愁呢?天下无道已经很久了,上天终有一天会以孔子之名来号令天下的。”

3·25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解读:
孔子谈到韶乐时说:“美极了,表里如一、天衣无缝。”
谈到武乐时又说:“美是美,可惜表里不一、美中不足。”

3·26 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解读:
孔子说:“居上位时不能宽厚待人,行礼时做不到恭谨肃穆,参加丧礼也不悲痛哀伤,这种人我还能说他什么呢?”

里仁篇第四

4·1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解读:
孔子说:“民风淳朴、民德醇厚的地方才是最适合居住的美妙处所,如果不选择那种地方居住,怎么能说那个人是明智的呢?”

4·2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解读:

孔子说:“不仁之人难以长久安居于贫困中,也难以长久安居于富贵中。仁者无论何时都能因为有仁相伴而获得无穷的快乐,聪明人看到仁者能够以仁为乐而纷纷效仿他。”

辨析:

物质极其匮乏的人难以获得幸福很容易理解,因为缺乏手段,目的便难以实现。权高位重物质丰盈的人也难以获得幸福则常常让人费解,其实道理很简单:当获取幸福的手段太多时,人往往容易被手段迷惑,渐渐将手段当成了目的。仁者之所以能在贫困中也获得无穷快乐,是因为他们永远将人当成目的而非手段,这样才不会将精神与物质割裂,最终将物质当成人生的目的。

头像被屏蔽
 楼主| 发表于 2018-4-18 07:17 | 显示全部楼层
4·3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解读:
孔子说:“只有仁能够使人变得更好、更完美,只有仁能够使人明辨善恶是非,从而爱憎分明。”

辨析:

“能好人,能恶人”有人解读为“有仁德的人才能喜爱某人,厌恶某人”,这样解读完全是望文生义,而且毫无意义,因为所有感情用事的人都能做到“喜爱某人或厌恶某人”,即使仁德缺乏的人亦能做到,根本与仁德风马牛不相及。

仁德能使人变得更好不言而喻,至于仁德能明辨善恶是非则是因为仁德能抵御利益的诱惑、克服自己的私欲,不为功名利禄、亲疏远近等因素所干扰,所以才能做到明辨是非,继而做到爱憎分明。

4·4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解读:
孔子说:“立志于仁的人绝不会有恶行,对他而言总不会有坏处。”

4·5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解读:
孔子说:“富贵和权势人人都想得到,用不正当的方式去获取,君子绝不接受;穷困和卑贱人人都厌恶,用不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君子绝不会那么做。君子如果远离了仁,还能叫君子吗?君子连一顿饭的时间都不会背离仁,即使在最仓促紧迫时也会牢记仁,即使在颠沛流离中也要时时与仁同在。”

辨析:

美德与善行能为我们赢来永恒的荣耀,除此之外,一切都是虚妄的。权势、名声、美貌、智慧……统统会转瞬即逝,因为它们都是我们从别处转租来的。

只有美德与善行属于我们自己,因为是我们自己创造了她们,就像自然——道当初创造万物那样创造了她们!

头像被屏蔽
 楼主| 发表于 2018-4-20 06:23 | 显示全部楼层
4·6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解读:
孔子说:“我没见过酷爱仁的人,也没见过憎恶不仁的人。酷爱仁的人,那是再好不过了;憎恶不仁的人,在践行仁的时候不会让不仁影响自己。有谁会在一天之内将自己的全部力量统统用于仁呢?我还没有见过想这么做而力量不够的。大概这种人还是有的,我不曾见过罢了。”

4·7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解读:
孔子说:“人犯的每一种过失,都因为某一类私利而引发,换言之是由于心中缺乏仁德。所以考察那一种过失,就知道他缺乏的是哪种仁德了。”

辨析:

“人之过也,各于其党”有人解读为“人的错误各种各样,什么样的错误由什么人来犯。所以,考察某人犯的错误,就知道他是什么样的人了”,这种解读十分牵强,不足为取。

因为唯有“观过,斯知仁”,然后才可以“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8 子曰:“朝问道,夕死可矣!”

解读:
孔子说:“道啊,世间万物的永恒奥秘、宇宙人生的终极真理、人类心灵的最高法则,我何时才能一窥你的真容?上天啊!如果你能让我如愿以偿,即使早上知晓晚上便死去我也死而无憾!”

辨析:

“朝问道,夕死可矣”,寥寥七个字居然字字有千钧之力,穿越两千多年岁月的长河,至今仍在震撼亿万人的心灵。

不为别的,只因为人们从中看到一个为求知识废寝忘食、为寻真理赴汤蹈火、为成就道德人格不惜牺牲一切的谦谦君子!

头像被屏蔽
 楼主| 发表于 2018-4-22 06:30 | 显示全部楼层
4·9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解读:
孔子说:“一个人有志探寻道,却又因为衣食简陋而深感耻辱,这种人根本不值得与之论道。”

4·10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解读:
孔子说:“君子明白天下事没有固定模式,既没规定要怎么干,也没规定不要怎么干,只要不违背道义,怎么合适怎么恰当就怎么干。”

辨析:

固定模式是怎么来的?是机械盲目地遵从前人的理论学说造成的,是将前人对道的表述当成道本身从而放弃自己对道的追寻造成的!

孔子告诫后人“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正是想提醒大家不要对前人的思想与制度盲目崇拜与机械重复。

4·11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解读:
孔子说:“君子关心的是仁义道德,小人关心的是田地生计;君子关心的是纲常法纪,小人关心的是蝇头小利。”

4·12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解读:
孔子说:“依据个人利益采取的行动,必然会招来许多怨恨。”

4·13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解读:
孔子说:“谦让是礼的核心,治理国家如果能遵循礼让原则,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呢?一个国家如果抛弃了谦让,那又怎么能实行礼呢?”

辨析:

美德不是可以用来炫耀的,因为炫耀本身是恶习而非美德,所以当你炫耀自己的某种美德时,你炫耀的只是那种美德的残骸!

4·14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解读:
孔子说:“不怕没有安身之所,就怕自己没有生存的本领;不怕没人知道自己,但求自己有真才实学。”

4·15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解读:
孔子说:“参啊,我的学说有一个基本原则贯穿始终。”
曾子说:“我明白。”
孔子离开后,别的学生问曾子:“老师说的是什么意思?”曾子说:“老夫子的学说,只是忠和恕而已。”

辨析:

曾子并没有完全理解孔子的深意,因为将忠与恕相提并论极不恰当,“忠”只是为人处世时应该奉行的一个原则罢了,能够成为基本准则的只有“恕”。这一点可以从后面子贡问孔子的话来佐证:“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孔子回答:“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见《论语·卫灵公》15·24)

头像被屏蔽
 楼主| 发表于 2018-4-28 10:55 | 显示全部楼层
4·16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解读:
孔子说:“君子懂得的是大义,小人懂得的是小利。”

4·17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解读:
孔子说:“见到贤德之人,就应该向他学习和看齐;见到不贤之人,就应该用其不贤之处来反省自己。”

4·18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解读:
孔子说:“服侍父母时,父母做得不对的地方要委婉地劝说,即使自己的意见没有被父母采纳,也要对他们恭敬顺从,自己付出再多辛劳也不能抱怨。”

4·19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解读:
孔子说:“父母在世时,尽量别与他们长久分离,如果不得已要出远门,一定要让他们知道你的去处,还要在他们需要的时候及时回到他们身边。”

4·20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本章见于《学而篇》11章,此处略。)

4·21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解读:
孔子说:“父母的年龄儿女们不可不知,而且还要时时黙记于心。一方面为他们的长寿高兴,另一方面也为他们的衰老忧惧。”

辨析:

美德总有多种情感伴行,正因如此她才能为我们编织幸福的彩虹;恶习只有短暂的快乐相伴,事过境迁却会留下无尽的悔恨。

快乐只能活在当下,幸福却和你的过去未来紧密相连。快乐的暖房容不得一丝痛苦的阴影,幸福却能容纳痛苦,并且必须与痛苦共存。

头像被屏蔽
 楼主| 发表于 2018-4-30 08:55 | 显示全部楼层
4·22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解读:
孔子说:“古人不轻易许诺,就是怕说出来做不到而遭受羞辱。”

4·23 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解读:
孔子说:“能严格自律的人,犯错的几率会减少许多。”

4·24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解读:
孔子说:“君子说话要谨慎,行动要敏捷。”

4·25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解读:
孔子说:“品德高尚的人绝不会孤单,因为有德之人愿意与他比邻而居,道德式微之人也愿意与他比邻而居。

辨析:

“德不孤,必有邻”通常被解读为“品德高尚的人不会孤立,一定会有同样品德高尚的人与他比邻而居”,可现实却是阳春白雪德高和寡,如果一定要与自己一样品德高尚的人才能为邻作伴,那品德越高尚的人就会越形单影只、落寞孤寂,所以孔子的意思是指道德高尚的人能与所有人为邻作伴。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君子和而不同、周而不比”,品德高尚之人因其自身的人格魅力必然博得大多数人的爱戴,即使品德式微的人也会乐意与之为邻作伴,一来有安全感,二来可以通过耳濡目染慢慢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品德高尚之人永远不会形单影只、落寞孤寂的根本原因在于:他的示范效用可以使与之为邻作伴的人的道德水准大幅度提升。

4·26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解读:
子游说:“劝谏君主太过偏执烦渎,就会招致羞辱;劝谏朋友太过偏执烦渎,就会招致疏离。”

辨析:

为什么过于执着地劝谏会招致羞辱与疏离呢?一方面可能因为对方固执己见,另一方面也可能因为自己固执己见。太过于固执己见的人将往往将自己置于道德制高点上,这时候即使你的意见是正确的,也可能因为你高高在上的傲慢态度使对方产生反感。

发表于 2018-4-30 09:34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连载分享
头像被屏蔽
 楼主| 发表于 2018-5-1 04:48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关注!
头像被屏蔽
 楼主| 发表于 2018-5-1 04:51 | 显示全部楼层
         公冶长篇第五

5·1 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解读:
孔子谈到公冶长时说:“他应该娶妻生子了。虽然坐过牢,可那并不是他的过错。”后来,孔子把女儿嫁给了他。

5·2 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
以其兄之子妻之。

解读:
孔子谈到南容时说:“国家政治清明时,他有官可做;国家政治黑暗时,他能免于刑戮。”
于是,孔子把侄女嫁给了他。

5·3 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

解读:
孔子谈到子贱时说:“他真是个君子呀!如果鲁国没有君子的话,他这些好品德又从哪里来的呢?”

5·4 子贡问曰:“赐也何如?”
子曰:“女,器也。”
曰:“何器也?”
曰:“瑚琏也。”

解读:
子贡听到孔子夸子贱是君子,便问孔子:“我怎么样?”
孔子说:“你呀,好比一个器具。”
子贡又问:“是什么样的器具呢?”
孔子说:“宗庙里祭祀时盛黍稷的瑚琏。”

5·5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
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解读:
有人说:“冉雍这个人有仁德但不善辩。”
孔子说:“何必要能言善辩呢?只会伶牙利齿与人论辩,常常招人厌恶,我不知道冉雍是不是真的做到了仁,但为什么一定要苛求他能言善辩呢?”

5·6 子使漆雕开仕。
对曰:“吾斯之未能信。”
子说。

解读:
孔子让漆雕开去做官。
漆雕开回答:“我对于理政治民还没有信心。”
孔子听了十分高兴。

辨析:

    “吾斯之未能信。”通常被解读为“我对做官这件事还没有信心”,如果仅仅是对做官这件事没信心,孔子为什么要高兴呢?所以一定是漆雕开对自己按孔子理论去治国理政这件事没有信心,希望留下来继续深造,孔子的高兴是为漆雕开认真负责的态度引发的。换言之漆雕开不愿意做庸官,而希望做一个好官、做一个能臣。

头像被屏蔽
 楼主| 发表于 2018-5-3 06:07 | 显示全部楼层
5·7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
子路闻之喜。
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解读:
有一天,孔子感叹道:“如果四海之内没一个国家肯采用我的理论,那我就乘木筏子到海外去。到时候能跟我漂
洋过海的人大概只有仲由吧!”

子路听了很高兴。

孔子说:“仲由啊,你的的勇气的确超过了我,但如果勇敢过了头,那可没什么可取的了。”

辨析:

“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通常被解读为“仲由好勇超过了我,其他没什么可取的才能”,这样的解读实在太荒谬!解读为“勇敢过头则不可取”才更贴近原意。

《史记》记载子路英勇过人、多才多艺,而且以孝著称。如果孔子说他除了好勇一无可取,这既与子路的人品才智不符,也与孔子谦和的性格相悖。其实孔子在这里只是善意提醒子路不要英勇过头而已,如果子路除英勇外一无可取,孔子也不会愿意带他去云游海外了。

5·8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
子曰:“不知也。”
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
“求也何如?”
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
“赤也何如?”
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解读:
孟武伯问孔子:“子路做到了仁吧?”
孔子说:“我不知道。”
孟武伯再问。孔子说:“仲由嘛,在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他可以管理军事,但我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了仁。”
孟武伯又问:“冉求这个人怎么样?”
孔子说:“冉求这个人,可以让他在拥有一千户人家的公邑里当县官,或者在拥有一百辆兵车的私邑中当总管,但我也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了仁。”
孟武伯又问:“公西赤怎么样?”
孔子说:“公西赤嘛,可以让他穿着礼服,站在朝廷上接待外宾,我也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了仁。”

5·9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
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解读:
孔子问子贡:“你和颜回哪一个更强?”
子贡回答:“我怎么敢和颜回比呢?颜回听到一件事就可以推知十件事;我知道一件事,只能推知两件事。”
孔子说:“你是不如他,我同意你的判断。”

5·10 宰予昼寝。
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
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解读:
宰予白天在家睡大觉。
孔子知道后说:“腐朽的木头难以雕刻,粪土垒的墙壁难以粉刷。像宰予这么懈怠的人,责备还有什么用呢?”
孔子还说:“起初我对于人,是听了他的话便相信他的人品;现在我对于人,听了他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正是在宰予身上,我改变了观察人的方法。”

5·11 子曰:“吾未见刚者。”
或对曰:“申枨。”
子曰:“枨也欲,焉得刚?”

解读:
孔子说:“我还没见过刚毅不屈的人。”
有人回答:“申枨就是那种人。”
孔子说:“申枨欲望太多,哪能刚毅不屈呢?”

5·12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
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解读:
子贡说:“我不想别人把意志强加于我,也不想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
孔子说:“赐呀,这就不是你所能做到的了。”

5·13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解读:
子贡说:“老师关于诗、书、礼、乐的知识,通过耳闻目见便能学到;老师关于人性与天道的理论,通过耳闻目见是学不到的。”

辨析:

人性和天道不能通过耳闻目见学到,是因为它们不是简单的知识,不能单靠头脑的理性思维获得,还要靠我们的心灵去感悟。天道是人类以外万事万物的本质、本体或物自体,人间之道——人性是人类心灵和思维的本质、本体或物自体,它们都是人类思维触角难以至达的地方,也是语言文字无法表述的。如果称其为真理,那便意味着所有能用语言文字表述出来的真理都只是真理的摹本而非真理本身,孔子很少谈论人性和天道的原因正是担心被人误解,担心有人将自己描述的真理摹本当成了真理本身。这样一来,他们就不会用自己的心灵和大脑一起,去探索那只能直观而无法准确表述的本质、本体或物自体了。

头像被屏蔽
 楼主| 发表于 2018-5-5 04:40 | 显示全部楼层
5·14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解读:
子路有了一些名声以后,并不认为自己配得上别人的赞誉,而且时刻担心自己成为名声的牺牲品。

辨析: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通常被解读为“子路听到一种说法,迟迟未能实行,唯恐又听到另一种不同说法”,此解读源于朱熹:“前所闻者既未及行,故恐复有所闻而行之不给也”(见《朱子集注》),此解读并不恰当。苏轼主张将“闻”当“名声”解,我以为这样才符合子路的性格。据《史记》记载,子路为人果烈刚直、勇武爽真、多才多艺,他敢于批评孔子,也勇于改正错误。孔子说过他“好勇过我,无所取材”,还担心他“不得其死”,从其性格来分析,将“闻”当做“名声”解更为恰当。

5·15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解读:
子贡问:“孔文子凭什么得到‘文’的谥号?”
孔子回答:“他聪敏而又勤勉好学,身居高位仍虚心向地位低下的人请教,所以得到‘文’的谥号。”

5·16 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解读:
孔子评价子产时说:“他有四种君子之德:生活上谦虚谨慎,工作中兢兢业业,爱护百姓广施恩惠,调用民力合乎法度。”

5·17 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解读:
孔子说:“晏平仲善于与人交朋友,相识久了,别人仍然尊敬他。”

辨析:
让并不熟悉的人尊敬你只需要一种外在的气场,
让十分熟悉的人尊敬你只能凭借内在的人格魅力。

头像被屏蔽
 楼主| 发表于 2018-5-9 05:51 | 显示全部楼层
5·18 子曰:“臧文仲居蔡,山节藻棁,何如其知也!”

解读:
孔子说:“臧文仲为一只大龟盖了一间屋,屋子的斗拱雕成山的形状,短柱上画着水草花纹,他这个人怎么能算有智慧呢?”

5·19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
子曰:“忠矣。”
曰:“仁矣乎?”
曰:“未知。焉得仁?”
“崔子弑齐君,陈子文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
子曰:“清矣。”
曰:“仁矣乎?”
曰:“未知,焉得仁?”

解读:
子张问孔子:“令尹子文三次当宰相,没有喜形于色;三次被免职,一点也不怨恨。每次他都会将有关事务详尽告诉接任的宰相。这个人怎么样?”
孔子说:“可算为国事尽心竭力了。”
子张问:“算得上仁吗?”
孔子说:“不知道。这怎么能算仁呢?”
子张又问:“崔杼杀了国君齐庄公,陈文子舍弃家中四十匹马,离开齐国来到另一个国家。‘这里的执政者和齐国的崔子差不多。’他说完又去了另一个国家。看到那里的执政者和齐国的崔子依然差不多,他又失望地离开了。这个人怎么样?”
孔子说:“算得上很清高。”
子张说:“可以算得上仁吗?”
孔子说:“不知道。这怎么能算仁呢?”

辨析:

仁是人间的道,道混沌、模糊、神秘莫测、无可名状,所以孔子从未对仁做出过具体描述,现代批孔派常常据此向孔子发难,他们不知道这正显露出自己的浅薄!

仁如果可以准确表述,如果可以用某条道德原则准确概括,要成为仁德之人可就太容易了。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天下事皆遵循物极必反之规律,凡事一旦过了头就会走向反面,即便是爱,一旦盲目而偏狭也会使人痴迷而疯狂。

头像被屏蔽
 楼主| 发表于 2018-5-10 06:37 | 显示全部楼层
5·20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
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解读:
季文子每做一件事都要考虑很多次。
孔子听到后说:“考虑两次就行了,没必要超过两次以上嘛!”

5·21 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解读:
孔子说:“宁武子这个人,当国家政治清明时,他就显得聪明,当国家政治黑暗时,他就装糊涂。他的聪明别人学得到,他的糊涂别人就学不到了。

辨析:

    “难得糊涂”之所以被后人津津乐道,是因为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从糊涂到糊涂是真糊涂,从聪明到糊涂是假糊涂。聪明容易招来嫉恨,糊涂容易被人忽略,假糊涂既是防身术,又是健身术。这其中的奥秘,最爱书写“难得糊涂”的郑板桥可了如指掌。

5·22 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解读:
孔子困在陈国时说:“回去吧!回去吧!家乡弟子志向远大,行事却简单鲁莽;他们一个个文采飞扬,行文落笔还缺少章法。”

辨析:

伟大的思想常常会被同时代人斥为荒诞、怪异,这是人的虚荣心在作怪。人们乐意赞赏千年前某些平庸的思想,却不肯承认同代人的深刻,因为人们害怕自己在他人面前相形见绌。

人们总爱把自己渺小的东西弄得伟大,而把别人伟大的东西弄得渺小,唯有这样他们才能保持自己的自信与自傲,平和而安详地活下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献策湖南”金点子征集活动上一条 /1 下一条

Processed in 0.089693 second(s), 41 queries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