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论坛

 忘记密码  新用户注册
 新用户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扫一扫,微信登录

搜索
查看: 3824|回复: 9

医生父亲写给记者儿子的一封家书

[复制链接]  [分享推广]
发表于 2018-6-20 16: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编者按:前段时间刷网络社交圈子,又看到了“劝人学医,天打雷劈”这样一条评论,后面有为数不少的附和者,莞尔一笑之后,却总有些不是滋味。学医很辛苦,要面临很大的压力,同时,也要面对我们社会群众营造出的一种矛盾而严苛的环境。在为数不少的人眼中,心怀希望时医生是悬壶济世起死回生的“白衣天使”,但当他们失望时,医生又是利欲熏心的魔鬼和骗子。尽管当前我们看到一些“医闹”之类的伤医新闻时,也会基于正义感做出谴责,但至少就我个人而言,甚少真正关心过真正的医生面对这一切是怎样的认知和想法。正巧,一位朋友的医生父亲给他写了这样一封家书,从生活的点滴阐述自己内心的想法,表达对生活、对舆论、对职业、对家庭的看法和期许,平实之中又发人深省,获得当事人同意之后,在这里分享给大家。


小莫先生:

今天是周末又是端午节,但爸爸不得不很早就从床上爬起来去医院上班,大多医生都没有赖床习惯节日里不是因为他们不想睡懒觉,而是因为他们的生物钟已经定格在清晨不管他们睡得有多晚,早晨不需要闹钟也可以定时起床。

如今的你做为省内主流媒体的记者也远在非洲的塞拉利昂采访援非的医疗队员。我特别想通过们的工作让国人真正了解一个医生真正的一天是什么样子的,因为国内流言蜚语就像塞拉利昂当年的埃博拉传染病一样,远比真相更具备传播力。爸爸和同事们一天的工作是视触扣听或望闻问切,但社会上许多人却认为我们的四项基本功是坑蒙拐骗。

爸爸一同事的儿子在学校接到一份任务,让真实地体验并写作爸爸的一天。于是他被带到病房和手术室,穿上手术衣,在病房和手术室观摩,听家属的苦恼、哭闹、埋怨;中午和晚上也安排和我们一起吃千篇一律的盒饭。我不知道最终他的作文完成地如何,但想来他对自己父母真实的工作状态,应该有了肤浅的认识。回想起你高考那年填志愿时,你唯一的要求是不学医,打死也不学医。我想你当时对爸爸的工作状态应该不是肤浅的认识吧!而今你已经成为了主流媒体的新闻工作者,能不畏辛苦与危险远赴万里之外的非洲采访报道援非医疗队员,从正面反映医务人员的无私奉献精神。但是国内一部分新闻工作者,多已被新闻性三个字荼毒日深,往往一个小小的事件,第一天先是造谣,第二天又来辟谣,一件新闻神奇般地变俩头条。先锋作家余华曾说过:现实的荒诞比小说还精彩,因为它已远远超出了作家的想象力。新闻是历史的第一稿,但爸爸接触到的医疗新闻,很多像是一篇篇手段拙劣的作文,漏洞百出且大言惶惶。若非我也是医生,定然义愤填膺,直欲以壮士断腕的士气杀进医院寻找真理。近期相当多的新闻都在报道医生的非正常死亡,并将之命名为过劳死。令人心痛的是很多媒体的舆论导向,却是在将大众引到过劳死就是圈钱死的因果报应上去。

爸爸非常不喜欢白衣天使和白衣战士这种称谓,因为这是一种道德绑架。我们早就麻木于将制度的缺失指责为道德缺陷,这种偷换概念的事情比比皆是,易于将人心煽动,也易于将人心蛊惑。爸爸只是一个穿着白大衣的技术工作者,既非红十字会的善人,也不是道德重整会的会长。当我们脱下制服走到街头,同样也是市井中的小市民。

爸爸经常在病房中说:是否尽心且尽力的治疗,这是一种态度问题,而疾病能否康复,这是科学问题。但现实要求我们的却经常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看好病那是给钱到位,看差了便是道德缺失。爸爸只是想做一个普通的医生,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当然,作为一个医生,我想所有人都不可能规避漏诊、误诊,不然我们不会耗费如此多的时间在诊断和鉴别诊断之上。我们比所有人都想杜绝漏诊和误诊,但毫无疑问,这终究是一场打不赢的战争。毕竟,漏诊和误诊是属于哲学层面的问题,绝非是通过提高医学诊疗技术就能完全克服的。

事实上,过度的解读也是一种误读,医学的发展终究要靠医学界本身,轮不到任何人指手画脚。世间一切谣言当止于智者,我想把爸爸一天的工作状态告诉你,希望你在将来可以理解爸妈早出晚归的生活常态,世界上唯一万岁的就是理解,连总统大人都不是。如果你在将来能理解爸爸妈妈的生活,那你就是万岁的。

一天之中,我们一家人只有睡觉前的时间能在一起。凌晨十二点十分,我再一次接到午夜凶铃,命我去医院为一台结肠肿瘤梗阻并肠穿孔做急诊手术。当我整装待发,又接到电话说家属未到,可暂不归院。于是在家中坐等。10分钟后接到电话手术同意书已签,可速出发。谁知刚到小区门口又接到电话,家属同意手术,但患者本人拒绝,仍需时间解释劝说,可暂不离家。可我已经离家,不想回家打扰家人,我买了一瓶饮料,坐在小区休息区苦等。南方的端午前后天气已相当炎热,蚊虫叮咬奇痒难忍,想到世界上所有穿白大的可能都有过和我一样的经历,我只是这个队伍中再稀松平常的一个,这样的经历,也是我众多急诊手术中稀松平常的一次而已。当我开车飞奔在空旷的马路上,时而有哇呜哇呜的救护车声音在耳边响起。我真心地为这些救护车里面的江湖同道欣慰。毕竟,深更半夜的他们虽不能休息,但空荡荡的马路再也不会拥堵。这是一个强调人命大如天的社会,但奇怪的是,在拥堵的人群和车流中,鲜有人愿主动为救护车让道。在去救人的道路上,医生能畅通无阻的飞奔,这是一种幸福。

就是这样,中秋节,我接诊了一个中年腹腔肿瘤男性患者和一个年轻女性患者,医生越当越可怕,因为恶性肿瘤患者群日益年轻化。20多年年前我还是一个年轻大夫的时候,那时的躺在床上的多数的老年人。而今鸟枪换炮,手术量程几何倍数曾多,二十多岁与八九十肿瘤患者却屡见不鲜。这个词绝对能评得上近十年最具恐怖色彩的汉字。它让人们的思维在网络大潮中随大流,也让很多人的身体在房间中败掉了。大家在虚幻的网络中嘘寒问暖,却常常忘记给身边的人送去一碗热汤;大家都想着去拯救宇宙,却没人愿意帮父母洗碗。记住吧儿子,一个人在床上躺久了,那么他离挂在墙上的日子也就不会太远了。爸爸手术结束后回到家已是凌晨四点多,六点再起床,如果我不告诉你的妈妈甚至不知道我曾经晚上出去过,更不会知道我刚刚把一个和马克思握过手的人又救治了过来。

去年10月你80的奶奶夜晚急性阑尾炎发作,为了不影响我休息强忍疼痛到第二天早晨8点才到门诊找爸爸看病住进了爸病房里,由于当天病房安排了9台手术,爸爸没有动用任何特权,你奶奶等到前面9台手术做完,下午5点多才排上手术,我也会作为家属去体验忧心如焚的生活。这是一个真正换位思考的机会,我想我会更加懂得如何去做一个好医生。和其他很多人不同,爸爸从事医学的出发点并非热爱医学,实则是惧怕医学。爸爸小时候是一个人见人烦的顽童,唯独怕打针。因为奶奶是医生,爸爸从小在医院长大,闻到那股浓烈的来苏水味,看多了血淋淋的场景,那时我便萌生了自己从医的念头但直到上大学,我才发现自己远远不是这块料,因为那时我看到血和针还是会紧张。而今我做的工作,竟全部和针、刀和血有关。爸爸做的手术,早期几乎全部是通过针线刀剪有关,目前大部分在腹腔镜下分离切割,穿针引线、曲径通幽,这真是戏剧性的一幕。

和古代医生不同,现代医学早就脱离了个人英雄主义。个案不能推倒原则,因为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善的团队。我们要团队,但不是要团伙。这是我和同事吃饭时,每每都要念叨的一句话。爸爸现在也有自己的团队,因此爸爸不是孤独的,有很多的叔叔阿姨都在像爸爸一样,不管医疗环境如何的恶劣,也不管他们从医的出发点如何,他们都是在牺牲自己和家庭的前提下付出着。那么请你告诉身边的人,不要将医生神化供上神坛,也不要将他们妖魔化打入地狱。我不希望在的报道中将医务人员比作白衣天使或白衣战士,若能有更多人的人,把医生看成一个能帮助他们战胜病魔的朋友,则是最好。


作者“刀锋上的行者”,系湖南某医院医生,其子是省内主流媒体记者,现正在塞拉利昂对援非医疗人员进行采访任务

发表于 2018-6-20 16:50 | 显示全部楼层
红网移动社区 - 发现·分享·改变
发表于 2018-6-20 16:50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8-6-20 20:52 | 显示全部楼层
医疗是一种职业,医生也是普通人
      
发表于 2018-6-22 17:56 来自红网论坛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8-6-23 17:19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8-6-23 19:40 来自红网论坛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邵800 于 2018-6-23 20:44 编辑

固然少部分医生值得人敬重,但在现在的医疗体制下的病人成了唐僧肉,从药配中心、医药公司、医院管理层到医生都想割一块肉吃,哎!
发表于 2018-6-27 09:31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8-6-28 18:45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8-7-3 17:31 |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献策湖南”金点子征集活动上一条 /1 下一条

Processed in 0.461007 second(s), 73 queries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