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论坛

 忘记密码  新用户注册
 新用户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扫一扫,微信登录

搜索
查看: 5013|回复: 10

[心香一瓣] 科学家是要付出巨大牺牲的 | 我的外公尹赞勋

[复制链接]  [分享推广]
发表于 2018-5-10 09: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于鸣非 于 2018-5-10 10:04 编辑


科学家是要付出巨大牺牲的 | 我的外公尹赞勋

口述:陈云水   采访:于鸣非

访谈者按:个人的家族史是社会历史洪流中一粒细微的水珠,却是整个民族记忆库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陈云水出身于一个典型科技世家:外祖父是中国地质学和古生物学奠基人之一,大姨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父亲是留苏海军工程专家,母亲是原兵器工业部轻武器研究所火炸药专家。这样的成长环境有别于一般的家庭。陈云水谈到他的外祖父时说,他的讲述只是一个普通人对先辈的回望,是那些不应该被遗忘的日常。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的历史价值是同等的。这些私人的生活细节和时代气味,值得被铭记。

9839b76ely1fhj7wpexd7j20hb0f6tac.jpg
72年前(1946),中国地质学会第22届年会期间,两位地学泰斗尹赞勋(右)和章鸿钊在中央地质调查所。图片来自北京地质学院。

       地质古生物学为大地的演化建立了一套时间标尺,它是一门探寻生命从哪里来,具有历史科学性质的交叉科学。

       尹赞勋(1902-1984),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1919年就考进了北京大学,1923年留学法国里昂大学地质系八年,获理学博士学位。回国后担任中央地质调查所副所长、代所长。解放后,先后任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第一副主任、北京地质学院副院长兼教务长、中国科学院地学部主任等职。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86年中国古生物学会成立“尹赞勋基金会”,设置“尹赞勋地层古生物学奖”,每4年颁奖一次,迄今已有数十人获奖。

IMG_7550(20180427-091751).jpg

陈云水:阿尔西集团(国际知名冷却设备及工艺供应商)董事长兼CEO。15岁考入北京大学地质系,后留学意大利。酷爱游泳、潜水、马拉松、朗诵、钢琴、戏剧;喜欢收集油画、陶瓷、地毯家具。(于鸣非摄)


印象中他很严肃,书房里满是书,不怎么和我说话

于:您外公是我国地质学方面的先驱,是和李四光、章鸿钊齐名的科学家,只是外人了解的太少。要不先从您小时候的印象聊聊吧。

陈:最早的印象是三四岁的时候。那是我母亲带我去看他,当时正是文革最疯狂的时期,他被从原来的住处赶出来,住在景山东街一个不足15平米的小房子里。印象中房间里面出了一张床,全部都是书,我们根本没有坐的地方。他不怎么和我说话,但他带我散过步。那时的印象现在已经很模糊了。

517.JPG
陈云水小时候和外公尹赞勋的合影

       他是1902年出生,他比邓小平大两岁。1984年去世,活了82岁。我是1966年出生的,三四岁之前的事记不住了,所以我对他有印象的是他70来岁到他去世的这段时间。我后来想,他应该是很珍惜这段时间的,因为经过文革折腾了这几年以后,他一定觉得有生之年还要干点事情。那个时候确实有很多事情要做。

       这段时间跟他有什么交流?记忆中像咱们这种说坐下来谈话的机会几乎没有。我只是作为一个旁观者,每次去他家里的时候,看到他在做些什么事情,并没有太多亲密的接触,也没有聊过什么天。最多也就是考大学的时候跟他说,我想报什么专业,报了个什么学校。

于:您当年为什么要报这个北大,而且还是和您外公一样的地质专业,他有什么反应吗?

陈:在我之前,我们家已经出了三代北大人。外祖父是1919年北大的预科生,后转赴法国留学,成为了地质学博士。他的二女儿,也就是我的二姨,1955年入北大化学系,毕业后在解放军防化兵做研究工作。二姨的女儿,也就是我的表姐,1979年进入北大生物系,后赴美国UCLA攻读博士。结果是,我志愿填上了:北大生物系分子生物专业,北大地质系地层古生物专业。最后被地质系地层古生物专业录取,成为81级的本科生。

      可能现在的人无法想象,他在这件事情上没有动用任何所谓的“人脉资源”。其实北大地质系的主任乐森璕老教授,也是著名的古生物学家,就是他的同事。他没有按现在正常不过的想法,打个招呼什么的,真的没有。我相信在他脑子里这件事根本就不是个事,也绝对没有这个概念,说是我要去跟谁打个招呼。

于:他根本没有这种想法。

陈:完全没有,那个时候的社会还是单纯很多,至少在他们这些人眼里是完全没有。


记忆中最深刻的事,是两次下馆子吃饭

于:说说您和他在一起时有意思的事儿。

陈:小孩子嘴馋,尤其是在那个贫穷的年代。记忆中最深刻的事,是外公两次带全家下馆子吃饭。下馆子在那个年代是不得了的事,因为那个时候逢年过节的聚餐,都是在家里自己做着吃的,很少有人下馆子。

       这两次难忘的经历,一次是大约在1970年左右,去了全聚德烤鸭店,在当时的东安市场,就王府井这儿。现在这个烤鸭店还在,不过换成大楼了。为什么说印象深?有两个点,一个就是当年的这个吃饭跟打仗一样。我记得是我父亲下午就去排队,其实也不叫排队,应该叫抢座,就是说大家都在这儿,往里抢啊,相当于跟这个打仗一样。挤进去谁先到谁先得。然后你在那抢几个座,让大家坐下来吃饭,然后后边有一堆人在这看着你吃,等着你吃完走要抢你这个座,当时就是这么一个状态。这是第一个印象,就是吃饭的这个混乱的状态。然后这个对烤鸭呢,油乎乎的,印象极差。这是唯一的一次小时候吃过的烤鸭。反正就是第一次吃烤鸭的印象很不好!

530.JPG
全聚德是最早进行公私合营的企业(1952,比1956年第一批公私合营的还要早四年。(图片来自网络

       第二次是带我们去吃西餐,去了一个叫做新桥饭店,现在还在崇文门的同仁医院旁边。这个也是要提前去占座,我记得是我父亲,还是我姨夫他们去占的坐。晚上吃饭,下午就要去提前占座。那顿饭却印象很好,吃的什么炸猪排呀,包括喝的那个什么汽水啊什么的,那个印象里是一顿美餐。吃这个饭大概是1973年,然后还记得吃完这顿饭回来家里人的评论。我哪会刚上小学,记忆比较清楚。

       我的三姨姥姥是一个小学老师。吃完这顿饭以后,她当时有一句话我印象很深刻,她说,普通劳动人民是不会下馆子的。她就说这个意思,你别以为下馆子是件很得嘚瑟的事。这就是我对这两顿饭的印象。


外公家的木头冰箱

于:那时候您外公家在哪啊?

陈: 最早是住在一个独立的小院里边,文革时被赶出来了。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的时候,他又住进了东边的一个四合院,他那个四合院是一个三进的四合院,有好几家合住。靠北的一溜五间房,都是他们家住着,最好的一个房间里边装了抽水马桶,有一个浴缸,可以烧热水可以洗澡。那几年我去的相对多,因为后来我读学高中的时候在东直门中学,离这儿不远,所以我经常周末到他这来吃饭,有时候周末还在这睡一下,这个是在79年,80年。

      有这么几个东西,可能当时的老百姓家里确实没有,他们家有。一个就是电话,给他家里头装了电话,这是一个方便。再一个呢,是他还有一个以前老式的那个冰箱,不是电冰箱。以前老北京那个木头冰箱。

于:那种木冰箱是和现在的冰箱一个样吗?

陈:不是,是一个像一个茶几柜子似的,把这个上面盖子先拿起来放食物,下面放块冰降温,那时候北京的那个夏天是有人卖冰的。

微信图片_20180427153240.jpg

现存的木制冰箱一般都为晚清、民国之物,它是由“冰鉴”(古代盛冰的容器)发展而来,其多用红木、花梨木、柏木等制成。(网络图片)


她说他一回到家,胡子都这么长了,跟野人一样

于:我看他的介绍资料,他是1902年出生,1919年五四运动期间到北大读书的。他的一生中经历了晚清、北洋政府、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这四个时代。在过去那些社会剧烈变动时期,他经历了很多大事。

陈:对,很多大事。八年抗战,对他们影响是最大的。因为他们家里边可以说是逃难,当时就是都安排在这个重庆北培。那个时候国民政府的一些机构、事业部门都在北陪,大学都去了西南,在昆明,西南联大。即使迁到了重庆北陪,但实际上他们也是全国到处考察。我母亲她们的回忆说,小时候几乎都怎么没见过他,很少回家,全都是在野外跑。她说他一回到家,胡子都这么长了,跟野人一样。

tg.jpg

中国地质古生物学奠基人合影。中排右二为尹赞勋


科学家是要付出巨大牺牲的

于:您母亲对他的记忆更多。

陈: 记忆肯定更多。但是我认为像他们之间的这个父女关系并不是很亲密。本身小时候就没跟他们在一块生活,小时候他就不在家了。然后等他生活相对安定的时候,就是抗战结束了。抗战结束,他们就回到南京。那个时候你想,从46年回到南京,到49年解放,这中间也没几年。而且他经常在在外面去考察,我母亲一共有五兄妹,这几个子女跟他在一块的时间是很少的。

       我长大以后自己的一些感受第一呢,科学家是要付出巨大牺牲的,而且甚至对于家庭来说也是个巨大的牺牲。你看他可能最后是,从外人角度来看取得很大的成果,可对于家人来说,你对这个家庭可以说是几乎没有什么贡献,没有什么东西。就是对社会贡献很大,但是这个家庭失去了很多,可以说是牺牲了很多;另外一个感受呢,所谓做学问嘛,那肯定是一个很辛苦的事情,很枯燥很寂寞的事情。尤其是科学家。我们小的时候可能把科学家当成是自己的一个人生目标,对吧?那是70年代追求的榜样,那后来有了市场经济以后,你就会发现谁还愿意当科学家,要钱没钱,要啥没啥,对吧?所以这个就是后来你再回头来想的话,这些人其实是很不容易的。

p4YBAFqEBHyAS79QAACdsHOAjSA650_b.jpg
尹赞勋手稿

       回过头来看,我认为,我外祖父这个人对子女也好对家庭也好,一生几乎没有情感,他可以说是一个没有情感的人。你说他真的没有,肯定不完全是。我认为他阴差阳错,主观也好客观也好,各种各样的原因,他的情感是被掐掉了。就像一颗树,有几个分杈,但情感这根杈不知在哪就被剪断了,就没长出来,这种情况的生成我没有深究啊,但从结果来看,他情感这块是不健全的。这是时代的影响,也有个人原因。


采访时间:2018年4月19日
采访地点:阿尔西北京总部
陈云水微信号:云水的世界



延伸阅读:尹赞勋轶事三则(根据相关资料整理)


“华夏山水”的由来

      1940年3月,由尹赞勋、杨钟健作词,黎锦晖谱曲的《中国地质学会会歌》,经中国地质学会理事会通过,正式成为中国地质学会会歌。这首歌唱的就是华夏山水及其由来:

      “大哉我中华!大哉我中华!东水西山,南石北土,真足夸。泰山五台国基固,震旦水陆已明芽,古生一代沧桑久,矿岩化石富如沙。降及中生代,构造更增加,生物留迹广,湖泊相屡差。地文远溯第三纪,猿人又放文明花。锤子起处发现到,共同研讨乐无涯。大哉我中华!大哉我中华!”

       在当时日军侵华的战争背景下,一批地质先驱克服重重艰难险阻,依旧怀着无限的激情,走向中华大地,调查地质规律,寻找矿产资源,自强不息。今天重温这首歌,仍可感受到这些老科学家们炽热的爱国情怀。


“黄河远上”还是“黄沙直上”

       民国时期的科学家们不仅是学惯中西,还文理兼备。尹赞勋是地学和古生物学方面的巨匠,他在旧体诗方面还造诣颇深。

       王之涣的七绝《凉州词》,一千多年来脍炙人口,广为传诵。但是对诗中第一句是 “黄河远上”还是“黄沙直上”却一直争论不已。

      1983年10月26日,尹赞勋在《科学报》上撰文指出:“前四字现行诗集大都舛误为‘黄河远上’,背离原意,不合当地实际情况。”

      “现行唐诗集第一句作‘黄河远上白云间’,但古本唐诗原为‘黄沙直上白云间’。依照玉门关的气候和地理看,后者是合理的。”我国古典文学研究家刘永济指出:“此诗各本皆作‘黄河远上’,惟有计有功《唐诗纪事》作‘黄沙直上’。按玉门关在敦煌,离黄河流域甚远,作河非也。”


尹赞勋和北京猿人头盖骨

       距今60多万年前的“北京人”头盖骨化石于1929年在北京周口店被发现,这是轰动世界人类考古史的一件大事,被称为“古人类全部历史中最有意义最动人的发现,成为世界科学界瞩目的稀世瑰宝。

      “北京人”化石一直保存在北京协和医院供德国古人类学家魏敦瑞做学术研究。1940年12月26日,日军占领了北平,美日战事一触即发。“头盖骨”若再留在北平很不安全,当时重庆的中央地质调查所副所长尹赞勋致信给中央地质调查所技术研究员,北平的新生代研究室副主任裴文中,述说险恶形势和对北京人头盖骨化石保存的担忧,并提出托美国友人运往美国学术机关暂存。1941年1月10日,尹赞勋和翁文灏再次致信给协、新生代研究室名誉主任魏敦瑞,“鉴于美日关系日趋紧张,美国正与中国站在一条战线共同抗日,我们不得不考虑在北平新生代研究室的科学标本安全问题。我们准备同意将它们用船运往美国,委托某个学术研究机关在中国抗战期间替我们暂为保管。”

       千古遗恨的是,在日军后来的一次袭击中,“头盖骨”成为日军的战利品,从此不见踪影,至今77年。

123.jpg

       北京周口店的龙骨山被世界上誉为研究人类进化的一块圣地,北京周口店遗址博物馆旁边是科学家纪念园。“北京人”珍贵化石的几位发现者、中国古人类研究的先驱们,也长眠在这里,他们是古人类学家贾兰坡院士、杨钟健院士、裴文中院士、吴汝康院士、古生物学家尹赞勋院士、周明镇院士,他们为周口店遗址的发掘和研究作出了卓越成就。

已有 2 人评分红网币 魅力 收起 理由
李小炮 + 20 楼主有才,非常精彩的原创内容
若云 + 30 + 5 楼主有才,非常精彩的原创内容

总评分: 红网币 + 50  魅力 + 5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8-5-10 15:28 | 显示全部楼层
尹赞勋(1902.2.23-1984.1.27),出生于河北平乡。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

有的人有的事是整个民族记忆库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佳作好文,版固支持
红网移动社区 - 发现·分享·改变
发表于 2018-5-10 18:20 | 显示全部楼层
向科技前辈致敬!
 楼主| 发表于 2018-5-11 09:46 | 显示全部楼层
若云 发表于 2018-5-10 15:28
尹赞勋(1902.2.23-1984.1.27),出生于河北平乡。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

有的人有的事是整个民族记忆库 ...

谢云版支持鼓励!
 楼主| 发表于 2018-5-11 09:46 | 显示全部楼层
迷底 发表于 2018-5-10 18:20
向科技前辈致敬!


发表于 2018-5-21 09:43 | 显示全部楼层
个人的家族史是社会历史洪流中一粒细微的水珠,却是整个民族记忆库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发表于 2018-5-21 09:4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银城米豆 于 2018-5-21 09:49 编辑

        科学家是要付出巨大牺牲的,对于家庭来说更是个巨大牺牲。在为人类创造财富的过程中,科学家的一生注定艰辛而枯燥又很寂寞。向科学家致敬!。
发表于 2018-5-25 21:25 | 显示全部楼层
个人的家族史是社会历史洪流中一粒细微的水珠,却是整个民族记忆库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献策湖南”金点子征集活动上一条 /1 下一条

Processed in 0.108288 second(s), 35 queries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