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论坛

 忘记密码  新用户注册
 新用户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扫一扫,微信登录

搜索
楼主: 细毛朵

[文学园地] 细毛朵探讨文集:唐代巫州龙标县治在洪江古商城

    [复制链接]  [分享推广]
 楼主| 发表于 2019-6-11 11:51 | 显示全部楼层
《黔略》云:邛水、施秉与洪江一带生苗接踵,清浪卫止控扼在外道路,其苗所自入防御最切者,荡洞、得民诸处是也。
    蛮夷即遍布五溪大地的苗、侗、壮、瑶、水、土家、布依、仡佬等少数民族;由于地处蛮荒,故有苗蛮之称;历代封建王朝对边远“蛮夷”地区,历来都以“以蛮夷治蛮夷”的羁縻政策,以笼络和利用当地土著豪酋统治其辖区内的土著民族 ,所以实行独立的多民族自治;
龙标属于唐代羁縻县治,任用当地土官为政,朝廷派遣副官铺助之,比如县尉之类。
    杨再思分封十子的十峒潭溪、八舟、洪州、泊里、古州、湖耳、亮寨、欧阳、新化、中林、龙里等全部在贵州境内,而他自己一直活动在渠水与巫水之间的诚州(原叙州)本土地带。龙标不可能设置在贵州的一个原因是因为贵州十峒不在诚州(叙州)核心区域,这就排除了龙标在贵州十峒的可能。杨再思直接管辖的该核心区域具有南江16州,也就是从唐、五代至北宋1090年这几百多年时间里,叙州只有十六大古镇寨,而规模最大最有影响力的是富州(麻阳)、懿州(芷江)、硖州(安江)、叙州(洪江)、等,洪江机会比较大:“熙宁七年,收复溪洞黔、衡、古、显、叙、硖、中胜、富、瀛、绣、允、云、洽、俄、奖、晃、坡、宣十七州[12],即唐叙、锦、奖州地置州,治卢阳县[13],领卢阳、麻阳、黔阳三县,及寨二。熙宁五年收复,以硖、中胜、云、鹤、绣五州,即唐叙州龙标县之东境置安江寨;富、境、圆三州,即唐叙州龙标县地,置镇江寨。《食货志》云:章惇初筑沅州,亦有屯田务。”
具体证据如下:
一、《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八十八》神宗皇帝
  讨梅山蛮
  熙宁五年闰七月庚戌,遣章惇察访荆湖北路农田水利常平等事,始议经制南、北江。其南江[1],本唐叙州,五代失守,群蛮擅其地,虚立州名十六。国朝并隶辰州,许令贡奉,则给以驿券。其后有硖州舒光秀者为之首领,提点刑狱赵鼎言:『硖州峒酋刻剥无度,蛮众愿内属。』时熙宁三年也。明年,辰州布衣张翘上书,论南江蛮虽有十六州[2],惟富、硖、叙州仅有千户,余各户不满百,土广无兵,加以荐饥,近向永晤与绣、鹤、叙诸州蛮自相雠杀[3],众苦之,咸思归化。愿先招抚富、硖二州,俾纳土,则余州自归。又言:『北江下溪州刺史彭师宴孱懦,众不畏服,争斗雠杀不已,皆有内向心。近师晏尝于辰州自陈,愿以石马镇一带疆土归化。乞乘机招纳,建城寨,定税赋。』诏以翘书并鼎所陈下知辰州刘策询度。于是请如翘言,领兵压境,密行招谕,直下溪州修筑一城,置五堡寨,仍遣其子图上方略。上曰:『策言两江事,所规画甚善。非贪其土地,但欲弭患耳。』
  九月丁卯,诏:『比差章惇经制梅山蛮事,今令知潭州潘夙、荆湖南路转运副使蔡煜与惇协力处议[4],毋致失误。』梅山蛮素凶犷,数出抄掠汉界。嘉祐末,鼎州人张颉知益阳县,收捕其桀黠者符三等,遂经营开拓。安抚使吴中复以闻,其议中格。及户部判官范子奇权荆湖南路转运副使,复奏蛮恃险为边患,宜臣属为郡县。子奇寻召还,又述前议,会遣惇察访南、北江,遂以命之。既而更委夙、煜[5]。
  十一月庚申,章惇言:『招谕梅山蛮猺,令作省户,皆欢喜争斗道路,迎所遣招谕人。得其地,东起宁乡县司徒岭,西抵邵阳白沙寨,北界益阳四里河,南止湘乡佛子岭。』又言南、北江事,亦各有序。
  六年二月戊戌,以归明人黄全谏为三班奉职、辰州指挥使,仍赐银绢、袍带。初,洽州蛮李光全等欲连富州村囤为乱,全谏执送官,故赏之。其后章惇言赏全谏太优,恐难继其次,三人止乞与殿侍。上以问安石,安石曰:『不然,安能使人人踊跃,有趋赏之心?而懿、洽不敢出而求助陛下[6],每恐赏轻重不等,即有人觖望。如汉高祖功臣未有受封者,先封赵子弟四人。若畏功臣觖望,即不敢如此;不敢如此,即何以收赵人心?今赏全谏,正是封赵子弟之意。人主作威福,若使人臣各自较量厚薄,操券以责人主,恐人主不可胜责。故太祖责三班援例求赏,尽诛之,所以销人臣悖慢之气,而长人主威权。若能如汉高祖收赵子弟,即人臣有觖望为乱者,厚赏令众诛之而已[7]。』
  四月壬辰,权邵州防御判官郭祥正为太子中舍。章惇言祥正均给梅山田[8],及根括增税有劳也。
  五月癸亥,章惇言:『权发遣荆湖南路转运副使蔡煜元奏梅山利害[9],及措置梅山武冈徭人,得主客万四千八百九户、丁七万九千八十九口、田二十六万四百三十六亩,起税租及修筑武阳关硖城寨。其提点刑狱朱初平、管勾常平乔执中、知潭州潘夙并协力同议[10]。』诏各迁一官。
  六月辛巳,南江归明人向永晤奉其祖防御使通汉所受真宗涂金交椅、银装剑及富川印来献。诏以剑、椅先朝所赐,还之,而留其印。
  七年四月丙戌[11],诏置沅州,以懿州新城为治,县以卢阳为名,从章惇请也。
  《南江传》云:懿州赐名沅州、潭阳县名卢阳县,并系之七年六月。案:《实录》乃七年四月十九日事也。正月十九日,惇请建州县城寨,当参考。《九域志》云:沅州潭阳郡,熙宁七年,收复溪洞黔、衡、古、显、叙、硖、中胜、富、瀛、绣、允、云、洽、俄、奖、晃、坡、宣十七州[12],即唐叙、锦、奖州地置州,治卢阳县[13],领卢阳、麻阳、黔阳三县,及寨二。熙宁五年收复,以硖、中胜、云、鹤、绣五州,即唐叙州龙标县之东境置安江寨;富、境、圆三州,即唐叙州龙标县地,置镇江寨。《食货志》云:章惇初筑沅州,亦有屯田务。
  八月甲午,并辰州麻阳、招谕二县隶沅州。
  十一月戊戌,赐江淮发运副使张颉奖谕敕书,并银绢二百。先是,章惇言:『搆置梅山,实自颉发之。』诏颉具元奏事节以闻,故有是诏。
  八年三月丙辰,沅州奏:『比建州学,今听读者已多。乞赐国子监书,庶一变旧俗,皆为礼义之民。』从之。
  十一月,荆湖北路转运使孙搆言:『下溪州刺史彭师晏等十人内附,已遣知辰州陶弼等部兵夫筑下溪州城寨。』时南江新定,师晏据北江之下溪州,桀黠难制。弼以谋间其党保静、永顺等六州酋豪,使自相仇,师晏举族为诸酋所攻杀,仅以身免。弼乃为书,委其用事首领周兴,谕以祸福,师晏遂与兴及众数千来降。弼取地筑城寨五。弼,永州人也。
  十二月庚子,荆南湖北路转运使孙搆言[14]:『沅州招纳伪地、林、锦等十三州归明,得户三千九百十、丁六千四百四十一,逐州分认岁入课米,以盐酬之。州界远者六十里,近者四十里。请补知州等官。』诏授地、林、锦州杨昌蛮等十三人为班行军将。
  元丰五年正月戊甲,客省副使、知诚州谢麟言:『本州旁近户口,或远隶它州,见有封疆,不足城守,乞增割户口山川,并降属县名额。』诏:『沅州新修贯保、托口、小由、丰山堡寨,系控扼蛮蛋形势之地,宜以濒渠河贯堡寨为治所,合置渠阳县隶诚州,仍以麟知沅州,管勾沅、诚州沿边安抚公事。又以西京左藏库副使、闷门通事舍人周士隆知诚州,置兵马监押,职官司户参军各一员,并令谢麟举官一次。诚州官任满,依沅州酬奖。』
  《九城志》云:『诚州,唐溪峒诚州,皇朝熙宁九年收复,元丰四年,仍旧置,治渠阳县。』
  六年四月,湖北转运使言:「诚州开修潭溪等溪峒,直抵广西都怀寨。若通此路,中彻融州,实可扼三路溪洞之喉衿。望下广西,协力经营。』诏熊本应副,无得涛张,致失机会。
  五月戊子,西上闷门使、果州刺史谢麟言:『先准朝旨,拨托口、小由、贯保、丰山四寨并若水仓隶属诚州,缘沅州与诚州元自梅口为界,今因割移四壁堡,以洪江口为界。自洪江口至梅口江约三驿,又从托口寨卢阳县界至梅口江约四驿,削取沅州封守附益诚州太广,不惟沅州户赋人兵不足以成都,兼诚州见招纳上和、潭溪等洞「自可以开拓封疆,兼结狼、九衙等诸洞并在托口寨西南,见隶沅州,水陆道皆由托口寨。设或溪洞人寇,诚州地远,力不能制,沅州又为托口等所隔,难使措置,或以生事。乞以小由、托口两寨依旧隶沅州,以大由等溪洞割隶诚州。』从之。
  平清井蛮
  熙宁六年,晏州六县夷自清井谋入寇。五月癸丑,命都官外郎熊本察访梓州路常平等事,并体量措置泸州清井监夷事。
  新纪但云:遣熊本措置泸州夷。
  先是,本、蒲宗孟皆言讨清井蛮不当发西川兵,既弱又远,当发戎州兵而已。又言:『清井蛮不当盛兵讨之。蛮急则恃山林,官军不能入也。然有田以为生,若以兵扰之,使不得田,即亦自困。今不务扰之使不得田,而盛兵讨之,我罢则彼出,我出则彼藏。泸州粮食难继,我师必困。』上以为然,欲即选此两人。王安石曰:『臣欲更与计议,续取旨。』时李曼建议,欲以王命抚纳甫望个恕及晏子,安石又白上:『此两人皆以为甫望个恕、晏子不可以王命崇奖,成其气势,后不可测。臣愚以为,此二族多不过万人。夷俗以王命为重,今宠以爵命,岁时稍加优赐,约以勿相侵扰。若怀惠,乃所以绝其兼并之谋。今纵为生夷,即彼自相兼并,非我所能制,何由禁其侵疆?』上谓曼失策,安石曰:『曼奏亦但云各领本部,不得相侵扰而已。抚二酋以王命,恐当如此。』上乃以为然。既而安石曰:『熊本子细,必能了当。』遂独遣本,仍令谕本此意。
  九月,诏故长宁州土刺史盖子斗辣为长宁州土刺史,陇厉村首领斗始该为巡遏使。以措置边事熊本言:『斗辣族距清井监十里,领山前十二村夷众,未尝为寇。昨以一马七牛、吉刀等结斗始该攻讨三里,寇贼来效首级,斗辣乞与父时封爵。陇厉村亦控制诸夷水陆形势之地,缘始该隶南广州,土刺史李行从而使之同至,故有是命。戊辰,察访梓夔路常平等事熊本言:『近制,汉户典买边人田土者听。今访闻戎、泸州县分工則此汉人亦多私典卖边人田土者,皆出情愿,即无争竞,但不敢经官印契,谓宜许令赍契赴官陈首,如无交加,即印契给还;其元无税租地土,不以敕前后,并令量认租税。』从之。
  十月辛未,王安石因进呈泸州事,言:『得熊本书,以为甫望个恕、晏子可羁縻。初,本在京师。臣与言如此,本不以为然,及今乃知须合以爵命羁縻,缘甫望个恕羁縻,能掠有生夷自立,必粗有才略,或是豪杰。若不羁縻,任其并合,以彼生诸夷不难并制,遂致强大,即为一方边患。今乘其未然,以爵命羁縻,旁近诸大族各随诸部,加以爵命。既加爵命,并为内属部落,即难相并合,所谓为大于细,图难于易也。』上悦,曰:『已令熊本经制,他日可如此。』安石曰:『本云且有奏请,佥议除泸守。』上曰:『专令熊本经制,却令本自举一人知州事。更求人,未必及本。』安石曰:『此甚善。』
  十二月丁丑,梓夔路察访熊本言:『江安寨兵官以商议买田为名[15],诱三里夷人斗设等至寨,因语问伤杀兵官主名,其人自以罪大,即拔刀唱杀[16],寻斩讫斗设等剧贼也。』上曰:『此等人固不可赦,然诱而诛之,或为它日之害。谓之唱杀[17],特以此为名耳。』后本乞赏功,上弗许,盖本以檄召戎州司户参军程之元权领江安县,密图之。之元即召诸酋见于廷,问景左藏安在,诸酋呼噪不服,因杀九十余人。斗设,手刃思忠者,械送泸州,凌迟斩之,以祭思忠。
  七年正月甲子,熊本言:『自十一月己卯亲将蜀兵东兵[18],募土丁凡五千人入夷界,捕杀小路大小四十六村,荡平其地,纳铜鼓、枪牌乞降者,因即抚定之。及于所得地内小溪口宁远寨西置二寨,立壕、面荔、枝檄等处置卓望四堡,平治险隘,开修道路,建置桥阁、里堠,悉已周备。并晏州柯阴县夷尝助小路夷抗官军,亦行讨伐,即至军前作誓,永不犯省地。凡得其所献地一百四十里,已募人垦耕,其属悉已联为保甲。臣与转运使陈忱、提点刑狱范百禄于今月辛酉,同所将军马次江安县,见遣兵分屯,及差次军前功状,续具以闻。』
  十一月乙卯,十六日也。今月辛酉,七年正月二十三日也。按:《熊本集·清井享士题名》,本以六年五月自东府椽视泸南夷事,七年正月一日自江安次宁远,二月二十日戊子,同陈忱、范百禄至清井享士。其称今月辛酉,是二十三日无疑,但不应二十六日便奏到,恐《实录》误编入此,姑从之。
  四月辛卯,赐泸州军前效用黔州弩手号忠胜义军,人赐钱三千,有功者别议赏。清井蛮寇边,此军出力死战,蛮隔溪语曰:『相与无怨,何致力也?』义军骂曰:『朝廷遣我击贼,不知其他!』以药箭射贼,当之者立死。贼恶之,曰:『此黔州弩手箭也!』
  五月乙亥,西南蕃乌蛮罗氏鬼主仆夜为银青光禄大夫、知羁縻姚州,甫望个恕为银青光禄大夫、知羁縻归徕州,沙取、陆路、乞弟并力把截西南蕃部巡检,从经制夷事熊本
  讨茂州蛮
  熙宁九年七月癸亥,成都府路体量边事王中正言:『茂州所管静州,州将杨文绪因蕃部谋烧劫市户、围逼州城,并率张仁贵结连背叛。今虽擒获文绪,然已病困,恐且死,无以徇众,遂辄斩之。其张仁贵并妻女等,乞裁断。』诏张仁贵凌迟处死,并杨文绪妻女,并依谋叛已上当行法[19]。仁贵,茂州牙校也。
  十一月癸酉,内侍押班王中正为昭宣使,刘昌祚为皇城使,狄咏为客省副使,王光祖为引进副使,以讨纳茂州蕃部,且建堡寨,以为边防,赏功也。昌祚、咏等皆中正所携以来者,光祖为梓夔路钤辖,受命策应,以兵三千渡索桥,历流沙、飞石之危。会中正等破鸡宗关,次荡筚篥溪诸族,得级数千,他物称是,遂军鸡宗关,去茂州五十里石鼓村,扼其半道,而为贼所据。中正患之,召光祖与昌祚、咏议。光祖独请行。既叩石鼓,贼恃崄,矢多如雨。光祖以锐兵分四路登山,出贼背以取其隘,贼不意,遽遁,追至茶山,迫夜,亲执旗鼓,拥之以进,追斩数百级,堕崖谷死者无算。遂招纳余族及营诸堡砦。会中正等于茂州,乃归。始,中正至成都,而茂州既与蕃部私誓当罢兵,中正独言受御前札子,有所讨杀。六月,引兵自鸡宗关入恭州,乘蕃部不设备掩击之,斩首数百,焚荡族帐几尽,寻复与私誓。七月,又袭之,随复与私誓。具奏,以蔡延庆虽云私誓,官军至鸡宗关,蕃部辄渝约距战故也。时延庆已坐措置乖方被责,且去成都矣。故事,蕃部私誓,当先私抵兵求和物,官司籍所掠人畜、物财使归之,不在者增其价,然后输誓。牛、羊、豕、棘、耒、耜各一[20],乃缚剑门于誓场,酋豪皆集,人人引于剑门下过,刺牛、羊、豕血歃之,掘地为坎,反缚羌婢坎中,加耒耜及棘于上[21],投一石击婢,以土埋之。巫师咒云:『有违誓者,当如此婢。』及中正私誓,初不令输抵兵求和等物,亦不索所掠买羌婢,以毡蒙之,经宿而失。中正又先过剑门,蕃部皆轻之,自是剽抄未尝绝也。
  十二月庚戌,改茂州汶川县置威戎军使,及置镇羌寨、鸡宗关。
  讨泸州蛮
  熙宁十年,罗苟夷犯纳溪寨,诏泾原副总管韩存宝击之。存宝召乞弟等,犄角讨荡
  五十六村十三囤,蛮乞降,乃诏罢兵。
  元丰元年,乞弟率晏州夷,合步骑六千至江安城下,责平罗苟之赏。城中守兵才数百,震恐不能授甲。蛮数百乃引去。知泸州乔叔遣梓夔都监王宣以兵二千守江安,仍奏以乞弟袭归徕州。刺史召乞弟拜敕,乞弟不出。乔叔以贿招之,乃肯来。蛮以为畏己,益悖慢,五日,遂以众围罗个牟族。罗个牟,熊本所团结熟夷也。王宣驰救之,蛮解围,合力拒官军,宣兴一军皆没,事遂张。存宝怯懦不敢进,乞弟送款绐降,存宝信之,遂休兵于绵、梓、遂间。
  四年,诏以环庆副总管林广代存宝,后以存宝逗挠,诛之。
  五月癸丑,林广言:『差借职史利言赍文字付乞弟,以取王宣下落。蛮兵士及说谕为名,阴图进兵之路,勇劲可嘉。』诏广问利言道路巢穴险易远近及应有闻奏,具析画图以闻。初,利言到乞弟所,乞弟遣其奴沙自阿义随还,献马四十匹,并归所虏兵士七人,辞款其逊。而利言具道乞弟降意未决,所陈道路,大军进发,讫不由此。
  十一月,林广进军特容琪落。始兜蛮相率据隘我军,是日,广分遣诸将腹背攻之,斩二千余级,得王宣、王慎言陷贼时印。贼大震恐,呼汉兵为生鬼从天而下。自是所向莫敢当者,遂进军阿徐池。
  十二月庚午[22],林广之驻军阿徐池(十二月一日)。乞弟遣人投书求降,广纳之。及军次落婆远,越三日,广复令乞弟所遣蛮奴阿义、阿生同往,谕乞弟。乞弟又遣人纳降书。翌日,乞弟又遣其叔阿汝献马五十匹,请退军。广随阿汝所指,击鼓退四将行营于后山[23],然实扼贼归路。乞弟又请不解甲。广策其有异谋,为除阜为坛,距中军五十步且设伏。辛未,乞弟拥千人称降,广从十数卒出垒以待之。乞弟伏弩毡裘下,犹豫不肯谢恩,广即发伏击之,贼大奔溃,斩阿汝酋豪二十八人,俘三百余级,获马、铠仗及乞弟父子所授告敕、归徕州印。纳江有二桥,乞弟弟阿字乘乞弟马上桥,王光祖父子追迫坠水,斩之。军中以为乞弟,争其尸,得金络项、条脱者,以故乞弟得径下桥跳去。
  五年二月丙辰,诏:『昨兴师讨乞弟,今既荡平窠穴,即与擒捕乞弟同功。其使臣、军兵等,除留戍守外,余各遣归。林广候措置新立堡寨毕,回本位。』初,广失乞弟于纳江,众十万人,皆无人色,官吏噎哽不能食,乃令进寨追贼。越七日,次白崖;又五日壬午晦,次老大人山。山形皆刀剑立。正月癸未朔,上老大人山。乙酉,次黑崖。丙戌,过鸦飞不到山。己丑,至归徕州,大小茅屋才百余间,乞弟所居,则以木为之,亦百余间。自发纳江,即入丛箐,五日不雨雪,兵夫冻堕指者十二三,疾病死亡者不可胜数,往往取僵尸脔割食之。留归徕州四日,求乞弟不获,麦文昞问广:『军事当何如?[24]』广曰:『已如朝旨荡贼巢穴,虽不获元恶,亦当班师待罪。』文晒乃出去年六月所受密诏,云:『将来大兵深入讨贼,期在枭获元恶。如已能破其巢穴及城守要害,虽未得乞弟,万一粮道不继,亦听班师。』军中皆呼万岁,曰:『天子在九重,明见万里之外!』乃定计班师。癸巳,发归徕州,循寨而还。
  是月癸丑朔,次江门。广与苗时中、麦文昞轻骑同往乐共等处相视要害,修筑堡寨,仍以乐共为城,江门为寨,梅令山、席帽溪皆为堡。西通清井、宁远、安溪,以达江门。东于大洲坝置堡,以通纳溪,包括上下底、蓬褒等利,悉居腹内,皆时中及程之才初为韩存宝先事经画者也。广之进寨追贼,中军皆由四出,独留疲老三百余人在寨。暮夜刁斗无声,时中问广何故,广曰:『既失贼,当就死,不暇恤此耳。』时中曰:『公误矣!朝廷付公以十万众,岂可同偏裨,效一死为勇耶?』乃命追者整军而进,又欲移兵讨落母部索乞弟。时中曰:『公师十万众,深入死地。元恶既失,岂可妄加无罪族帐,为朝廷更生事耶?要当图此十万众生还计耳!』广从其言,自纳江至归徕州。暴师四十余日,粮道不至乏绝,时中之力居多。是岁,置泸州乐共地。
  校勘记
  [1]其南江 原本作『南南江』,《长编》卷二三六仅作『南江』。据义意改。
  [2]南江 原本作『江南』,据《长编》卷二三六乙正。
  [3]向永晤《长编》卷二三六作『向永梧』;又『诸州』,原本『诸』字作墨丁,据《长编》卷二三六补。
  [4]蔡煜 原本『煜』字作墨丁,据《长编》卷二三八补。
  [5]夙煜 原本作『凤□』,据《长编》卷二三八改补。
  [6]懿洽 原本作『□治』,据《长编》卷二四二改补。
  [7]厚赏 原本二字均作墨丁,据《长编》卷二四二补。
  [8]梅山田 原本『田』字作『甲』,据《长编》卷二四四改。
  [9]蔡煜 原本『煜』字作墨丁,据《长编》卷六四五补。
  [10]潘夙 原本『夙』字作墨丁,《长编》卷二四五作『凤』。兹据《宋史·潘夙传》改。
  [11]丙戌 原本无此二字,据《长编》卷二五二补。
  [12]宣 原本作『宜』,据《长编》卷二五二改。
  [13]治卢阳县 原本『治』作『洽』,据《长编》卷二五二改。
  [14]荆南湖北路 原本作『荆湖南北路』,据《长编》卷二七一改。按:宋两湖转运分别称荆湖北路和荊湖南路。此云荆南湖北路,指荆湖北路而言。
  [15]为名 原本作『为民』,据《长编》卷二四八改。
  [16]唱杀 原本作『相杀』,据《长编》卷二五六改。
  [17]唱杀 原本『唱』字作墨丁,据《长编》卷二五八补。
  [18]蜀兵 《长编》卷二四九作『属兵』。
  [19]当行法 原本作『□行法』,《长编》卷二七七作『当法』,兹为补『当』字。
  [20]棘耒 原本『棘』字作墨丁,据《长编》卷二七九补。
  [21]及棘 原本『棘』字作墨丁,据《长编》卷二七九补。
  [22]庚午 原本无此二字,据《长编》卷三二一补。
  [23]击鼓 原本作『击即』,据《长编》卷三二一改。
  [24]军事 原本作『军军』,据《长编》卷三二三改。


 楼主| 发表于 2019-6-11 11:52 | 显示全部楼层
续资治通鉴长编 -- 卷二百四十五
癸丑,1073年,“詔名硤州新城為安江寨,富州新城為鎮江寨,龔溪新寨為龔溪寨。據九域志,安江寨乃硤、中勝、雲、鶴、蠞五州,即唐睳州龍標縣之東境;鎮江寨乃富、錦、圓三州,即唐龍標縣地;龔溪寨後為鋪,屬沅州麻陽縣。南江傳以此為六月事,今從實錄。”
从这里我们可以发现,北宋谢麟在1080年-1090年黔城组建黔阳县治黔城时,从麻阳富州新城(鎮江寨)迁移进入黔城以前,黔城在历史上名不经传,乃不毛之地!

詔置沅州,以懿州新城為治所,縣以盧陽為名。從章惇請也。南江傳云懿州賜名沅州,潭陽縣並盧陽縣【四七】,並繫之七年六月。按實錄乃七年四月十九日事也。正月十九日,惇請建州縣城寨,當參考。九域志云,沅州潭陽郡,熙寧七年,收復溪□黔、衡、古、顯、敘、峽、中勝、富、瀛、繡、允、雲、洽、俄、獎、晃、波、宣十七州【四八】,即唐敘、錦、獎州地置州。治盧陽,領盧陽【四九】、麻陽、黔陽三縣。食貨志云,章惇初築沅州,亦有屯田務。又元豐元年六月二十五日、九月二日,可考。又元豐元年七月二十一日罷屯田務,此年九月二日以沅州屯田法付劉彞。
【四七】潭陽縣並盧陽縣宋史卷八八、九域志卷六、輿地廣紀卷二八均謂「以潭陽縣地置盧陽縣」,疑是。
【四八】黔衡古顯敘峽中勝富瀛繡允雲洽俄獎晃波宣十七州按:上引九域志所載與此同,州數十七,州名十八,兩不相符。宋史卷四百九三蠻夷傳作十六州,而州名與此處不盡相同。疑原刊有舛錯。又「宣」,九域志卷六、長編紀事本末卷八八討梅山蠻作「宜」。 中国古籍全录
【四九】領盧陽三字原脫。據上引九域志、長編紀事本末補。
续资治通鉴长编 -- 卷二百五十三
熙寧七年(乙卯,1075)荊湖北路轉運使、太常少卿、直龍圖閣孫構為集賢殿修撰,令久任。權通判辰州、著作佐郎謝麟遷太常博士,換西上閤門副使、知沅州、兼緣邊溪洞都巡檢使。以章惇言構賞薄,及乞換麟官且遷擢之。麟,建州人也。
通判辰州「辰」原作「陳」,據閣本改。按:辰州屬荊湖北路,陳州屬京西北路,分見宋史卷八五、八八地理志。
续资治通鉴长编 -- 卷二百五十五
熙寧七年(甲寅,1074)併辰州麻陽、招諭二縣隸沅州。實錄云:併辰州麻陽縣入錦州寨,隸沅州。今從九域志。志又云:八年,廢錦州寨及招諭縣麻陽。地理志亦云:八年,併錦州寨人戶及廢招諭縣入麻陽,為一縣。事在八年二月末。實錄又云:省辰州招諭縣入沅州。今並從九域志。又實錄八年二月末、并十二月云云,已具注於彼。
续资治通鉴长编 -- 卷二百五十六
熙寧七年(甲寅,1074)
荊湖北路轉運司言:「諸州軍及川峽四路鐵錢界罪人當配廣南者,除情理凶惡州軍,餘並配沅州,候及五百人止。」詔沅州廂軍五百人內,招本城三百人,以宣節為額;牢城二百人,許刺配諸處罪人,候足停配。
续资治通鉴长编 -- 卷二百六十
熙寧八年(乙卯,1075)廢羈縻懷遠軍古陽縣為懷遠寨,述昆縣為鎮。省鎮寧州禮丹縣入環州思恩縣,鎫隸宜州。廢沅州招諭縣及錦州寨入麻陽。實錄七年八月書:併辰州麻陽縣入錦州寨,隸沅州。此月末又書:省辰州招諭縣入沅州。按:七年八月,錦州寨已隸沅州,安得更稱辰州?今從九域志。實錄于十二月末又書:廢錦州寨及招諭縣入麻陽,今亦不取。
续资治通鉴长编 -- 卷二百六十一
熙寧八年(乙卯,1075)沅州奏:「比建州學,今聽讀者已多,乞賜國子監書,庶一變舊俗,皆為禮義之民。」從之。
续资治通鉴长编 -- 卷二百六十三
熙寧八年(乙卯,1075)
知沅州謝麟言,招納溪蠻古、誠等州峒二十三、戶二千七百一十九、丁九千四百九十六,願歲輸課米。詔補知州楊光富右班殿直,楊昌進等五人三班奉職。
知黔州、內殿崇班張克明言,領思、費、夷、播四州,又新籍蠻人部族不少,語言不通,習俗各異,若一概以敕律治之,恐必致驚擾,乞別為法。下詳定一司敕所,請黔南獠與漢人相犯,論如常法;同類相犯,殺人者罰錢自五十千,傷人折二支已下罰自二十千至六十千;竊盜視所盜數罰兩倍,強盜視所盜數罰兩倍;其罰錢聽以畜產器甲等物計價準當。從之。
詔西南蕃五姓蠻聽五年一入貢,不願至京,聽就邕、宜州輸貢物,給恩賞館券【三七】,回賜錢物等遣之。時廣南西路經略司言:「西南蕃龍、羅、方、石、張姓五族蕃部,或四年,或五年、七年一入貢,五蕃共遣九百六十人,張蕃七十人出邕州路,龍、羅、方、石等蕃八百九十人出宜州路,所貢惟氈、馬、朱砂,往來館券供給,并到闕見辭賜錢、絹、衫帶,為錢二萬四千餘緡,而他費不在此。體訪五蕃往來萬里,頗憚艱苦,若令止邕、宜州賜以錢物,可免公私勞擾,且便遠人。」故有是詔。
续资治通鉴长编 -- 卷二百六十七
熙寧八年(乙卯,1075)荊湖北路轉運使孫桷言:「知保靜州彭儒武自言欲遣子歸順,畏師晏邀阻。乞發卒修辰州北江堡寨,以備師晏。仍乞差前管句文字、著作佐郎陳向,太常博士秦中幹集。」及言權轉運判官周師厚沮邊事,詔委桷專處置,對移師厚鄰路,以向及中為荊湖北路轉運司句當公事。居旬日,師厚亦言欲因師晏等窮窘,建城寨,招納師晏等,置於辰州,然後進兵,據其故柵。詔桷相度施行。周師厚所言,乃二十七日事,今並書。不知師厚竟對移何處,當考。
续资治通鉴长编 -- 卷二百六十九
熙寧八年(乙卯,1075)又詔御史臺根究章惇舉呂惠卿妻弟方希覺赴辰州軍前妄冒功賞事實以聞。其後惇言:「實委李銳至鵝州招納田元猛,希覺等繼差赴蔣、晃州相度修寨,并就近措置。元奏亦以李銳為最,即乞優與推恩,希覺等止乞詳酌酬銟,而言者誣陷中傷,未嘗虛冒也。」御史臺根究稱,招納田元猛功出於李銳,希覺無功。於是再下開封府,奏以為李銳親至蠻界,希覺實被差出至蔣、晃州而已。尋詔追希覺等賞,降第四等推恩。七年正月七日希覺被賞。
詔:「溪峒與內地不同,若有自死牛,聽收皮角觔置器甲。佗蠻準此。」
续资治通鉴长编 -- 卷二百七十
熙寧八年(乙卯,1075)詔倚閣辰、沅州今年秋稅。以察訪蒲宗孟言二州夏旱故也。
荊湖北路轉運使孫構【一二】言:「下溪州刺史彭師晏等十人內附,已遣知辰州陶弼等部兵夫築下溪州城寨。」時南江新定,師晏據北江之下溪州,桀黠難制。弼以謀間其黨保靜、永順等六州酋豪,使自相仇。師晏舉族為諸酋所攻殺,僅以身免。弼乃為書委其用事首領周興,諭以禍福。師晏遂與興及觽數千來降。弼取其地,築城寨五。弼,永州人也。明年正月二十二日,送師晏等詣闕,二月四日弼加忠刺。
续资治通鉴长编 -- 卷二百七十一
熙寧八年(乙卯,1075)荊湖北路轉運使孫構【一○】言:「沅州招納偽地、林、錦等十三州歸明,得戶三千九百一十,丁六千四百四十一,逐州分認,歲入課米以鹽酬之,州界遠者六十里,近者四十里,請補知州等官。」詔授地、林、錦州楊昌蠻等十三人為班行軍將。構又言:「古、誠州【一一】楊昌銜【一二】等願罷進奉授官,請補昌銜右班殿直,弟姪男等十人為三班奉職、借職、差使,下班殿侍,土軍都頭。」並從之。新紀書林、錦等十三州內附,蓋因舊紀也。舊紀又云古、誠州水峒蠻內附。新紀不書水峒蠻,當考。
甲辰,權荊湖南路轉運副使、太常丞蔡燁,廣南西路轉運使、司封郎中李平一兩易其任。尋有詔增權廣南西路轉運使一員,仍以平一為之。權增一員乃二十三日事,今并書。
賜荊湖南路上供米十萬石,試監主簿、齋郎補牒、州助教敕,總十五道,以察訪蒲宗孟言本路被災傷為甚,乞賑濟故也。
又詔荊湖南、北路製木弓弩七千以給廣西。
上批:「淮南、江、浙、荊湖路今歲災傷頗甚,向春艱食,賊盜可虞。宜下逐路轉運、提點刑獄、鈐轄司體量,巡檢、縣尉怯懦不職者以名聞。雖職事未見曠缺,而資性疲挆不任鬥捕者,亦與對移監當差遣,如違,原體量監司當重黜,不以赦降去官原免。」墨本於明年正月庚午又載此,今削去。
是月,復雲安軍雲安監,置舒州同安監,京兆府、華耀陝州鑄錢監及置河州閻精堡,興元府茶場。實錄於八年十二月末載,置「辰州會溪城、黔安寨」,此八字合除去。城寨賜名在明年二月十七日。改秦州诬穰寨為堡,廢真定府靈壽縣、延州延水縣、隴州隴西寨並為鎮。實錄於此月末又書:「廢錦州寨【二一】及招諭縣入沅州麻陽縣。」已於二月末書訖,此削去。
【一二】荊湖北路轉運使孫構「構」原作「桷」,據宋史卷三三一本傳改。
賜下溪州新築城寨名會溪城、黔安寨,其城寨官恐人少肯就者,依沅州城寨使臣等酬銟。從荊湖北路轉運司請也。城寨名實錄已書之八年末,又書之九年二月十七日,又書之七月八日,凡三見,今并書之。新紀於七月八日書築下溪州以為會溪城,其誤又甚矣。會溪、黔安今屬辰州。
荊湖路安撫司奏:「徽誠等州【一四】鎮聞官兵至本路,殺牛犒設,為備禦計,今皆潰散。已曉諭各令著業安居,仍密為備禦。」詔安撫司專委提點刑獄朱初平招撫,許優與官職請受,候出漢公參日以名聞。六月八日,蔡燁言諸楊必以死拒命,當與此相關,并十月二十一日皆合參照。
【一四】徽誠等州「誠」原作「城」,據閣本改。
续资治通鉴长编 -- 卷二百七十四
熙寧九年(丙辰,1076)察訪荊湖南、北路蒲宗孟言:「沅州官田并山畬、園宅等荒閑甚多,聞全、永、道、邵州人戶往請射,其官吏以既籍充逐處保甲,遂令遣歸。況保甲本欲藉其彊力督姦盜,若捨貧就富,固當從所欲。乞下諸處,如人戶往沅州請田土,毋得以保甲為名勾抽。」從之。
续资治通鉴长编 -- 卷二百七十五
熙寧九年(丙辰,1076)甲子,荊湖南路轉運司言:「計置運錢穀應副廣西軍興,實無人可和雇,恐致闕誤,見已牒潭、衡等州,依敕差雇人般運。」詔具所差人夫每名地里龏錢以聞。
戊寅,知辰州、皇城使陶弼以本官充康州團練使,知邕州、如京副使張述權發遣宜州。時邕州新破,遺民逃山谷不敢歸,弼單騎從百餘人先入左江峒招諭,民始翕然歸業。因點集舊所籍丁壯得二萬七千餘人,分三等,以二萬隸諸將,凡踏白開道及輦輜重,皆峒丁也,餘以自隨。詔:「安南宣撫司於兩江團結強壯,日支食錢,訓練武藝,如米穀難運,即兼以見錢銀絹。如左江州峒先已順賊,即多方招喚,不從,即相度討蕩。若賊界州峒,可密結約及乘虛攻討,亦從便施行。仍速選兵募強壯,總及五六千人,令兩江團結兵力相濟。」甲辰,提點湖南刑獄朱初平言:「誠府楊光僭及子日儼乞請名士教子孫。伏見潭州長史朴成累在邵州教授,乞除一官,往教子弟。」詔:「成與試監主簿,支縣主簿、尉俸,為徽、誠等州教授,候二年教誨子弟習知義理,馴伏王化,及勸諭授官人出漢勾當數多,與免試注官。仍毋得侵撓溪峒。令朱初平覺察之。」
初平又言,歸明人楊昌慍等累差招諭羅崖等溪峒人戶,備見用心。詔以昌慍等率先出降勾當,昌慍等與三班奉職、巡檢差遣。楊昌堯、楊晟懃與三班差使、指使差遣。
又言知徽州楊光銜等十七人出降,乞自修道路,及用材木共力起鋪屋驛舍等,已差使臣弩手人員分地指畫提舉。詔量支所直價錢,候畢,差官案視犒設。上批:「楊光僭及近上首領出漢已多日,等第合補職名。若令朱初平依元降指揮稟宣撫司處分,慮行營出界往復迴還稽緩,不足慰其向化之心,宜令朱初平速具畫一以聞,仍乘人情悅附之際,速議經畫措置。或不可聞奏,或待報不及者,即一面施行。」
乙巳,詔補楊光銜內殿崇班,楊昌嚮右殿侍。從初平請也。此與三月二十二日,并六月八日十七日、七月十五日相關。
詔:「湖北辰、沅州蠻人擾叛,攻劫城寨,荊南張靖恐難倚以處置,宜令知湖州章惇對易之。仍令惇親至辰、沅州安撫招諭。」
荊湖北路鈐轄司言:「沅州歸明人張奉等作過未獲。東路都巡檢同歸明人舒光祿【七】等與賊鬥殺,獲首級,奪器械,及招降人戶,兼光祿等領黔江城兵數次,共殺賊五十餘級,并生擒首惡。」詔舒光祿與右班直,添差沅州黔江城巡檢,仍賜錫袍、銀帶,及絹三百匹。有功人速以狀聞。
辛亥,朱初平言:「楊光僭見乞一刺史名目,況其人年已八十餘,溪峒素所推服,兼祖父亦曾授此官。」詔授光僭皇城使,誠州刺史致仕。尋詔光僭依有功致仕例給俸,就三州一鎮,官為建宅一區。光僭又請於其側置學舍,從之。仍相度差管勾招納使臣一人,充飛山一帶道路巡檢以聞。光僭未及受官而卒,遂以贈之,其父、母、妻皆贈封,優給賻,并錄其子。「光僭依有功致仕例」以下,並自十一月一日移入此。
荊湖北路提點刑獄司言:「沅州新歸明人戶實貧乏,乞除放去年倚閣秋稅。」從之。
【七】舒光祿「祿」原作「錄」,據閣本及下文改。



红网移动社区 - 发现·分享·改变
 楼主| 发表于 2019-6-11 11:52 | 显示全部楼层
镇江寨是什么时候筑土为城的?北宋元丰年间,史书记载已经很清楚了。另外,龙标县地与龙标县治的差别很大,贵州很多地方也是龙标县地。既然安江属于龙标东境,那么,渠水与巫水之间的龙标县治只剩下洪江与黔城竞争了。洪江的优势有三,一是土官治理与龙标一样,而黔城从来没有土官治理的纪录,二是洪江作为南江十六州之一,经济实力排名前三,另外两州不在沅水的龙标本土地域,镇江寨合并了麻阳富州,芷江荆坪,龙山县黔江镇人口后,经济实力仍然没有超过洪江,宋史食货志有详细记载。当时的洪江与靖州是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关系。跟靖州一起拆州设砦,洪江苗王害怕被杀逃跑,而靖州杨主动投降了被朝廷封官,芷江侗王田元猛被杀,安江舒姓也献地投降。总的来说,当时的南江非常虚弱,苗民赖以生存的伐木业被阻断,洪江作为木材中转站的功能丧失,并被下游的浦市超越,直到明朝清朝才反超浦市,这是后话。三是黔阳东的记载不是说黔城的东,而是整个黔阳的东,龙标在芷江东南也排除了黔城,因为当时的芷江县治在榆树湾。榆树湾水路走一百八十里,不就是洪江吗?当然,去龙里也差不多一百八十里,但是龙里不在芷江东南,榆树湾东南古代未经朝廷同意自设自封的唯一的南江古代州治只有洪江。
 楼主| 发表于 2019-6-11 11:53 | 显示全部楼层
洪江作为蛮地被一贬再贬,曾经有几年时间被贬为安江寨下属的一个铺,封建王朝经制五溪的时候,对苗寨的措施之一是一把火烧掉,公元1103年,北宋从五溪撤退时就把几个地方都一把火烧掉了,包括洪江,丰山,贯堡等寨,也就是说现在的洪江靖州都被放火烧过。
被火反复烧过的土壤积层是黑色的,洪江几平方公里的古城地下层全部是黑黢黢的火烧土层,说明古代洪江古城的规模也很大,而黔城不到一平方公里的古城怎么统治比自己体量大几倍的洪江?离开城墙的黔城全部是未经开发的黄色土地。谁是唐代龙标?古城的土壤颜色也会告诉你的。
黔城东面还有什么地方可以在古代成为龙标这么大的郡县的?而且这个郡县是土官治理的哦!
东,龙标。不是说什么龙标山,而是说黔阳的方位:“黔阳冲(黔城)。府东南九十里(芷江的沅州府)。本隶辰州府(沅陵)。乾隆元年来属。南:赤宝(会同天象)。北:紫霄(芷江)。东:龙标(洪江古名)。东北:钩崖(安江)。东南:罗公山(雪峰山余脉)。沅水在西,自会同入,东至托口寨,左合中和溪,右合渠水,屈东北至县城西,与潕水会。其会流处曰清江口,即古无口也。又东南流,错入会同(横岩乡),迤东北复入县东(沙湾)”
晋、六朝时,当已尽变为汉,惜今所传魏、晋、六朝载籍之涉及湖南人与事者极少,故莫可得而考。自汉而后,迄于隋唐,湖南境内之“省地”日拓,蛮疆日缩,汉族政权之势力愈益深入,蛮族之汉化程度亦愈益增高。迨至唐末,中原方疲于内争,自无力以统制边疆,一时蛮中酋豪渠帅,遂纷纷崛起,斥逐官吏,割据郡县,小者称雄峒寨,大者率仿中朝制度,自署为知州刺史,叙置属吏。朝廷因其成局,往往假于符命,于是湘西一带归于土司统治者,垂数百年。宋熙宁、崇宁间,新党用事,开疆拓土之议兴,章惇辈数用兵以征不服,而南江诚、徽、梅山诸蛮,遂复为王土;独北江因仍未革,历元明二代,至清雍正间始改土归流。湘南衡、永、郴、桂一带,虽无建州立郡传世久远之土司,然自宋庆历以来,变乱迭兴,至清道光间犹然。每一乱定,朝廷辄增置吏司,加意抚治,故州县之名号虽多因旧,而昔之溪峒,今日率成省地。-----<近代湖南人中之蛮族血统>
南江溪峒凡十六州,曰富、曰鹤、曰保顺、曰天赐、曰古,则向氏居之。富州故城在今麻阳县东北⑥,在南江诸州中最号富强,其酋通汉,光宪、光普、行猛、永丰、永晤皆受朝命知州事⑦。熙宁中章惇经制南北江,六年,光晤献先朝所赐剑及印来归顺,余州以次降⑧,此向氏之见于沅域者也。宋初梅山峒⑨有舒、向二族,后苏氏居之,数侵夺舒、向二族地⑩,此向氏之见于资域者也。
沅一带之向氏,自熙宁以来,盖已渐次汉化,安于耕读,隶于编户。故明清两代蛮中酋豪遂不复以向氏称,而言湘西北显姓望族者,向氏必屈一指焉。据《湖南通志·选举表》①,向氏列名于科第者,以辰、沅、永三府为中心,西至乾州厅,北迄澧州、石门、慈利,南起靖州、绥宁、武冈、城步,东抵武陵、桃源、安化。(自安化以东,宁乡、长沙、湘阴、平江、巴陵、临湘、攸县、茶陵、衡山亦间有之。)其中尤以溆浦向氏为最盛。溆浦向氏在明代有举人二人,副榜二人,恩岁贡生二十二人,阖县中称第一族;清代有进士二人,举人七人,恩赐副榜一人,拔贡四人,恩岁贡二十四人,为全县第二族,仅次于舒氏。按溆浦介资、沅之间,东北接安化,东连新化,以地望测之,则溆浦之向氏,当即宋初卜居于安化、新化一带(即梅山十峒)者,其后为苏氏所侵夺,乃西迁于此也。次于溆浦者,为黔阳向氏,黔阳向氏之进于文明特早,在宋末宝祐年间,已有进士广人,时距熙宁之纳土,约一百八十年。在明代有进士一人,举人三人②,岁贡十三人③,为全县第一族;清代有举人一人,拔贡一人,恩岁贡十四人④,为全县第二族,仅次于杨氏。黔阳,宋南江之地也。此外旧辰州府属之沅陵、辰溪、泸溪,旧沅州府属之芷江、麻阳,明清各有举贡若干人,惟为数不多.永顺一府清雍正七年改土归流新设,自乾隆中叶以来,向氏充贡者,阖府共得八人,道光而后,更有登乡榜者二人。

发表于 2019-6-12 09:01 | 显示全部楼层
细毛朵又在胡说八道。

向氏是古老的华夏姓氏,因为古代中国北方被异民族蹂躏,北方华夏民族迁到南方,因此向氏基本上成为南方汉族的一个姓氏。

 楼主| 发表于 2019-6-12 09:27 | 显示全部楼层
拿望远镜看蚂蚁 发表于 2019-6-12 09:01
细毛朵又在胡说八道。

向氏是古老的华夏姓氏,因为古代中国北方被异民族蹂躏,北方华夏民族迁到南方,因 ...

向警予:(18951928)中共早期著名的妇女运动领导人之一。
原名向俊贤,笔名振宇,土家族,1895年生于湖南湘西溆浦县商会会长之家。她排行老九,有几个兄长曾留学日本,自幼受其影响追求新知识。
因与蔡和森之妹蔡畅的同学关系而结识蔡和森、毛泽东。
1918年加入新民学会,1922年她在上海入党,随后参加中共二大,当选中央委员并担任中央妇女部长。此后,她在党的三大、四大上继续当选为中央委员,并领导过上海十四家丝厂1.5万名女工大罢工和南洋烟厂7000名工人罢工,还为党代会和报刊写过许多论述妇女解放运动的宣言和文章。
1925年,蔡和森赴苏联参加国际会议,向警予同往,并入东方大学中国班学习。
1927年4月,向警予回国参加中共五大后,留在武汉先后负责武汉总工会、汉口市宣传部和湖北省委、武汉市委的领导工作,在白色恐怖极其严重的形势下坚持地下斗争。
1928年春,她在汉口法租界被捕,随后英勇就义,时年33岁。
 楼主| 发表于 2019-6-21 08:41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6-21 08:59 | 显示全部楼层
俄罗斯作家阿·托尔斯泰也说过,一个人要真正强大起来,就必须“在清水里洗三次,在碱水里煮三次,在盐水里腌三次”。
 楼主| 发表于 2019-6-22 19:4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洪江人上个世纪的最后十年,经历了艰难的隐忍、倔强的前行,更经历了卧薪尝胆之后迎来的三千越甲可吞吴!只有坚韧不拔的精神、团结奋斗的力量,才能拯救我们的家乡洪江!
 楼主| 发表于 2019-6-23 17:01 | 显示全部楼层
黔城人可以决定什么时候开始讨论秦代镡成县治、唐代龙标县治、唐代芙蓉楼所在地是黔城的论点,而我们才能决定什么时候结束秦代镡成县治在靖州,唐代龙标县治在洪江古商城、唐代芙蓉楼在镇江的讨论。
无论你从什么时候开始,重要的是开始后就不要停止。无论你从什么时候结束,重要的是结束后就不要悔恨。古代的先贤大师柏拉图如是说。
惟楚有材,但是随便攻击别人的文化狂人也多。
我讲一个小故事。苏东坡和一个高僧讨论一个问题,苏东坡问大师,你看我像什么,大师说我看你像一尊佛。苏东坡说,那我怎么看你像一坨屎,说完呵呵大笑。回到家长给苏小妹说了此事,苏小妹大骂他,大师心中有佛所以说你像佛,而你心中只有屎。知道吗,你心中有屎。
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朋友们接受了我的论点,包括已经选入潇湘文库的有关龙标县治在洪江古商城的论述也已经跟我一样,中山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广西民族学院福建师范大学的教授们也接受了我的论点。
其实,最先接受我的观点的人不是洪江的曾湘洪他们,他甚至在2007年洪江小河边我跟他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直接表示反对。反而是已故著名学者林和,湖南省著名研究员王康乐教授表示大力支持,要求我多一点时间去图书馆查找有关资料,我一查资料就查找了整整十年。
我只要为洪江拨乱反正,做这一件事情就问心无愧了。
我们洪江人上个世纪的最后十年,经历了艰难的隐忍、倔强的前行,更经历了卧薪尝胆之后迎来的三千越甲可吞吴!只有坚韧不拔的精神、团结奋斗的力量,才能拯救我们的家乡洪江!
 楼主| 发表于 2019-6-23 20:45 | 显示全部楼层
地方史志学习研究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拨乱反正,消除当年抢夺地望、争名夺利的不良影响,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地方主义和官僚主义,回到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努力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营造一个黔城洪江安江合同人民以邻为美的和谐共处、均衡发展的良好氛围。使得家乡人民安居乐业,幸福安康!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19-6-23 20:56 | 显示全部楼层
总有一些伪文化流氓,装作一副很有文化的样子,宣扬的小故事都是用伪故事借以骂人。骂就骂吧,我也无所谓,但是以伪故事攻击文化名人就是小丑了,试想苏东坡是伪文化流氓宣扬的攻击侮辱高僧那样的小人吗?
而且伪文化人真是好笑,谭其骧、白寿彝乃至全世界异己者都是黔城人。自己不断伪装成历史学者,扮演成大家,却是一窍不通,一点历史常识都没有。自己不断追问我龙标在哪,最后所谓十多年“研究成果”被一一揭穿,就原形毕露变成直接攻击。
 楼主| 发表于 2019-6-24 13:03 | 显示全部楼层
时代越发展迅猛,信息越庞杂,人越容易空谈,是非越容易被混淆,庸众越容易狂欢,骗子越容易生存。
这个时候我们需要的是沉淀下来,以更加扎实的基本功底、更加勤奋努力地学习充实自己,以平静的心态和善的眼光轻言细语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19-6-24 14:27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6-24 19:59 | 显示全部楼层
(1).地名。即今 湖南省 怀化市洪江区。 南朝 梁 为 龙檦县 , 隋 属 沅陵郡 , 唐 武德 七年改名 龙标县 ,因 龙标山 得名。 明 屠隆 《綵毫记·妻子哭别》:“别亲知,走天涯,过 龙标 、 五溪 ,我怎顾得路崎嶇。”
(2).指 唐 代诗人 王昌龄 。 王 曾左迁 龙标 ,为 龙标 尉,因称。 唐 李白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 龙标 过 五溪 。” 清 吴伟业 《九峰草堂歌》:“痛饮恕人容 水部 ,长吟怀古继 龙标 。”
(3).犹龙榜、龙虎榜。 宋 张先 《天仙子·郑毅夫移青社》词:“龙标名第凤池身,堂阜远,江桥晚,一见湖山看未徧。”
(4).龙船竞渡时争夺的锦标。 清 陈梦雷 《吴门观竞渡》诗:“龙标摇落日,鼉鼓逐风湍。”
 楼主| 发表于 2019-6-24 20:05 | 显示全部楼层
中文名
龙标
外文名
Longbiao County
位置
湖南怀化市[1]
隶属
巫州[1]
治所
今湖南怀化市洪江区[1]
蜀先主章武元年(221),刘备出兵攻武陵,次年败还。是年,孙权开始经营武陵郡,以西汉无阳县故地改置舞阳县,治今芷江。[1]
东晋安帝义熙六年(410)省镡成县并入舞阳县。舞阳县治迁于故镡成县。[1]如是,舞阳疆域大为扩展,包括今辰溪、怀化、溆浦、芷江、黔阳、麻阳、靖州、绥宁、会同、洪江、通道、新晃、花垣、凤凰县地,又错入今广西、贵州境。[1]
南齐建元元年(479),舞阳县的“舞”加水旁,称阳县。[1]
南梁天监十年,改阳县为龙檦县。[1]

唐代巫州
隋炀帝大业二年(606)改州为郡,辰州复为沅陵郡,属荆州。沅陵郡初治龙檦,今黔阳县,后移沅陵县。[1]
贞观八年(634),龙檦县的“檦”改为“标”,以龙标置巫州,[1]析龙标置夜郎县,圣历元年(698),析夜郎置渭溪。[1]
天授二年改巫州为沅州。开元十三年(725),复名巫州。天宝元年(724),改为潭阳郡。乾元元年(758),复名巫州。大历五年(770),改名叙州,治龙标县,领龙标、朗溪(贞观八年析龙标县置,在朗溪之侧,故名,其故城在黔阳县西南40里卧龙岩,相传为诸葛亮驻兵处)、潭阳三县,皆与贵州相邻。[1][2]
参考资料
[1]  建置沿革.怀化市情网 [引用日期2017-06-09]
[2]  广东、广西、湖南、河南辞源修订组.《辞源》.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四册3611~3612页
 楼主| 发表于 2019-6-24 20:16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什么可以通过古代沅水里程断定龙标县治在洪江区?由于本人使用怀化境内基本与千年古道路径重叠的洪江至沅陵省道公路里程计算证明龙标在洪江,黔城部分网友比如醉刀客不服气,提出异议,因此,本人使用史书记载的龙标至辰州(沅陵)的河道里程再来推算一遍,而且使用了三种不同的古代里制计算(度量衡),证明了古代记录与现在实际里程误差只有1.3公里至14.7公里,由于河道在古今没有改道,是最准确的证明,通过三种不同古代里程的计算尺度标准,都可以证明唐代龙标县治既潭阳郡治在洪江古商城,再次确认了唐代龙标县治在怀化市洪江区。

一、数据来源与计算度量衡的依据。

根据怀化市**介绍:“黔城镇与漭水相汇,流量大增。东南流23公里至洪江,”、“黔城至沅陵为中游,河长248公里。”也就是说,洪江区至沅陵河道长度为225公里。http://www.hhsqw.cn/ftow-002.asp?D_ID=266;

唐代李德裕《元和郡县图志·黔州》四库本记载:“秦置黔中郡,汉为武陵郡无阳县之地。隋初于此置辰州。贞观八年分辰州龙标县置巫州,天授二年改曰沅州。开元十三年,以‘沅’、‘原’声相近,复为巫州。天宝元年改为潭阳郡。大历五年,以境接叙浦,改为叙州。” 、“北沿流至辰州五百三十八里。”

该计算度量衡的依据分别采用了周秦汉唐的秦汉尺的尺度为标准(1里等于415.8米)、唐小里(1里等于442.5米)、古汉里(1里等于390.9米)来测量唐代巫州龙标县治“八到四至”的里程。

二、计算的方式与依据。

1、本人使用公认的周秦汉唐的秦汉尺的尺度为标准(1里等于415.8米)来测量唐代巫州龙标县治“八到四至”的里程,“北沿流至辰州五百三十八里。”为223.7公里,与现在洪江区至沅陵的河道实际里程225公里误差1.3公里,证明龙标县治在洪江区境内。

2、使用唐小里(1里等于442.5米)计算核对《元和郡县图志》记载的巫州龙标县治“八到四至”里程为238公里,与现在洪江区至沅陵的河道实际里程225公里误差13公里,仍在洪江区境内,证明巫州龙标县治在洪江区境内。

3、使用古汉里(1里等于390.9米)计算核对《元和郡县图志》记载的巫州龙标县治“八到四至”里程为210.3公里,与现在洪江区至沅陵的河道实际里程225公里误差14.7公里,仍在洪江区沅水下游境内,证明巫州龙标县治在洪江区境内。

三、古代史书“八到四至”的里程记载证明唐代巫州龙标县治不在黔城。

根据怀化市**介绍:“黔城至沅陵为中游,河长248公里。”上述三种古代常用里制的计算证明了巫州龙标县治不在黔城。黄河鸿贞引用唐代李德裕《元和郡县图志》关于巫州龙标、潭阳郡的“八到四至”的里程使用唐大里(1唐大里为531米)是274.38公里,进入了贵州境内,证明黄河鸿贞使用里制的明显错误。

胡戟通过存世的17把唐尺考证:唐代里程存在大里和小里之分,1唐大里为531米,当今1.06华里;1唐小里为442.5米,当今0.88华里;比如唐代李德裕《元和郡县图志》卷一所记京兆西安到东都洛阳里程就是使用的旧制小里(1唐小里为442.5米)。玄奘《大唐西域记》等所用“里”,也是唐小里。

四、洪江古商城已经成为湘西继张家界、凤凰之后的旅游热点,大量古代汉民族开拓蛮疆的史迹至今保存完好,被国务院文史专家罗哲文誉为“中国第一古商城”。

五、 安江与洪江共同属于龙标核心区域,安江在清朝被《黔阳县志》排斥为“龙标东境”,实属错误。安江的起源与洪江非常相似,也是南阳郡龙标县侨置地区,安置晋代安置北方幽州地区流离失所的各民族人民。起名“安”并不是“郭靖民安”之意,而是侨置安姓的族群,安姓与洪姓皆为北方幽州共工部落之民,晋代因为逃避仇杀而南迁。在安江也有洪庙,纪念当年洪姓领头人带领全体族人爬山涉水来到五溪避难的历史功绩
发表于 2019-8-6 14:38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9-8-10 10:57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唐代龙标县治之争:与黔阳著名教授蒋长栋先生商榷


楼主:细毛朵ABCLv 5 时间:2014-07-05 04:32:00






  黔阳著名学者蒋长栋教授以下划分的大、中、小龙标有借鉴意义。但是,我通过近一年的学习研究,认为龙标县治在洪江古商城。
  蒋长栋教授说:“唐代龙标县所辖地区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
  1、“大龙标”时期。唐武德七年(624)至贞观八年(634)这十年间,唐龙标县包括了此后陆续分出的夜郎(今新晃)、朗溪(今托口)、思徵(其地待考)、潭阳(今芷江)以及龙标本土(今黔阳而除托口)等在内的辽阔境域,相当于今怀化地区中部的怀化、洪江二市及黔阳、芷江、新晃三县。因此,在这些县志的史志中,若书上一笔“武德七年至贞观八年属龙标县辖”,乃是合于历史真实的史笔。此时尚未在境内设巫州(后来之叙州),因而包括龙标在内的各县均无必要为争州治打官司;但是此时的县治却设在那“因龙标山为名”的龙标本土黔城镇,因而,即使这些县市曾有过“属龙标县辖”的历史,也还不能说它们就等于是龙标县了。至于大龙标县的周边地带,特别是以西以南地带,虽然尚属“僚界”或“溪洞”所据,但既然《元和郡县志》谓叙州(与“大龙标”境域略同)“南逾岭至融州”,那么,大龙标之南境当与融州相接,囊括了岭北今湖南怀化地区的南三县乃至贵州省的黎平、锦屏、天柱诸县。大龙标县上承汉镡城、舞阳之境,为湘西南上古以来唯一大县,自然便成为这一带汉民族文明的中心以及影响和开拓周边未开化地带的中心,因而其辖境完全可能延及这些未开化地带,尽管实际权力未能伸入其腹地太远。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后人为靖州、会同、通道、锦屏、天柱甚或黎平等县修志时,若书“唐武德七年至贞观八年属龙标县辖”,似也勉强过得去。或许正因为这些县曾有过十年属大龙标县所辖的历史,才会讹出其县就是唐龙标县,就是唐王昌龄任县尉的龙标县(即下文所说的“小龙标县”),并进而讹出王昌龄留下许多“古迹”的动听神话。这样的神话虽或有某种艺术价值,然而,从史学价值而言,它只是妨碍人们弄清事实真相的历史垃圾。
  2、“中龙标”时期。贞观八年(634)至先天二年(713),唐龙标县已被析出了夜郎、朗溪、思微三县,其境域便只留下潭阳(今芷江)和龙标本土(今除托口外的黔阳)了,其县治也仍设于龙标城(今黔城)。今芷江县从武德七年至先天二年,共有近九十年时间属唐龙标县所辖,因而也最易为历代史家特别是宋以后之史家误认为是唐龙标县,《湖南通志》卷四二《黔阳县古城考》还特意为此作了辨析:“今沅州治(指芷江)乃唐潭阳县也,《旧志》以今沅州治即唐巫州治,非也!”龙标县治作为州治,也始于析出三县的贞观八年,其名称为“巫州”(贞观八年)、“沅州”(天授二年)、“巫州”(开元十三年)、“潭阳郡”(天宝元年)、“叙州”(大历五年)等凡五次更名,而以“叙州”之名终唐一代,达近一百四十年之久。
  3、“小龙标”时期。先天二年(713),潭阳县设立。龙标县便只剩下以今安江镇为中心的东境和以今黔城镇为中心的西境。从此时至唐末(905)尚有170余年,其中王昌龄任县尉的748—756年也在这段时间(参见拙著《王昌龄评传》第十二章,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唐龙标县有如此长的时间领辖宋以后黔阳县的百分之七十以上境域,如果再加上先天二年前“大龙标”与“中龙标”时期(624—713),那么,黔阳县境属唐龙标县领辖并为其县治,实际上差不多是整整有唐一代。
  由这个分期可以看出,唯有历经大、中、小三个政区更迭期,而又始终设县治于其境内的“小龙标”,也即今湖南省黔阳县,才是我们孜孜以探求的真正的唐代之龙标县;处于“中龙标”期的今芷江,处于“大龙标”期的今新晃、今黔阳之托口、唐思微县等,它们虽或较长时间或较短时间属龙标辖境,但由于龙标县治未设于其境,后又都分门立户另设新县而竞有唐一代,因而它们只能算是唐龙标县这个母体中分出去的子体,也不是我们欲探求的唐龙标县之本体;至于贵州黎平、锦屏、天柱以及湖南靖州诸县,它们可能只是大龙标县名义上的辖境,因而便更不是真正的唐代龙标县之本体。 ”



  我不同意蒋长栋教授说的:“此时的县治却设在那“因龙标山为名”的龙标本土黔城镇”的观点,因为找不到明代以前的史料支持清代才出现的这种观点。
  我认为晋代侨置县龙标在辰溪(辰阳),唐代巫州龙标在洪江古商城。具体论据和理由如下:

  一、关于晋代侨置县龙标古城、龙标山的历史记载。
  史书最初记载的龙标山、龙标古城是《元和郡县图志》卷第三十 江南道六:“龙标县,上。郭下。本汉无阳县地,舆地志“县本在无水之阴,后汉省入辰阳县”。隋初于此置辰州,炀帝废州。武德七年置龙标县,因龙标山为名。”。
  又:“三亭县,中下。东至州水路三百七十里。本汉迁陵县,属武陵郡,隋发人大乡县。贞观九年分大乡复置,因县西十五里有三亭古城为名。
  酉水南有龙标故城,蜀将马德信所筑。其城其宽大,在龙标山。”(今沅陵西南六十里处)。
  明朝万历年编制的《辰州府志》记载最初的龙标山、龙标古城在沅陵县西南六十里处。
  《辰溪县志》记载龙标山、龙标古城在辰溪县东北六十里处,与《辰州府志》记载遥相呼应。
  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始置沅陵县,迄今已有两千多年。而自秦汉以后,沅陵作为进入大西南的交通要津,就为州、路、府、道、省府、行署、专署治所,曾是湘西地区的交通枢纽和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万历]重修辰州府志八卷,详标明代辰州属境地名山川、名胜古迹,山川记府境名山秀水二百余处;古迹列黔中故城、西阳、刘尚,巫阳、义陵、会溪、龙标、诸葛等古城址,龙标古城在沅陵西南60里,辰溪东北60里处,至今仍有遗迹,有助于我们了解龙标沿革的文物考古。而据《黔阳县志》记载:黔城的龙标山是清朝黔阳县令曾钰命名。
  阳国胜先生的《辰溪,龙之故乡——揭开中华龙神秘面纱》:“辰溪带“龙”字古地名特别多,如“龙生地”、“龙门溪”、“龙阳山”、“天龙冲”、“龙来坪”、“龙头垴”、“龙埠江”、“二龙洞”、“小龙门”等,几乎每个地名背后有一个与龙有关的美丽传说”,揭示了中原龙文化随着晋代侨民移植到五溪的客观历史在地理名称上留下的证据。
  《怀化大事记》记载:晋武帝太康元年(28O),省辰阳县并入镡成,沅陵、舞阳大体未变。东晋因之。安帝义熙六年(41O)省镡成县并入舞阳县。舞阳县治迁于故镡成县。 宋孝武孝建元年(454),分荆州置郢州,武陵郡改隶之。齐,武陵郡移治沅陵。 建元元年(479),舞阳县的“舞”加水旁,称潕阳县。 天监十年(511),武陵郡开始分化,析武陵郡侨置南阳郡,以安置河南等地南下的流民,改辰阳县为建昌县,改潕阳县为龙檦县,此二县为南阳郡领县。南阳郡治今辰溪县西北,建昌县治亦移此。尔后,分沅陵县置卢州,治今泸溪,据徐文范《舆地表》,卢州领南阳郡,郡领建昌、沅陵、酉阳、盐泉、龙檦五县。 陈文帝天嘉元年(560),以州统郡,置沅州通宁郡,宣帝大建七年(575),州废改置为沅陵郡,领沅陵、辰阳、龙檦等县。 隋开皇初,废南阳置寿州,九年(589)隋文帝灭陈,占领江南,改沅陵郡为辰州,领沅陵、大乡(含永顺)盐泉、龙檦、辰溪,计4l40户。大业三年(607)改州为郡,辰州复为沅陵郡。 贞观八年(634),龙檦县的“檦”改为“标”,以龙标置巫州,并析龙标县置朗溪县,隶巫州。潭阳县,先天二年(712),分龙标置。
  《元和郡县图志》卷第二十九:“叙州,潭阳。下。开元户四千九百四十。开元户一千六百五十七。
  秦置黔中郡,汉为武陵郡无阳县之地。荆州记:“舞溪獠、犭许之类,其县人但羁縻而已。溪山阻绝,非人迹所覆。又无阳乌犭许万家,皆咬地鼠之肉,能鼻饮。”隋初于此置辰州。贞观八年分辰州龙标县置巫州,天授二年改曰沅州。
  开元十三年,以“沅”“原”声相近,复为巫州。天宝元年改为潭阳郡。大历五年,以境接叙浦,改为叙州。
  州境:八到:东北至东都二千七百八十八里。北至上都三千四十八里。西溯流至奖州八百里。北沿流至辰州五百三十八里。南逾岭至融州水陆共一千五百里。东南逾岭至吉州水陆共二千一百里。
  贡、赋:管县三:龙标,朗溪,潭阳。
  龙标县,上。郭下。本汉无阳县地,舆地志“县本在无水之阴,后汉省入辰阳县”。隋初于此置辰州,炀帝废州。武德七年置龙标县,因龙标山为名。
  朗溪县,中下。北至州一百二十里。汉镡音寻。城县之地,晋安帝省。贞观八年析龙标县置,在朗溪之侧,因为名。
  沅溪水,西南自獠界流入。
  潭阳县,中下。东至州三百二十里。先天二年析龙标县置,在无水东岸。
  溪水,在县南二里。”
  1、《舆地志》说龙标“县本在无水之阴,后汉省入辰阳县”。说明最初的龙标县在无水(潕水)的南面,既黔城南面的镡城故地,“安帝义熙六年(41O)省镡成县并入舞阳县。舞阳县治迁于故镡成县。”,镡城与舞阳合并后,舞阳县治已经从潕水流域迁移到故镡城境内,后汉时划归辰阳;天监十年(511),武陵郡开始分化,析武陵郡侨置南阳郡,以安置河南等地南下的流民,改辰阳县为建昌县,改潕阳县为龙檦县,此二县为南阳郡领县。
  2、“隋初于此置辰州,炀帝废州。武德七年置龙标县,因龙标山为名”。这与明朝万历年编制的《辰州府志》记载吻合。
  3、贞观八年分辰州龙标县置巫州,说明了原龙标的行政区划和版图变更,从巫州的四至八到可以看出,从原来距离辰州(沅陵县城)六十里变成了“北沿流至辰州五百三十八里。”,而这个距离刚好是现在洪江到沅陵的距离,说明了巫州的治所龙标已经从辰阳迁移至上游的洪江,以方便近百年来对南部开拓出来的广大龙标县地的管理。


  二、关于唐代巫州龙标。
  1、《通典》:潭阳郡 (东至卢溪郡五百三十八里。南至邵阳郡一千一百四十四里。西至乐古郡二千一百一十七里。北至卢溪郡九百里。东南到邵阳郡一千八百六十里。西南到溯沅口入朗八百里。西北到溯巫溪入卢溪郡九百里。东北到邵阳郡一千八百六十里。去西京三千一百五十八里,去东京三千八百三十三里。户五千三百六十一,口二万一千八百二十六。)
  巫州(今理龙标县。)古蛮夷之境,楚国黔中之地。秦属黔中郡。二汉属武陵郡,在巫水之阳。隋属沅陵郡。大唐为巫州。天授中,以巫山不在州界,遂改为沅州。开元十二年,复为巫州,或为潭阳郡。领县三:龙标 郎溪 潭阳
  牛皮客比较懂历史,指出“唐贞观九年(635),置郎州,领恭水(今遵义市)、高山(遵义市红花岗区新蒲镇中桥村)、贡山(贵州绥阳县蒲『老』场镇。)、柯盈、邪施(在今遵义县鸭溪镇境内、释燕6个县。十一(637)年废郎州及所领6县建置,十三(639)年复置郎州,旋更名为播州。”
  这个“朗州”应该就是指“播州”。
  、“沅口”是指黔城潕水入沅口,不是指托口。黔城以上沅水称为“清水江”,黔城以下沅水称为“沅水”。我知道的黔城古地名有三个:沅口(古代诗词)、无口(《水经注》)、元州(《续资治通鉴长编》)。龙标去播州是“溯沅口入朗”,乘舟走潕水而上可以到播州,而不是溯托口入清江,清江去不了播州!从而证明了黔城是沅口不是龙标,龙标去播州要溯流而上经过沅口(黔城)进入潕水才能去到播州。

  关于“沅口”,清代诗人汤右曾,字西崖,仁和人。康熙戊辰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官至吏部右侍郎兼翰林院掌院学士。有《怀清堂集》。
  《晚晴簃诗汇》【卷四十九】
  横江(注:邵阳话“洪江”读成“横江”)

  红楼白舫家家好,
  翠壁丹崖面面稠。
  佳处真思市门隐,
  生来爱作贾胡留。
  三江雨气连沅口,
  九叠山光望靖州。
  柱史亭前怀古客,
  西风荆棘野塘秋。



  大体来说,巫州在巫水之北,这也是黔阳与洪江学者争论龙标在黔城还是洪江的焦点,即使“巫水”按照清代黔阳县志记载通假成“潕水”,巫州也不在黔城,黔城在潕水之南,《通典》明确指出:“以巫山不在州界,遂改为沅州。开元十二年,复为巫州,或为潭阳郡。”,这就排除了龙标在黔城的可能。
  有黔阳学者提出:“洪江古代名称是雄溪,古代没有巫水这个名词”。

  那么,我们尝试着分析一下巫水的来历。

  2、巫州、巫水、巫山这三个地名,不是清朝以后才有的称呼。其实,在上面的《通典》里已经记载了巫水、巫山和巫州的关系了,解释的非常清楚。我们可以合理的推测,最初,南梁时天监十年(511)析武陵郡侨置南阳郡,下设建昌县、龙标县,两侨置县紧紧挨在一起,以安置河南等地南下的流民。治建昌县(今湖南辰溪县西北),属卢州。侨置南阳郡建昌县和龙标县治都在辰溪境内。一直到贞观八年分辰州龙标县置巫州,龙标分置巫州的时候,龙标县治才搬去通典所说的“巫水之阳”,也就是我们现在的洪江。至先天二年(713),唐龙标县已被析出了夜郎、朗溪、思微三县,其境域便只留下潭阳(今芷江)、郎溪和龙标了,龙标县治也仍设于巫州。

  阳国胜先生的《巫山巫水有知音——十二说炎帝故里在会同》一文所搜录作为依据的《山海经》《大荒南经》、《大荒西经》中的“巫山、巫水”,既可以指长江三峡巫山,也可以指会同毗邻的城步巫山。他辛辛苦苦查阅地名史料,巫水之名全国仅会同一处,说明会同“巫水”历史久远。而巫山之名全国有三处,除与会同毗邻的城步巫山外,还有长江三峡巫山、山东肥城巫山。而巫水唯会同独有;“会同巫山《辞海》、《辞源》中没有记载,只是《辞海》在释“巫水”条时涉及到:“巫水,一曰洪江,沅水支流,在湖南省西南部,源出城步县苗族自治县东巫山……北流入沅”。
  《中国古代地名大词典》则为“巫山”,称“在湖南城步县东四十里,上有峰十二,巫水出此”。
  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载,沅水流域“有巫山,巫水所出也”,关于此巫山、巫水历史,又回到了我们本文的主题:唐贞观八年(634年)以巫水流域为中心设置的“巫州”。

  《中国古代地名大词典》载:“巫水,一名巫山江,今名洪江,即古运水,源出湖南城步县东巫山,南流又西,经绥宁、会同至黔阳县东南注于沅水,按宝庆府志,巫水有东西二派,东流者为威溪,至武冈县入资,西流都为洪江,清会典图,出巫山北都为威溪,入资,出巫山南都为巫水,下流为洪江,入沅。”
  《唐书》:巫州下 贞观八年,分辰州龙标县置巫州。其年,置夜郎、朗溪、思征三县。九年,废思征县。天授二年,改为沅州,分夜郎渭溪县。长安三年,割夜郎、渭溪二县置舞州。先天二年,又置潭阳县。开元十三年,改沅州为巫州。天宝元年,改为潭阳郡。乾元元年,复为巫州。旧领县三,户四千三十二,口一万四千四百九十五。天宝,户五千三百六十八,口一万二千七百三十八。在京师南三千一百五十八里,至东都三千八百三十三里。
  龙标,武德七年置,属辰州。贞观八年,置巫州,为理所也。
  郎溪,贞观八年置。
  潭阳,先天二年,分龙标置。

  当时的芷江和黔城,都在潭阳县境内,不在龙标县境内,这就是贵州学者攻击黔城不是龙标县治的理由了。
  为什么要分龙标置潭阳县?
  大家还记得唐朝龙标境内獠人的一次大暴动吧?
  贞观十二年(戊戌,公元六三八年)甲子,巫州獠反,夔州都督齐善行败之,俘男女三千馀口。
  唐代龙标的主体民族已经不是北方流民,而是当地夷人,高力士被流放行至巫州,见其地荠菜多而人不食,感伤不已而歌咏道:“两京作斤卖,五溪无人采。夷夏虽不同,气味终不改。”夷人指古代中国东部地区各部族之人,引申为对中国境内华夏族之外的各族人的通称,这里应该是指现在仍生活在巫水沿岸的城步、绥宁、会同的青衣苗;獠人,指散居在会同西部郎溪县、芷江(潭阳)县的侗族。
  正是由于侨居龙标的汉人、夷人与獠人部族矛盾,唐朝于公元713年(先天二年),分龙标置潭阳县。
  从当地居民结构发现,龙标也不可能在侗族为主体的芷江和黔城,而应该是在当时居民以青衣苗族为主体的洪江。
  《通典》:“巫州(今理龙标县。)古蛮夷之境,楚国黔中之地。秦属黔中郡。二汉属武陵郡,在巫水之阳。隋属沅陵郡。大唐为巫州。天授中,以巫山不在州界,遂改为沅州。开元十二年,复为巫州,或为潭阳郡。”
  郦道元《水经注》所曰雄溪,又名熊溪、巫水。源于今城步(邵州)巫山西南麓,由南向北流经绥宁、会同,至洪江古城,入沅水。怀化市洪江区处于雄溪与沅水交汇之地,洪江古商城“在巫水之阳。”;
  《太平御览》卷一七一《州郡部》一七《叙州》:“天授三年以巫山不在州界,改为沅州,以沅水为郡名。”
  以上典籍资料来自《旧唐书》、《通典》、《水经注》、《太平御览》、《元和郡县图志》、。
  山南水北为阳,巫州“在巫水之阳”,也就是说巫州在巫水的北面,这与洪江在巫水的北面是吻合的。“天授中,以巫山不在州界,遂改为沅州。”,由于巫山在邵阳郡武冈县界内,不在巫州的州界内,所以巫州改名为沅州。这与巫水上游的巫山情况也是吻合的。所以,判定巫州理所龙标县在现在的洪江区是有历史依据的,而且是《通典》实实在在的记载。
  3、史书“八到四至”里程计算。
  唐代 李吉甫 《元和郡县图志·黔州》记载:“秦置黔中郡,汉为武陵郡无阳县之地。隋初于此置辰州。贞观八年分辰州龙标县置巫州,天授二年改曰沅州。开元十三年,以‘沅’、‘原’声相近,复为巫州。天宝元年改为潭阳郡。大历五年,以境接叙浦,改为叙州。”
  建置、沿革、改名缘由交待清楚,但“八到”只见“六到”:
  “东北至东都(洛阳)二千七百八十八里。
  北至上都(西安)三千四十八里。
  西溯流至奖州(待考)八百里。
  北沿流至辰州五百三十八里。
  南逾岭至融州水陆共一千五百里。
  东南逾岭至吉水水陆共二千一百里。”
  《武经总要》载:"叙州,秦为黔中,汉武阳地,在武水之阳。唐贞观中,分辰州龙标县置巫州。东至邵州五百三十里,南至融州一千五百里,西至古州二千一百里,北至辰州五百里。"
  《武经总要》 前集·卷二十一:“叙浦寨,汉武阳县也,因县城置寨,控叙浦江口。北至州,西南至富州界。”
  由于怀化地处山区,千年古道与现在的省道、国道公路路径基本一致,因此公路里程可以作为与龙标县治“八到四至”里程计算的对比参考。根据以上史书“八到四至”里程计算,无论度量衡是使用唐大里、唐小里,还是秦汉尺来测量,龙标县治都绝对不在黔城,而运用唐小里或者秦汉尺来测量的结果,龙标县治里程都是落在了洪江区,误差不到1.8公里。

  5、易富贤在《黔中郡郡治在黔城不在沅陵》一文中认为“黔中道治所北移到今天的彭水,改名为黔州;而将黔城改名巫州,既是巫州的治所,又是龙标县的治所。逻辑上可能类似1997年将黔阳和洪江合并之后,用洪江市这个旧名称,但是市治却在黔城,而将洪江改名雄溪镇(有雄溪汇入)。将黔城改名巫州,可能是因为巫州管辖地区大多是原巫郡区域,比如光是龙标县就包括现在湖南省的洪江(黔阳)、中方、怀化、芷江、新晃、通道、靖县、会同、绥宁、城步、贵州省的天柱、锦屏、黎平等地,地域相当于楚国半个郡了。龙标县能管如此大的地盘就是因为水上交通便利,而黔城是水上枢纽。唐朝著名诗人王昌龄曾被贬为龙标尉。一代名宦高力士也被流放巫州(黔城)。”
  我觉得,治史必须严谨。古代不存在洪黔合并这样的闹剧。如果没有历史文献记载,没有出土文物和地表文物作为依据,这样的猜测很容易被人认为是造史,被湖北、贵州、重庆学者轻易击破。如果以这样的治学态度指导我们怀化今后的文史工作和旅游建设,必然走向失败。






发表于 2019-8-16 11:08 | 显示全部楼层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赏析

细毛朵 发表在 清词古韵|诗词 华声论坛 http://bbs.voc.com.cn/forum-9-1.html




【原文】 闻王昌龄②左迁③龙标遥有此寄① 
 【唐】李白 
 杨花④落尽子规⑤啼,闻道龙标⑥过五溪⑦。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⑧直到夜郎⑨西。
  〖注释〗 1、选自《李太白全集》。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绵州昌隆(现在四川江油)人。唐代诗人。
  2、王昌龄:(公元690-756年)字少伯,汉族,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新唐书》卷二○三《文艺传》说他天宝年间“不护细行,贬龙标尉”。左迁:贬谪,降职。龙标:唐代县名,在今湖南怀化市洪江区,唐时这里是雄溪蛮居住的地方。
  3、左迁:即贬官。  4、杨花:柳絮。  5、子规:即杜鹃鸟,啼声哀婉凄切。
  6、龙标:湘西溪峒古城,今湖南怀化市洪江区,原唐代龙标县治。历史上百货骈臻,商贾云集,形成了洪江这样古代著名的商埠。是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中心”,从留存至今的规模宏大的洪江商城可以看到五溪地区的历史发展脉络。《旧唐书》志第二十 地理三:巫州下 贞观八年,分辰州龙标县置巫州。其年,置夜郎、朗溪、思征三县。
[九年,废思征县。天授二年,改为沅州,分夜郎渭溪县。长安三年,割夜郎、渭溪
二县置舞州。先天二年,又置潭阳县。开元十三年,改沅州为巫州。天宝元年,改为潭阳郡。乾元元年,复为巫州。旧领县三,户四千三十二,口一万四千四百九十五。天宝,户五千三百六十八,口一万二千七百三十八。在京师南三千一百五十八里,至东都三千八百三十三里。 龙标 武德七年置,属辰州。贞观八年,置巫州,为理所也。 朗溪 贞观八年置 潭阳 先天二年,分龙标置。
7、五溪: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载:“武陵有五溪,谓雄溪、樠溪、酉溪、无溪、辰溪,悉蛮夷所居。”
唐梁载言《十道志》载:五溪为“酉、辰、巫、武、无”。
唐李延涛《南史》载:五溪为“雄、樠、武、酉、辰”。
明《一统志》载:五溪为“酉、辰、巫、武、溆”。
种种说法,谁家之说较为准确、合理呢?余以为郦道元《水经注》的说法较为合理,它对“五溪”的解释是最权威的解释。在今湖南西部和贵州东部。
8、随风:一作“随君”。
  9、夜郎: 从唐代龙标分治而来,汉代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曾在今贵州西部、北部和云南东北部及四川南部部分地区建立过政权,称为夜郎。唐代在今贵州桐梓和湖南沅陵等地设过夜郎县。这里指湖南的夜郎,在今湖南沅陵县(在今新晃侗族自治县境)。李白当时在东南,所以说“随风直到夜郎西”。
  〖译文〗
  柳絮都落尽了,只有杜鹃在声声哀啼,  我得知你被贬龙标去跋涉五溪。  把我的愁心托付给明月,  一同伴随你奔赴夜郎之西。 
 〖题解〗
  上面这首七绝,是李白写给好友王昌龄的,题为《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在盛唐诗坛上,王昌龄以写边塞题材著称,特别擅长七绝。后人誉为“七绝圣手”。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他便有密切的交往,这从李白集中另两首诗的标题《同王昌龄送族弟襄归桂阳》可以想见。龙标即今湖南省怀化市洪江区。王昌龄贬龙标尉的时间七年。
这首短诗情真意切地传达出作者对朋友的一片赤诚与留念,使人回味无穷;诗人匠心独运和娴熟之技巧,可窥一斑。
只有杜鹃在声声哀啼,
我得知你被贬龙标去跋涉五溪。  
把我的愁心托付给明月,  
一同伴随你奔赴夜郎之西。 
 〖题解〗
  上面这首七绝,是李白写给好友王昌龄的,题为《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在盛唐诗坛上,王昌龄以写边塞题材著称,特别擅长七绝。后人誉为“七绝圣手”。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他便有密切的交往,这从李白集中另两首诗的标题《同王昌龄送族弟襄归桂阳》可以想见。龙标即今湖南省怀化市洪江区。王昌龄贬龙标尉的时间七年。
这首短诗感情深重,真切而生动地传达出作者李白对朋友王昌龄的一片赤诚,使人回味无穷。诗人匠心独运和娴熟之技巧,可窥一斑。


作者声明:本帖为本人原创,未经本人和华声论坛许可,不得转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献策湖南”金点子征集活动上一条 /1 下一条

Processed in 0.125887 second(s), 151 queries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