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论坛

 忘记密码  新用户注册
 新用户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扫一扫,微信登录

搜索
查看: 55139|回复: 25

品茗话苍桑 闲谈论古今 袁湘平故事会 【故事连载】

[复制链接]  [分享推广]
发表于 2018-7-2 14: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品茗话苍桑 闲谈论古今
袁湘平故事会
故事连载】
   
   品茗话苍桑 闲谈论古今 袁湘平故事会【原创连载】袁湘平姓氏渊源,家世,出生,一直写到今天,从故事的一侧,窥见中国农村社会的苍桑巨变,看历更迭,世事如棋,人生苦乐荣辱,坎坷坦途,体会凡尘世态炎凉,人情冷暖
   回忆过去,吸取教训,总结经验,珍惜今天,全国人民同心同德,开拓进取,奔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袁湘平故事会,记述历史真实。史料真实,真人真事,湘江诗人力图续记故事真实。趁着历史亲历者,甚至文中主人翁及当事人还健在,湘江诗人挖掘、整理、发表,力争对社会、对国家、对人民,益。
   衙斋卧听萧萧竹, 疑是人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社会上许多戏剧、小说、故事等,塑造者居多。
   袁湘平故事会湘江诗人均以真人、真事、真故事为素材,不塑造,少修饰,故事人物有血有肉,故事中情节有据可查,故事地址有据可考。仅在表现手法上略修饰润色,在语言上有所提炼。
   不懂历史的民族没有根,淡忘英雄的民族没有魂。
   部人喜吹捧影星、歌星、韩星、这星、那星,在他她们眼群星灿烂。
   湘江诗人笔下,大力宣传工农兵,讴歌人民百姓,倡导公平义,热忱歌颂祖国,歌颂民族英雄。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袁湘平故事会,连贯看,窥见农村社会变化,单章看,有独立成章故事。
   其中各章节,均为湘江诗人原创,部分章节过去在红网论坛发表过,湘江诗人此次编入,略有修改。
   其中有的章节,过去发现多个网站有人剽窃,敬请剽窃者到此为止,不得继续侵权,敬请那多个网站秉持正义。
   凡有人意愿合作出版成书者,请与湘江诗人联系合作共赢。
   个人水平有限,时间仓促,业余写作,难称佳作。
   请大家指导。
   请经历过那个年代的老年朋友,特别是农村的老年朋友们回忆历史并给以指导。
   真实故事地址、人物姓名、单位等,变通,请勿对号入座。
   
   
   湘江诗人
   2017年7月10日
原稿
   2017年7月26日略改

 楼主| 发表于 2018-7-2 14:15 | 显示全部楼层

  
  品茗话苍桑 闲谈论古今 袁湘平故事会,写人民,记百姓,赞勤奋,扬美善,歌忠孝,颂仁义,鞭贪侫,挞虎蝇,讲正义,倡公平。
品茗话苍桑 闲谈论古今 袁湘平故事会,写旧事,记史实,看今天,用事实,讲人物,有血肉,叙社会,显真实,读有趣,看有益。
  
品茗话苍桑 闲谈论古今 袁湘平故事会,时代烙印,社会纷纭,人间百态,忠奸美丑,红尘变幻,世态炎凉,百姓艰辛,黎民苦乐,雅俗共赏,读之获益。
  品茗话苍桑 闲谈论古今 袁湘平故事会,精彩章章,妙语篇篇。故事众多,各具特色,人物众多,个性殊异。另辟溪径,独树一帜,大树根深,江河源远。
  品茗话苍桑 闲谈论古今 袁湘平故事会,用心良苦,奉献佳作,挖掘资料,写出华章,发表面世,作者辛苦,观今鉴古,寓教于乐,现代美文,传世之作。
  袁湘平故事会【原创长篇连载】,故事有可读性,趣味性,有正能量,有正气,有教益以讲故事的表现手法,独树一帜。
  袁湘平故事会【原创长篇连载】,历史跨度大,包含故事多。树之有深根,如水之有源头。
  袁湘平故事会【原创长篇连载】,故事中人物,呼之欲出,栩栩如生。
  袁湘平故事会【原创长篇连载】,事中情节,笔底龙蛇,有声有色。
  袁湘平故事会【原创长篇连载】,还原生活真实,写出社会纷纭,描述人间百态,看到世事苍桑。
  袁湘平故事会【原创长篇连载】,妙笔生花,章章精彩,有声有色,妙趣横生。

  作者 湖南  aaa838
  2017年8月18日

红网移动社区 - 发现·分享·改变
发表于 2018-7-2 14:22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7-2 14:4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1章袁湘平出生

   1945年,中国人民经过长达14年之久的艰苦卓绝的斗争,在国际反法西斯正义阵营的支援下,终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国际上,德国、意大利和日本三个轴心国集团终于覆灭,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1945年的10月24日,联合国成立。
   久乱思治,中国人民热切盼望国家和平,人民从此安居乐业,国共两党于1946年1月10日正式签订了停战协定。
   但少数权力阶层,不顾黎民百姓休养生息,为了满足个人霸主天下的私欲,为了小集团的利益争夺,又挑起了国内战争。
   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1946年6月,国内战争正式开始,全国战纷飞,民不聊生,怨声载道。
   湖南省乃内地省份,国内战争的战火比国共短兵相接的区域来得迟缓。1948年7月,程潜调任长沙绥靖公暑主任兼湖南省政府主席。1949年8月4日,程潜和陈明仁领衔发出和平起义通电,宣布脱离“广州政府”,接受中共中央提出的“内和平协定八条”,因此,湖南人民少受了许多战争之害
   湖南省湘潭县河东区一带自古就是江南名镇,人杰地灵。霞山屋场,前有千里湘江环绕而过江流似带,后面背靠青山,山如青赴水。左有青龙山环抱,右有凤凰岭山拱卫。依山傍水,视野开阔,附近农居多,民风淳朴,天然宜居风水宝地。
   孝道当竭力,忠表丹诚.兄弟互相助,慈悲无边。勤读圣贤书,尊师如尊亲。
   霞屋场,祖辈也出过几个名人,其中清朝时袁教之公,也名扬湘潭,袁教之文人名士曾为昭山书院银近万两重修院舍,增买学田至2042亩,年收租谷2100石,慷慨捐资助学这种伟大精神,一度成为当时家喻户晓的美谈
   木有本而枝茂,水有源而流长。
   袁湘平1948年2月出生在湘潭县河东区现为湘潭霞山屋场一个书香门第
   袁湘平的祖祠在湘潭县石塘山现为株州市),石塘山袁氏始祖杲(1465—1539),字正东,号扶桑,明贡生。后由茶陵卫分俸,迁湘潭,住十三都八甲石塘山,上更是书香门第,世家。
   汉朝,袁氏形成了以汝南汝阳(今河南汝南)为中心的大姓。从袁安以下的四代人都太尉、司徒、司空的高位,汝南袁氏在东汉时大放异彩,强盛了百余年。曹魏至隋唐长达数百年的时间内,由陈郡当时为陈国,后改为陈郡袁氏唱主角,再创袁氏家族史上的辉煌。陈郡的袁氏自东汉袁滂官居司徒开始,曹魏,晋朝至隋唐,历代人才辈出,子孙连续13代都有人任朝廷重要职,活跃政坛将近600年,权势显赫。由于战乱、官职调迁等原因,陈郡袁氏与汝南袁氏又派生出许多支脉。
  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袁氏十二世孙袁教之在世系中说:“每值中元各祖皆降笔垂训,惟扶桑公所训尤多,不能尽录。此则咸丰元年训词也,振笔疾书,词严义正,可以扶世教、正人心,即此可想其为人,宜其为一族之始基而克昌厥后也。节录降笔训词:孝子思亲、忠臣爱主、贤人立品、义士诚身、宽平接物、忠厚存心、为人若此、庶几有成”。
   湘潭石塘山扶桑公生子四个,长时祐,字添助,号月塘;次时祯,字添翔,号石塘;三时禧,字存仁;四时祥,字存礼,号桂和,徙居宁乡。
   《湘潭石塘山袁氏族谱》陆续入藏了乾隆五十一年(二修)、同治二年(四修)、光绪二十四年(五修)的三种版本,道光25年(1845年)乙巳科进士、晚清大藏书家袁芳瑛,便有详细记载。
   袁树勋,号海观,晚年自号抑戒老人,历任天津知府、江办按察使、顺天府尹、民政部左侍郎、山东巡抚、上海道台、两广总督,曾呼吁开国会、消祸萌等,不为清廷采纳。陈玉堂《中国近现代人物名号大辞典》说他“精鉴赏、善书法”。
   光绪三十一年,上海道袁树勋为首创办“上海警察学堂”,是上海的第一所警察学校,也是全国建立的第一所警察学校。
   光绪三十二年,各界人士因战火纷起、灾害频仍,上海失学失业青年剧增,提议创办“勤生院”,时任道台的袁树勋拨5000两银作为办学经费,建成“贫民习艺所”,招生学习中、英文和职业技能,开设照相、音乐、陶器、泥塑、机器、毛织等课程,成为上海最早的职业学校。
   清宣统元年(1909)正月二十五日,山东巡抚袁树勋上《奏东省创设图书馆并附设金石保存所以开民智而保国粹摺》,理由是“迭奉学部颁定学务官制权限暨教育会章程,皆以设图书馆为要务”,“首储四部之善本,兼收列国之宝书,将以通新旧之机缄”,二月二十日获批准。成为全国建立最早的图书馆之一。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湘潭石塘袁氏一族,祖上名人众多,难以一一尽述。石塘袁氏一族,发展至今天,后代之众,多数居于湘潭、株州等市、县,部因读书、工作、经商、参军、谋生等,散居全国各地,有的远居台湾、香港、美国各处。
   根据有关史料考证,袁氏姓源有二,其一、出自轩辕黄帝,轩辕以土德得天下。轩辕氏,又称玄袁氏,为少典氏之子,因其族善制作大车辕,驾车周流天下,故而称轩辕氏。其二、袁氏姓源主要出自妫姓,即为古帝王虞舜之后。
   愿得此生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中国人民解放军中,袁氏将校众多,据统计,现役中国人民解放军中从上将至少将,便有袁姓将官以上32位之多。
   闲言少述,下面从袁湘平的出生前后,一直写到今天,从故事的一角,窥见中国社会、中国农村的苍桑巨变,看朝代更迭、苦乐衰荣,体会人间世态炎凉、坎坷坦途。
   真实故事地址、单位、人物姓等,变通,请勿对号入座。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湘江诗人
   2017年7月10日12时49分完稿

 楼主| 发表于 2018-7-2 14:5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2袁湘平家世

   上集讲湘潭石塘袁氏一族,祖上名人众多,袁湘平1948年2月出生在湘潭县河东区现为湘潭霞山屋场一个书香门第,当时正处在国共两党逐鹿中原的关键时刻,全国战火纷飞,湖南省乃内地省份,终究安宁许多。程潜和陈明仁深明大义,1949年8月4日,湖南和平起义,使湖百姓避免了一火的浩劫、、、、、、
   话讲袁湘平的父亲,出生于1924年冬天,那时中国正是大革命年代。虽然祖辈家境殷实,但由于自嘉庆皇帝以后,清朝由繁盛逐步走向衰落,道光皇帝始更剧,1840年发生鸦片战争,咸丰皇帝统治的1851年发生太平天国起义,从社会动荡,中国遭受了百多年的战乱。春风明月诗云,天下大,与百姓息息相联,家庭虽小,和国紧紧相连。太平盛世,人民安居乐业,共享繁荣,战火频仍,百姓流离失所,亦遭涂炭。
   在这种社会动荡年代袁湘平的太爷爷起,已经是家道中落,窘迫。袁湘平的曾祖父,仅有五亩水田,家无积蓄,以悬壶济世为业。袁湘平的父亲,谋生计,年仅14岁便外出他方打工谋生
   操劳里外处凡尘,淑惠谦恭似女神。纺纱织布身手巧,锄园种菜带儿孙。
   由于家中生计窘迫,袁湘平祖母纺纱、织布、做布鞋,养猪、养鸡、种菜,贴补家用。
   袁湘平祖母又极为善良、贤淑、忠厚、热忱、勤劳、俭朴、尊老、爱幼。  
   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袁湘平的父亲,虽年少出外打工为人忠诚,做事吃苦耐劳,勤奋好学,读过几年私塾,无论老板、工人们都很喜欢。
   袁湘平的父亲,抗日战争年间便曾参加地下党活动,投身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后来,由于地下党联系的志们大多数牺牲,而失去联系。  
   袁湘平的父亲,有着坚强不屈、乐于助人、正直无私、廉洁奉公、兢兢业业,赤胆为民的精神与品德。
   在20世纪60年代运动中,袁湘平的父亲也曾蒙冤受屈(倘父非那时冤屈,也不至于英年早逝),袁湘平的父亲死后许多年才得以沉冤昭雪。
   因为袁湘平父亲蒙冤受屈,家中儿女们也遭受了无辜株连,影响了政治前途。袁湘平新婚仅3天,家中被封门、抄家,一家老小居住无安身之所,冻饿受凄凉,新婚夫妇借住邻居家,祖母携年幼妹妹睡卧厨房,早晨起来,床被上满是雪花,几多凄惨。
   袁湘平少年失去母亲(母亲因饥饿而死),祖孙相依为命,苦度光阴。
   袁湘平父年轻时,被恶霸打伤而死,袁湘平祖母年轻守寡,倍尝辛酸苦楚。
   袁湘平祖母,上奉公婆,洗潄扶侍。中睦小姑,下善待儿媳,爱后代子孙,带大儿子,又带孙儿女,带大孙儿女带曾孙   
   袁湘平祖母,出身贫苦、善良、勤劳、忠厚的农民家庭,秉承了家中长辈的遗传因子,热忱助人,在大锅饭年代,农村男女老小苦,女人同样要朝泥水背对天,一身苦汗一身泥”,邻居们家中幼儿幼女无人带看,祖母义务为她们带了好多个,又有谁给过分文报酬?
   那年月,一家人,吃草,咽糠,经常饿肚肠,下雨住房屋顶漏水,煮饭缺煤炭、少柴烧,穿的烂衣裳,家中少口粮,一年辛勤劳苦到头,哪天见过鱼和肉?更莫讲吃水果与糕点。
   袁湘平的两个妹妹,一个因病无钱进医院而死,一个因饥饿而死。   
   千淘万浪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
   袁湘平从小做过童工,干过牛马活,做过苦力事,12岁时,寒暑假便到生产队出工,为的是点奖励囗粮那年月,人民公社大食堂,出工没报酬,但做农活的学生,每天可奖励1两、2两米饭
   忠孝为本,兄友弟恭。入士清廉为民守法。不阿权贵,不走歪道。文韬武略,才智兼备,进退有度,不卑不亢
   袁湘平有好祖母、好父亲们的遗传因素,有好祖母、好父亲们的楷模,自己又从小吃过苦,饱尝艰辛因之养成了不屈不挠,不卑不亢,勤奋好学努力上进,艰苦朴素,勇于进取,困难,不权奸,见义勇为,仗义担当忠于伟大祖国和人民的优良品质
   更多精彩故事,请听湘江诗人慢慢道来,诸位慢读细品,莫催促,湘江诗人明天再续精彩。
   真实故事地址、单位、人物姓等,变通,请勿对号入座。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湘江诗人
   2017年7月10日完稿



 楼主| 发表于 2018-7-2 15:2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3童年岁月


   上集讲袁湘平少年失去母亲(母亲因饥饿而死),祖孙相依为命,苦度光阴,袁湘平祖母又极为善良、贤淑、忠厚、热忱、勤劳、俭朴、尊老、爱幼,在20世纪60年代运动中,袁湘平的父亲也曾蒙冤受屈,父非那时冤屈,也不至于英年早逝、、、、、、
   穷人家孩子懂事早,童年记忆犹新。
   1950年,霞山屋场驻扎了解放军,那年代,部队条件艰苦,驻扎官兵都是老百姓家囤出民居给他们安置,近10个士兵挤在一屋睡地铺,地铺,贴着每个士兵姓名。一群二、三、五岁的儿童们,天天围着军人转,缠着讲战斗故事。
   1951年当地搞土改,袁湘平家当时6口人、五亩水田,其父亲不满14岁外出打工谋生,无论如何是劳动人民成份。
   土地改革法明文规定革命军人、烈士家属、工人、职员、自由职业者、小贩以及因从事其他职业或因缺乏劳动力而出租小量土地者,应依其职业决定其成分,或称为小土地出租者,不得以地主论。其土地应按土地改革法第五条处理
   但是,那年月搞运动,许多左的倾向也是不同程存在。一天,土改工作队率领农协会、民兵们一群人,到霞山屋场没收几户地主成份家的财物,他们经过袁湘平家门前小路时,有几个人喊着这里还有一户地主”,因为其父在外打工为生家中几亩水田无劳力耕种,农活请临工干,农协会的部分人认为这是剥削”。幸好,袁湘平的父亲在家,他父亲当年在外地工作,是人大代表,父亲拿出证明作队长看,又当众摆了一番道理,作队长农协会、民兵们一群人绕道而去。
   倘或如袁湘平叔伯伯公家,其伯公也是一直在外打工,由于家中几亩水田农活请临工干,被认为是剥削”,家中财物被没收一空,甚至母子连睡觉的床也没有。后来经过核实,他们家是劳动家庭,但被错误没收的家俱被褥、衣物等,早已分给了贫农们。
   那年,袁湘平虽年仅3岁多,但这些往事却留下深刻的记忆。
   土地改革以后,广大无地农民分得了土地,劳动热情高涨。
   那时才解放不久,人民解放军威名赫赫,哪个坏人敢乱动政府工作人员风气也正,加上河东区素来民风淳朴,那几年正如湘江诗人记录的顺口溜道不拾遗,夜不闭,无盗无匪,没睹没娼,安居乐业,百姓欢腾,市场繁荣,太平河东,、、、、、、”。
   袁湘平家一个鸡窝,自1920年左右便用土砖围在屋外阶基上,上面用块木板覆盖,却一直没被人偷过鸡鸭。一直到20世纪60年代后期,因初次鸡鸭被人偷才将鸡窝安在屋内。
   没有电灯照媒油,没有媒炭砍柴烧没有电视听故典,没有汽车推土车,没有手机、电脑大家围坐乐谈天,没有单车、摩托出门赖步行,乘凉竹凳摆满塘基上,手摇蒲扇赶蚊蝇,窗户无纱窗,旧木床上挂起蚊帐好安眠,住屋拥挤不奢望,泥泞道路却安宁,吃粗粮,穿布衣,银行没存钱,讲友爱,重和谐,红白大事互相帮忙有乡邻,农民们相处以睦,说话没奸言,早起田土忙耕种,夜暮人们早安眠。
   冬天,寒风飘雪,有的农家烧个树兜根,众人围坐话家常,有的用个火缽子,内放锯木灰之类,在柴灶里铲些燃火后的火豉子烤火防寒。
   夏天,酷暑亢阳,人们用自采的经冬桑叶,或农历七月七日采的黄荆籽,或田壩边扯的野薄荷、鱼腥草之类,开水一大壶,既解暑止渴生津,又是无害无汚染绿色茶,既可家人饮用,又可待客款宾。
   农民们虽然劳动很辛勤、生活很清苦,却也感到快乐、舒心,农民们虽然住的土筑墙,穿的粗布衣,却也感到幸福、惬意。
   哪里象早些年,住楼房,照电灯,冰箱、空调、电视机,女人戴三金。穿西装,蹬皮鞋,驾托,手机、电脑、样样全,出门懒步行。冬烤电炉,夏有空调,存折多少有余钱。骂贪官,恨苍蝇,征收佞臣欺小民。贫富悬殊,社会财富配不公平。生不起,养不起,病不起,小百姓难做人。打工难,衙门办事难,谁叫我们是草民”。
   春风明月有诗言国亊,怎不牵肠掛肚。天下大事,理当事事关心”。湘江诗人云,看今天,中兴明主习近平,整顿吏治,反腐倡廉树正气,正党风,打虎扫蝇,百姓齐祈盼,望来日海晏河清,中华神州,再现升平
   袁湘平和小朋友们,童年岁月,苦中有甜粗菜淡饭,心地怡然。上下学无人接送,车坐,出入安全。没水果,无另食,习为常情,贫富少悬殊,大家无攀比,社会安宁。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
   袁湘平自幼热爱学习,那年代,没有幼稚园,小湘平隨母亲学识字、学算术,看药学三字经,听大人们讲岳飞精忠报国的故事。虽没有进过幼稚园,小湘平到7岁读一册前,已写得百字,算得简单的乘除法。
   无事则短,有事则长,篇幅所限,纸短话长,湘江诗人下回再道端详。
   真实故事地址、单位、人物姓等,变通,请勿对号入座。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湘江诗人
   2017年7月11日
   2017年7月18日9时22分微修改

 楼主| 发表于 2018-7-2 15:2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4兴大公怒打二霸王


   上集讲农民们虽然劳动很辛勤、生活很清苦,却也感到快乐、舒心,农民们虽然住的土筑墙,穿的粗布衣,却也感到幸福、惬意。袁湘平和小朋友们,童年岁月,苦中有甜粗菜淡饭,心地怡然。上下学无人接送,车坐,出入安全。没水果,无另食,习为常情,贫富少悬殊,大家无攀比,社会安宁、、、、、、
   话讲袁湘平和小朋友们童年没有电视看,没有玩具玩,下雨天、夜暮后、农闲时,小朋友们围绕着大人听故事。
   这天下大雨,农民们闲坐家中,听老人们摆龙门阵,今天且讲兴大公怒打二霸王
   此篇精彩故事,真人实事,湘江诗人2016年8月所写,曾公开发表。故事主人公兴大公,正是袁湘平的伯爷爷,又是袁湘平童年听到的故事,而且故事时间发生在1949年春夏,因此湘江诗人稍有修改而录入此长篇连载
   故事讲湘潭河东区杨桂方,在1949年前,在地方上方之劣绅家中父子都曾当保长,家里有田有土有长工。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时挑野菜和水煮,旋斫生柴带叶烧。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杨桂方父子们,抓壮丁、收捐、收税,杨氏父子们积极行动,若有乡邻不老实,抓人、打骂绝不容情。这些权且不讲,其职责所在,尚不多
   百姓多寒无可救,一身独暖亦何情。
   但杨桂方父子称霸一方,仗势欺压百姓,倚强凌辱乡邻,一般百姓敢怒不敢言,但背后无不切齿痛恨
   一天夜晚,被人一把火,烧毁了杨桂方家的牛栏棚。
   第二起,杨桂方的二儿子带着几个保丁、背着中正步枪,挨家挨户收摊派”。杨桂方的二儿子外号叫二霸王”,二霸王一行人来到兴大公家,分配兴大公捐一块银洋,兴大公婉言理论,二霸王哪里肯让步,限兴大公两天内送到家中,否则抓去关上几天。
   兴大公见婉言理论二霸王依,反而仗势、出言蛮横,也是怒从心生,碍于二霸王人多又有枪在手当时只好强忍了一腔怒火。
   兴大公那时正当而立之年,自小习武,为人正直,仗义敢为,乐于助人,一般壮汉二、三个不是其敌手。
   第二天清晨,兴大公安排妻小速去衡阳,因兴大公在衡阳谋生。
   兴大公自己吃了早饭,锁上大门,独自来到杨桂方家中,其时,杨桂方父子三人正在堂屋商议什么,见兴大公独自到来,以为是送银元。
   兴大公面带笑容、和言相呈,我在外谋生艰辛,妻小要生存,还请高抬贵手,体恤开恩”。杨桂方开言,一视同仁”,只四个字,语气十分生硬,二霸王更是气焰嚣张一块银洋不想出,你是敬酒不吃吃罚酒”。
   习武之人,讲究先礼后兵,兴大公见面带笑容、和言相呈不依,二霸王却如此嚣张,怒道,你们父子不作恶多端,谁会放火烧你牛棚你们要乡邻捐款,你家又不是穷困即算要乡邻捐款,也应好言一句,岂可以权势压人
   杨桂方父子仗人多势众,三人一齐起身发怒,二霸王率先捋袖向前动粗。
   兴大公自幼习武,身似桅杆脚如船,伸缩如鞭势如虹。神藏一气运如球,吞吐沾盖冷崩弹。临敌如游鱼戏水,出手弹灰抛锤。倘或抢来我先去,忽成铁楔入脊髓。
   二霸王一记直拳直冲兴大公胸膛,三也上前帮忙,说时迟,那时快,兴大公右手一招梅花手别开二霸王右拳,顺势一带、跨下飞起一扫腿,早将二霸王打趴地下呻吟。隨即飞起一脚,踢在三腰上。骂道,打了你杨家世袭保长点威风”。
   兴大公闹罢,扬长而去,也不回家,径直去了衡阳。
   杨桂方父子不甘罢休,父子状到区、乡,官场中也有廉正之人,毕竟又是杨桂方父子此事不了了之,也没有了追究。
   1949冬,老三去了台湾,老三在台湾仍不思悔改,也被查处,1950年,杨桂方、二霸王父子两个被枪毙
   世事如棋变化频,天道轮回岂由人。朝代更迭水推沙,惩恶扬善留美名。
   更多精彩故事,请听湘江诗人缓缓讲来,诸位茶余饭后,慢读细品,莫催促,湘江诗人明天再续精彩。
   真实故事地址、单位、人物姓等,变通,请勿对号入座。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湘江诗人
   2017年7月11日
   2017年7月18日10时16分微修改
 楼主| 发表于 2018-7-2 15:29 | 显示全部楼层
湘江诗人 发表于 2018-7-2 15:24
第4章兴大公怒打“二霸王”

   上集讲到农民们虽然劳动很辛勤、生活很清苦,却也感到快乐、舒心,农民们 ...

回忆老师


   上集讲到袁湘平和小朋友们童年,没有电视看,没有玩具玩,下雨天、夜暮后、农闲时,小朋友们围绕着大人听故事。这天下大雨,农民们闲坐家中,听老人们摆龙门阵,今天且讲兴大公怒打“二霸王”  1949年冬,杨家老三去了台湾,1950年,杨桂方、“二霸王”父子两个皆被枪毙、、、、、、
   无事则短,有事则长,时间如飞,转眼到了1955年,袁湘平和小伙伴们开始上小学。
   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
   那年代没有幼儿园、学前班,农村孩子年满7周岁报考一年级,袁湘平年小聪明、懂事、好学,虽沒有上过幼儿园、学前班,但也认识百字,会算简单的加减乘除。
   小学年代,适逢运动不断,反右、大跃进、大炼钢铁、大放卫星、大办人民公社、办公共食堂、反右倾、半耕半读、刮五风、学生支援农村等,络绎不绝。
   篇幅所限,纸短话长,湘江诗人下回再道端详,本章故事只讲一个小学老师的人生坎坷。
   此故事是湘江诗人2013年公开发表,在此稍有修改,因为文老师的小学老师,也是袁湘平小学老师,在此录入,珠联壁合
   莫道山村无好酒,穷乡僻地出名人。蒿草之下生兰香,茅茨之屋有公王。
   小学老师老师,早已耋耄之年,退休后,过着悠闲舒适的生活,深切地感受到晚年的幸福。
   板凳公社霞山完小(原称霞山书院),始建于清朝。虽是农村学校,在20世纪40至70年代,可是远近有名。那时学校少,周围10里方圆的孩子们都到霞山完小读书。在60年代至80年代中期,这里还有初中班,60年代还办过高中班。
   霞山完小书院,始建于清朝同治年代,当时湘潭县教谕邹湘倜主持兴建,知县麻维绪以入官房屋转鬻取资。光绪二十七年废科举,书院改办小学。
   霞山完小书院前有湘江环绕,江流似带,后面背靠青山、千里来龙。左方人字山拱卫,金霞山隔江远护,右方易家嘴相守,稍远阳塘衬托。依山傍水,视野开阔,附近农居多,民风淳朴,周围无厂矿,环境清静,天然办学之风水宝地。
   霞山完小书院相邻霞山屋场,清朝袁教之等早在附近盖造学堂、开办私塾,清年间也曾出过举人、考过进士。
   湘潭自古就是江南名镇,人杰地灵, 湘潭历史上几座书院影响深远,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栋梁之才,为湖南乃至全国的文化继承、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别看这霞山完小,地处农村,交通不便,但却名闻遐迩。
   那年代,乡村学校没有公路相通,农村人们也很贫困,孩子们上下学都是走路步行,哪有公交车坐? 更没有哪个农民孩子有单车。
   但这霞山完小,却出了不少人物,中央的部长、省长、市干部、区干部、部队军官、也出了几个。
   在这小学附中毕业的农村孩子,80年代也有不少考上了大学与中专。那时代,录取名额率比今天少得多,小学附中毕业的农村穷孩子考上了大学与中专,可不简单啊。
   袁湘平和文老师等,便曾在此上完小学。
   而且,这个小学还有许多红色故事,如周恩来、叶剑英元帅等,曾在1938年11月12日到过霞山完小,便曾在霞山完小留住数天。如1925年至1926年农民运动风起云涌时,农协会员们也曾常在霞山完小秘密开会。
   闲言暂且不表,在此 听讲小学班主任
老师的故事。  
   木落水尽千崖枯,迥然吾亦见真吾。坐对韦编灯动壁,高歌夜半雪压庐。地炉茶鼎烹活火,一清足称读书者。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
   50年代,老师20多岁,年轻美丽,慈祥和善,在小学一直担任班主任。教学严谨,循循善诱,讲故事,说寓言,打比喻,讲诗文,学生们都对谢老师十分尊敬,由衷喜欢。
   老师一直一人生活。有说她丈夫死了,有说她丈夫随父去了台湾。但学生们谁也不好询问。
   老师也再没找对象,也没生儿育女,带了一个被人遗弃的女婴抚养成人,将女孩视作掌上明珠,精心培育。  
   1957年,由于老师出身地主家庭,又有亲友在台湾,便被划为右派 。同学们那时虽然年龄八、九岁,年虽幼小,都为老师惋惜,也有几分不平,更想不明白老师被批斗为哪般
   大概60年代初,教育系统为老师摘掉右派帽子,又重新担任老师。  
   转眼到了1966年,老师却又经常遭受批斗,带高帽,挂牌子,牌子上大写着--“右派分子”,“隐藏的国民党特务”等。
   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要老师的养女小红与母亲划清界线,她女儿小红“觉悟高”, 多次上台批斗母亲,哪记得“养身父母在一边,恩身父母大如天。” 之古言?
   不久,她女儿小红又宣布与老师“脱离母女关系”,前去外地寻找到生身父母。  
   人算不如天算,冥冥之中似有安排。  
   小红的生身父母,家居偏僻乡村,家中又女儿多,十分困难,哪还愿意收留小红?
   小红无家可归,在外混了两、三年,运动也缓下来了,
老师仍旧任教,只是不能当班主任了, 小红又自动回到谢老师身边。
   经过这一次变故,小红也才知道人生什么最宝贵,也才懂得人心是肉长的。从此以后,小红与谢老师母女相依为命。        
   一声霹雳扫妖精,万里东风大地新。神州到处换新貌,中华百姓皆欢欣。
   时光如飞,转眼到了1979年,
老师得到平反昭雪的公正待遇,仍然在霞山完小担任老师,袁湘平的同学儿女和文老师的儿子们还在老师班上读过小学。
   世事如棋老书生,白屋中,说唐虞,道古风,许多后辈高科中。门前仆从雄如虎,陌上旌旗去似龙,一朝势落成春梦,倒不如蓬门避巷,教几个小小蒙童。
   不论时代变迁,不论命运坎坷,老师只要回到教师岗位,便乐业敬业、兢兢业业,对待学生们既如良师,又似慈母,默默无闻的耕耘,平凡而伟大。
   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救患难、施恩惠、行方便、让便宜、常仁爱、多善慈、人敬之、天佑之,福禄随之。
   老师直到60岁有多才退休,退休后,欣逢太平盛世,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享受悠闲幸福的晚年。
   今天,老师已是85岁高龄,仍然身体健康,耳聪目明,头脑清晰,生活可以自理。
   世态炎凉唱道情,万事如棋变化频。何必逐浊流,忠孝仁方为人。
   旧时系列故事,趁着历史亲历者,甚至文中主人翁及当事人都还健在,挖掘  整理  发表,对社会 对国家 对人民,大有教益。
   真实故事地址、单位、人物姓等,变通,请勿对号入座。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湘江诗人
   2017年7月11日修改


 楼主| 发表于 2018-7-2 15:3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6小学岁月

   上集讲时间如飞,转眼到了1955年,袁湘平和小伙伴们开始上小学,小学年代,适逢运动不断,反右、大跃进、大炼钢铁、大放卫星、大办人民公社、办公共食堂、反右倾、半耕半读、刮五风、学生支援农村等,络绎不绝,一位小学老师的人生坎坷,不论时代变迁,不论命运坎坷老师只要回到教师岗位,便乐业敬业兢兢业业,对待学生们既如良师,又似慈母,默默无闻的耕耘,平凡而伟大。、、、、、
   话讲中国农村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那时起至1961年上半年,广大农村农民们过“共产主义生活”,吃饭在“公共食堂”。     
   四处红旗飘,出工一路行,工地如人海,口号喊冲天。做事没报酬,吃饭不交钱,昼夜讲跃进,苦熬度光阴。  
   那时候,搞“一大二公”、“一平二调”,所谓的“一大二公”,即农村是个大家庭,农村所有财产都是公共所有,包括房屋、粮食、桌凳、农具、劳动力、等等。所谓的“一平二调”,即财物大家平均,什么财物包括房屋、粮食、桌凳、农具、劳力、等等,都可以“一平二调”,不分你我,不分界限,不存在财物个人私有权。
   农民们出工不计工分、没有报酬,反正是“一大二公”。这个公社的劳动力也可“平调”到那个公社干活,文老师的母亲便曾被“平调”到20里外另一个公社修水利。而且,这个习惯做法,一直延续到“包产到户”前的1981年左右。
   赤露两肘腹无粥,终年劳苦歌如哭。  
   农民们“出工听点响,做亊问队长,吃饭大食堂,我们一家人”,农村中真是又热闹、又贫穷,农民们是又饥饿、又无奈。农民们吃“公共食堂”,终年没有闻过肉香,天天吃没油腥的青菜送“烂巴饭”,没日没夜地干活,但是“田里草多茂盛,山上树木稀少,生产队听不到狗叫声,社员家中看不到鸡鸭,人人饿得骨瘦如柴,头晕腿脚软”。
   哪象今天,鱼肉家常菜、讲究色香味、人们纷纷叫嚷要减肥呀。那年月,也不要讲计划生育,因为农民们哪有精力过夫妻生活呀?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也心甘。
   那年月,“公共食堂”里粮食按人定量供应,男劳力每天11两米(那时用16两秤、11两米7两左右)、女劳力每天9两米(那时用16两秤、9两米是半斤多)、小学生每天7两米(那时用16两秤、7两米是4两多),食堂司务多少还要减扣“刮点米筒子”,那时,“公共食堂”用“米筒子”量米,一人一缽饭称为吃“缽子饭”。今天,人们生活水平大提高,不干体力活的人吃2两米夠了。但那年月,社员们起早贪黑干活,肚内又没有一絲油水,肚子也大得多哟!
   那年月,闲人少,社员们有生产队、大队、公社几级管着,农民没有自由权,人人要干活,年轻的妇女赤脚下田土,生产队安排年老的“小脚”老嬷们带小孩,那年月的老嬷们都是旧社会过来的妇女,自幼包脚,故称“小脚”老嬷们。极少有人走亲戚,再者,到亲戚家去,亲戚家哪里有饭招待哟?
   1958年建食堂时,社员们家里的灶被挖了,煮饭的锅被砸了去“大炼钢铁”了,社员们家里是不允许私下煮吃的。要煮也没锅、没灶、沒米哟。
   那时月的农村孩子们,是罕见吃过什么苹果、香蕉、芒果之类水果的。
   袁老师上一年级,祖母为袁老师手工缝个书包,用了许多年。
   农村孩子们,多想买个文具盒,但在多数家庭也都是幻想。
   农村孩子们,上、下学也没有家长接送,也没有公共汽车坐,更没有摩托与单车,有的须往返十多里步行。
   那年月,农民家没有自留地,没有任何家禽饲养。大队设有“副业组”,统一种蔬菜,供应“公共食堂”。
   大队“副业组”也养了几头猪,但是,有的一年还长不大,长大了,要上交国家计划,粮食、猪、鱼、棉花、蔬菜等等,公社都分配有上交国家计划。还有公社开会、检查等干部们要吃,很少有“公共食堂”农民份尝的份!
   那时月,农民们都觉悟高、人老实,大多数人仍饿死也不偷,干部叫社员站着,社员不敢坐下。
   那时,生产队有个妇女罗庆莲,年方22岁,婚后还没生育,她比一般女人不安份,常到“副业组”走动,因“副业组”有喂牛、养猪的什么糠饼、杂食、饲料粮等,“副业组”的劳动力们难免背后“沾点光、捱点油”,这个罗庆莲与“副业组”一外大队平调来的组长“打得火热”。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此事被人“揭发”到大队,大队派人将罗庆莲用绳子绑着,拴在猪栏上“亮相”,这个笑柄一直传了好多年。
   生产队有个牛姓妇女,有个几岁的满崽不谙事,顿顿吵着要吃娘那缽饭,牛姓妇女要出工、又有幼童吵,一天晚上跳到井里自尽了。
   那年月,又有几个生产队没有饿死人?隔邻大队陶大汉三兄弟,身体高大,干活是好手,但正因为身体高大消耗大,三兄弟接连在几天内饿死了,三兄弟用两个打谷桶盛着埋的。
   生产队有个“短伢子”,从小有些不安份,12岁的男伢子饿得受不了,便经常去偷“副业组”的瓜菜、喂家畜的糠饼吃。后来,发展到几个人一起偷生产队的鱼,还被关押、“游垅示众”了好几天呢。
   这章故事主要内容,湘江诗人曾于2016年7月13日公开发表过,这次稍微有所修改,汇入长篇故事,正如支流终归入大海也。
   倘非亲身经历过那个辛酸苦难的岁月,还以为是“天方夜潭”呢。讲起那个年月的真实小故亊,还真让人啼笑皆非呢。
   回忆过去,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前车之鉴,才会懂得珍惜今天的好时代,全国人民团结努力,奔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故事更多精彩内容,请诸位缓缓看,莫催促,慢读细品,且容湘江诗人接着再续更多精彩。
   真实故事地址、人物姓名、单位等,变通,请勿对号入座。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湘江诗人
   2017年7月11日

 楼主| 发表于 2018-7-2 15:4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7半耕半读

   上集讲到中国农村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那时起至1961年上半年,广大农村农民们过“共产主义生活”,吃饭在“公共食堂”,四处红旗飘,出工一路行,工地如人海,口号喊冲天。做事没报酬,吃饭不交钱,昼夜讲跃进,苦熬度光阴。倘非亲身经历过那个辛酸苦难的岁月,还以为是“天方夜潭”呢,讲起那个年月的真实小故亊,还真让人啼笑皆非呢、、、、、、
   话讲学校组织小学生搞“半耕半读”,袁湘平当年10岁左右,小学生中大的也不过10多岁,师生们都必须吃住到学校的“公共食堂”。小学校分配了几亩田,每天安排师生们去田里扯草、挖土、种菜,几百师生们在一起,好不热闹。学生们晚上住在小学校的“宿舍”里,所谓“宿舍”,是人民公社平调了一批农民房屋给学校。   
   学校住宿免费,“公共食堂”也是免费的,小学生几百人吃、住在一处,虽然生活艰苦,却也感到热闹、好玩。此章故事主要内容,湘江诗人2013年曾单节发表,在此稍有修改。
   不语人则已,语出牛飞天。问君能及否?低头羞遮脸。   

   那年月,小学校之间经常开会“搞比赛”,那时叫“放卫星”,另一小学校长先上台放了一个“大卫星”,“白金小学师生多又多,扯个萝卜板车拖”,袁湘平所在学校校长上台放了一个“更大卫星”,“霞山完小师生多又多,砍兜白菜汽车拖”,小学生们掌声不断,一齐高喊口号助威!
   东村里鸡生凤,南庄上马变牛,六月里裹皮裘。瓦垄上宜栽树,阳沟里好驾舟。瓮来大肉馒头,俺家茄子大如斗。
   1960年,人民公社大修水利,调小学生们去支援,班主任李白瑶老师召开全班学生支援水利建设动员会,李老师说,朝天湖工地,人山人海、红旗招展、歌声嘹亮、热闹非凡、电灯电话、楼上楼下,饭菜吃得饱,住宿样样好。   班上同学多数12岁左右,每天饿着肚皮上学,农村孩子更没有出过远门。听老师讲有如此好地方,个个踊跃,人人争先,纷纷报名积极要求,十分愿意前往朝天湖 ,支援水利建设。
   班上有两个个子小,又身体差的同学,老师不让她们去,她们还哭了半天呢!         
   第二天,同学们都早早来到学校。学校共组织了师生140人左右,大概9点钟左右开始行动。在老师们的带领下,浩浩荡荡地向朝天湖工地进发,20余里路程,师生们步行而往,那时代莫讲人们没钱,也没有公交车可坐。
   在那极端艰苦的年代,农村农民更是苦不堪言。同学们身上既没有钱,也没有另食,学生们每人仅带了不多的衣服。大家还是清早吃了2两米饭(那时用16两秤,2两米仅相当于现在1两多),腹内空空,由于心中向往,多数人却也不知疲劳。
   一路奔波辛苦,临近中午,师生们才到了朝天湖工地,大家早已饥饿难禁,个个软瘫乏力。一会工地食堂安排师生们吃中饭,8人一桌,师生每人1钵饭,老师3两米饭,学生2两米饭,师生们才来食堂,优待师生中午有4个菜--白菜、东瓜、南瓜、酱萝卜,但菜里看不到油星子。师生们狼吞虎咽,不一刻便吃过尽光,腹中却仍没饱,不过比在家中公社大食堂每餐只1样最多2样菜要强一些!
   那时月,农村吃公共大食堂,家中不准开火,有的地方,农民家的炊具也全被公社民兵收缴大炼钢铁去了, 同学们早已习惯了吃大食堂。
   师生们吃过中饭,工地安排大家住宿,住的是竹子、茅草搭建的大工棚,一个工棚住几十人,哪里又看见什么电灯、电话 ?哪里又有什么楼上楼下?
   煤油灯小小的,还要统一管理。到此,同学们才知道动员会上李白瑶老师讲的全是骗人的鬼话!
   那时同学小文的妈妈也在朝天湖工地受罪苦熬着,晚上她们到河边去检丢弃的烂菜叶充肌。
   第二天,师生们上工地,任务是打锣鼓、喊口号、送茶水、看工具。师生们分为几个小队,每人手拿小纸旗,上写标语,如大跃进万岁,人民公社万岁之类。敲锣打鼓,喊着口号,到各处鼓舞大人们的冲天革命干劲。      
   女娲炼石已荒唐,更向荒唐演大荒。
   记得有天下雪,师生们高喊“鼓足干劲,力争上游!男人赤膊化!女人穿单衣!加油、加油!”之类的口号。
   工地中央,高搭指挥台,几个干部高坐台上,两边民兵保卫。台上桌子上摆了饼干、白酒之类。饼干虽不是好食品,但在那个天天饿肚子的年月,饼干可是稀罕物哟!
   工地上男女劳力如有哪个人偷懒,可要小心被鞭打哟。
   那时有个阮玉兵,家中阶级成份不好,由于人高大、饿不过,有时候难免偷懒、讲怪话,对阮玉兵这样的“地主崽子”,可是经常挨批斗、被鞭打。阮玉兵熬不过,逃到了江西,听说那有饭吃,比湖南好,据说还在江西读了年多书。
   如遇到有上级领导到工地检查,即算下着雨,也不准人们休息,也必须去出工。我们师生便一起高喊“大雨大干! 与天斗!与地斗!”之类口号。
   记得有天早上,同学小文迟到了一会,班主任李白瑶老师连小文仅仅一餐2两米的口粮也没收了,小文只好饥饿难禁,头晕脚软,含着苦泪去上工地。   
   天下好老师多,老师如父母。那个年代,虽苦,好老师却更多。李白瑶老师却是其中少有的败类。  
   幼小的心灵留下深刻的记忆。人生从艰苦中走过,人生在苦水中泡过,人生从荒唐岁月经过,才会不怕艰难苦楚,才知道努力奋斗,才会懂得幸福,珍惜现在。才会懂得历史,不会盲从。才会知道百姓疾苦,关注民生。
   时间过了50余年,这些痛苦的经历,记忆犹新。那些荒唐的往事,如在眼前。  
   以人为鉴知己过,以史为鉴明古今。记叙陈年平凡事,留待诸君细品评。
   真实故事地址、人物姓名、单位等,变通,请勿对号入座。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湘江诗人
   2017年7月11日下午


 楼主| 发表于 2018-7-2 15:5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8双蒸饭”、菜蒸饭

   上集讲到学校组织小学生搞“半耕半读”,小学校之间经常开会“搞比赛”,那时叫“放卫星”,1960年,人民公社大修水利,调小学生们去支援,记得有天早上,袁湘平迟到了一会,班主任李白瑶老师连小袁湘平仅仅一餐2两米的口粮也没收了,袁湘平只好饥饿难禁,头晕脚软,含着苦泪去上工地、、、、、、
   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  
   话讲1958年至1961年上半年,农民们吃公共食堂,刚开办食堂时,农民尚可勉强度日,后来,生活日不如一日。男劳力每天11两米(那时用16两秤、11两米即7两左右)、女劳力每天9两米(那时用16两秤、9两米即半斤多)、小学生每天7两米(那时用16两秤、7两米是4两多),食堂司务多少还要减扣点。社员们“手捧烂巴饭,菜里沒有油,辛酸无处诉,苦泪暗中流”。农民们终年没见过荤腥,又要起早贪黑大干,小学生们也搞半耕半读,广大农民们真是苦不堪言。
   1958年建食堂时,社员们家里的灶被挖了,煮饭的锅被砸了去大炼钢铁了,社员们家里是不允许私下煮吃的。
   衣旧屋破少囗粮,争扯野草充饥肠。
   不论寒暑,社员们要出工,吃了这一小点“烂巴饭”、“没油菜”,饿得一个个没精打彩。那年月,可不必讲计划生育,有哪个农民有精力过夫妻生活?
   此章节中精彩故事,真人实事,湘江诗人2016年7月所写,曾单节发表过,因时间关系,那时没来得及写长篇。  
   食堂搞发明创造,什么 “双蒸饭”、 “菜蒸饭”,也算是煞费苦心了。所谓 “双蒸饭”,一缽饭连蒸两次,显得量多些。所谓 “菜蒸饭”,饭里斫些萝卜、瓜菜之类,好让社员们用餐当时能凑活填饱一下。
   农民们口粮太少,食堂司务又多少要减扣点,蔬菜没有油,更无鱼、肉、蛋,一个个饿得头暈腿软的。什么 “双蒸饭”、“菜蒸饭”又怎能满足身体的需要?
   那时,广大农村不烧煤炭,更没有媒气、天然气,煮饭靠烧柴火,山上竹、木几乎被砍光。没有电,照明用煤油。
   今天生活水平高,不干体力活的人吃2两米夠。那年月,社员们起早贪黑干活,肚内又没油水,肚子也大些!所以,得水肿病的多,饿死的也常见。
   农民们在贫穷、饥饿、劳苦中煎熬,度日如年。倘非亲历其境,那年月农民的辛酸令人难以置信。
   倘若不是刘少奇果断指示解散“公共食堂”,农民境况真是不堪设想。
   刘少奇“解散农村公共食堂”等重大决策,是他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中最闪光的一页。产生的影响和对中国革命的贡献是无与伦比的。受到了中国人民的长期缅怀。值得历史大书特书。   
   那时,人们极少走亲访友,一者“人人有亊做、个个须劳动,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社会没有闲人”,二有公社、大队、生产队三级管着,没有个人行动自由,三因一人一份饭,来客吃什么 ?
   家徒四壁食草糠,茅屋三间尚古风。
   一天,袁湘平家远隔20里的表姑爹来了,三年不见的“稀客”,袁湘平的祖母又是一位最热忱、最好客、最讲面子的人,来了客人没饭菜招待,袁湘平的祖母急得团团转。
   袁湘平的祖母自己的那份烂巴饭招待外甥婿吃了,自己饿肚子。但2两米的烂巴饭,客人又哪里吃得饱为此,袁湘平的祖母感到没招待好客人而念了好一向客人又哪里知道是吃了舅妈的这份定量中餐呢
   员们好不容易熬到61年下半年,搭帮刘主席指示公共食堂”,否则,不知还要饿死多少人政策调整,农村中社员允许有小量的自留地,当地大概每人分5厘菜土,也允许养猪、养了。农村中有劳力的社员家,可以到生产队借田种红薯借田种菜了,员们的生活才逐步走向温饱。
   所谓借田种红薯借田种菜”,即生产队的部分水利不好的田只种一季稻,秋初,社员们去种菜、栽秋红薯。但没劳动力的四属户(工人、城市干部、军人、其它在城里工作的劳动者的家属)家仍难以维持温饱。 袁湘平父亲远在外地城市当干部,家中缺劳力,到62年还困难,袁湘平母亲及一个妹便是那时为没米下锅而不幸惨死的。
   农民们昔日艰辛,对比今天,可真是幸福生活了
   1961年至62年,农村中有劳力的社员家不愁吃饭问题了,那时,计划大米每斤仅9分钱,但黑市大米每斤3钱,里的工人们都羡慕农村呀
   那时,多少城里的工人三、五成群地拿着衣服等到农村与社员们换取红薯、瓜菜、大米之类。有的家在农村的工人,还自动打报申请回农村呢,当地大队便这样回来了好几个。
   后来,由于农村中政策反复折腾,社员们又处于艰苦年月苦了多少年,而工人们却每月有几十元工资照发、比农村好多了,这些自动打报申请回农村的工人真是后悔了一辈子。
   三中全会,如春风吹遍大地,中华大地万象更新,广大农村农民们才彻底缺吃少穿的艰辛岁月,从此过上丰衣足食的日子,逐步向全社会前进
   诸位茶余饭后,缓读细品,莫催促,更多精彩故事,请听湘江诗人下章再续精彩。
   真实故事地址、单位、人物姓等,变通,请勿对号入座。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湘江诗人
   2017年7月11日下午16时48分完稿
   2017年7月18日10时36分微修改



 楼主| 发表于 2018-7-2 15:5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9救命粮命粮

   上集讲到1958年建食堂时,社员们家里的灶被挖了,煮饭的锅被砸了去大炼钢铁了,社员们家里是不允许私下煮吃的, 食堂搞发明创造,什么 “双蒸饭”、 “菜蒸饭”, 袁湘平的祖母将自己的那份烂巴饭招待外甥婿吃了,自己中午却饿着肚子。但2两米的烂巴饭,客人又哪里吃得饱、、、、、、
    明前圩垄茅苞嫩,慢嚼如棉和津吞。舌卷残絮难下咽,不做守株饿死人。
    话讲1960年,农民们自58年起吃公共食堂,人的定量口粮太少,菜里没有油,一年难尝鱼与肉,饿得琵琶骨,走路乏力又头晕。
    生产队里有个食堂司务郭宝明,一贯爱贪小便宜,食堂粮油偷偷拿回家,晚上煮饭全家人躲着吃。
    那年月,人民公社大食堂,社员家中是不允许有粮食的。何况,大多数社员群众家的煮饭锅子都在大跃进运动中被收去大炼钢铁了,仅有个别干部家才留有厨具、锅子。
    生产队有个小孩罗小平,自小顽皮、“乱弹琴”,那时才只12岁,闻听郭家夜里躲着吃饭菜,罗小平肚中饥饿、馋涎欲滴,那时月,12岁小孩每天7两米(那时用16两秤、7两米是4两多),一天食粮当一顿吃都少了呀。罗小平夜晚爬门进了郭宝明家,吃的没偷到手,反遭主人两巴掌,直被打得眼冒金星头发晕。
    罗小平不服气,第二天在食堂大叫大嚷:“郭家人夜里在家煮饭吃”。
    那年月,能吃一餐饱饭,可是奢望呀。社员们听到叫嚷,一群男女饿民一齐蜂拥到司务郭宝明家,抄出50斤大米、1斤食油等,那年月,50斤大米、1斤食油等,可是大财富哟,是12岁小孩4个月的口粮哟。
    食堂将50斤大米煮熟,全生产队近100男女老少吃了一餐饱,胜似过了一个幸福年。
    讲起农村的苍桑岁月,袁湘平记忆犹新,亲身经历的故事,耳闻目睹的往事,娓娓道来,使人感慨不已。
    感谢刘主席,1961年下半年解散了“公共食堂”,农村开始有了点生气。农民们感谢刘主席发布适合国情民意的好指示,允许农民“借田”种麦、“借田”种菜,所谓“借田”,即将生产队只种一季稻的田地“借给”农民搞生产。(即后来被批判的刘主席1959年4月提出的;“三自一包,四大自由”。即;自留地、自由市场、自负赢亏、包产到户。自由租地、自由贷款、自由顾工、自由贸易。包产到户基本上没有实行。),有劳动力的农户,开始逐步步入温饱。
   倘或过了二、三年不再折腾,农民也不会再重新又过“终年辛劳少口粮”的艰辛岁月10多年了。
   袁湘平亲身经历的两个真实故事,湘江诗人2016曾单节发表,在此稍有修改。
   1962年那时,农村为人民公社公共食堂不久那时没有劳动力的四属户(干部、工人、军人等家属),仍然粮食缺少。
   修娭毑家6口人,那时,读中学的学生每天计划口粮仅半斤米,又缺油、少荤腥,肚内无油水,小孩更没见过什么苹果、香蕉、牛奶之类,一般农村孩子吃块饼干是奢侈品了,那年月一个十多岁中学生,一顿也可吃半斤米呀!到了荒月有上顿、愁下顿,到农历六月,修娭毑家实在无米下炊了,并儿媳到修娭毑娘家去借几十斤米。
   修娭毑娘家隔条河来去有40里,那时月交通不便没车坐,酷暑炎炎赖步行。修娭毑儿媳携个12岁女儿,母女晨出发,饥肠辘辘赶路,不幸,一去不复返,惨死途中。
   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相鼠有齿,人而无止。人而无止,不死何俟?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
   市工作组照顾大米30斤,公社照顾大米30斤,但大队粮油主任却克扣了公社照顾的30斤“卖命粮”,何其残忍呀?
   可见腐败分子历来有,关键还在制度健全与民主监督。
   那年月,农民虽艰苦,但邻居互帮互助好,生产队出动10个男劳力,运回2具尸体,帮助草草埋葬,市里工作组照顾的30斤大米,正好湊活着办丧事。
   屋漏偏遭连夜雨,原愁没米下锅,却又死了两个人,修娭毑哭了好一向。
   那年月的真实、悲惨的往事,实在不堪回首。今人叙起旧时故亊,亦难免含泪!
   袁湘平腹中藏有许多真实、动人的故事,如同一部活历史,见证了农村的变迁。待湘江诗人逐一写来,以飨读者吧。
   真实故事地址、人物姓名、单位等,变通,请勿对号入座。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湘江诗人
   2017年7月12日午8时16分完稿
   2017年7月18日10时50分微修改


 楼主| 发表于 2018-7-2 16:0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10公共食堂里的故事

  上集讲到社员们听到叫嚷,一群男女饿民一齐蜂拥到司务郭宝明家,抄出50斤大米、1斤食油等,食堂将50斤大米煮熟,全生产队近100男女老少吃了一餐饱,胜似过了一个幸福年。修娭毑家实在无米下炊了,并让儿媳到修娭毑娘家去借几十斤米,修娭毑儿媳携个11岁女儿,母女淸晨出发,饥肠辘辘赶路,不幸,一去不复返,惨死途中,大队粮油主任却克扣了公社照顾的30斤“索命粮”、、、、、、   
   爱情是永恒的话题,今天,湘江诗人给大家讲一个公共食堂里真实的爱情故事。
   那年月有首顺口溜,一九六0年,农民苦难言。无油青菜饭,终年饿肚皮。山中光秃秃,田中草吓人。饭都吃不饱,谁去谈爱情?
   那年月,农村没有狗吠声,社员家中没有鸡鸭,户户不冒烟,吃饭在“公共食堂”,伙食不交费,劳力没报酬,社员们过着“共产主义”生活,路上行人少,孕妇更是罕见!
   人民公社、大队、生产队三级管着,人人要干活,哪里有闲人? 终年饿肚皮,谁有精力谈情说爱?
   那时月,板凳公社宝山大队也出现了流传广泛的爱情故亊,在那年月,这类故亊可算“天方夜潭了”。
   话讲1960年4月份的一天晚上,生产队辛苦劳动了一天的男女劳力们都已上床睡觉了,那时月,没电灯、更没有电视机,何况社员们又劳累、又饥饿,农村的人们普遍睡得早。公共食堂里仅剩下事务长黎绍飞与炊事员向爱连2人。  
   无力慵移腕,多娇爱敛躬。汗流珠点点,发乱绿葱葱。
   “淫心似海、色胆包天”,2人在保管室地上缠绵在一起,男欢女爱,正难舍难分。“天上牛郎织女鹊桥会,咱俩食堂配鸳鸯”。双双正在情话绵绵、难舍难分,不巧被返回食堂拿衣服的另一个炊事员撞个正着,真是“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
   那年月,社员们干苦活、起五更、穿破衣、住烂屋、饿肚皮,更无精力过正常夫妻生活。
   但大队干部手中有财粮大权,一般不会挨饿。公共食堂的事务长是美差、不会挨饿。炊事员毎天多吃两缽饭是常事。
   当年,群众编了顺口溜“公共大食堂,社员想骂娘,蔬菜冒得油,饿得懒洋洋。干部吃饱饭,还是当官强,食堂刮缽子,社员饿肚肠、、、、、、”
   那年月,“公共食堂”里粮食按人定量供应, 每人一缽饭,蒸饭时用小竹筒量米,炊事员量米用手在竹筒上刮一下,事务长如想克扣点米,便“授意”炊事员指头弯一点刮,社员们背地戏称“刮缽子”。通过这种“刮缽子”,一个百多人的食堂,一天下来,克扣几斤米完全行呀,因之,
食堂事务长不挨饿。
   原来,事务长黎绍飞前妻过世、炊亊员向爱连丈夫已死,两人同在食堂做事,却如“干柴烈火”,早有了故事。
   但那年月,农村未婚同房可是丑闻,更何况两人都有儿女呀,弄不好,可能要挨批判呀。
   幸亏上面派有两位城市某机关的干部在大队蹲点,这两位干部毕竞不同于农村人,他们分析,“既然两人都死了对象,不算违法,敦促早日结婚”,但在食堂内做这种伤风败俗的亊情,必须双双写个“反省书”。
   在两位蹲点干部关怀下,成就了黎、向两人的美满姻缘,夫妇一起度过了几十个春秋,黎绍飞活到早些年才逝世,向爱连现在还健在呢。
   袁湘平曾任职农村基层多年,深谙小百姓疾苦,了解民情,熟悉农村具体情况,腹中藏有许多真实、动人的故事,如同一部活历史,见证了农村的变迁。待湘江诗人逐步写来,以飨读者吧。
   趁着历史亲历者,甚至文中主人翁及当事人还健在,挖掘  整理  发表,对社会 对国家 对人民,大有教益。
   真实故事地址、单位、人物姓等,变通,请勿对号入座。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湘江诗人
   2017年7月12日8时52分完稿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18-7-2 16:11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7-3 12:17 | 显示全部楼层

   部人喜吹捧影星、歌星、韩星、这星、那星,在他她们眼群星灿烂。
   湘江诗人笔下,大力宣传工农兵,讴歌人民百姓,倡导公平义,热忱歌颂祖国,歌颂民族英雄。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18-7-3 13:32 | 显示全部楼层
湘江诗人 发表于 2018-7-3 12:17
部分人喜吹捧影星、歌星、韩星、这星、那星,在他她们眼中群星灿烂。   湘江诗人笔下,大力宣传工农兵 ...

您能实实在在地帮我维权吗?
发表于 2018-7-3 18:44 | 显示全部楼层
职位再高,须知国家利益为重,人民为大。
地位虽低,也知祖国大利在上,爱国为先。
发表于 2018-7-4 18:25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7-6 08:26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发表于 2018-7-8 08:32 | 显示全部楼层
  品茗话苍桑 闲谈论古今 袁湘平故事会,时代烙印,社会纷纭,人间百态,忠奸美丑,红尘变幻,世态炎凉,百姓艰辛,黎民苦乐,雅俗共赏,读之获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献策湖南”金点子征集活动上一条 /1 下一条

Processed in 0.113004 second(s), 143 queries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