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论坛

 忘记密码  新用户注册
 新用户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扫一扫,微信登录

搜索
查看: 11082|回复: 68

[原创文本] 从古诗词中分享童趣

[复制链接]  [分享推广]
发表于 2019-5-31 20: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从古诗词中分享童趣

胡道仙子

童趣图0.jpg

    转眼之间,又是花谢叶青豆稻绿的季节,儿童节悄然而至。儿童,是人生中最为无忧无虑的时段,正如丰子恺所说的那样,唯有孩子能让人忘却世间烦恼。人最怀念的,永远是小时候。那时候的自己无忧无虑没有烦恼,知足常乐,一件小得不能再小的事也能令自己开心快乐。当我们长大后,面对繁杂的人生,终于明白,小时候真好。
    如今的时代是过去任何一个时期都无法比拟的,这不由得让我们想起过去,想起那些更加遥远的年代,于是就有了太多太多的回忆沉淀在空气里,呼吸之间就多了不少的怀念,似乎一处似曾相识的场景,一首童年的歌谣,一篇读过的诗词,都能联想无数的回味。想想在那个没有游乐场所、没有电视电影、没有手机电脑,也没有变形金刚和芭比娃娃的年代,那时候的小朋友们是怎么生活的?他们平时都会玩些什么东西?当然,由于科技水平的限制,那个年代还没有产生录音、录像或照相什么的记录工具,唯一传承下来的就是纸质文本等非物质遗产了。我们不妨从这些流传下来的古诗词中,去寻找一下古代儿童们的童趣、回味一下他们的童年、分享一下他们的童心!
    下面所选的这些天籁般的童趣古诗词,说是古诗词中描写童趣的精华之作也并不为过。

童趣图.jpg
已有 3 人评分红网币 魅力 收起 理由
一土 + 20 红网论坛有你更精彩!
茂盛草 + 10 红网论坛有你更精彩!
老马识途123 + 30 + 5 精美图文,赏心悦目

总评分: 红网币 + 60  魅力 + 5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19-5-31 20:46 | 显示全部楼层
1、咏鹅唐·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童1.png
    相传这是骆宾王在七岁时写的一首咏物诗,虽然没有什么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哲理,却以其清新欢快的语言,抓住了鹅的突出特征,写得自然、真切、传神,寥寥18字,就活灵活的现绘就出一幅美丽的“白鹅嬉水图”,这或许就是这首诗之所以流传千古的原因。
  作者运用白描手法,通过简单勾勒,鹅的鲜明形象便脱颖而出。开头连用三个“鹅”字,不只是模拟鹅的叫声,同时表达了对鹅十分喜爱之情,道出了鹅由远至近的欢叫声,让人渐渐看清它“曲项”的外形和“向天歌”的得意神态。“曲项”二字形容鹅向天高歌之态,十分确切。鹅的高歌与鸡鸣不同,鸡是引颈长鸣,鹅是曲项高歌。一个“曲”字,把鹅伸长脖子,而且仰头弯曲着嘎嘎嘎地朝天长鸣的形象写得十分生动。接着描写鹅在水中嬉戏时有声有色的情景。“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浮”、“拨”两字生动地表现出鹅游水嬉戏的姿态。“白毛”、“红掌”、“绿水”、“清波”几个色彩鲜艳的词组给人以鲜明的视觉形象。鹅白毛红掌,浮在清水绿波之上,两下互相映衬,构成一幅美丽的“白鹅嬉水图”,表现出儿童时代的骆宾王观察事物细微入神的能力。
红网移动社区 - 发现·分享·改变
 楼主| 发表于 2019-5-31 20:5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胡道仙子 于 2019-5-31 20:51 编辑

2、《与小女》唐·韦庄


见人初解语呕哑,不肯归眠恋小车。
一夜娇啼缘底事,为嫌衣少缕金华。


童2.png



    这是韦庄写给自己小女儿的诗,描写了一个娇滴的小童娃可爱的生活。她刚能听懂大人的讲话,就咿咿呀呀的学着说话了,因为爱玩小车就不肯去睡觉。她娇娇滴滴地啼哭了一个晚上,这到底为何事呢?原来小女儿是嫌她的衣服上少绣了一朵金线花。你瞧瞧,才多大的孩子就如此爱美了,相信做父母的必是要让这任性又可爱的孩子气得笑出来的。
    诗人抓住小女孩学话、贪玩、爱漂亮、喜欢哭闹的特点,通过对这些生活琐事的描写,使小女孩天真可的形象跃然而出,爱女之情也跃然纸上。不仅描写了小女孩的活泼任性,更把父亲对女儿的怜爱之情描绘得淋漓尽致,读者也感受到缕缕温情。在众多描写童趣的古诗词中,这首《与小女》总是令人特别的爱不释手,每次读之,心湖就会泛起一朵洁白的小浪花。
 楼主| 发表于 2019-5-31 20:53 | 显示全部楼层
3、《牧童》唐·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童3.png

    绿草如茵的原野,晚风轻拂,笛声悠扬。黄昏晚归的牧童,吃过饭时,蓑衣未脱,就迫不及待的跑到了草地上,躺在那里仰望星空,看天空中的圆月。小时候最欢乐的,就是和小伙伴一起躺在草地上,睁大眼睛静静地望着满天繁星,一颗二颗三颗的数星星……还好奇那星星为什么会一闪一闪的呢?保持一颗孩童般纯洁善良的初心,实属难得,这能带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意想不到的乐趣。
    诗中有景、有情、有动、有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当然,现在到处都是网络,低头族越来越普及,像这样仰望天空的景象恐怕已经成为化石般的文物了……
 楼主| 发表于 2019-5-31 20:55 | 显示全部楼层
4、《稚子弄冰》宋·杨万里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铮。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童4.png
  冬天,冰雪是小朋友们最好的玩伴。堆雪人、打雪仗,溜冰、抽冰尜,冰天雪地的世界里小朋友们笑逐颜开,追逐嬉戏,玩得热火朝天,乐得不知冷为何物。大清早上,小孩把铜盆里的冰脱出,将一块冰穿上彩线,当作锣敲来敲打,声音清越嘹亮,响声穿林而过,于是越发用力,忽然冰块被敲碎,散落在地,发出玻璃摔碎的声音。孩子玩冰的场景,充满了生活的乐趣。这种稚气的玩味,让他们乐不可支,全然忘记了严冬天气的寒冷。
    杨万里身处南宋,朝廷面对金国进犯,在战与和之间摇摆不定,力主抗金的他屡屡直言上书,每每得罪权贵,仕途跌宕坎坷,他却没有颓废,反而潜心学研诗词,自成一家,以“诚斋”为号,以“活法”擅长,时称诚斋体。他能葆有一颗童心,用率真豁达的胸怀,创作出一首首清新自然、充满童趣的诗篇,在当时人的寿命短促年代,他寿享“古稀”。始终葆有童心童趣,此应为其长寿一道。
 楼主| 发表于 2019-5-31 20:58 | 显示全部楼层

5、牧童诗 宋·黄庭坚
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童5.png
    牧童骑着牛缓缓而行,远远地经过山村,吹着短笛,轻风送乐,声音很响,隔着田陇都能听到。多么自在,多么闲适,真是无忧无虑的牧童啊!诗人不由感慨连连,长安里那些费尽心思追求名利的人,都不如这个孩童活得悠闲自在啊!这首诗意境过于成熟,唯一以追名逐利的官场黑暗反衬乡村生活的自然美好,并将孩童天真无邪的气息刻画得非常生动。
    据说黄庭坚写这首诗的时候只有7岁。由此可见,发现真正生活的往往都是孩童。那时的他们,简单、纯粹、自然、生态,没有糅杂,长大后就鲜有这样的状态,身与心都会不同程度地受到浸透,从而不再自在悠闲,超乎人外。

 楼主| 发表于 2019-5-31 21:01 | 显示全部楼层

6、《观游鱼》唐·白居易
绕池闲步看鱼游,正值儿童弄钓舟。
一种爱鱼心各异,我来施食尔垂钩。
童6.png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写诗人闲下来围着水池观鱼,看着水里的鱼自由游动,正好遇到小童摆弄钓鱼船,准备垂钩钓鱼,有感而发。一样的喜欢鱼但是心态却不一样,我来喂食你却来垂钓。爱鱼之心人各有异,我爱鱼给鱼施食,盼他长大;你却垂钩钓鱼,为图己乐。两种心情是何等不同啊?即景写情,对比强烈。诗人描绘了一幅平淡普通的生活场景,在平淡中见新奇,韵味悠长。
    “绕池闲步看鱼游,正值儿童弄钓舟”,绕着池塘,踱着方步,悠闲地观赏鱼游,风悠悠、水悠悠,心悠悠、神悠悠,鱼儿也悠悠。“一种爱鱼心各异,我来施食尔垂钩”,鱼群喁喁唼唼,看着“我”把食料悄悄地抛,轻轻地丢,却不料碰上了娃娃们两两三三要来此垂钩。他们扶短竿,抛长线,投香饵,下锈钩,把大鱼挂裂了腮,把小鱼撕破了喉,一池平明的水搅得腥风儿起,膻味儿浮。同样一种爱鱼心,而反映在目的上、表现在行动中却是这样两种完全不同的方式,各持一端,互不相让,流露出诗人淡淡的无奈和厚厚的伤感。
 楼主| 发表于 2019-5-31 21: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胡道仙子 于 2019-5-31 21:05 编辑


7、《小儿垂钓》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童7.png

    垂钓不仅是大人的消遣,也是古代小朋友夏季里最喜爱的一项活动。一根竹竿、一根线再加上一个吊钩,就可以河边玩上一整天,凉快又惬意。
    《小儿垂钓》是一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七言绝句,描写的正是这样的一种场景。通过白描的手法,惟妙惟肖地勾勒了一个纯真十足的幼童趣事,有人有物,有故事有情节,有对话有细节,读之意味无尽,令人捧笑。全诗充满了动感的童趣:一个蓬头小孩像大人似的在学着钓鱼,侧身坐在莓苔上,身影掩映在野草丛中,认真、专注,垂钓的神态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富有生趣!没有刻意的雕饰、平淡浅易的叙述,自然纯真、形神兼备、童趣盎然。描写了儿童式的狡黠:学垂钓还怕出声把鱼惊走,当路人向他问路他却急得拼命摇手,生怕讲话惊扰了鱼儿,会把鱼吓走。那摇手的姿势仿佛在说:“嘘!一条大青鱼正要咬钩呢,你说我能回答你吗?”小孩那认真和煞有介事的形象,被刻画得机警又真实有趣,憨态可掬,活泼可爱,跃然纸上,简直就是一幅儿童垂钓图。诗人从形神两方面把垂钓小孩的形象描写得栩栩如生,言辞流畅,清新活泼,寥寥数语便绘出一幅童趣盎然的图画,颇具生活情趣,不失为名篇佳作。

 楼主| 发表于 2019-5-31 21:07 | 显示全部楼层

8、《长干行(节选)》 唐·李白
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童8.png

    骑竹马相信很多小朋友都玩过,胯下骑一根竹竿或一把笤帚甚至一条竹篾,大家就能愉快的玩耍了。“驾、驾、驾”的跑啊跑,童年就是没烦恼。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从简单的嬉戏中,找到最纯粹的快乐。
    李白的《长干行》描绘了古代男女儿童之间纯洁的友谊,情真意切、滋味韵长。“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表现幼男幼女一起嬉戏、天真无邪的游戏动作,活泼可爱,让读者一下子联想到自己小时候与小伙伴们玩过家家等游戏情景,全诗朴素真实、句句含情,直抒胸臆,表现了童年那种最真挚、最纯净的美好情感。也由此诞生了两个已经沿用千百年来、至今还在广泛应用的成语:“青梅竹马”、“两小无猜”。
 楼主| 发表于 2019-5-31 21: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胡道仙子 于 2019-5-31 21:11 编辑


9、《所见》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童9.png
    一进入夏天,蝉就会在树上叫个不停,常常让小孩们产生捕蝉的强烈欲望。因为一旦抓住了蝉,就可在同伴们中“得瑟”很久,那种成就感,仿佛抓住了整个夏天一般。袁枚的《所见》描述的就是牧童捉蝉的这种经过,画面动感十足,寥寥几笔,就栩栩如生地将牧童的童年之趣刻画了出来,其声其形于自然之景中,充溢着逼真与快意。
    一个牧童悠闲地骑在黄牛背上很开心,一路唱着嘹亮的山歌,歌声在林中传响、回荡,与此同时,嘹亮清越的一声声蝉鸣也从树上传到了牧童的耳中。忽然,他停住了歌唱,一声不响地悄悄站立在树旁。这是怎么一回事?只见牧童直勾勾的盯着树上的蝉,小心翼翼的向蝉靠近,原来是牧童发现了树上的蝉,想把树上的蝉抓来回家玩呢!“捕鸣蝉”似是突然起意,于是清越的歌声戛然而止,牧童跃下牛背开始行动,全诗读来趣味盎然。最后一句传神至极,牧童在那一刹那间的神态被描绘得极为逼真自然。凝神静气去捉蝉,这不是一个经典的电影镜头吗?
    诗人抓住牧童瞬间的动作变化,原本“歌声振”,忽然“闭口立”,把牧童从散淡放肆到屏气凝神的神态变化过程,细致入微地表现出来。骑在黄牛背上的牧童,心情愉快,歌声嘹亮,忽然想到捕蝉,就立即停止歌唱,一声不响地站在树下,等候时机。诗歌朴实凝练,只用了二十个字,就把牧童天真烂漫,好动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一个天真活泼的牧童便跃然纸上。
    小的时候,穿行在山林之间,大声歌唱,自由自在。长大后,我们似乎少了高歌的勇气,也丧失了许多小时候的趣味和快乐。
 楼主| 发表于 2019-5-31 21: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胡道仙子 于 2019-5-31 23:15 编辑


10、《四时田园杂兴》宋·范成大


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童10.png


    《四时田园杂兴》又名《夏日田园杂兴·其七》、《田家 》,是一首写农村小孩劳动的诗。诗人通过对农村孩子声、色、情、态的描绘,使其童真童趣跃然纸上,鲜活在古诗里。
    古代中国以农业为主,特别是到了夏天,大人们又是耕田又是织麻,十分忙碌,小孩子虽然不懂大人为什么这么忙,但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很多时候大人忙于劳作,无暇照顾小孩,他们跟在父母身边,从小耳濡目染,自娱自乐找乐子,有样学样搞劳动,“也傍桑阴学种瓜”,那把式还真有模有样。大家都耕田,那我也来种个瓜吧,等到了秋天,一定会结出一个又大又甜的瓜来。这是农村中常见的现象,也是农村小孩的一个标志。结句表现了农村儿童亲近自然、融于社会的天真情趣。
    《四时田园杂兴》把乡村儿童玩耍之余会为父母分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的形象描写得栩栩如生,让人感受到他们的懂事与好奇。诗人用清新的笔调,细腻地描写了农村初夏时的紧张劳动气氛,从一个侧面描写了田园生活之乐和富有生趣的农村生活,体现了农村儿童淳朴、勤劳的品质,读来生动感人、意味深长、意趣横生。每次阅读,都有一种仿佛穿越了时空的感觉,赴了一场童真之旅,心也澄澈明净起来。
    农村小孩犹如一棵棵没有被污染的山野之苗,他们单纯无知,天真无邪,在诗人曼妙的笔下,是那样的栩栩如生,活泼自在,无牵无绊,给人以一种幽远的意境美和诗情美!
  古代的孩子没有发达的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也没有发高度的物质文明,但与社会和自然更加的融于一体,所以诗行里便有了更加清新的乡土气息,词句里便有了更加诱人的童心童趣。时代进步了,现在的孩子拥有了越来越发达的交通工具、通讯工具和物质保障,娱乐、游戏的平台、种类和品质越来越低龄化,这对于他们来说,到底是幸运还是不幸?
 楼主| 发表于 2019-5-31 21: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胡道仙子 于 2019-5-31 21:18 编辑


11《舟过安仁》宋·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童11.png


    每一个孩童都有一颗奇思妙想的心,再难的事,总能想出一个妙计!杨万里看到两个小孩子坐在渔船上,他们收起了竹竿,停下了船桨,诗人很疑惑没下雨,他们怎么就张开了伞?原来他们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当帆让船前进啊!知道了原因,作者一定会哑然失笑,为小孩子的聪明机灵和童真稚气欣然提笔,记录下这充满童趣的一幕。
    用雨伞当帆,驱动小船前行,这两小童是不是物理学家的好苗子?

 楼主| 发表于 2019-5-31 21:2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胡道仙子 于 2019-5-31 21:21 编辑


12、《鸟石山》 宋·刘克庄
儿童逃学频来此,一一重寻旧有踪。
因漉戏鱼群下水,缘敲响石斗登峰。

童12.png

    刘克庄在《鸟石山》回忆自己逃学到山中偷玩的顽劣之事。已经小有成就的诗人,那天旧地重游来到鸟石山,一一找到了过去的踪迹,不由回忆起小时候频频逃学来到这里的一幕幕情景。那时候为捉游鱼,一群孩子跳下水去把水弄干;为了争敲山上的响石,便比赛看谁先登上山峰。孩子们的狂劲儿、野劲儿、疯劲儿,在这首诗里得到了淋漓致尽的表现。
    在内蒙古托克托,流传着一句训子名言:“让你念书,你偏偏要放猪!”不仅在现代有孩子逃学去玩电游的,即使在古代没有娱乐场所也没有网吧手机网络游戏,逃学去玩的孩子也多了去了。清代宋湘就在《忆少年》中说:“老屋柴门树打头,青山屋后水自流。受书十日九逃学,恨不先生命牧牛。”——书斋外有青山绿水,为何不让我去亲近?先生假如让我去放牛,才中了我的心意。看起来,古代的孩子更喜欢亲近自然。   “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草丛边的秋千上,只有蝴蝶停在上面,等待着下课,等待着放学,等待游戏的童年。”现在的我们,还会给孩子们这样的童年吗?
 楼主| 发表于 2019-5-31 21: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胡道仙子 于 2019-5-31 21:26 编辑


13、《村晚》宋·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童13-.png
  在农村,放牛既是不少孩子的一项劳动,也是他们嬉戏、玩乐的一个种类。雷震的这首《村晚》就是这样一首描写农村孩子牧牛晚归时的诗: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水灌得满满的,太阳正要落山,红红的火球好像被山吃掉一样(是落山后),倒映在冰凉的池水波纹中。放牛回家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他拿着短笛随便的吹奏。诗人即景而写,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
    诗人把池塘、山、落日三者有机地融合起来,描绘了一幅非常幽雅美丽的图画,诗的前两句写背景。首句“草满池塘”交代节令已在春末,池塘里的青草已经长满,借鉴谢灵运《登池上楼》名句“池塘生春草”,但以“满”易“生”,显出节令的不同。“水满陂”,说明正逢多雨季节,水涨得很高。两个“满”字,写出了仲夏时令的景物特点,写出了景色的生机一片。次句写远山落日。“山衔落日浸寒漪”,用一个“衔”字,形象地现出落日挂在山头上的情况,与杜甫“四更山吐月”的“吐”字同见炼字之工,其拟人味很浓。又用一个“浸”字,写山和落日倒映在水中,与王安石“北山输绿涨横陂”句情景非常相似,生动形象。后两句表现了乡野黄昏晚景的可爱,村童牛背吹笛,悠然自得,纯朴无邪而快乐。“横”字表明牧童是随意地坐在牛背上,表现了牧童的调皮可爱,天真活泼,淳朴无邪。诗围绕池塘来写,以池塘中的绿草与澄净的池水,带出青山与落日,中间以一“浸”字作维系,使池塘显得很热闹,景物色彩和谐、基调清新,牧童悠闲自在、其乐融融……
  诗人是用一种欣赏的眼光来看牧童、写村晚的,写牧童时让其“横牛背”,吹笛则是“无腔信口”,展示出一幅悠然超凡、世外桃源般的画面,而画中之景、画外之声,又给人一种恬静悠远的美好感觉。唐宋两代诗人有不少诗中有画的写景之作,但唐代诗中之画多为妙手天成,宋代则多是有意为之,尤其是南宋末年,使你感到这些诗仿佛就是题在画上的。此诗是其中的较有成就者。
    诗的写景集中在池塘上,写人侧重在牧童上,并紧紧围绕“村晚”二字落笔,把人引入了江南优美的田园之中,使人对悠然恬静的乡村生活充满着向往。此前张舜民的《村居》诗,写有“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句,与雷震的《村晚》比,画面中少了个天真烂漫的牧童,代之以牛背的乌鸦,显出的是村晚的萧瑟。同样的农村景色,因诗人的心情不同,摄取的画面便不同,一是充满情趣,一是惆怅落寞,因此诗家有“一切景语皆情语”的说法。

 楼主| 发表于 2019-5-31 21: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胡道仙子 于 2019-5-31 21:30 编辑


14、《池上》唐·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童14.png
    中国古诗中,有很多描述童真童趣的,《池上》就是这样的一首诗。白居易用短短20字描摹了一出情景剧:一个小孩撑着小船,偷偷地去采白莲。回来时,只顾着开心,却忘了掩藏踪迹,在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条船儿划过的痕迹。这要是被大人知道了,可少不了小孩挨训了!想象其画面,令人忍俊不禁。
    场景描绘是白居易的拿手好戏。他在诗中塑造了一个偷采白莲的小孩,不知道他有多大年龄,但从“不解藏踪迹”来看,肯定不大,诗中有景有色,有行动描写,有心理刻画,细致逼真,富有情趣;而这个小主人公的天真稚幼、活泼淘气、憨态可亲的形象跃然纸上,让人忍俊不禁。这平易通俗的大白话,无须丝毫刻意的修饰,却极富韵味,读后令人忍俊不禁。白居易从这件极平凡的小事中,以平实的笔调,娓娓道出了儿童生活的一个精彩片段,可品可赏,耐人回味。
    描写的是南方水乡儿童的天真——偷就偷吧,还要带出幌子来。如果没有这偷莲蓬的小娃,这池塘是否过于宁静?

发表于 2019-5-31 21:29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佳作!
发表于 2019-5-31 21:31 | 显示全部楼层
传播知识的好帖子,赞一个!
 楼主| 发表于 2019-5-31 21: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胡道仙子 于 2019-5-31 21:33 编辑


15、《回乡偶书 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童15.png

    唐朝天宝三年(744),八十六岁的贺知章辞去官职,回到离开了半个世纪的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省萧山县)。当初离家时面貌丰盈,现在回乡时已经两鬓雪白老态龙钟了,乡里的孩子们见了他,把他作为客人看待,问他来自什么地方,不禁迸发出无限感慨,这一切都凝聚在第一二句诗里,很形象地把第一句蕴藏着的思想体现了出来。他一方面觉得家乡很亲切,另一方面,映在眼帘的都是一些陌生的小孩子,能不产生孤独之感?苏东坡有诗道:“犹胜相逢不相识,形容变尽语音存。”后一句与此诗第二句内容相同,但相逢却还相识,与此诗第三句内容很不相同。这说明什么呢?东坡相逢的是与自己年辈相等的人,而贺知章离别家乡之后,经过半个世经才回家,与自己年辈相等的老人大概很少在世了,所以他和东坡的感受就两样了。贺知章崇尚道教,旷达为怀,在官场一眨眼就是半个世纪,这与他的本心是相违的。当他回乡之际,自然会想到来日无多,不能久享自由自在的生活。经小孩子一问,更加深了他的这种感受。这大概是诗人所要表露的又一种内心活动吧。
    诗的一二句写诗人归时离家之久,容貌之老,主要是作客观的描绘。三四句借儿童的对己不相识和以客相待来抒发自己的感慨。而这种感慨却为儿童的笑所掩盖着,我们要透过笑的表面去理解那隐藏在背后的愁思。诗人原作第二首后二句说:“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那么除波之外一切都不是旧样子了,与前诗感慨同,而表现的方法不同,一露一隐,各极其妙。而前诗意更深婉,耐人寻绎,允推上乘之作。贺知章这首流传甚广的《回乡偶书》,是一首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可在那群稚气未脱、不谙世事儿童的演绎下,却变得十分之活泼与轻松。
    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诗词中,流传着众多脍炙人口的警言佳句,可描写儿童生活的题材并不多见,在这并不多见的诗文中,我们领略的是诗人的不泯童心和天伦情怀。诗词中的儿童,形象生动,言语稚嫩,充满着美妙的童趣。
 楼主| 发表于 2019-5-31 21: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胡道仙子 于 2019-5-31 21:37 编辑


16、《桑茶坑道中》宋·杨万里

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
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


童16.png
    夏天的江南田野水边,刚下过一阵雨,暖日和风,溪水盈盈;小溪的河槽水流上涨,岸边丛生绿油油的野草,盛开着绚丽的野花。堤岸旁的柳树下,一位小牧童躺在草地上,睡梦正甜。而那头牛只管埋头吃草,越走越远,一直吃到柳林的西面,好一幅天人相映成趣的和谐图景。
  全诗语言浅显易懂。“晴明风日雨干时”,点明一个大晴天,雨后初晴之日,阳光透亮,风儿流畅,地面的积水正被阳光蒸发,被风儿吹干。一雨一晴,风调雨顺,又是农业生产的好时光,展示出大自然是流动的。“草满花堤水满溪”,小溪被雨水充盈了,水面和堤齐平,以“满”字写堤上花儿草儿繁盛之状,“满”在这里作为动词,仿佛青草有意装点堤岸,十分生动有趣。如此“花堤”正是放牛的不二选择。
  诗人前两句写的是充满生气和动态的自然界景物,第三句却用“童子柳阴眠正着”,把最有生命力的人(活泼可爱的孩子)描写成“眠正着”,正呼呼大睡,一动不动,轻快的诗歌节奏仿佛停在了这里。之所以这样写,是因为诗人要推出第四句“一牛吃过柳阴西。”童子的牛在哪儿呢?牛儿吃着吃着,已经挪到了柳阴的西边去了。因为牧童的安然静止睡眠,使牛儿得以自由自在地吃草,悠然地动着。画面因牛的活动,又活动起来。一静一动,和谐自然,既诗既画,把牧童和牛的神态写活了,极富生活情趣。
    这首诗前两句由雨而晴,由湿而干,溪水由浅而满,花草于风中摇曳,写出了大自然充满生机的律“动”;第三句写出了牧童柳荫下酣睡的自然悠闲的“静”,第四句“一牛吃过柳阴西”的时动时静,形成了这首诗独特的生活情趣和原始朴素的美感。全诗远景写意,着色粗放淋漓;近景写人,工笔勾勒,细致入微。诗中浸润着古典的静穆与纯净。
 楼主| 发表于 2019-5-31 21: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胡道仙子 于 2019-5-31 21:43 编辑

17、《守岁》宋·苏轼
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蛇。
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
况欲系其尾,虽勤知奈何。
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
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
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
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
童17.png
    除夕之夜“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强忍着不去睡觉,相守在夜间笑语喧哗。逢年过节,小孩子是最开心的,有好吃的,亲朋好友来来往往,又开心又热闹。小时候的快乐,很简单。苏轼的《守岁》,诗意明白易懂,旨在勉励自己惜时如金,要自始至终抓紧时间做事,免得时间过半,虽勤也难补于事。努力应从今日始,不要让志向抱负付诸东流。
  “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蛇。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况欲系其尾,虽勤知奈何。”这里用生动的比喻说明守岁无益,这个比喻不但形象生动,而且辰龙巳蛇,以蛇比岁。前四句写岁已将近,后二句写虽欲尽力挽回,但徒劳无益。“系其尾”字面虽用《晋书·贾后传》“系狗当系颈,今反系其尾”的话,但在行文中完全以“赴壑蛇”为喻:到了除夕,已经是末梢了,倒拔蛇已不大可能,何况只抓蛇尾巴梢,哪里能系得住呢?以这样六句开头,好像说这个风俗无道理。要写守岁,先写守不住,不必守,这是欲擒故纵,使文字多波澜的手法。
  “儿童强不睡,相守夜谌哗。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这是写守岁的情景。一个“强”字写儿童过除夕明明想打磕睡,却还要勉强欢闹。“晨鸡”二句将守岁时的心理状态写得细腻入微,“坐久”两句将守岁时的情景写得很逼真。实际上这是人人守岁都有过的感受。
  “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这里表明守岁有理,应该爱惜将逝的时光。正面交代应该守岁到除夕尽头。结尾两句化用白居易“犹有夸张少年处”,意在勉励苏撤。苏辙在京师侍奉父亲,苏轼希望两地守岁,共惜年华。这个结句含有积极奋发的意味,是点睛之笔,使全诗精神陡然振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献策湖南”金点子征集活动上一条 /1 下一条

Processed in 0.135203 second(s), 102 queries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