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论坛

 忘记密码  新用户注册
 新用户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扫一扫,微信登录

搜索
楼主: 湖湘思者

[谈天说地] 《论语》解析(连载)

[复制链接]  [分享推广]
头像被屏蔽
 楼主| 发表于 2018-6-7 08:16 | 显示全部楼层
7·7 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解读:
孔子说:“只要给我一点微薄的见面礼,没有我不收留的学生。”

辨析:
孔子当然会言出必行的,因为他终生奉行的教育原则是:“有教无类”和“诲人不倦”!

7·8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解读:
孔子说:“教育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总弄不明白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来却怎么也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学生一件事物,如果他不能由此推知其他三件事物的话,就没必要再教下去了。”

辨析:

孔子两千多年前说得如此清楚明白的话,今天那些还在进行填鸭式应试教育的人真该汗颜呀!

对于“困而不学者”,强行灌输是没有用的,有时候让残酷的现实给他上一堂生动的课外课,远比徒劳无功地给他灌输知识有用得多。

7·9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解读:
孔子在丧宴上吃饭,从来没有吃饱过。如果在吊丧时哭泣过,那一天他就不再唱歌了。

7·10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
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
好谋而成者也。”

解读:
孔子对颜渊说:“用我呢,我就去干;不用我,我就藏起来,只有我和你才能做到这样!”
子路对孔子说:“如果让您统帅三军,您愿意与谁一起共事?”
孔子说:“赤手空拳与老虎搏斗,不用船只徒步过河,即使死了也不后悔的人,我是不会和他共事的。我要找的,是那种遇事小心谨慎,善于谋划而能完成使命的人。”

7·11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解读:
孔子说:“财富如果能够依道而获取,就是最卑微的事我也愿意去做。财富如果不能依道而获取,那我还是干自己喜欢的事情吧。”

辨析:

    孔子始终遵循着“有道则现,无道则隐”的从政原则,这一原则对“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的影响可谓至关重要。

头像被屏蔽
 楼主| 发表于 2018-6-8 05:01 | 显示全部楼层
7·12 子之所慎:齐、战、疾。

解读:
孔子小心谨慎对待的三件事:斋戒、战争、疾病。

7·13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解读:
孔子在齐国听到《韶》乐后,三个月都品尝不到肉的香味了。
他感叹道:“想不到尽善尽美的音乐竟能让一个人陶醉到如此神魂颠倒的地步啊!”

辨析:

    能被音乐陶醉到如此忘乎所以的人,一定是经历了“知之——好之——乐之”三种人生幸福境界的人。

  
7·14 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
子贡曰:“诺,吾将问之。”
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
曰:“古之贤人也。”
曰:“怨乎?”
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出,曰:“夫子不为也。”

解读:
冉有问子贡:“老师会辅佐卫国国君吗?”
子贡说:“你等着,我去问他。”
于是,子贡进屋去问孔子:“伯夷、叔齐是什么样的人?”
孔子说:“是古代的贤人。”
子贡又问:“他们的结局都不好,他们会怨恨吗?”
孔子说:“他们求仁德又得到了仁德,怎么会怨恨呢?”
子贡出来后,对冉有说:“老师不会辅佐卫国国君。”

辨析:

    孔子在“求仁得仁”中想表达的意思还有:伯夷、叔齐一生自愿追随仁德,最终死在追求仁德的路上。一个人为自己的追求而死,自然死而无憾,又怎么会去怨恨别人呢?“朝闻道夕死可矣”,更何况“求仁得仁”呢?

7·15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解读:
孔子说:“吃粗粮喝凉水,弯起胳膊当枕头,乐趣就在其中。用不正当手段得到的荣华富贵,对我就好比过眼云烟。”

辨析:

金钱本该是人追求幸福时的一种保障,在现实生活中它却往往成了人追求幸福的障碍,这是因为很多人把本该是手段的金钱当成了目的。

金钱一旦成为人生存的目的,那个人在获得短暂快乐时,已经永远与幸福擦肩而过,因为幸福是一种内心的宁静,这种宁静需要告别恐惧,可是将金钱当成人生目的的人,害怕失去金钱与生命的恐惧早已使他此生与幸福无缘。

红网移动社区 - 发现·分享·改变
头像被屏蔽
 楼主| 发表于 2018-6-9 08:46 | 显示全部楼层
7·16 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解读:
孔子说:“再给我几年时间,五十岁时学习《易经》,我就可以无大过了。”

7·17 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解读:
孔子有时也讲普通话。颂《诗》、念《书》、执行礼仪时,用的都是普通话。

7·18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
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解读:
叶公问子路孔子是什么样的人,子路避而不答。
后来孔子对子路说:“你为什么不这样回答他?孔子这个人呀,用起功来连饭也忘了吃,成天快快乐乐没有一点忧愁,连自己变老了也不知道。”

辨析:

“乐以忘忧”通常被解读为“快乐便忘记忧愁”,这种解读是同语重复。快乐时忘了忧愁是人之常情,没有特殊含义,孔子在这里是对他整体的生存状态进行概括,所以还是解读为“成天快快乐乐没有一点忧愁”比较合适。

孔子为什么能做到“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呢?因为他的快乐统统都掌握在自己手中——求仁得仁,何怨?宽以待人,何悔?学而不厌,何倦?安贫乐道,何忧?直道而行,何惧?

7·19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解读:
孔子说:“我不是一个生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爱好古代文献,勤学苦练求来的。”

辨析:

    此段联系“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可以佐证孔子说的“生而知之者”不过只是他幻想中的人物。再与“唯上智下愚不移”联系起来,也可以佐证他说的“上智”同样也不存在。

7·20 子不语怪、力、乱、神。

解读:
孔子从不谈论诡谲、暴力、蛊惑、鬼神之类的事情。

7·21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解读:
孔子说:“三个人在一起共事,必有可供我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发现他们的优点我就模仿学习,发现他们的缺点我就对照自己即时改正。”

7·22 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解读:
孔子说:“我在生活中慢慢磨炼出这些品德,桓魋又能把我怎么样呢?”

辨析:

“天生德于予”通常被解读为“上天赋予了我这些品德”。这样解读的人也不想一想:如果孔子自称天生具高尚的品德,那他岂不成了圣人?这样自吹自擂岂不可笑?孔子的优秀品德是在追寻道的过程中苦苦磨炼出来的,并非上天赋予的。何况天在孔子眼中只是自然的代名词,并非像基督和佛祖那样具有人的意志,会对自己格外垂青。对孔子而言圣人只是虚构出来的一个理想人物,连他万分敬佩的尧舜也没资格称圣人呢!

头像被屏蔽
 楼主| 发表于 2018-6-11 06:03 | 显示全部楼层
7·23 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解读:
孔子对学生们说:“不要以为我还有什么隐瞒没对你们讲,我的一言一行你们不是都看到了吗?我讲的德和仁都隐含其中了,要靠你们各自去感悟与发现。我的责任就是把自己知道的一切告诉你们,这责任可是义不容辞的。”

7·24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解读:
孔子的教育重在四个方面:历史文献、学以致用、对人的忠心、对人的诚心。

7·25 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
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

解读:
孔子说:“至德之人我是不可能看到的,能看到品德出众的人,我就心满意足了。”
孔子又说:“至善之人我是不可能看到的,能看到一心向善矢志不移的人,我就心满意足了。无伪装成有,空虚伪装成充实,贫乏伪装成富足,这种人绝不可能长期保持好的操守。”

7·26 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解读:
孔子只用鱼竿钓鱼,不用渔网捕鱼;只射飞鸟,不伤害树上或巢中安歇的鸟。

7·27 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解读:
孔子说:“有的人一知半解却爱夸夸其谈妄加评判,幸好我没有这种毛病。要多看多听,努力学习别人的优点和长处;还要把看到听到的东西,默记在心加以分析,最后慢慢认识它们。”

7·28 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
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解读:
互乡那个地方的人素有恶习,而且还蛮不讲理,孔子却一视同仁地接见了互乡少年,学生们因此而迷惑不解。
孔子说:“我肯定的是他的长处,并不是他的短处,这有什么不对的呢?人家愿意改正错误以求进步,我们就不能死揪住他们过去的错误不放。”

7·29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解读:
孔子说:“仁难道离我们很遥远吗?不,仁并不遥远!只要我们天天想着仁、念着仁,仁就会来到我们的身旁。”

辨析:
仁是人间的道、心中的德,是神奇的天道在人心中的灵光闪现!仁既是人的自然天性,又是自然天性的自然发展,因此求仁既要靠人的道德自觉,,也要靠人与自然的心灵感应,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头像被屏蔽
 楼主| 发表于 2018-6-14 05:06 | 显示全部楼层
7·30 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
孔子曰:“知礼。”
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
巫马期以告。
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解读:
陈司败问孔子鲁昭公懂不懂礼。
孔子说:“他懂礼。”
孔子走后,陈司败对巫马其说:“我听说,君子是不会袒护人的,莫非夫子想袒护鲁君吗?鲁君在吴国娶了同姓女子做夫人,将她称为吴孟子。如果鲁君也算懂礼,还有谁不懂礼呢?”
巫马期把这话告诉了孔子。
孔子说:“我真幸运,一旦犯错,总会有人发现并指出来。”

7·31 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解读:
孔子遇见唱歌唱得好的人,一定要请他多唱几遍,然后跟着他一起唱。

7·32 子曰:“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解读:
孔子说:“就理论知识而言,大概我和别人差不多,要是说身体力行的话,我并不能完全做到。”

7·33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解读:
孔子说:“说到成圣与成仁,我哪里当担得起呢?学习和践行孜孜不倦,教诲他人永不懈怠,或许这两点我还能勉强做到。”
公西华说:“可这正是我们难以学到的呀!”

7·34 子疾病,子路请祷。
子曰:“有诸?”
子路对曰:“有之。诔曰:‘祷尔于上下神祗。’”
子曰:“丘之祷久矣!”

解读:
孔子病了,子路问孔子要不要向鬼神祈祷。
孔子说:“有这么回事吗?”
子路说:“有的。《诔》文上说:‘为你向天地神灵祈祷。’”孔子说:“我没病以前就祈祷了呀!”

7·35 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

解读:
孔子说:“奢华使人骄纵,俭朴使人卑怯。与其骄纵,宁可卑怯。”

7·36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解读:
孔子说:“君子心胸宽阔天天无忧无虑,小人心胸狭窄整日愁眉苦脸。”

7·37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解读:
孔子温厚而又凌厉,威严而不凶猛,庄重而又安恬。

头像被屏蔽
 楼主| 发表于 2018-6-20 09:44 | 显示全部楼层
       泰伯篇第八

8·1 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解读:
孔子说:“泰伯是个品德极其高尚的人。他几次把王位让给季历,老百姓简直找不到恰当的词句来赞美他。”

8·2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解读:
孔子说:“恭敬不以礼来节制会劳而无功,谨慎不以礼来节制会变得畏缩拘谨;勇猛不以礼来节制会显得莽撞,直率不以礼来节制会显得尖刻。执掌权力的人如果能够善待他人,民风就会变得仁厚淳朴,执掌权力的人如果不遗弃老朋友,老百姓就不会变得冷酷无情。”

辨析:

礼是美德的展现,是人的行为标准与底线,但礼却并不是美德本身。礼是前人践行仁的经验总结,是他们依据中庸原则做出的选择,人在遵循礼时通常能够使自己不至于偏离正道走极端,但是如果将礼当成道本身的话,同样可能偏离正道走极端,这是因为前人的经验可以参考与借鉴,却不能全盘照搬。时代在变化,礼的规范同样也应该随之变化,把过去的礼当成绝对标准一成不变地予以复制,那与刻舟求剑没什么两样。
  

头像被屏蔽
 楼主| 发表于 2018-6-21 08:23 | 显示全部楼层
8·3 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

解读:
曾子病危,召唤学生到身边来。说:“仔细看看我的脚,仔细看看我的手!《诗经》上说:‘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今生今世,我的身体不会残缺不全了,你们可以为我作证!”

8·4 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
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

解读:
曾子有病,孟敬子去看望他。
曾子对他说:“鸟快死的时候,鸣叫声是悲哀的;人快死的时候,说出来的话是善意的。君子待人接物要重视这三个方面:表情要严肃认真,避免粗暴与懈怠;神情要庄重大方,这样更接近于诚信;说话要文明审慎,避免鄙陋粗野。至于礼仪的事,自有主管人员去操心。”

8·5 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解读:
曾子说:“能力强却向能力弱的人请教,知识多却向知识少的人请教,有能力就像没能力一样,满腹经纶却好像空无一物;被人冒犯了也不计较——从前我的一位朋友就曾经是这样一个人。”

8·6 曾子说:“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解读:
曾子说:“可以把年幼的孤儿和国家的政权托付给他,即使在生死存亡之际也绝不会动摇屈服。这样的人是君子吗?当然是君子啊!”

8·7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解读:
曾子说:“有志之士不可以不气度恢弘坚毅不拔,因为他责任重大、路途遥远。以实现天下大同为己任,责任还不重大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路途还不遥远吗?”

8·8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解读:
孔子说:“人的修养开始于学诗,自立于学礼,完成于学乐。”

8·9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解读:
孔子说:“老百姓如果懂得怎样去践行仁,就任由他们自由发挥;老百姓如果不懂怎样去践行仁,就告诉他们该怎样去践行仁。”

辨析: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通常有两种断句方式,一种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一种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持第一种断句方式的人很多,程子解读为:“圣人设教,非不欲人家喻而户晓也,然不能使之知,但能使之由之尔。若曰圣人不使民知,则是后世朝四暮三之术也,岂圣人之心乎?”朱熹解读为“民可使之由于是理之当然,而不能使之知其所以然也。”,何晏解读为“百姓能日用而不能知”,邢昺解读为“圣人之道深远,人不易知”。现代人通常解读为“可以使老百姓按执政者教导的方法去做,不能让他们明白为什么要那样做”。

然而这样解读岂不违背了孔子的初衷吗?孔子一生致力于寻道解惑,致力于将自己全部所获毫无隐瞒地教给他人,只因为道的高深莫测连孔子自己也不能全然把握,这才造成他传道而又不能让人明白的假象。以上几位将孔子解释的道当成了道本身,这种误解导致了对“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误读。将“圣人之道”当成毋庸置疑的绝对真理这是后人对孔子的最大曲解。孔子深知“道可道非常道(即恒道)”的真谛,这才说出“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这种话来,后人将孔子的言辞当成不可变易的绝对真理、当成了“恒道”,何其荒谬也!因为每个人表述出来的道不过是对“恒道”的模仿而已,即使天才的模仿之作也不能与原件划等号。

最先持第二种断句方式的是清代的宦懋庸,他解读为“对于民,其可者使其自由之,其所不可者亦使知之”(《论语稽》)。我认为此种解读更切合孔子本意。

践行仁义道德需要具体的手段,“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正是教育民众最好的基本手段,所以如果民众熟悉了这些手段,就应该让他们去自由发挥,如果民众不熟悉这些手段,就应该让他们知道这些手段。

至于文革中将“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解读为“老百姓只可被驱使,而不可让他们知道是为什么”,其荒谬绝伦根本不值一谈,这种阶级斗争的产物必然随时间的流逝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头像被屏蔽
 楼主| 发表于 2018-6-25 08: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湖湘思者 于 2018-6-25 08:47 编辑

8·10 子曰:“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

解读:
孔子说:“好勇斗狠而又极端仇恨贫困现状的人,肯定会频繁使用暴力制造混乱。对别人违背仁义道德之举过于义愤填庸,会迫使对方铤而走险惹出祸端来。”

辨析:

“人而不仁,疾之已甚”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呢?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如果自视过高将自己当成道德的化身,就很可能过于苛责对方。其次憎恨本该针对人的恶行而非人本身,针对恶行的憎恨无论谁实施了恶行都会产生,哪怕施恶之人是自己的亲人或朋友也不例外,这种憎恨是一种正义的愤怒,俗称嫉恶如仇。正义的愤怒通常在恶行被制止后便会消失,不会长久存于心中,通常也不会很过分。针对人本身的憎恨却不同,那种憎恨先由恶行引起,随即转向作恶者本身,憎恨一旦转向人自身就会变得格外强烈,恨不得食肉寝皮除之而后快。这样自然会责之过分,使对方铤而走险惹出祸端来。


8·11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解读:
孔子说:“一个人即使具有周公般杰出的才能,只要他既骄傲又吝啬,其他方面统统不值一提。”

8·12 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

解读:
孔子说:“学了三年,并不为功名利禄所诱惑的人,实在难能可贵。”

辨析:

    “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有人解读为“学了多年还做不了官的,是不易找到的”。此解读将学习目的放在了做官上,有悖孔子仁德第一的学习精神。

头像被屏蔽
 楼主| 发表于 2018-6-30 08:54 | 显示全部楼层
8·13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解读:
孔子说:“坚定与人为善的信念,努力探寻道的真谛,舍生取义一心向善。不去政治黑暗的国家,也不去暴乱频繁的国家。政治清明时出来做官;政治黑暗时隐居不出。政治清明时身陷贫贱,要当成一种耻辱;政治黑暗时身处富贵,也要当成一种耻辱。”

辨析:

“笃信好学”强调的是不坚信就不能好学,然而只有坚信则可能信其所非、学其所偏。因为没有丝毫怀疑的坚信是一种盲目的坚信,那种坚信是某种偏激观念洗脑的结果,它带来的必然是偏执与疯狂。而没有丝毫坚信的怀疑则是无的放矢的怀疑,这种怀疑是对真理的亵渎,它丝毫也不能增进知识,只会带来无尽的混乱。

    “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原因如下:政治清明时碌碌无为之人,实际上是背道而行;政治黑暗时飞黄腾达之人,同样也是背道而行。所以同样都是一种耻辱,同为君子所不为。

 
8·14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解读:
孔子说:“不在那个职位上,就不要去干涉它的政务。”

辨析:
    如果人人都越俎代庖,天下岂不会乱成一锅粥吗?

8·15 子曰:“师挚之始,《关睢》之乱,洋洋乎盈耳哉!”

解读:
孔子说:“从太师挚演奏的序曲开始,到最后以《关睢》结束,我整个人都被美妙的音符所环绕。”

8·16 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解读:
孔子说:“狂妄而不率真,浅薄而不本分,无能而不诚实,我真没想到会有这种人!”

8·17 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解读:
孔子说:“学习就像与生命赛跑,跑慢了唯恐时间不够,跑快了又担心遗漏什么东西。”

辨析:

    能把学习与生命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人,才能真正做到“学而不厌”,因为学习是一辈子的事,一个停止了学习的人他的生命其实也已经停滞了!

头像被屏蔽
 楼主| 发表于 2018-7-8 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8·18 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

解读:
孔子说:“多么崇高啊!舜和禹拥天下,却总在为天下百姓奔忙,一刻也不考虑自己!”

8·19 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

解读:
孔子说:“尧这样的君主多么崇高、多么伟大啊!环宇间唯天最大,尧遵天道、顺民意成其伟大。他的恩德何其深厚,没有言辞可以表达百姓对他的爱戴。他的功绩何其崇高,他制定的礼仪制度是那么美轮美奂啊!”

8·20 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
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
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

解读:
舜有五位贤臣,就能治理好天下。
周武王也说过:“我有十位能治国理政的大臣。”
孔子说:“常言道‘人才难得’,难道不是这样吗?唐尧和虞舜及周武王时期,人才济济。然而武王十位大臣中还有一个女的,实际上只有九位罢了。周文王得了天下的三分之二,仍对商朝称臣,周家的德可说是最高的了。”

8·21 子曰:“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禹,吾无间然矣。”

解读:
孔子说:“我对禹实在没什么可批评的。他吃得很差,却把祭品办得很丰盛;他穿得很差,却把祭服做得极华美;他住得十分简陋,却致力于治水修渠。我对禹实在没什么可批评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献策湖南”金点子征集活动上一条 /1 下一条

Processed in 0.109133 second(s), 29 queries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